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诱导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吴雅雪 胡晓慧 +8 位作者 陈苏宁 仇惠英 傅琤琤 韩悦 李彩霞 马骁 孙爱宁 唐晓文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33-1039,共7页
目的:探讨含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的诱导方案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诊断的129例APL患者病历资料,比较分析亚砷酸、ATRA... 目的:探讨含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的诱导方案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诊断的129例APL患者病历资料,比较分析亚砷酸、ATRA联合小剂量蒽环类药物(小剂量组66例)与联合标准剂量蒽环类药物(标准剂量组63例)诱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起病时年龄、性别、血常规水平、LDH、骨髓早幼粒细胞比例、预后分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的WBC计数峰值及该数值出现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2种诱导治疗方案的疗效均良好,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PML-RARα基因转阴率、2年OS率和2年PFS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剂量组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时间与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0d和11d,与标准剂量组的3d和15d相比,均明显缩短(P=0.000)。小剂量组的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量的中位数分别为6.9U和4.2U,与标准剂量组的8.4U和6.8U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00)。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住院天数的中位数分别为30.98d和30.71d(P=0.770)。结论:对于初诊APL患者,应用亚砷酸、ATRA联合小剂量蒽环类药物诱导治疗,与亚砷酸、ATRA联合标准剂量蒽环类药物相比,疗效相当,且更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化疗 蒽环类药物
下载PDF
果糖代谢与肿瘤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萍 祁小飞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536-539,共4页
糖类摄取增加可视为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包括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胆囊癌、胰腺癌等.果糖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形成及进展,导致不良预后及化疗耐药的增加.限制果糖摄取可降低肿瘤发生风险、延缓肿瘤进展、改善耐药性,... 糖类摄取增加可视为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包括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胆囊癌、胰腺癌等.果糖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形成及进展,导致不良预后及化疗耐药的增加.限制果糖摄取可降低肿瘤发生风险、延缓肿瘤进展、改善耐药性,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果糖 代谢
原文传递
含不同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的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孙爱宁 田孝鹏 +36 位作者 曹祥山 欧阳健 顾健 徐开林 俞康 曾庆曙 孙自敏 陈国安 高素君 周晋 王京华 杨林花 罗建民 张梅 郭新红 王晓敏 张曦 史克倩 孙慧 丁新民 胡建达 郑瑞玑 赵洪国 侯明 王欣 陈方平 朱彦 刘红 黄东平 廖爱军 马梁明 苏丽萍 刘林 周泽平 黄晓兵 孙雪梅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17-1023,共7页
目的探讨含不同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IDA8、10、12mg/m^2)的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3月苏... 目的探讨含不同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IDA8、10、12mg/m^2)的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其他36家单位收治的1215例成人初发AML患者,根据诱导化疗方案中IDA的剂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剂量IDA联合阿糖胞苷(100mg/m^2)组成的IA方案在成人初发AML诱导治疗中的完全缓解(cR)率、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事件。结果可纳入缓解率分析的AML患者共1207例,IDA8mg/m^2、10mg/m^2和12mg/m^2组的CR率分别为73.6%(215/292)、84.1%(662/787)和86.7%(11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IDA8mg/m^2组为参照组,在调整了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FAB分型、危险度分层后,IDA10mg/m^2和IDA12mg/m^2为影响患者CR的有利因素[OR=0.49(95%CI0.34—0.70),P〈0.001;OR=0.36(95%CI0.18—0.71),P=0.003]。在中、低危组中三组CR率分别为76.5%(163/213)、86.9%(506/582)和86.1%(6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在调整了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FAB分型因素后,IDA10mg/m^2为影响患者CR的有利因素[OR=0.47(95%CI0.31~0.71),P〈0.001]。在高危组中,三组CR率分别为50.0%(18/36)、60.6%(43/71)和81.8%(1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但在调整了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FAB分型因素后,IDA12mg/m^2为影响患者CR的有利因素[OR=0.22(95%C10.06~0.80),P=0.022]。8mg/m2、10mg/m^2和12mg/m^2组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4(11—18)、15(11-20)和18(14—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三组PLT~〈20x10。/L的中位持续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急性 缓解诱导 去甲氧柔红霉素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脑炎七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柯鹏 马骁 +6 位作者 鲍协炳 刘跃均 吴小津 薛胜利 胡晓慧 何雪峰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85-689,共5页
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EBV脑炎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后合并EBV脑炎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BV脑炎总发生率为0.70%... 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EBV脑炎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后合并EBV脑炎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BV脑炎总发生率为0.70%(998例中7例),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第63(10~136)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精神神经症状,4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阳性。无关全相合移植2例,亲缘单倍体移植5例。预处理中7例均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6例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经抗病毒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所有患者EBV-DNA均转阴。至随访截止时间,共3例死亡,2例死于基础疾病复发,1例死于EBV脑炎进展。结论对于a110.HSCT后疑似EBV脑炎,尽早行脑脊液EBV-DNA及头颅MRI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脑炎 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