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9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 被引量:267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吴德沛 +1 位作者 肖志坚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97,共9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国MDS的诊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国MDS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结合近年来MDS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制订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治疗指南 诊断 中国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急性髓系白血病 髓系细胞 克隆性疾病
原文传递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被引量:119
2
作者 阮长耿 余自强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3-984,共2页
一、概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为一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专家 中国 治疗 诊断 神经精神症状 出血综合征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半程和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73
3
作者 高苏 仇惠英 +7 位作者 金正明 唐晓文 傅铮铮 马骁 韩悦 陈苏宁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 比较单药地西他滨方案、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G-CSF、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及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单药地西... 目的 比较单药地西他滨方案、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G-CSF、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及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单药地西他滨5d方案、23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26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的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RR)、总生存(O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单药地西他滨组、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组及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组的ORR分别为53.3%、56.5%和69.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14年4月1日,20例存活,45例死亡,14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9(1~62)个月.79例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25.3%,三组2年OS率分别为34.8%、24.8%和29.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地西他滨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所致的感染和出血,72例患者发生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14.8 d.59例患者发生感染并发症,其中3~4级感染14例,1~2级感染45例.三组患者在应用地西他滨后,感染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平均红细胞输注量、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后,7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一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地西他滨单药、联合半程及全程CAG方案治疗MDS/AML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联合全程CAG方案诱导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三组患者治疗耐受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原文传递
C-kit、NPM1、FLT3基因突变在656例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丁子轩 沈宏杰 +6 位作者 缪竞诚 陈苏宁 邱桥成 祁小飞 金正明 吴德沛 何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29-83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分别检测656例AML患者C.kit基因8、17号外显子,NPM1基因12号外显子,FLT3基因20(酪氨酸激酶区,TK...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分别检测656例AML患者C.kit基因8、17号外显子,NPM1基因12号外显子,FLT3基因20(酪氨酸激酶区,TKD)、14、15号外显子(内部串联重复,ITD)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的预后。结果656例AML患者中检出C—kit基因8号外显子突变6例(0.9%),17号外显子突变33例(5.0%),NPM1基因突变169例(25.8%),FLT3.TKD突变46例(7.1%),FLT3-ITD突变178例(27.1%)。至少有1个突变的患者341例(50.3%)。C—kit的8号外显子检测到6种突变类型;C—kit的17号外显子检测到8种突变类型;NPMI检测到15种突变类型,其中10种类型已有报道(A、B、C、D、Nm、I、J、J+、S、13),5种类型未见报道;TKD检测到11种突变类型。t(8;21)/M:患者常伴有C—kit的17号外显子突变;inv(16)/M。患者常伴有C—kit的8号外显子突变;M3患者中除FLT3基因突变外未检测到其他突变。NPM1和ITD基因突变多见于正常核型患者,在形态学亚型中多见于M5和M1,阳性病例多伴随高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增多、CD34低表达和CD33高表达。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突变数量增多,白细胞计数平均值增高,高白细胞计数的患者比例升高。在正常核型的群体中突变阳性的比例较其他群体增高,2种、3种突变的比例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FLT3-ITD突变阳性病例中位生存时间(10.0±1.2)个月,与阴性群体中位生存时间(17.0±2.4)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单独NPM1突变与否对总生存率没有显著影响,但NPM1/ITD-患者的总生存率最高。结论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类型及数量在MICM分型中都有特殊的分布,并与白细胞计数、骨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非淋巴细胞 急性 DNA突变分析 预后 基因 c—kit
原文传递
血清游离轻链κ/λ率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攀峰 徐云 +9 位作者 颜霜 姚颖 郑慧菲 马玲 金松 徐杨 龚斐然 周佳子 常惠荣 傅琤琤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7-382,共6页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轻链(sFLC)κ/λ比率(sFLCR)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清蛋白电泳(SPE)和免疫固定电泳(IFE)法检测血清单...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轻链(sFLC)κ/λ比率(sFLCR)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清蛋白电泳(SPE)和免疫固定电泳(IFE)法检测血清单克隆蛋白(M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分析初诊时sFLCR在MM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结果初诊时82例患者中SPE法检测M蛋白阳性率为85.5%,IFE法检测M蛋白阳性率为93.9%,sFLC异常以及sFLCR异常者占96.3%。初诊时高比率组(sFLCR≥100或≤0.01,42例)与低比率组(0.01〈sFLCR〈100,40例)患者40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7%和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与低比率组患者比较,高比率组患者初诊时血肌酐值、浆细胞数、B:微球蛋白增高,血红蛋白降低,肾功能不全及需要透析者、DS分期Ⅲ期B组者、ISS分期Ⅲ期者、FISH检查异常者、λ轻链异常者较多,κ轻链异常者较少(P值均〈0.05)。两组患者经过3-4个疗程诱导治疗后,高比率组和低比率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及其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对72.5%,P=0.012)。初诊肾功能不全者(肌酐≥178lumol/L,14例)与肾功能正常者(68例)的2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对91.2%,P=0.894)。结论初诊时sFLC的检测相对于SPE和IFE法检测M蛋白对诊断MM有更高的敏感性;初诊时sFLCR明显异常的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更强的侵袭性,可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初诊时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获得与肾功能正常患者同样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游离轻链比率 多发性骨髓瘤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变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凌云 曹祥山 +5 位作者 余自强 罗光华 白霞 苏健 戴兰 阮长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CD4^+CD25^+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FOXP3^+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实时... 目的探讨CD4^+CD25^+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FOXP3^+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将ITP患者和正常人CD4^+CD25^highT细胞与自身CD4^+CD25^-T细胞混合培养,检测CD4^+CD25^high 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结果ITP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约占CD4^+T细胞的(15.64±5.8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30±3.95)%(P〈0.01),CD4^+CD25^high T细胞比例为(1.53±0.66)%,与对照组[(1.36±0.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FOXP3^+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分别为(1.82±1.42)%和(1.25±0.9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90±1.37)%和(2.65±0.92)%](P值均〈0.01)。ITP患者外周血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调(P〈0.01),CD4^+CD25^high T细胞的抑制活性较正常人减弱(P〈0.01)。结论ITP患者中CD4^+CD25^+T细胞FOXP3表达水平降低,抑制活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抗原 CD4 抗原 CD25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被引量:18
7
作者 阮长耿 余自强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0-981,共2页
一、概述 血管性血友病(yonWillebranddise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vonWillebrand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基因突变导致血浆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专家 中国 治疗 诊断 基因突变 d因子
原文传递
血栓形成机制及抗凝药物的药理特点 被引量:18
8
作者 季顺东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1年第3期25-28,共4页
血栓形成即血液的局部凝结,可发生在动脉或静脉循环中,它是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共同病理基础。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1],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病因。深静... 血栓形成即血液的局部凝结,可发生在动脉或静脉循环中,它是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共同病理基础。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1],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病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统称VTE,是继心梗和卒中后第3位的心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死亡原因[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抗凝药物 药理特点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程珍 赵澜 +8 位作者 陈广华 吴德沛 仇惠英 唐晓文 傅琤琤 金正明 陈峰 薛胜利 孙爱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者,根据首次诱导治疗过程中伊马替尼使用情况,分为使用组(37例,用伊马替尼≥3d)与未使用组(60例,未用或用伊马替尼〈3d),并将使用组分为前期使用组(26例)与后期使用组(11例)(以化疗第14天为界),比较各组的总反应率(ORR)以及获得完全缓解(CR)或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i)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之后有77例患者使用伊马替尼作为维持治疗,其中接受allo-HSCT患者44例(移植组),未进行移植者33例(非移植组)。比较两组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NRM)率;并监测34例移植前处于首次完全缓解(CR。)状态的患者分别在取得CR或CRi时、首次巩固治疗时、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造血重建时的融合基因转阴率。结果首次诱导治疗结束时,伊马替尼使用组ORR高于未使用组(分别为97.3%和72.9%,P=0.002),而前期使用组与后期使用组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和90.9%,P=0.297);使用组与未使用组中获得CR或CRi患者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0%和o(P=O.041)。移植前处于CR、状态的患者于上述4个时间点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8%、42.3%、51.8%、76.8%,移植造血重建时与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预处理前与获得CR或CRi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4和0.022)。移植组5年OS率高于非移植组(分别为47.0%和28.0%,P=0.016),5年DFS率及累积复发率均优于非移植组(P值分别为0.003和0.000),而两组的NRM累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样 费城染色体 伊马替尼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细胞克隆起源的FISH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俊 薛永权 +4 位作者 潘金兰 吴亚芳 沈娟 王勇 刘丹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2-334,共3页
40%-70%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可以检出再现性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以5q-/-5,7q-/-7,+8,20q-和-Y等最为常见。骨髓细胞病态造血现象是MDS形态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染色体异常则是MDS恶性克隆的标志,二者均是诊断MDS... 40%-70%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可以检出再现性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以5q-/-5,7q-/-7,+8,20q-和-Y等最为常见。骨髓细胞病态造血现象是MDS形态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染色体异常则是MDS恶性克隆的标志,二者均是诊断MDS的重要依据。然而,病态造血改变究竟是恶性克隆本身的表现还是正常造血细胞对恶性克隆的一种反应,目前仍有争议。为明确MDS中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起源问题,我们采用骨髓形态学检测结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方法对8例伴有克隆性核型异常的MDS病例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病态造血细胞 克隆起源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性染色体异常 形态学检测 病态造血现象 正常造血细胞
原文传递
用于转换国际标准的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转换系数多中心确认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秦亚溱 林振兴 +10 位作者 岑建农 李小青 李庆华 程辉 耿素霞 王云贵 马道新 乔纯 李金兰 李玲娣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确认用于转换国际标准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BCR-ABL(P2lO)转录本水平的转换系数(CF)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澳大利亚医学与兽医科学研究所(IMVS)国】际参比实验室寄送2批各30份RNA样本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简称人民医院),通过双... 目的确认用于转换国际标准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BCR-ABL(P2lO)转录本水平的转换系数(CF)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澳大利亚医学与兽医科学研究所(IMVS)国】际参比实验室寄送2批各30份RNA样本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简称人民医院),通过双方BCR-ABL(P21O)转录本水平检测值的比较,人民医院计算并确认用于转换国际标准的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CF。2013年人民医院统一制备用于确认9家医院之前已计算出的CF的比对样品,即用新鲜的BCR-ABL(一)患者骨髓有核细胞稀释BCR-ABL(P210)(+)细胞制备出22种不同BCR-ABL水平的样本,每种样本各制备10份平行样本,加入TRIzol中。每家医院各检测1套样品。各医院的检测值分别与人民医院的检测值比较,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通过IMVS的确认,人民医院成功获得有效的CF,偏倚为1.1倍,95%一致性界限为-4.7~4.9倍。9家医院中,6家医院达到偏倚≤±1.4倍并且95%一致性界限介于士6.0倍之间的标准,说明已计算出的CF有效。结论CF的确认检验了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的稳定性,对获得有效的转换国际标准的CF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蛋白质类 BCR ABL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转换系数 确认
原文传递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凌云 曹祥山 +2 位作者 余自强 邱国强 阮长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树突细胞(D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慢性ITP患者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HD—DXM)冲击治疗,剂量40mg/d,口服,连续4d,观察短期疗效。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髓系DC(mDC...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树突细胞(D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慢性ITP患者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HD—DXM)冲击治疗,剂量40mg/d,口服,连续4d,观察短期疗效。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髓系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在治疗前后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与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相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总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将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CD4^+T淋巴细胞与自身血小板或健康人同源异基因血小板混合培养,观察CD4^+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检测DC血小板相关抗原的呈递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ITP患者外周血pDC和mDC绝对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而外周血CD4^+FOXP3^+T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pDC和mDC与CD4^+FOXP3^+T细胞数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r=-0.396,P=0.045和r=-0.410,P=0.037)。HD—DXM治疗初始反应率达92.3%,pDC绝对数量较治疗前减少达75.5%(P〈0.01);而mDC较治疗前虽增加了24.3%(P〈0.05),但mDC上CD11c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从治疗前340±30降至199±21(P〈0.01);CD4^+FOXP3^+T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pDC与CD4^+FOXP3^+T细胞存在负相关(r=-0.524,P=0.006),而mDC与CD4^+FOXP3^+T细胞间无相关性(r=-0.360,P=0.071)。慢性ITP患者外周血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的MF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6、CD40、CD80表达阳性率及CD40、CD80表达的MF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ITP患者CD4^+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DC对血小板相关抗原呈递功能亢进。结论DC可能参与了慢性ITP的免疫发病机制,并与CD4^+CD25^+Treg细胞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外周血 数量 功能
原文传递
单中心55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彤彤 孙爱宁 +5 位作者 潘金兰 吴德沛 仇惠英 唐晓文 苗瞄 陈苏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64-869,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550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采用WHO(2008)标准进行分型,同时应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基于WHO造血组织肿瘤分类的预后积分系统(WPS... 目的回顾性分析550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采用WHO(2008)标准进行分型,同时应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基于WHO造血组织肿瘤分类的预后积分系统(WPSS)及修订版IPSS(IPSS-R)积分系统进行预后分层。结果550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7(12-89)岁,男女比为1.72∶1。血液学特点:外周血细胞三系可有不同程度减少或增加,中位HGB为72(22-154)g/L,中位PLT为52(3-587)×10^9/L,中位WBC为2.52(0.11-48.00)×10^9/L。细胞遗传学特征:251例(45.6%)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复杂核型89例,占所有患者的16.2%。染色体异常类型主要以不平衡异常为主,三体或单体多见。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29.9%(75/251);其次为-7/del(7q)、del(5q)、del(20q)等。550例患者中位随访27(0.3-144)个月,采用IPSS、IPSS-R、WPSS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IPSS-R分组中低危组中位OS期未达到,中危组中位OS期为44(95% CI 28-60)个月,高危组中位OS期为17(95% CI 13-21)个月,极高危组中位OS期为8(95% CI 5- 11)个月(P 〈0.001)。结论该研究中纳入的MDS患者中位年龄57(12-89)岁,细胞遗传学异常类型与欧美报道有所差异,IPSS、IPSS-R和WPSS分层对于预测MDS患者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分析 预后
原文传递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自动停药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晓健 游泳 +4 位作者 段明辉 朱雨 刘兵城 陈苏宁 杜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94-99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自动停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国内7家单位109例自动停用TKI的慢性期CML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具有明确停药结局及相对完整...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自动停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国内7家单位109例自动停用TKI的慢性期CML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具有明确停药结局及相对完整临床资料的91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患者自动停药后获得无治疗缓解(TFR)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91例患者累积服用TKI中位时间为65(7~138)个月,其中21例患者有减停药史;患者达到主要分子学缓解(MMR)中位时间为开始服用TKI后6(3~57)个月;全部患者停药前达MR^4.0。停药后中位随访9(1~72)个月,53例(58.2%)患者继续维持MMR,获得TFR;38例(41.8%)失去MMR。12个月和25个月的TFR率分别为61.4%和52.6%。31例停药后复发的患者再启动药物治疗,用药后再获得MMR的中位时间为3(1~12)个月。对比分析发现,Sokal评分(P=0.294)、累积服用TKI时间(P=0.827)、获得MMR所需时间(P=0.553),是否减停TKI(P=0.125)等因素对复发无明显影响。而停药前MMR维持时间越长(324个月)患者后期复发率越低(P=0.027)。结论达停药标准的中国CML患者能够安全停用TKI,停药后TFR率与国外报道相当。停药前MMR时间维持越长,停药后复发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药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无治疗缓解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小鼠白血病细胞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冯洒然 陈子兴 +3 位作者 岑建农 沈宏杰 王元元 姚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9-293,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小鼠模型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观察白血病细胞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0只BALB/c裸鼠进行切脾、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全身亚致死剂量照射等预处理... 目的通过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小鼠模型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观察白血病细胞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0只BALB/c裸鼠进行切脾、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全身亚致死剂量照射等预处理,经尾静脉注射含1.2×10^3个SHI-1细胞的0.2mlPBS,观察小鼠的活动、饮食等一般状态,应用RT—PCR、组织病理切片、骨髓细胞涂片等检测裸鼠脑组织中SHI-1细胞的浸润生长情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纤维蛋白原的表达。将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Transwell小室系统中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将HL-60、SHI-1细胞接种于血脑屏障模型的Transwell小室上层,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BMVEC的形态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计算白血病细胞的穿膜率。结果①接种SHI-1细胞后30~35d有50%的小鼠先后发生CNSL,出现肢体瘫痪、失明等症状,骨髓及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和脑组织中同时检测到人MLL-AF6融合基因的转录;在被浸润的脑组织中检测到纤维蛋白原的渗出及ZO-1表达降低。②与HL-60和SHI-1细胞共培养后,BMVEC失去紧密相连的致密单层结构,细胞呈分散、单个生长,ZO-1表达明显下调,SHI-1细胞对BMVEC的形态改变较HL-60明显,SHI-1细胞穿透率为(40.33±1.53)%,较HL-60细胞[(11.83±1.44)%]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通过破坏血脑屏障而浸润中枢神经系统是CNSL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60细胞 SHI-1细胞 血脑屏障 细胞浸润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高通量测序联合DNA-PCR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51种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突变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凯 晁红颖 +4 位作者 吴品 何川 张日 沈宏杰 陈苏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1-434,共4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以不同程度血细胞减少、骨髓病态造血及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异质性髓系肿瘤。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失控及表观遗传学改变在MDS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突变 DNA-PCR 血液肿瘤 高通量 患者 检测 测序
原文传递
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包海燕 乔渝森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0-443,共4页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血小板聚集引起弥散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脏器缺血为特征,经典的五联征包括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及发热...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血小板聚集引起弥散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脏器缺血为特征,经典的五联征包括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及发热。TTP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获得性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血栓性微血管病 神经精神症状 血小板聚集 器官系统
原文传递
Ph/BCR-ABL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2例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蔡文治 何雪峰 +4 位作者 陈苏宁 孙爱宁 何军 朱明清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8-402,共5页
目的 探讨有利于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BCR-ABL^+ AML)诊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Ph/BCR-ABL^+ AML患者资料,以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急髓变(CML-MBC)患者... 目的 探讨有利于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BCR-ABL^+ AML)诊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Ph/BCR-ABL^+ AML患者资料,以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急髓变(CML-MBC)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位年龄27.5岁,无或轻度脾脏肿大者10例(83.3%),FAB分型以m^2和M4为主,中位外周血和骨髓嗜碱粒细胞比例、巨核细胞数低于典型CML-MBC患者.免疫表型均为髓系表达,表达CD34者8例(66.7%).11例患者检测到t(9;22),伴附加染色体异常5例(45.5%),其中1例为inv(16).12例患者均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e1a2型3例(25.0%),余为b2a2/b3a2型,其中1例伴有CBFβ-MYH11表达.6例受检患者中2例存在AML常见突变,其中CEBPA突变1例,FLT3-TKD突变1例.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7例(58.3%),7例接受化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者6例CR,3例接受单独化疗者l例CR.总体中位生存期16.5个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为33.5个月,高于非移植组(5.5个月).结论 e1a2型融合基因、与AML常见融合基因共表达、存在AML常见突变有利于Ph/BCR-ABL-AML诊断;此类患者诱导缓解率低,生存期短,化疗联合TKI获得缓解后尽早行allo-HSCT是改善其生存的唯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白血病 髓样 急变期 费城染色体 BCR-ABL
原文传递
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60例高危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强力 黄海雯 +8 位作者 金正明 唐晓文 仇惠英 傅琤琤 韩悦 苗瞄 常惠荣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52-956,共5页
目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高危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0例接受HSCT治疗的高危PTC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0例PTCL患者均为高危... 目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高危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0例接受HSCT治疗的高危PTC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0例PTCL患者均为高危组患者(IVI评分≥3分),接受移植时中位年龄31(12~58)岁。包括PTCL非特指型22例、ALK阴性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2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16例。其中接受auto-HSCT的有39例(63.5%),接受allo-HSCT的有21例(36.5%)。移植前40例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8例未缓解(NR)。40例CR患者中10例接受allo-HSCT,30例接受auto-HSCT。20例PR+NR患者中11例接受allo-HSCT,9例接受auto-HSCT。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9(1-96)个月,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和60%(P=0.724)。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和61%(P=0.724)。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5年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22.7%和41.8%(P=0.250)。截至末次随访时间,auto-HSCT中7例患者复发,allo-HSCT组中2例复发,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7.2%和10.1%(P=0.298)。结论高危PTCL患者选择auto-HSCT或allo-HSCT治疗长期生存无明显差异,但allo-HSCT组患者移植前多为NR状态,表明对于NR患者,allo-HSCT效果可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造血干细胞移植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供受者HLA高分辨基因分型不合对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何军 徐超 +13 位作者 吴小津 鲍晓晶 邱桥成 袁晓妮 李杨 沈宏杰 吴德沛 洪峻岭 刘静湖 杜海英 张雷 杜丹 鲁静 柳静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3-357,共5页
目的研究供受者HLA高分辨基因分型错配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来源于中华骨髓库随访登记的835对供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8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27例,慢性髓性... 目的研究供受者HLA高分辨基因分型错配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来源于中华骨髓库随访登记的835对供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8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27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18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42例,地中海贫血14例。HLA.A、B、C、DRB1、DQB1高分辨基因分型采用DNA序列测定、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和高分辨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方法。在835对供受者中HLA不相合473对,其中HLA1个等位基因错配159对,1个抗原错配125对,1个等位基因加1个抗原错配95对,2个等位基因错配29对,2个抗原错配20对,多个等位基因加抗原错配45对。随访截止到2011年3月。结果供受者HLA全相合总体生存(OS)率高于HLA不相合者(分别为79.83%和7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LA的1个等位基因加1个抗原错配是影响HSCT患者OS、无病生存和移植相关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OS率从高到低为地中海贫血、AA、CML、MDS、AML、NHL和ALL。HLA位点错配的受者OS率分别为DRB194.4%、DQB183.3%、B75.0%、A74.4%和C71.4%。1个等位基因错配的受者Os率从高到低为DRB1、C、A、B和DQB1。A、B、C位点错配的受者0s率和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与全相合受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优先考虑供受者HLA错配类型为B^*15:01/B^*15:05、DRB1^*12:01/DRB1^*12:02、C^*04:01/C^*03:04和DQB1^*03:02/DQB1^*03:03。供受者为B^*39:01/B^*39:05、C^*15:02/C^*14:02、C^*08:01/C^*03:04和C^*07:02/C^*15:02错配是影响移植患者OS率和a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HLA-A、B、C、DRB1和DQB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抗原 高分辨分型 碱基错配 供者选择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