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含EDTA溶液中Fe^3+的改进
被引量:
5
1
作者
杨朋兵
林兴
+2 位作者
李祥
黄勇
潘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25,共4页
为提高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含EDTA溶液中的Fe^(3+)离子准确性,通过提前加入显色剂以及水浴加热代替电炉加热等改进方法。结果表明,含有EDTA溶液中铁离子回收率基本为100%,该改进方法操作简便且具有很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EDTA/Fe摩...
为提高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含EDTA溶液中的Fe^(3+)离子准确性,通过提前加入显色剂以及水浴加热代替电炉加热等改进方法。结果表明,含有EDTA溶液中铁离子回收率基本为100%,该改进方法操作简便且具有很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EDTA/Fe摩尔比对测定影响很大,当两者比例<1.5时,改进方法可以准确的测出铁离子含量,铁离子回收率基本在99%以上;两者比例>2时,铁离子回收率低于95%,且呈下降趋势。因此对于高摩尔比的溶液应延长显色时间或考虑采用掩蔽剂,减少过量EDTA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
EDTA
试剂顺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污泥转移SBR工艺吸磷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殷成强
潘杨
+2 位作者
章双双
孟璇
廖烜弘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8,共5页
新型SBR工艺是由SBR反应器和生物选择器构成,显著特点是通过污泥转移实现除磷优势菌种的筛选,强化除磷效果。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转移量、温度、pH以及DO对吸磷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比吸磷速率与污泥转移量关系为y=e(1.49+4.95...
新型SBR工艺是由SBR反应器和生物选择器构成,显著特点是通过污泥转移实现除磷优势菌种的筛选,强化除磷效果。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转移量、温度、pH以及DO对吸磷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比吸磷速率与污泥转移量关系为y=e(1.49+4.95x-7.3x2),中值误差为1.93%,系统在34%的转移量下其最大比吸磷速率可达10.27 mg/(g·h);进水温度分别为5~15℃、15~25℃、25~35℃工况培养的污泥在(24±2)℃时的比吸磷速率为11.86,10.39,9.35 mg/(g·h);pH=6.5、7、7.5、8条件下比吸磷速率分别为8.8、9.9、10.39、10.58 mg/(g·h);DO分别为1~2,2~3,3~4,4~5 mg/L时比吸磷速率分别为8.8,9.96,10.39,10.44 mg/(g·h)。确定该工艺的最佳吸磷条件为污泥转移量为34%,进水温度为5~15℃,pH=7.5~8,ρ(DO)为3~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转移SBR工艺
转移量
温度
PH
DO
比吸磷速率
原文传递
污泥转移对SBR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除磷效能影响分析
3
作者
陈茜茜
潘杨
+2 位作者
黄勇
周晓华
殷成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2-1116,共5页
采用污泥转移SBR工艺处理以生活污水为基础的合成废水。污泥转移能够强化厌氧生物选择器中聚磷菌的筛选,从而显著提升传统SBR工艺的除磷性能。对比传统SBR,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考察了污...
采用污泥转移SBR工艺处理以生活污水为基础的合成废水。污泥转移能够强化厌氧生物选择器中聚磷菌的筛选,从而显著提升传统SBR工艺的除磷性能。对比传统SBR,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考察了污泥转移SBR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及除磷特性。结果表明,污泥转移SBR中磷的去除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稳定在93%左右;而传统SBR中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0%。DGGE试验表明,污泥转移SBR首尾样品的相似性系数为36.8%,传统SBR的则为54.7%;污泥转移SBR的香农指数下降率为5.6%,而传统SBR的香农指数下降率为4%。微生物种群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微生物种群的优势菌在反应器启动阶段被筛选和富集。对比传统SBR,污泥转移SBR中微生物种群的这一驯化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FISH试验表明,污泥转移SBR的聚磷菌占全菌比例在反应器稳定后可达到46%,聚糖菌则稳定在22%;传统SBR稳定后的聚磷菌比例为35%,聚糖菌比例为30%。传统SBR和污泥转移SBR的聚磷菌比例都先沿程增加最后稳定,且聚磷菌是优势菌。污泥转移SBR的聚糖菌沿程减少,聚磷菌抑制了聚糖菌的生长。因此,污泥转移SBR工艺具有筛选大量聚磷菌且抑制聚糖菌的除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污泥转移SBR工艺
聚磷菌
聚糖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含EDTA溶液中Fe^3+的改进
被引量:
5
1
作者
杨朋兵
林兴
李祥
黄勇
潘杨
机构
苏州
科技
大学
环境
科学
与
工程学院
出处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25,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387,51478284)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15JSJG248)
文摘
为提高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含EDTA溶液中的Fe^(3+)离子准确性,通过提前加入显色剂以及水浴加热代替电炉加热等改进方法。结果表明,含有EDTA溶液中铁离子回收率基本为100%,该改进方法操作简便且具有很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EDTA/Fe摩尔比对测定影响很大,当两者比例<1.5时,改进方法可以准确的测出铁离子含量,铁离子回收率基本在99%以上;两者比例>2时,铁离子回收率低于95%,且呈下降趋势。因此对于高摩尔比的溶液应延长显色时间或考虑采用掩蔽剂,减少过量EDTA的干扰。
关键词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
EDTA
试剂顺序
Keywords
phenanthroline spectrophotometry
EDTA
reagent sequence
分类号
X703.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TQ028.8 [化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污泥转移SBR工艺吸磷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殷成强
潘杨
章双双
孟璇
廖烜弘
机构
苏州
科技
大学
环境
科学
与
工程学院
环境
生物
技术
研究所
出处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8,共5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4KJA610001)
江苏省"333"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资助项目(331491201)
+1 种基金
江苏省优势学科资助项目
水处理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文摘
新型SBR工艺是由SBR反应器和生物选择器构成,显著特点是通过污泥转移实现除磷优势菌种的筛选,强化除磷效果。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转移量、温度、pH以及DO对吸磷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比吸磷速率与污泥转移量关系为y=e(1.49+4.95x-7.3x2),中值误差为1.93%,系统在34%的转移量下其最大比吸磷速率可达10.27 mg/(g·h);进水温度分别为5~15℃、15~25℃、25~35℃工况培养的污泥在(24±2)℃时的比吸磷速率为11.86,10.39,9.35 mg/(g·h);pH=6.5、7、7.5、8条件下比吸磷速率分别为8.8、9.9、10.39、10.58 mg/(g·h);DO分别为1~2,2~3,3~4,4~5 mg/L时比吸磷速率分别为8.8,9.96,10.39,10.44 mg/(g·h)。确定该工艺的最佳吸磷条件为污泥转移量为34%,进水温度为5~15℃,pH=7.5~8,ρ(DO)为3~4 mg/L。
关键词
污泥转移SBR工艺
转移量
温度
PH
DO
比吸磷速率
Keywords
sludge-shifting SBR process
transfer amount
temperature
pH
DO
specific phosphorus uptake rate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污泥转移对SBR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除磷效能影响分析
3
作者
陈茜茜
潘杨
黄勇
周晓华
殷成强
机构
苏州
科技
大学
环境
科学
与
工程学院
环境
生物
技术
研究所
出处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2-1116,共5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4KJA610001)
江苏省"333"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项目(331491201)
+1 种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环境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类项目
文摘
采用污泥转移SBR工艺处理以生活污水为基础的合成废水。污泥转移能够强化厌氧生物选择器中聚磷菌的筛选,从而显著提升传统SBR工艺的除磷性能。对比传统SBR,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考察了污泥转移SBR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及除磷特性。结果表明,污泥转移SBR中磷的去除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稳定在93%左右;而传统SBR中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0%。DGGE试验表明,污泥转移SBR首尾样品的相似性系数为36.8%,传统SBR的则为54.7%;污泥转移SBR的香农指数下降率为5.6%,而传统SBR的香农指数下降率为4%。微生物种群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微生物种群的优势菌在反应器启动阶段被筛选和富集。对比传统SBR,污泥转移SBR中微生物种群的这一驯化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FISH试验表明,污泥转移SBR的聚磷菌占全菌比例在反应器稳定后可达到46%,聚糖菌则稳定在22%;传统SBR稳定后的聚磷菌比例为35%,聚糖菌比例为30%。传统SBR和污泥转移SBR的聚磷菌比例都先沿程增加最后稳定,且聚磷菌是优势菌。污泥转移SBR的聚糖菌沿程减少,聚磷菌抑制了聚糖菌的生长。因此,污泥转移SBR工艺具有筛选大量聚磷菌且抑制聚糖菌的除磷优势。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污泥转移SBR工艺
聚磷菌
聚糖菌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ISH
DGGE
sludge shifting SBR process
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s)
glycogen accumulating organisms(GAOs)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含EDTA溶液中Fe^3+的改进
杨朋兵
林兴
李祥
黄勇
潘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污泥转移SBR工艺吸磷影响因素分析
殷成强
潘杨
章双双
孟璇
廖烜弘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
原文传递
3
污泥转移对SBR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除磷效能影响分析
陈茜茜
潘杨
黄勇
周晓华
殷成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