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州城墙春秋时建、战国时重修之文献考释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恩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12,84,共9页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申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实。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城墙 春秋时建 战国时重修 文献 考释
下载PDF
苏州城墙当适时、逐步、分段恢复修建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恩培 朱剑刚 陶莉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9-78,共10页
2009年对苏州城墙及其遗址的现状进行基础调查,相关数据为:城墙周长(以城墙中线位置量测的总长度)15204.31米;较完整的砖石古城门、古城墙1249.98米(占总长度8.22%);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修建的城门、城墙204.42米(占总长度1.34%);城墙残... 2009年对苏州城墙及其遗址的现状进行基础调查,相关数据为:城墙周长(以城墙中线位置量测的总长度)15204.31米;较完整的砖石古城门、古城墙1249.98米(占总长度8.22%);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修建的城门、城墙204.42米(占总长度1.34%);城墙残体618.19米(占总长度4.07%);城墙遗址2359.3米(占总长度15.52%);受侵扰较严重的城墙遗址161.04米(占总长度1.06%);已成为绿地、景观的城墙遗址4054.93米(占总长度26.67%);现已为桥梁、道路覆盖的城墙遗址1005.85米(占总长度6.62%);占据城墙遗址的各类建筑4639.26米(占总长度30.51%);现为在建区域的城墙遗址911.34米(占总长度5.99%)。鉴于苏州城墙遗址位置清楚,且相当一段保存基本完好,因而具备恢复修建的基本条件——空间。苏州古城存在内在文化需求、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等,因此,苏州城墙当适时、逐步、分段地恢复修建,经若干年、若干届政府和若干代市民的共同努力,最后围成一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城墙 恢复 适时 逐步 分段
下载PDF
草鞋山遗址的文化意义及其现状调查——兼及对该遗址保护、利用的若干建议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恩培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11-16,共6页
文章从江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下,分析了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在对遗址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后,对草鞋山遗址这一珍稀文化资源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草鞋山遗址 文化意义 现状 保护 建议
下载PDF
晋楚争霸与晋“联吴制楚”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恩培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6-208,共3页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处于对峙的均衡状态时,一个打破当时战略均势、改变列国间力量对比及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是晋国成功推行了"联吴制楚"的战略方针。其后,吴、楚反目并争夺于江淮,吴国崛起并与仍为楚之属国...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处于对峙的均衡状态时,一个打破当时战略均势、改变列国间力量对比及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是晋国成功推行了"联吴制楚"的战略方针。其后,吴、楚反目并争夺于江淮,吴国崛起并与仍为楚之属国的越国相争于东南以及继齐、晋、楚称霸后,吴、越相继称霸等,都与这一战略方针在当时的成功推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对春秋时期地域文化的互动研究中,这也是一个有着典型意义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楚争霸 联吴制楚 文化互动
下载PDF
吴文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恩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3,共3页
为了让学生在校时熟悉和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苏州市职业大学于2000年在苏州高校中首次开出了"吴文化"课程。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课程教学及该课程建设中的基础环节——教材建设问... 为了让学生在校时熟悉和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苏州市职业大学于2000年在苏州高校中首次开出了"吴文化"课程。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课程教学及该课程建设中的基础环节——教材建设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文化 课程 教材
下载PDF
苏州城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恩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7-31,共5页
苏州城墙产生于春秋后期吴国与楚国、越国争战之时。其时,受战争影响,吴国阖闾城(今苏州城)应运而生。而在这以前楚国亦因战争开始筑城—"城郢"。苏州城墙产生的人才因素,体现在逃亡于吴国的楚人伍子胥身上。从其身世、经历来... 苏州城墙产生于春秋后期吴国与楚国、越国争战之时。其时,受战争影响,吴国阖闾城(今苏州城)应运而生。而在这以前楚国亦因战争开始筑城—"城郢"。苏州城墙产生的人才因素,体现在逃亡于吴国的楚人伍子胥身上。从其身世、经历来看,他具备将楚国军事文化中的防御性战术融会并整合到吴国军事文化中的条件及经验。在伍子胥进入吴国最高决策圈后,他向阖闾提出了修筑国都城墙的建议,获准后主持了苏州城墙同时也是苏州城的建造。苏州城的诞生,在苏州的历史和吴文化的发展历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它使吴地的区域文化有了一个足以附丽的地理平台,并以之形成一个核心地区,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城墙 历史背景 历史价值
下载PDF
淮上的争夺——春秋后期,吴、楚、晋在淮河流域的角逐及吴国与徐淮夷关系的论述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恩培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36-44,共9页
文章论述了春秋后期,淮河流域吴、楚、晋三国相互角逐局面的形成经过及其经济背景;分析了淮河流域的徐淮夷在这一历史时期与吴国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化。
关键词 春秋后期 吴、楚、晋国 淮河流域 争夺 徐淮夷
下载PDF
苏州园林的文化传承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恩培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8-150,共3页
中国园林,其风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北方皇家园林,其风格以气势宏大见长;另一类为南方私家园林(又称为第宅园林),风格以精致小巧取胜。前者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包括周围寺庙)等为代表... 中国园林,其风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北方皇家园林,其风格以气势宏大见长;另一类为南方私家园林(又称为第宅园林),风格以精致小巧取胜。前者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包括周围寺庙)等为代表,而后者则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园林 文化传承 世界文化遗产 承德避暑山庄 苏州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原文传递
论苏州文化的历史地位——编纂《苏州通史》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恩培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7-10,共4页
本文论述了苏州文化的历史地位及编纂《苏州通史》的历史文化基础,同时,也阐述了编纂《苏州通史》的必 要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 《苏州通史》 历史地位 苏州文化 文化冲突 文化底蕴
下载PDF
吴、越文化融汇的古代例证──伍子胥文化的层累透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恩培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16-23,共8页
春秋时期与楚文化、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伍子胥,后世成为越地的钱江涛神,从而成为吴、越文化交相融汇的古代例证。本文分析了伍子胥文化的层累现象后,指出今日长三角地区的主体文化就是吴、越文化。
关键词 伍子胥文化 层累 吴越文化 融汇 例证
下载PDF
高职高专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或二途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桂友 董向丽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须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为目的,用创新思维改变过去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惰性与惯性,从而通过"三个引导",即引导自我定位、正确对待外界评价、增强社会参与意识等促进德育主体的自觉;... 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须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为目的,用创新思维改变过去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惰性与惯性,从而通过"三个引导",即引导自我定位、正确对待外界评价、增强社会参与意识等促进德育主体的自觉;通过优化"三个关系",即优化师生关系、优化同龄人关系和优化家庭关系等促进客体环境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和谐 德育教育
下载PDF
言子的礼学造诣及其对吴地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蕴慧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123,共4页
关键词 吴地文化 言子 礼学 孔门弟子 孔子 南方 泰伯
下载PDF
从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奉祀的六朝文士看吴地文化的嬗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恩培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114,共6页
一、先秦两汉时吴地“用剑轻死”的流风及士子尚武的文化属性 先秦时期,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吴地民风尚武,吴地文化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文化。《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 一、先秦两汉时吴地“用剑轻死”的流风及士子尚武的文化属性 先秦时期,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吴地民风尚武,吴地文化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文化。《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引“《郡国志》云:吴俗好用剑轻死……’,按诸说吴俗,盖古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属性 嬗变 六朝 苏州 先秦时期 太湖流域 长江下游 中原文化
下载PDF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及其档案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蕴慧 《档案》 2013年第3期47-50,共4页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是指敦煌手抄卷中与会经济有关的文书和文献,其中保留了可观的社会济文书档案,记录了当时当地原汁原味的语言风,反映了各民族间的文化、经济、科技方面的交,颇具研究利用价值。
关键词 敦煌文献 社会经济文献 档案价值 研究
原文传递
春秋时期的吴、徐国家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恩培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2-125,共4页
关键词 国家关系 春秋时期 春秋后期 《春秋经》 文化溯源 文献记载 《左传》 方国
下载PDF
苏州公用事业的早期现代化——以电报、电话与电灯为例的研究
16
作者 翟海涛 吴佩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75-77,共3页
晚清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此期间,苏州的公用事业因上海的影响开始了现代化转型,文章以苏州的电报、电话与电灯等公用照明事业为例,探究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苏州 公用事业 早期现代化
下载PDF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礼记》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蕴慧 《社科纵横》 2013年第7期125-130,共6页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历代研究者,代不乏人。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礼记》研究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即完善文献,普及注译;多元趋向,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应用,服务当代。回顾这一时期《礼记》研究...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历代研究者,代不乏人。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礼记》研究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即完善文献,普及注译;多元趋向,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应用,服务当代。回顾这一时期《礼记》研究的历程,不仅可以全面地掌握其研究状况和学术动态,而且也能更好地把握今后《礼记》学的基本走向和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礼记》 研究
下载PDF
“长三角”概念之蠡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恩培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10-15,共6页
文章论述了“长三角”内涵相异的地理学概念和地域概念。指出古代“江东”、“江左”、“江南”等概念与今“长三角”的概念重叠或部分重叠。近代以来,经济研究语境下研究表明,“长三角”是在明清时期的江南诸府(“五府”、“七府”或... 文章论述了“长三角”内涵相异的地理学概念和地域概念。指出古代“江东”、“江左”、“江南”等概念与今“长三角”的概念重叠或部分重叠。近代以来,经济研究语境下研究表明,“长三角”是在明清时期的江南诸府(“五府”、“七府”或“八府”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概念 蠡测
下载PDF
《礼记》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蕴慧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4期142-143,共2页
《礼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3部礼经之一,它以"礼"为核心,最终欲构建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和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追求和谐、崇尚谐和,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使命... 《礼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3部礼经之一,它以"礼"为核心,最终欲构建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和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追求和谐、崇尚谐和,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使命。借鉴《礼记》所代表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和要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现代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 儒家理想 天下为公
下载PDF
“长三角”文化的远古溯源──远古时期“长三角”文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恩培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1-106,共6页
根据考古材料,专家们对南京汤山和太湖三山岛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行了细致梳理,刻画了远古"长三角"地区人类生存状况以及人类迁徙的大致轨迹。学者们对"长三角"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基本形成共识,依次为:... 根据考古材料,专家们对南京汤山和太湖三山岛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行了细致梳理,刻画了远古"长三角"地区人类生存状况以及人类迁徙的大致轨迹。学者们对"长三角"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基本形成共识,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其它年代较远且影响较大的有苏州草鞋山和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目前学界对"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关系的表述不一。笔者认为,良渚文化后出现的"南京湖熟文化"和"上海马桥文化"与商周时期作为"长三角"主体文化的吴越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有关这两种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见仁见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文化 远古溯源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