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赵朴初居士与圆瑛大师
1
作者 韩焕忠 《闽台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赵朴初与圆瑛大师的法缘殊胜。朴老曾兼任圆瑛大师的秘书,因此圆瑛大师将自己的身后之事付托给了朴老。朴老对圆瑛大师的高风亮节和悲焖众生的宏愿铭记在心,时常怀念,终生孺慕不已,并且形诸自己的诗词创作之中。
关键词 赵朴初 圆瑛大师 诗词
下载PDF
杨仁山对老庄的华严学解读
2
作者 韩焕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0-23,共4页
杨仁山在《道德经发隐》《南华经发隐》中运用华严宗的思想义理对《老子》和《庄子》进行了诠释。他将华严宗的四法界义运用到对《老子》一章的疏释之中,对有与无的关系展开了全面的论述,并视为《老子》一书的纲领。谷神、玄牝都是《老... 杨仁山在《道德经发隐》《南华经发隐》中运用华严宗的思想义理对《老子》和《庄子》进行了诠释。他将华严宗的四法界义运用到对《老子》一章的疏释之中,对有与无的关系展开了全面的论述,并视为《老子》一书的纲领。谷神、玄牝都是《老子》对道的譬喻,杨仁山运用华严宗的如来藏义进行诠释,使其变成了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具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杨仁山在诠释《老子》五十章时对华严宗十世义的运用,使老子关于养生行为复杂性的描述变而为一切众生无不处于生死流转之中的揭示。杨仁山对《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的佛学解读,不仅具有振兴佛教的人生追求,而且还有开启人生智慧、改善社会风气、提升民族素质、谋求国家富强的现实关切,因而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仁山 老子 庄子 华严学
下载PDF
方以智与晦山戒显的青原之会
3
作者 韩焕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27,共5页
康熙五年(1666),晦山在青原山净居寺拜会了方以智。方以智非常兴奋,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接待。晦山戒显对此感动不已,遂赋诗一首,记录下了自己的兴奋之情。方以智与晦山谈及自己的著作《药地炮庄》,晦山为之作序,给予高度评价。可以说,晦... 康熙五年(1666),晦山在青原山净居寺拜会了方以智。方以智非常兴奋,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接待。晦山戒显对此感动不已,遂赋诗一首,记录下了自己的兴奋之情。方以智与晦山谈及自己的著作《药地炮庄》,晦山为之作序,给予高度评价。可以说,晦山戒显与药地愚者方以智青原之会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晦山戒显 青原山 《药地炮庄》 《庄子》
下载PDF
支道林诗的老学意蕴
4
作者 韩焕忠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68-71,共4页
支道林的诗按照内容分佛菩萨赞、咏怀诗、修道诗三类。在佛菩萨赞诗中,他常引用《老子》的概念、术语,或化用《老子》的思想境界,表达自己对佛菩萨的推崇。在咏怀诗中,我们既可以体会到佛教智慧对他的熏陶,又可以感受到老庄思想对他的... 支道林的诗按照内容分佛菩萨赞、咏怀诗、修道诗三类。在佛菩萨赞诗中,他常引用《老子》的概念、术语,或化用《老子》的思想境界,表达自己对佛菩萨的推崇。在咏怀诗中,我们既可以体会到佛教智慧对他的熏陶,又可以感受到老庄思想对他的浸润。在修道诗中,其渲染的意境带有相当大的《老子》色彩。支道林的诗是佛道两家思想和意境相互融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道林 老子 佛菩萨赞 咏怀诗 修道诗
下载PDF
僧肇思想的老学意蕴
5
作者 韩焕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5,共5页
僧肇的佛学思想具有深厚的老学意蕴。通过化用《老子》的思想和观念,僧肇将论辩对手置在了世俗的位置上和“下士”的角色中,赞扬了鸠摩罗什和刘遗民的人生造诣,推崇了般若圣知的境界,批驳了世俗的错误理解。僧肇著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 僧肇的佛学思想具有深厚的老学意蕴。通过化用《老子》的思想和观念,僧肇将论辩对手置在了世俗的位置上和“下士”的角色中,赞扬了鸠摩罗什和刘遗民的人生造诣,推崇了般若圣知的境界,批驳了世俗的错误理解。僧肇著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老学意蕴,彰显了《老子》在佛教东传中土过程中扮演了接引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老子 佛学
下载PDF
李通玄对佛教缘起思想的华严学诠释
6
作者 田健 《五台山研究》 2023年第2期59-64,共6页
缘起观念是佛教的核心与特色,这一范畴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具体的阐释。作为五台山华严学的重要代表,李通玄对这一问题的诠释颇具华严学的特色,他不但通过解读《华严经》中关于十二缘起的“十重观”提出判释,并将之与华严“法界缘起”做... 缘起观念是佛教的核心与特色,这一范畴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具体的阐释。作为五台山华严学的重要代表,李通玄对这一问题的诠释颇具华严学的特色,他不但通过解读《华严经》中关于十二缘起的“十重观”提出判释,并将之与华严“法界缘起”做了联结,而且还将华严法界缘起的观念运用于判教等方面。此外,李氏专门著有一篇阐释“缘生”理论的《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从十个方面对“缘生”进行充分阐释。从诠释的具体个案来理解李通玄的解经风格,不但可以丰富对李通玄这位五台山华严学代表人物在思想史上的认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关于隋唐时期围绕《华严经》而展开的解经活动及其思想阐发的历史得失,为今人进一步创造性转化包括华严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通玄 华严诠释学 缘起观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下载PDF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
7
作者 韩焕忠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 2023年第1期63-69,共7页
南北朝时期,佛教唱导开始盛行起来,形成了非常明确的专业化发展趋势。释慧皎《高僧传》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擅长唱导、以唱导闻名于世的高僧大德,还对南北朝时期的唱导进行了理论化的总结和概括。南北朝时期逐渐走向专业化的... 南北朝时期,佛教唱导开始盛行起来,形成了非常明确的专业化发展趋势。释慧皎《高僧传》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擅长唱导、以唱导闻名于世的高僧大德,还对南北朝时期的唱导进行了理论化的总结和概括。南北朝时期逐渐走向专业化的佛教唱导一经在中土各地开展和传播起来,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释慧皎 唱导 佛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林希逸对《庄子》的佛学解读
8
作者 韩焕忠 《宗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79,共4页
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堪称庄子学史上的名篇。他在疏释《庄子》文句时,时常运用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说法,以便将其含义清晰而明显地呈现出来。但他毕竟不是佛教徒,因此又不时以《庄子》的思想压制或者讥讪佛教。他的诠释极大地开拓了... 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堪称庄子学史上的名篇。他在疏释《庄子》文句时,时常运用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说法,以便将其含义清晰而明显地呈现出来。但他毕竟不是佛教徒,因此又不时以《庄子》的思想压制或者讥讪佛教。他的诠释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理解《庄子》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希逸 庄子 庄子口义
原文传递
弘一大师著述中的华严学意蕴
9
作者 韩焕忠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26-31,共6页
弘一大师著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华严学意蕴。他将《华严经》奉为日课,终生研读《华严经》和华严宗著述。他的许多书法作品,特别是《华严集联三百》一书,包含着对《华严经》思想义理的深刻理解和悉心体会。同时,他还非常注意运用做演讲、撰... 弘一大师著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华严学意蕴。他将《华严经》奉为日课,终生研读《华严经》和华严宗著述。他的许多书法作品,特别是《华严集联三百》一书,包含着对《华严经》思想义理的深刻理解和悉心体会。同时,他还非常注意运用做演讲、撰写题记、回复信函的时机,随缘弘扬华严。弘一大师的华严思想虽然是点滴的,散见的,但由于他个人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自然会给近代华严学的复兴带来极大的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一大师 华严学 华严经 华严宗
下载PDF
诗里五台最雄奇——圆瑛法师《咏五台》浅析
10
作者 韩焕忠 《五台山研究》 2023年第3期12-16,共5页
近代高僧圆瑛法师《咏五台》六首,是吟咏五台山的传世名作。圆瑛法师首先吟咏的是五台山的东台,然后分别朝礼了南台、西台、北台和中台;又巡礼了台内众多的寺院群,回味着朝礼五台时那种雄奇、崔嵬、壮观的体验,同时也感受着台内住众浓... 近代高僧圆瑛法师《咏五台》六首,是吟咏五台山的传世名作。圆瑛法师首先吟咏的是五台山的东台,然后分别朝礼了南台、西台、北台和中台;又巡礼了台内众多的寺院群,回味着朝礼五台时那种雄奇、崔嵬、壮观的体验,同时也感受着台内住众浓郁的佛教氛围和现实生活中的鱼龙混杂、凡圣同居。这次朝礼五台山的活动,给圆瑛法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终生难忘,以至于时常向他的徒众回忆述说,让他的徒弟们意识到这是他一生中很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瑛法师 《咏五台》 五台山
下载PDF
梁武帝的孝道之思——析梁武帝《孝思赋》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焕忠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0-14,共5页
梁武帝萧衍的《孝思赋》及序文,成为六朝传世文献中的赋体名篇。从《孝思赋》的序文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为南朝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将自己未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视为终生遗憾。为了弥补自己未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遗憾,梁武... 梁武帝萧衍的《孝思赋》及序文,成为六朝传世文献中的赋体名篇。从《孝思赋》的序文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为南朝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将自己未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视为终生遗憾。为了弥补自己未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遗憾,梁武帝曾建造佛寺于金陵的名胜之区,建造佛殿于皇宫之中,由此将佛教的功德观念纳入了自己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思想和情感之中。《孝思赋》寄寓着梁武帝的无尽孝思,主要包含尊礼重孝、触景生情、见贤思齐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梁武帝《孝思赋》值得特别重视的原因,在于其强化了孝道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使儒佛两家由对立趋向于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武帝 《孝思赋》 孝道
下载PDF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12
作者 韩焕忠 《原道》 2019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最能集中体现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重视。蕅益智旭注解儒家四书的目的在于"藉四书助显第一义谛",即使佛教的第一义谛或者说终极真理得到有效的诠释、说明和彰显。他将儒家学习视为佛教觉悟,将孔...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最能集中体现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重视。蕅益智旭注解儒家四书的目的在于"藉四书助显第一义谛",即使佛教的第一义谛或者说终极真理得到有效的诠释、说明和彰显。他将儒家学习视为佛教觉悟,将孔门圣贤等同于佛菩萨,将孔门问答看作禅宗机锋,以天台宗解经法诠释文义,借孔子之语批评佛教现实。蕅益智旭借助对《论语》的注释,巧妙宣说了佛法禅理,同时也将这部儒家经典纳入佛教的思想范围之中。经他的点化,《论语》成为展现佛法光明的一部经典,不仅受到儒家的重视,也受到佛教信众的尊崇。蕅益智旭解释《论语》,每以王阳明、李贽等人之说为是,而以朱熹之说为非,这既表明佛教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去取,也可以帮助后人理解程朱、陆王之间的区别以及他们与佛教渊源深浅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蕅益智旭 《论语》 佛学解读
原文传递
解脱生死大宗师——方以智《药地炮庄·大宗师》释义
13
作者 韩焕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6-13,共8页
在方以智看来,庄子为大宗师谱写了一曲赞歌。他对真人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对大宗师展开了深入思考。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孟孙才等人,都是从生死之中解脱出来的真人,当然也是真正的大宗师。在方以智的诠释中,... 在方以智看来,庄子为大宗师谱写了一曲赞歌。他对真人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对大宗师展开了深入思考。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孟孙才等人,都是从生死之中解脱出来的真人,当然也是真正的大宗师。在方以智的诠释中,他们在生死之际,都忠实地践行了孔子关于生死的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大宗师》 解脱 生死
下载PDF
常惺法师与闽南佛学院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焕忠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第4期48-54,共7页
常惺法师对于闽南佛学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为闽南佛学院延聘了最初的一批师资力量,参与了建章立制,并亲自授课,促成了闽南佛学院的成功创办。在1927至1933年,常惺法师大力支持太虚大师主持闽南佛学院,使闽南佛学院获得了重大发展。193... 常惺法师对于闽南佛学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为闽南佛学院延聘了最初的一批师资力量,参与了建章立制,并亲自授课,促成了闽南佛学院的成功创办。在1927至1933年,常惺法师大力支持太虚大师主持闽南佛学院,使闽南佛学院获得了重大发展。1933年至1936年,常惺法师继太虚大师之后,接任厦门南普陀寺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使闽南佛学院的兴盛局面在艰难之中得以维持下来。常惺法师为闽南佛学院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从闽南佛学院的光辉成就中获得了安慰与自豪,但在记忆中也留下了黯淡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惺法师 闽南佛学院 佛教教育
下载PDF
袁宗道对儒家四书的佛学解读
15
作者 韩焕忠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32-36,共5页
袁宗道所著《读四书》是一部会通儒佛、融禅于儒的典型文本。《读<大学>》以佛教的思想观念解释儒家经典,对“明德”“知止”“致知”“格物”尤为致意。《读<中庸>》将“天命之谓性”“君子之道费而隐”“博学、审问、慎... 袁宗道所著《读四书》是一部会通儒佛、融禅于儒的典型文本。《读<大学>》以佛教的思想观念解释儒家经典,对“明德”“知止”“致知”“格物”尤为致意。《读<中庸>》将“天命之谓性”“君子之道费而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曲能有诚”“德性”等章句置入佛教语境之中。在他看来,《孟子》一书的主旨就是性善论,他对孟子之论性善、养气、不忍人之心以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理解,颇有类于禅宗祖师的“明心见性”。袁宗道的《读四书》是体现晚明时期儒道佛三教合一思想潮流的典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宗道 儒家四书 佛学解读
下载PDF
寒山诗里南华影——浅谈寒山子诗的佛道融合意蕴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焕忠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2-158,共7页
寒山子的诗在思想情感上具有佛道融合的意蕴。对于人生在世的生死、穷通、贫富、荣辱、寿夭、贤愚等际遇问题,庄子主张“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寒山子熟知《庄子》,对《庄子》的融会贯通,使其诗充满了随遇而安的基调。逍遥游既是庄子... 寒山子的诗在思想情感上具有佛道融合的意蕴。对于人生在世的生死、穷通、贫富、荣辱、寿夭、贤愚等际遇问题,庄子主张“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寒山子熟知《庄子》,对《庄子》的融会贯通,使其诗充满了随遇而安的基调。逍遥游既是庄子追求的境界,也是寒山子景慕的理想。但是寒山子既已由道入佛,那么他对逍遥的理解自然也就具有浓郁的随性逍遥的特点。无论是隐居在俗,还是出家为僧,寒山子都生活在贫穷之中,有时不免于陷入依靠借贷度日的困境之中。从佛教立场上说,人生世间,贪心最重。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寒山子的借贷行为,视为是菩萨随缘度脱众生悭贪之心的忍辱之行。寒山子将《庄子》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展现出随遇而安、随性逍遥、随缘利物的思想和情感取向,取得了重大成就,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山子 庄子 佛道融合
原文传递
尊孔而抑孟——杨文会居士的《论语发隐》与《孟子发隐》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焕忠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0-25,共6页
晚清杨文会居士著有《论语发隐》与《孟子发隐》二书,使儒家经典中深隐之义在佛理的映照下得以充分开显和发露。从《论语发隐》来看,杨文会对于孔子,服膺其究竟,感佩其慈悲,赞叹其契机,称扬其善巧,作为佛教的一名大居士,他对孔子的这种... 晚清杨文会居士著有《论语发隐》与《孟子发隐》二书,使儒家经典中深隐之义在佛理的映照下得以充分开显和发露。从《论语发隐》来看,杨文会对于孔子,服膺其究竟,感佩其慈悲,赞叹其契机,称扬其善巧,作为佛教的一名大居士,他对孔子的这种尊崇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所无法比拟的。与《论语发隐》对孔子极度推崇不同,《孟子发隐》对孟子则颇多贬抑之处。杨文会不满于孟子处,在其以赤子之心言性,以仁义与利为对立,错会古人意旨,有失慈悲等。杨文会尊孔而抑孟的原因,是由孔子与孟子的思想特色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出于反击理学家辟佛的需要,同时也使他可以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基督教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文会 《论语发隐》 《孟子发隐》
下载PDF
东晋高僧爱南华——浅谈道安等人对《庄子》的理解和运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焕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23-28,共6页
东晋时期《庄子》的盛行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影响:其一,《庄子》的盛行非常有利于佛教般若学的传播。其二,高僧精通《庄子》促进了佛教与中土主流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道安敏锐地意识到,中土佛教般若学的繁荣受益于当时老庄... 东晋时期《庄子》的盛行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影响:其一,《庄子》的盛行非常有利于佛教般若学的传播。其二,高僧精通《庄子》促进了佛教与中土主流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道安敏锐地意识到,中土佛教般若学的繁荣受益于当时老庄玄学的盛行,而他在建立本无宗义、诠释禅定境界、解释禅观方法等方面,都充分运用了《庄子》的概念、术语和思维方式。支道林交游士夫,雅爱清谈,崇尚老庄,擅草隶,好围棋,爱马之神骏,喜鹤之冲天,有名士之风,为时贤所歆慕,所立即色义堪称是当时以庄释佛的杰作,所作逍遥论打开了后世以佛解庄的先河,亦获重于一时,其人甚至在精神气质上都与庄子极为类似。慧远亦非常善于运用《庄子》来表达他在佛学上的见解和主张,他在讲经和著述中,时常运用《庄子》的概念和义理,在论述形神关系时对《庄子》的运用尤为集中。由于精通《庄子》,慧远在佛学造诣上较之当时佛教经典的输入表现出某种超前性。僧肇虽然师从罗什,学宗三论,以最得三论之精微著称,但其论著仍然具有非常强烈的庄子色彩,《物不迁论》引用《庄子》表达了万物虽动而实静的观点,《不真空论》借重《庄子》讨论了诸法空有相即而不二的道理,《般若无知论》所探讨的圣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问题,也是对《庄子》中相关问题的深化,体现出中国佛教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重视随处可得解脱的发展趋向,朝着头头是道的方向发展的基本趋势。在东晋时期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庄子》起到了桥梁和管道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道安 《庄子》 佛教
下载PDF
马一浮致弘一大师诗略释
19
作者 韩焕忠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8-55,共8页
马一浮的十余首诗体现了他对弘一大师的高度敬重。弘一大师在世时,马一浮直接或者间接写给他的诗,涉及赠别、题赞、祝寿等几个方面,是他们两人生前交谊的集中体现。弘一大师辞世的讣闻传来,马一浮悲痛难抑,接连写下好几首诗,以抒发自己... 马一浮的十余首诗体现了他对弘一大师的高度敬重。弘一大师在世时,马一浮直接或者间接写给他的诗,涉及赠别、题赞、祝寿等几个方面,是他们两人生前交谊的集中体现。弘一大师辞世的讣闻传来,马一浮悲痛难抑,接连写下好几首诗,以抒发自己的哀悼之意。抗日战争胜利后,马一浮返回杭州,他又写了多首怀念弘一大师的诗。马一浮致弘一大师的诸多诗篇,固然是二人相互欣赏、相互推崇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儒学与佛教在实现自身形态近代化蜕变过程中惺惺相惜、同舟共济的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弘一大师
下载PDF
张岱对“四书”的佛学解读——以《四书遇》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焕忠 Zhu Yihua 《孔学堂》 2017年第3期93-101,114-117,共9页
张岱所著的《四书遇》是一部以引用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话语解释儒家四书的著作。他引用佛教和禅宗话语解释《大学》传文;将《中庸》解释成为心体光明的展现,方便法门的施设;又把《论语》视为破除执著的良方,展现圣衷的宝典,教化弟子的记... 张岱所著的《四书遇》是一部以引用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话语解释儒家四书的著作。他引用佛教和禅宗话语解释《大学》传文;将《中庸》解释成为心体光明的展现,方便法门的施设;又把《论语》视为破除执著的良方,展现圣衷的宝典,教化弟子的记录;在解释《孟子》时则较少引用佛语,唯论性善处有数条。与当时盛行的理学家的高头讲章相比,张岱对四书的如此解释显得比较亲切、自然,富有情趣。《四书遇》成书于明末清初,因此有着非常深刻的明清鼎革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 《四书遇》 佛学解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