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CD评分和ESSEN评分预测TIA发生脑梗死的比较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建平 赵中 +2 位作者 程庆璋 方琪 赵合庆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ABCD评分系统和ESSEN评分法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效果。方法:按照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I评分和ESSEN评分,观察174例TIA患者7、90、18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评... 目的:探讨ABCD评分系统和ESSEN评分法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效果。方法:按照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I评分和ESSEN评分,观察174例TIA患者7、90、18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评分系统的阳性预测值。结果:174例TIA患者,在7、90、18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64%、13.22%和14.37%。预测7 d内脑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I评分和ESSEN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0.695、0.760、0.862;预测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4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1、0.684、0.754、0.844;预测180 d内脑卒中风险时,4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3、0.696、0.779、0.862。4种评分系统7天阳性预测值分别为:ABCD评分法28.6%,ABCD2评分法27.8%,ABCDI评分法28.6%,ESSEN评分法44.4%;90天:ABCD评分法28.6%,ABCD2评分法27.8%,ABCDI评分法28.6%,ESSEN评分法44.4%;180天:ABCD评分法35.7%,ABCD2评分法27.8%,ABCDI评分法33.3%,ESSEN评分法51.9%。结论:ESSEN评分法在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阳性率上,明显高于ABCD评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ESSEN评分法 ABCD评分法 ABCD2评分法 ABCDI评分法
下载PDF
脑心通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朱伟 赵合庆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025-3026,共2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作用机制。方法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有增厚和/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6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心... 目的观察和评价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作用机制。方法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有增厚和/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6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2粒,每日3次,总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应用超声诊断仪来观察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并观察其变化及比较两组心脑事件的发生率、再入院率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组的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的发生及再住院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通过调脂,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等作用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稳定斑块,最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重要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心通 超声检查 血脂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沈明强 邵国富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与卒中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通过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200例卒中患者在发病2周和3月进行调查评分。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大脑半球左侧、右侧、双侧卒中PSD发生率...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与卒中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通过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200例卒中患者在发病2周和3月进行调查评分。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大脑半球左侧、右侧、双侧卒中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周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病灶两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9546,P>0.1)。3月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病灶两PSD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04,P<0.05)。结论PSD的发生无半球偏利性。急性期大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无明显相关性。恢复期大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
下载PDF
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冯红选 程庆璋 +1 位作者 石冬敏 沈明强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1-43,66,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方法 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及对照组156名老年健康者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Logisti...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方法 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及对照组156名老年健康者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尿酸(379.3±85.9 vs 310.5±76.7,t=7.462,P<0.001)、低密度脂蛋白(3.61±0.94 vs 3.12±0.69,t=5.268,P <0.001)、糖尿病患者(39.7% vs 25.6%,χ2=7.050,P=0.008)均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OR=4.827,P<0.001)、低密度脂蛋白(OR=5.250,P<0.001)、糖尿病(OR=2.366,P=0.002).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尿酸 老年人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前列地尔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沈爱荣 程庆璋 +1 位作者 时贤德 李晓凤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前列地尔对其的影响。方法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n=25)和前列地尔治疗组(n=25);测定脑梗死各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n=25)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脑梗死各组低...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前列地尔对其的影响。方法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n=25)和前列地尔治疗组(n=25);测定脑梗死各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n=25)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脑梗死各组低切及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开始时上述指标在脑梗死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脑梗死各组上述除红细胞变形指数外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开始时(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开始时(P<0.01),前列地尔治疗组低切全血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即血液粘度、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和加用前列地尔治疗后上述血液流变学异常明显改善,加用前列地尔治疗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的改善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血液粘度 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变形性 血小板聚集性 前列地尔
下载PDF
Protis软件在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脑屏障完整性及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朱伟 赵合庆 +1 位作者 程庆璋 肖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4-807,共4页
目的探讨Protis软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及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8组:A组为1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B组为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组为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D组为8例脱髓鞘疾病患者,... 目的探讨Protis软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及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8组:A组为1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B组为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组为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D组为8例脱髓鞘疾病患者,E组为1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F组为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患者,G组为1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组为1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方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白蛋白(Alb)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利用公式计算Alb商值(QAlb)、IgG指数、IgG合成率,并用Protis软件进行数据和图形处理。结果 (1)A、B、D、F组QAlb、IgG指数和IgG合成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2)经Protis软件分析82例患者,正常35例,单纯BBB功能障碍20例,仅有鞘内合成8例,BBB功能障碍伴有鞘内合成19例。结论通过对CSF中蛋白质组分的定量分析,并利用Protis软件进行数据和图形处理,可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鞘内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脑脊液 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 IGG指数 IGG合成率 Protis软件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
7
作者 谢美红 柯炜 +6 位作者 马惠清 王芬慧 倪樱 杜明卿 孙逸菲 查慧贤 严红云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23期3143-3149,共7页
目的检索并总结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方法基于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相关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 目的检索并总结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方法基于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相关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包括指南4篇、临床决策2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3篇、专家共识5篇,从目的、评估、容量干预、运动干预、体位干预、物理干预、健康教育及支持7个方面总结出24条最佳证据。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实践提供参考,建议结合患者的病情、偏好、临床环境等有针对性地应用最佳证据,从而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直立性低血压 非药物干预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原文传递
传统型和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临床特征的比较
8
作者 程晓娟 姜国鑫 +4 位作者 许丽珍 赵合庆 赵忠 王薇 程琦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OS-MS)与传统型多发性硬化(C-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在苏州地区收集99例按照McDonald诊断标准(2001)确诊为MS患者(其中C-MS73例,OS-MS26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实验室及相关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目的:分析和比较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OS-MS)与传统型多发性硬化(C-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在苏州地区收集99例按照McDonald诊断标准(2001)确诊为MS患者(其中C-MS73例,OS-MS26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实验室及相关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C-MS相比,OS-MS患者中女性更多见,首发症状以视力减退和运动障碍最常见,整个病程中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视力减退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2组患者在首次发病年龄、病程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异。结论:C-MS与OS-MS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 传统型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吸烟的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和外周动脉超声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福娟 沈爱荣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536-538,552,共4页
目的 了解吸烟埘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吸烟组(n=32);高血压非吸烟组(n=30);不吸烟、且无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n=30).上述三组均测定血液流... 目的 了解吸烟埘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吸烟组(n=32);高血压非吸烟组(n=30);不吸烟、且无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n=30).上述三组均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并作颈动脉、下肢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高血压各组低切变及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吸烟组上述参数显著高于非吸烟组(P〈0.05).高血压各组颈动脉,下肢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吸烟组颈动脉、下肢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儿率增加,而吸烟则加重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增加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流变性 动脉俐样硬化 高血压 吸烟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桂千 程庆璋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5例MCA供血区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 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法MRA)检查;分别在发病3 d内、3个月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5例MCA供血区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 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法MRA)检查;分别在发病3 d内、3个月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MCA区脑梗死患者TCD检查显示:40例患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9例患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13例患者既有ACA又有PCA代偿;Tof法MRA检查显示:24例患者有同侧PCA优势(DIPCA)现象。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的患者发病3 d内、3个月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ACA代偿患者与PCA代偿患者,而ACA代偿患者又显著低于PCA代偿患者(均P<0.01)。有DIPCA现象的患者发病3 d内、3个月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无DIPCA现象的患者(均P<0.05)。结论 MCA区脑梗死患者中,侧支循环状况好的患者病情相对轻,预后较好。前循环代偿较后循环代偿、有后循环代偿较无后循环代偿患者的病情轻、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桂千 程庆璋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2017年18例GBS病人,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有12例发病前有感染史,临床症状以四肢乏力麻木常见,亦常累及... 目的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2017年18例GBS病人,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有12例发病前有感染史,临床症状以四肢乏力麻木常见,亦常累及颅神经,有11例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有11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9例结果异常,累及髓鞘、轴索或F波异常.有12例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未予免疫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除1例累及呼吸肌者,其余基本预后良好.结论 GBS患者大多发病前有感染史,临床表现多样,脑脊液及肌电图检查异常率高,但早期可无异常,免疫球蛋白疗效确切,联合激素治疗可能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脑脊液 肌电图
下载PDF
D-二聚体预测脑梗死的类型及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冠会 孔凡贞 +4 位作者 石冬敏 程庆璋 冯洪选 钱小燕 包仕尧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620-622,共3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不同TOAST亚型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10年~2012年102例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进行TOAST分型及NIHSS评分,观察D-二聚体测定与脑梗死分型及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其它脑梗死亚型相比...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不同TOAST亚型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10年~2012年102例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进行TOAST分型及NIHSS评分,观察D-二聚体测定与脑梗死分型及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其它脑梗死亚型相比,心源性栓塞患者D-二聚体水平最高,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P<0.01)。D-二聚体与NIHSS评分呈显著相关(r=0.800,P<0.01),大动脉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及其它原因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二聚体测定结合临床病史可以预测心源性栓塞类型的脑梗死及其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脑梗死 TOAST分型 NIHSS评分
下载PDF
应用Thulesiusi测试法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13
作者 王薇 程庆璋 赵合庆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582-585,共4页
目的利用Thulesius测试法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功能。方法对18例帕金森患者进行了Thulesius测试法,测量血压和心率随体位的改变,并与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帕金森患者舒张压在直立后lmin,收缩压在直... 目的利用Thulesius测试法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功能。方法对18例帕金森患者进行了Thulesius测试法,测量血压和心率随体位的改变,并与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帕金森患者舒张压在直立后lmin,收缩压在直立后1min、3min和7min时下降均超过对照组,心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帕金森组直立3min与直立1min时比较舒张压下降,对照组血压和心率在1、3、7min三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不显著。18例帕金森患者中4例(22.2%)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但无自觉症状。利用Thulesius诊断图发现帕金森患者中11例(61.1%)存在心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正常人中有3名(18.8%)存在交感神经血压调节功能异常。结论帕金森病人直立后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调节时间延长,与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无关。提示帕金森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的自主神经纤维,利用多种检测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自主神经系统受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压 心率 Thulesius测试法
下载PDF
品管圈提高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饮食指导和口服药发放满意率的效果
14
作者 唐春花 郭前祝 张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577-578,共2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住院患者饮食指导和口服药发放满意度的效果。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即运用品管圈指导患者饮食和发放口服药)和对照组(一般护理)各50例,出院前发放自制“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住院患者饮食指导和口服药发放满意度的效果。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即运用品管圈指导患者饮食和发放口服药)和对照组(一般护理)各50例,出院前发放自制“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饮食指导”和“口服药发放”两项指标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运用品管圈指导住院患者饮食后满意率为76.0%,与对照组(36.0%)比较明显提高(χ2=16.234,P<0.001);实验组口服药发放满意度为84.0%,与对照组(44.0%)比较明显提高(χ2=17.361,P<0.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明显提高住院患者对饮食指导和口服药发放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饮食指导 口服药发放 满意度
下载PDF
血脑屏障完整性及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朱伟 赵合庆 +1 位作者 程庆璋 肖艳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0年第4期220-224,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和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的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8组(A组为10例正常对照组,B组为1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C组为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D组为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E组为8例脱髓鞘疾病患...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和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的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8组(A组为10例正常对照组,B组为1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C组为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D组为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E组为8例脱髓鞘疾病患者,F组为10例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G组为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患者,H组为1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方法测定血清和CSF的白蛋白(Alb)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利用公式计算QAlbI、gG指数、IgG合成率,并用Protis软件进行数据和图形处理分析。结果 (1)各组QAlb异常率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其中B、C、E、G组QAl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B、C、E、G组IgG指数和IgG合成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其中IgG指数以E组最高,IgG合成率以B、E组最高;(3)经Protis软件分析82例患者,正常35例,单纯BBB功能障碍20例,仅有鞘内合成8例,BBB功能障碍伴有鞘内合成19例。结论通过对CSF中蛋白质组分定量的分析,并利用Protis软件进行数据和图形处理,可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鞘内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以及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脑脊液 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 IGG指数 IGG合成率 Protis软件
原文传递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明强 程庆璋 邵国富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05-209,231,共6页
目的分析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基本资料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 目的分析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基本资料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分别在入院时、14d、6月对入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在1月和6月行死亡登记。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入院时血压及入院后7d内平均血压与1月死亡率和6月死亡或残疾率呈U型关系,血压过高或过低者预后均差。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和舒张压在70~100mmHg预后较好,取中间值即血压在150/85mmHg时预后最佳。(2)大动脉硬化型梗死及心源性梗死均在入院时血压(120~180/70~100)mmHg时预后相对较好,在入院2d内平均血压、入院7d内平均血压不同血压段的梗死近期死亡率、远期死亡和残疾率无显著性差异,TOAST其它亚型脑梗死因样本量小无法进行统计分析。(3)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较低,预后较好。入院7d内平均收缩压越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越低,预后越好。入院时、入院7d内平均舒张压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无明显关系。(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伴发病评分、卒中后3d内加重、1d内DBP下降大于20%与6月时NIHSS评分正相关,入院后降压治疗与6月时NIHSS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呈U型关系,在(120~180/70~100)mmHg血压段预后最佳。经卒中分类及梗死分型后分别进行研究,推断脑出血急性期的高血压宜平稳下降,脑梗死因病例数少尚不能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压 高血压 预后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桂千 程庆璋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将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3组,即无斑块组(38例),稳定斑块组(4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0例),其中Ⅰ、Ⅱ、Ⅲ级斑块各为29、41、38例,检测各组患...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将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3组,即无斑块组(38例),稳定斑块组(4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0例),其中Ⅰ、Ⅱ、Ⅲ级斑块各为29、41、38例,检测各组患者发病3 d内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浆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其血浆TNF-α、IL-6水平也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血浆TNF-α、IL-6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肿瘤坏死因子A 白介素6
原文传递
60岁以上老年人血清性激素水平、血脂分析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福娟 沈爱荣 杨永青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为了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血清性激素、血脂分析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生化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了75例冠心病和88例正常对照组中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 目的:为了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血清性激素、血脂分析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生化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了75例冠心病和88例正常对照组中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性激素(sex hormones,estrodial,E2;testosterone,T)水平。结果:75例冠心病患者较之8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TC、TG、LDL-C显著增高,而HDL-C明显降低;而3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较之36例女性正常对照组血清E2明显降低,45例男性冠心病患者较之52例男性正常对照组血清T明显降低。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血清性激素水平、血脂分析与冠心病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如及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激素 血脂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 关系
下载PDF
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浆NPY RIA和血脂分析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福娟 沈爱荣 杨永青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53-254,共2页
目的:为了探讨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中NPY和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46例脑梗死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中血浆NPY应用RIA,血脂分析采用生化法。结果:48例脑出血患者和46例脑梗死患者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35例正... 目的:为了探讨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中NPY和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46例脑梗死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中血浆NPY应用RIA,血脂分析采用生化法。结果:48例脑出血患者和46例脑梗死患者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35例正常对照组(P<0.05)。血脂分析中,48例脑出血患者血清TC、TG、LDL-C和LP(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HDL-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poA和ApoB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46例脑梗死患者血清T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L-C和L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TG、ApoA、ApoB、LP(a)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NPY参与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它和血脂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脑梗死 神经肽Y 血脂分析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沈爱荣 时贤德 +2 位作者 李晓凤 朱伟 沈明强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49-551,共3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3组:甲组采用常规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丙组在乙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每组30例。然后...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3组:甲组采用常规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丙组在乙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每组30例。然后分别对3组治疗前、后3、7、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治疗14d后临床疗效评价和治疗30d后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监测,并进行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头颅CT、MRI监测。结果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丙组明显优于对照乙、甲两组(P<0.01),且于第3d就出现明显改善(P<0.05),14d后临床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丙组96.7%、乙组80.0%、甲组66.7%,丙组明显优于乙、甲组(P<0.05),显效率分别为丙83.3%、乙53.3%、甲33.3%,丙组优于乙、甲组(P<0.05、P<0.01);丙组治疗后血液粘滞度降低,显著优于乙和甲两组(P<0.01);治疗前后实验监测丙组、乙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l,P<0.05),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自酶原时间,肝肾功能无显著变化。未发现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明显改善脑血液循环状况,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丹参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 急性脑梗死 联合使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