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静脉导管血液相容性评价和热原检查
1
作者 季顺锋 刘清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348-350,共3页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相容性,为医疗产品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中心静脉导管样品的凝血功能(TT,PT,APTT,Fg)、血小板功能(TXB2,Platetcount)和溶血率,并进行热源检查。结果健康人全血流过中心静脉导管盒前...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相容性,为医疗产品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中心静脉导管样品的凝血功能(TT,PT,APTT,Fg)、血小板功能(TXB2,Platetcount)和溶血率,并进行热源检查。结果健康人全血流过中心静脉导管盒前后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指标未受影响(P〉0.05),溶血率为1.38%(小于5%),符合医疗产品溶血试验的要求。结论受试中心静脉导管样品血液相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相容性 中心静脉导管 凝血功能 血小板功能:溶血试验
下载PDF
机用K3XF镍钛锉在后牙根管预备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毛艳 刘廷忠 +2 位作者 于佳佳 高鹏 桑卓 《中国医学装备》 2016年第4期103-105,共3页
目的:临床评估K3XF机用镍钛锉根管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需进行根管治疗的100颗后牙共345个根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根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0个根管,采用K3XF机用旋转镍钛锉行冠向下技术预备根管;对照组175个根管,采用不锈钢K锉行... 目的:临床评估K3XF机用镍钛锉根管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需进行根管治疗的100颗后牙共345个根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根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0个根管,采用K3XF机用旋转镍钛锉行冠向下技术预备根管;对照组175个根管,采用不锈钢K锉行逐步后退技术预备根管。两组患者根管充填均为冷侧压。记录根管预备时间、术后疼痛反应及根充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K3XF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所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195.87,P<0.05);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10.24,P<0.05);根管适充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0.506,P<0.05)。结论:使用K3XF机用镍钛器械进行恒磨牙根管预备快速、根充效果好,术后疼痛少,适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用K3XF镍钛锉 根管预备方法 根管治疗
下载PDF
苏州市2009年~2010年吸毒人员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俊 樊先权 徐茜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42-43,共2页
目的:了解苏州市吸毒人群中HIV、梅毒及丙肝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梅毒与丙肝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吸毒人员进行询问,并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HIV、梅毒和丙肝抗体检测。结果:检测戒毒所新入所人员600名,检... 目的:了解苏州市吸毒人群中HIV、梅毒及丙肝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梅毒与丙肝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吸毒人员进行询问,并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HIV、梅毒和丙肝抗体检测。结果:检测戒毒所新入所人员600名,检出HIV抗体阳性5名,HIV感染率为0.83%,梅毒感染率3.00%,丙肝感染率26.83%。结论:应在全社会及吸毒人群中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防止艾滋病由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同时开展多病种联合监测,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毒人群 HIV 梅毒 丙肝 感染
下载PDF
大学新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天阳 吴相雷 +3 位作者 杨冉 徐青松 蔡莉英 王政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1-605,共5页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共情能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建构良好家庭环境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苏州大学3 922名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P...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共情能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建构良好家庭环境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苏州大学3 922名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关爱、父母鼓励自主因子与总体共情、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呈正相关,与个人痛苦呈负相关;父母控制因子与观点采择、共情性关心呈负相关,与个人痛苦和总体共情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积极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对共情中的积极成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5~0.18),而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共情中的消极成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4~0.18)。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对抽取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为民主型或权威型的大学新生共情能力优于专制型或放任型(P值均<0.05)。结论大学新生的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密切关联,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大学新生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阻碍共情能力的发展,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人际关系 教育 方法 学生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任玮叶 古娜利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2年第3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苏州市母子医院建卡的BMI≥24.0 kg/m^(2)的111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超重者(24.0 kg/m^(2)≤BMI≤27.9 kg/m^(2))880人,将其随机分为超... 目的:研究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苏州市母子医院建卡的BMI≥24.0 kg/m^(2)的111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超重者(24.0 kg/m^(2)≤BMI≤27.9 kg/m^(2))880人,将其随机分为超重管理组(440人)和超重对照组(440人);肥胖者(BMI≥28.0 kg/m^(2))230人,将其随机分为肥胖管理组(115人)和肥胖对照组(115人)。对照组孕妇只进行常规健康管理,超重和肥胖管理组孕妇在常规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体重管理,分析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超重管理组与对照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2,P<0.05);肥胖管理组与对照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P<0.05)。超重管理组孕妇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20.15、12.26和16.63,P值均<0.05)。肥胖组孕妇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31、8.85和4.65,P值均<0.05)结论:对孕前体重超重及肥胖的孕妇进行膳食调整、运动指导,能有效控制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 体重管理 妊娠结局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合并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晨 郭志荣 +2 位作者 胡晓抒 周正元 武鸣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03-1606,共4页
目的 了解代谢综合征(MS)合并糖尿病(DM)与心血管病(CVD)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CVD的发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1999年4月—2004年6月对在江苏省分层整群抽取的8 685名≥35岁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06年3月—2... 目的 了解代谢综合征(MS)合并糖尿病(DM)与心血管病(CVD)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CVD的发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1999年4月—2004年6月对在江苏省分层整群抽取的8 685名≥35岁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06年3月—2007年10月对基线调查满5年并符合本研究标准的3 887名居民进行随访,分析并比较MS各组分和DM与CVD的关系。结果 随访期间3 887名居民中新发CVD 116例,发病率为2.98%;调整基线调查时年龄、性别及其他CVD危险因素和MS组分后,仅高血压(RR=2.58,95%CI=1.55-4.29)和DM(RR=3.54,95%CI=2.28-4.96)与CVD有联系;正常组、患MS但无DM组、患DM但无MS组和MS合并DM组CVD累计发病率分别为1.53%、4.47%、9.17%和13.30%;调整基线调查时性别、年龄及其他CVD危险因素后,患MS但无DM组、患DM但无MS组和MS合并DM组CVD的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1.96、4.11和7.10倍;调整性别、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后,MS患者中患DM者相对于未患DM者发生CVD的RR值及其95%CI 为2.23(1.65-3.29),而DM患者中患MS者相对于未患MS者发生CVD的RR值及其95%CI 为1.36(0.85-2.03);高血压组基线为DM者和非DM者随访CVD累计发病率分别为16.0%和4.0%;血压正常组基线为DM者和非DM者随访CVD累计发病率分别为7.5%和1.1%;调整基线调查时年龄、性别及其他CVD危险因素和MS组分后,高血压组DM者随访期间患CVD的风险是非DM者的3.31倍,血压正常组DM者随访期间患CVD的风险是非DM者的6.02倍。结论 MS合并DM患者更易患CVD,控制DM可降低MS患者CVD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关系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苏州市相城区2012年居民死亡谱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任晓江 徐桂英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年第8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2012年苏州市相城区户籍居民死亡谱和潜在寿命损失。方法按ICD-10方法分类整理个案资料,使用DeathReg2005软件系统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并计算1。69岁组人群死因明确个案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结果相城区户籍居民全死... 目的分析2012年苏州市相城区户籍居民死亡谱和潜在寿命损失。方法按ICD-10方法分类整理个案资料,使用DeathReg2005软件系统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并计算1。69岁组人群死因明确个案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结果相城区户籍居民全死因死亡率为670.97/10万,男性高于女性。分病种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疾病;PYLL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及变性和染色体异常;PYLL相对比顺位前五位依次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或染色体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恶性肿瘤。结论2012年苏州市相城区户籍居民主要死因和卫生问题应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疾病,而造成早死的主要疾病是损伤和中毒及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谱 死亡率 潜在减寿年数 减寿率
下载PDF
2019年苏州市相城区1起幼儿园札如病毒聚集性疫情调查 被引量:5
8
作者 申井强 吴向青 +2 位作者 杨静静 季顺峰 谭亚运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477-478,共2页
目的了解苏州市相城区某幼儿园1起由札如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采集病例肛拭子、呕吐物和粪便以及环境样本,进行可疑病原体PCR核酸和致病菌检测。结果 2019年9月1—6日,通过... 目的了解苏州市相城区某幼儿园1起由札如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采集病例肛拭子、呕吐物和粪便以及环境样本,进行可疑病原体PCR核酸和致病菌检测。结果 2019年9月1—6日,通过病例搜索共发现病例16例,确诊病例8例,临床诊断病例8例。临床症状以呕吐为主(16例,占100.00%)。发病至痊愈间隔平均为2.50 d,就诊组为2.12 d,未就诊组为2.88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P=0.21)。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5日16:00—9月6日10:00,呈现点源传播方式,病例全部分布在小三班,罹患率为40.00%(16/40)。病例样本核酸检测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均为阴性,札如病毒阳性9份,阳性率50.00%,确诊病例8例,其1例肛拭子和粪便均为札如病毒阳性。环境样本检测诺如病毒、沙门菌和志贺菌均为阴性。结论本次疫情是一起札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聚集性疫情,教室内接触可能是主要传播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札如病毒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2015—2019年苏州市相城区居民死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古娜利 任玮叶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1年第4期55-57,共3页
目的:对苏州市相城区2015—2019年居民死因进行分析,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5—2019年相城区居民死因数据,对其进行死因分析。结果:2015—2019年,相城区居民粗死亡率在644.66/10万~716.52/10万之间波动;... 目的:对苏州市相城区2015—2019年居民死因进行分析,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5—2019年相城区居民死因数据,对其进行死因分析。结果:2015—2019年,相城区居民粗死亡率在644.66/10万~716.52/10万之间波动;年龄别死亡率呈"J"形变化。从死因顺位来看,相城区前6位死亡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和中毒,各年龄组的主要死因各不相同;相城区居民期望寿命从82.41岁上升至83.56岁。结论:相城区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80%以上,应针对人群死因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倡导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主要危险因素,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死因分析 期望寿命
下载PDF
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
10
作者 周志广 李芬 +2 位作者 韩燕 徐亮 汪秋实 《现代疾病预防控制》 2024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发病资料,病原学监测结果来源于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的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发病资料,病原学监测结果来源于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及病原学特征。结果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443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2.74/10万,其中2018年最高,为259.74/10万;2020年最低,为56.19/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177.205,P<0.05)。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为1.45∶1;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年龄组,共计11660例,占80.77%,1~<2岁年龄组发病数最高3603例,占总报告发病数的24.96%,各年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844.600,P<0.05);散居儿童最多,共报告7752例,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3.70%。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2020、2022、2023年呈单峰分布特征,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10—12月,9—12月,6—8月,2012—2019及2021年呈双峰分布特征,5—7月出现一个发病高峰,9—12月出现第二个小高峰。各乡镇均有发病,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北桥街道(176.30/10万)、元和街道(175.60/10万)、黄埭镇(152.83/10万),不同街道年均报告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553.495,P<0.05)。10年间手足口病的病原谱不断变化,EV71、CA16、CA6交替成为优势病原,2014—2017年优势病原为EV71型,分别占90.32%、42.31%、55.56%、69.23%;2018、2020—2024年为CA6型,分别占52.27%、88.00%、57.95%、71.43%、71.43%;2019为CA16型,占49.02%。结论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发病数均呈现明显的人群、时间、地区特征,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主动检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及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发病率 肠道病毒 病原学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06—2020年苏州市相城区水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丽丽 吴向青 +1 位作者 王文敬 张昌磊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713-714,共2页
目的了解苏州市相城区水痘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水痘免疫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城区2006—2020年水痘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20年,相城区共报告水痘病例806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72.49/10万,不同年... 目的了解苏州市相城区水痘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水痘免疫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城区2006—2020年水痘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20年,相城区共报告水痘病例806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72.49/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8.90,P<0.05)。发病呈明显季节性,主高峰在10月—次年1月(占60.16%),次高峰为5—7月(占22.54%)。各街道(镇)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最高为黄埭镇(138.38/10万);男女比为1.09:1;4~<7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618.22/10万),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4.00,P<0.05);职业以学生(3303例,占40.96%)和幼托儿童(2668例,占33.09%)为主。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30起,主要发生在幼儿园(7起)和小学(22起)。2006—2020年共报告1~<8岁病例3967例,其中有水痘疫苗免疫史1360例,占34.28%,接种疫苗至发病间隔为(47.03±20.94)个月。结论相城区水痘报告发病率较高,应持续加强水痘疫苗2剂次接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 流行病学特征 水痘疫苗
下载PDF
不同免疫策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文敬 钱珍花 王文康 《中国校医》 2019年第5期340-341,348,共3页
目的分析辖区内相关疫苗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他要素,给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和受种者提供客观真实的接种建议。方法分析2012年—2018年6月的687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个案,AEFI以一般反应为主。结果单剂次疫苗的AEFI... 目的分析辖区内相关疫苗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他要素,给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和受种者提供客观真实的接种建议。方法分析2012年—2018年6月的687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个案,AEFI以一般反应为主。结果单剂次疫苗的AEFI总发生率和一般反应发生率较高,各疫苗的安全性良好。结论为预防疫苗相关传染病,在联合疫苗及灭活疫苗供货不足的情况下,建议家长和预防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尽早接种有相同预防效果的替代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的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疫苗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免疫策略
原文传递
2019年苏州市相城区水痘暴发疫情及突破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静静 吴向青 申井强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616-617,619,共3页
目的分析苏州市相城区2019年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水痘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相城区2019年报告的所有水痘暴发疫情及病例相关资料和病例的免疫史,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相城区2019年共报告水痘... 目的分析苏州市相城区2019年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水痘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相城区2019年报告的所有水痘暴发疫情及病例相关资料和病例的免疫史,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相城区2019年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34起,涉及病例324例。病例数在5~9例的共21起,占61.76%;发病高峰为11—12月,病例数占29.94%;发病年龄集中在5~<8岁,占66.98%,病例以托幼机构和小学生为主;疫情首发至接报时间与疫情持续时间正相关(r=0.70,P<0.05)。突破病例153例,占47.22%。有126例(占82.35%)发病时间距初次免疫≥3年。结论相城区水痘暴发疫情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集中在托幼机构和小学校,应加强水痘发病监测、提高报告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 暴发疫情 突破性病例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实施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程序对苏州市相城区水痘发病影响及预防建议
14
作者 张昌磊 杨晨 《中国医药导刊》 2024年第9期952-956,共5页
目的:评估实施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程序前后,苏州市相城区人群水痘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为科学制定水痘免疫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苏州市相城区实施1剂次水痘疫苗(2016—2019年)和2剂次水痘疫苗(... 目的:评估实施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程序前后,苏州市相城区人群水痘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为科学制定水痘免疫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苏州市相城区实施1剂次水痘疫苗(2016—2019年)和2剂次水痘疫苗(2020—2023年)免疫程序时期的发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水痘疫苗1剂次及2剂次免疫时期年均报告水痘病例分别为1600例和86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57.08/10万和78.80/10万。两个时期发病高峰均集中在5~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地区分布主要以元和、黄埭、北桥、渭塘为主;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下,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及学生为主。实施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程序后,相城区水痘年均发病率出现显著下降(χ^(2)=283.965,P<0.01),尤其是两个季节性高峰下降明显;除望亭镇和黄桥街道外,其余各街道(乡镇)的发病率均显著降低(P<0.001);20岁以下各年龄组和≥25岁年龄组的发病率均显著下降(P<0.05),并以0~5岁年龄组发病率下降幅度最大。结论:实施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程序有效降低了苏州市相城区水痘整体发病水平,为进一步优化水痘免疫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疫苗 发病率 2剂次 流行特征
下载PDF
2010年苏州市相城区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群 钱珍花 黄斌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年第12期101-102,共2页
学生健康监测是学校卫生的一项基本工作,而学生体检是实现学生健康监测的常用手段。为了解苏州市相城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掌握学生常见病分布情况,我们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于2010年10月对我区27所监测点学校进行学生免... 学生健康监测是学校卫生的一项基本工作,而学生体检是实现学生健康监测的常用手段。为了解苏州市相城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掌握学生常见病分布情况,我们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于2010年10月对我区27所监测点学校进行学生免费健康体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见病 健康监测 学生体检
下载PDF
HIV感染人群新冠病毒感染期间焦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文玉凤 凌群元 +3 位作者 杨晨 徐青松 余秋夫 侯婕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掌握HIV感染人群新冠病毒感染期间的焦虑状态,分析影响因素,为做好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选取苏州市相城区HIV感染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和问卷调查获取所需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资料和新冠病毒感... 目的掌握HIV感染人群新冠病毒感染期间的焦虑状态,分析影响因素,为做好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选取苏州市相城区HIV感染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和问卷调查获取所需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资料和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情况。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406人,HIV感染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81.28%,同住家人感染率85.97%。感染期间,30.90%人群出现焦虑心理(22.42%轻度、8.48%中度)。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30岁(OR=2.812,95%CI:1.141~6.930)、HIV阳性诊断时长<3年(OR=3.090,95%CI:1.092~8.745)、新冠病毒感染后有症状(OR=2.526,95%CI:1.465~4.354)、出现临床症状种类≥5种(OR=1.891,95%CI:1.060~3.373)、恢复时间≥2周(OR=2.854,95%CI:1.331~6.116)的人群更容易焦虑。结论HIV感染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低于同住家人,但焦虑率较高。疫情期间应加强对HIV感染人群特别是年轻、新发群体的干预,关注其疾病发展和心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新冠病毒感染 焦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苏州市相城区医防合作监测肺结核病疫情6年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莉英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年第10期79-81,共3页
目的评估相城区医防合作6年肺结核病疫情监测的效果,了解肺结核病流行特征。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肺结核病人信息,公安部门提供人口信息,统计分析肺结核病人总体到位率、发病率,并分析疫情特点;肺结核病患... 目的评估相城区医防合作6年肺结核病疫情监测的效果,了解肺结核病流行特征。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肺结核病人信息,公安部门提供人口信息,统计分析肺结核病人总体到位率、发病率,并分析疫情特点;肺结核病患者转诊率、报告率由现场抽查获得。结果疑似肺结核病患者转诊率为98.0%,总体到位率为96.9%,肺结核病患者报告率为99.1%,发病率逐年下降,6年累计下降了33.6%,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流动人口、老年人、农民和民工是本病的重点人群。结论相城区肺结核病监测工作质量良好,肺结核病发病率较低,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应加强流动人口、老年人、农民和民工的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病 监测 评估
下载PDF
苏州市相城区HIV/AIDS病例晚发现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青松 蔡莉英 +1 位作者 周晓华 乔庭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82-183,205,共3页
目的了解苏州市相城区2005—2016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中的晚发现比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相城区每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社会人口学信息、感染途径以及样本来源等资料,计... 目的了解苏州市相城区2005—2016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中的晚发现比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相城区每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社会人口学信息、感染途径以及样本来源等资料,计算相城区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并分析晚发现影响因素。结果 2005—2016年,共报告HIV/AIDS病例210例,33例(15.71%)属于晚发现病例。各年份晚发现比例变化趋势不明显(χ~2趋势=0.95,P=0.3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0岁年龄组的HIV/AIDS病例晚发现风险是≤24岁年龄组的21.11(2.32~191.78)倍。与样本来源于羁押人员体检的HIV/AIDS病例相比,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检测咨询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的HIV/AIDS病例晚发现风险(OR值)分别是7.72(1.63~36.50)、7.90(1.54~40.69)和14.55(2.53~83.61)。结论苏州市相城区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较低,年龄和样本来源是影响晚发现的主要因素,应加强中老年人群的HIV筛检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晚发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苏州市相城区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钱珍花 徐茜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年第7期106-108,共3页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具有传播快,流行性强的特点,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近年来国内多个地区出现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疫情也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具有传播快,流行性强的特点,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近年来国内多个地区出现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疫情也呈上升趋势,为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制订有效的防控对策,现对相城区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疫情 肠道病毒
下载PDF
2013年苏州市相城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莹 徐桂英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年第4期76-77,80,共3页
目的 了解苏州市相城区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和发生水平,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相城区10个社区2 979例18~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相城区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 目的 了解苏州市相城区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和发生水平,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相城区10个社区2 979例18~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相城区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较高,其中吸烟率为26.8%,饮酒率为38.5%,超重和肥胖率为34.0%.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不高.结论 慢性病的各种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在相城区居民中普遍存在,且发生率较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行为干预措施,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习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行为危险因素 调查 苏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