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Ⅲ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60
1
作者 朱以诚 崔丽英 +42 位作者 高山 樊东升 李继梅 牛俊英 詹青 秦新月 郑荣远 陈康宁 周华东 曾进胜 彭凯润 张兆辉 卢祖能 章军建 刘煜敏 张朝东 曲方 曹秉振 徐运 吴江 王宝军 杨期明 冯连元 胡兴越 潘小平 迟兆富 毕建忠 丁新生 柯开富 王为珍 董万利 孙红斌 李玲 王伟 董强 何俐 贾建平 陈应柱 刘俊艳 彭斌 倪俊 贺佳 马修强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552例起病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552例起病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 6~2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丁苯酞注射液组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组分别为370例和182例.结果 丁苯酞组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和第15天的NIHSS总评分分别为8.64±3.03、6.45±3.88和4.71±3.90,Barthel指数分别为45.42±20.82、55.60±25.64和65.39±26.85,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评分的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z=2.21,经P=0.027; z=2.50,P=0.012),在调整治疗前的NIHSS评分和既往有症状的卒中发生次数后,该差异仍存在,丁苯酞组优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第15天丁苯酞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奥扎格雷钠组(OR=1.67,95%CI科1.15~2.42).丁苯酞组和奥扎格雷钠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确切概率法,2.74%与4.44%,P=0.34).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和安全的,在第15天静脉给药结束时,其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RC-09000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苯呋喃类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比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中度呼吸衰竭的观察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53
2
作者 谈定玉 凌冰玉 +4 位作者 孙家艳 耿平 徐军 朱华栋 于学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对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无创通气(NI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急性中度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探讨HFNC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ICU收治的合并中度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 目的对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无创通气(NI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急性中度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探讨HFNC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ICU收治的合并中度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pH7.25~7.35,PaCO,〉50mmHg)COPD的患者。人ICU后4h内采用HFNC治疗并持续2h以上,且在第一个24h内至少使用4h者,进入HFNC组;类似使用NIV治疗的患者为NIV组。观察两组治疗失败率(治疗期间患者更换到另一组的呼吸支持方式,或进行有创通气)及28d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人选82例患者,其中HFNC组39例,NIV组43例。HFNC组患者治疗失败率为28.2%,低于NIV组(39.5%),但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1.228,P=0.268)。HFNC组28d病死率为15.4%,与NIV组(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0.049,P=0.824)。HFNC组人选24h内气道护理干预次数显著低于NIV组[5(3~8)次比11(7~15)次],而入选24h内呼吸支持时间显著长于NIV组[16(9~22)h比8(4~11)h](P均〈0.05)。NIV组治疗期间鼻面部皮损发生率为20.9%,显著高于HFNC组的5.1%(P〈0.05)。结论对于COPD合并急性中度Ⅱ型呼吸衰竭,HFNC与NIV具有类似的治疗效果,且HFNC具有更好的治疗耐受性,是临床治疗COPD呼吸衰竭新的有潜力的呼吸支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通气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三种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06
3
作者 陶玉平 王静成 +4 位作者 冯新民 戴松茂 虞堂云 蒋百川 王强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5期328-329,共2页
关键词 入路 肱骨 髁间骨折 创伤 临床资料 内固定 手术治疗
下载PDF
0.75%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7
4
作者 罗小会 廖琴 +1 位作者 孙铭阳 欧阳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0-572,共3页
目的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44例,随机均分为四组,腰麻药为0.75%罗哌卡因1.5ml(11.25mg)复合舒芬太尼0μg(A组)、2.5μg(B组)、5.0μg(C组)、7.5μg(... 目的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44例,随机均分为四组,腰麻药为0.75%罗哌卡因1.5ml(11.25mg)复合舒芬太尼0μg(A组)、2.5μg(B组)、5.0μg(C组)、7.5μg(D组)。观察产妇麻醉效果,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和时间,产妇血压变化、恶心呕吐、寒战、瘙痒、术后镇痛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四组产妇最高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评分及运动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B组(P<0.05)。D组麻醉效果并不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时间也未见明显延长,但瘙痒的发生率更高,程度更严重。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11.25mg)复合5.0μg舒芬太尼具有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镇痛时间延长和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剖宫产术 腰-硬联合麻醉
下载PDF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 被引量:87
5
作者 陈丽芳 翁留宁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24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9~11月我科住院11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即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全员系统化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制定落实创伤骨科疼痛护理评估流程及...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9~11月我科住院11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即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全员系统化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制定落实创伤骨科疼痛护理评估流程及疼痛护理管理流程,规范化药物镇痛,积极的患者疼痛教育,并与2012年5~7月住院的设为对照组的90例未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进行比较,比较创伤后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和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平均住院日缩短,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提高。结论: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开展疼痛护理,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流程,能够减轻患者创伤术后疼痛,促进功能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 创伤骨科 应用
下载PDF
彩超对乳腺肿瘤血流频谱及形态学的分析 被引量:71
6
作者 姜燕茹 钱晓芹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超血流形态学及动力学参数,试图为临床提供更多对乳腺癌早期诊断有价值的信息。方法术前1周运用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124例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原发灶的血流形态学以及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良性肿...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超血流形态学及动力学参数,试图为临床提供更多对乳腺癌早期诊断有价值的信息。方法术前1周运用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124例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原发灶的血流形态学以及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良性肿瘤以分支型和散在星点状为主,其中散在星点状最为多见,但无特异性。恶性肿瘤以中央穿入型为最特异性的血管形态学特征,特异性为86%。乳腺癌的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常表现为收缩期加速时间(AT)缩短,峰值前移,频谱形态呈“匕首”形。舒张期频谱形态在小乳癌常表现为流速曲线降幅较大,超过舒张期最高流速的1/2以上,甚至可降至基线水平。血供丰富者,舒张期流速曲线降幅较小,呈动静脉瘘的湍流频谱。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的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常表现为收缩期加速时间较长,峰值居中,频谱形态呈“三角”形。舒张期频谱形态常表现为流速曲线降幅较小。乳腺恶性肿瘤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要高于良性肿瘤,但良恶性肿瘤的阻力指数无明显差异。如以频谱形态特征诊断乳腺癌,其敏感性为83%,特异性96%,可视为特异性的乳腺癌血流频谱形态;如以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12 cm/s诊断乳腺癌,其敏感性为79%,特异性71%;两者结合诊断乳腺癌其敏感性为89%,特异性98%。结论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血流形态学及动力学指标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更多对乳腺癌早期诊断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乳腺肿瘤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和寒战的影响 被引量:79
7
作者 宋娟 李青 +1 位作者 方向志 葛亚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妇科腹腔镜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及寒战的作用。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D0.5组)、右美托咪定0.75μg/kg(D0.75组)...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妇科腹腔镜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及寒战的作用。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D0.5组)、右美托咪定0.75μg/kg(D0.75组)、右美托咪定1.0μg/kg(D1.0组)及等容生理盐水(S组)。观察各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患者苏醒期的寒战情况、躁动行为和拔管时Ramesay镇静评分。结果 D0.75组、D1.0组苏醒期躁动与寒战发生均减少(P均<0.05)。D1.0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均长于S组,Ramesay镇静评分亦增大(P均<0.05)。D0.75组PACU停留时间短于S组、D0.5组及D1.0组(P均<0.05)。结论 0.75μg/kg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及寒战的发生,缩短患者PACU停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手术 腹腔镜 麻醉 右美托咪定 躁动 寒战
下载PDF
PiCCO指导下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6
8
作者 卢年芳 郑瑞强 +2 位作者 林华 邵俊 於江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下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DG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的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集束化组(40例)和改...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下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DG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的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集束化组(40例)和改良集束化组(42例)两组。传统集束化组按国际脓毒症指南标准给予常规EDGT集束化方案复苏。改良集束化组首先放置PiCCO导管,根据所测得的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指导液体复苏,使ITBVI达到850—1000mL/m2;并根据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Pmax)和每搏量指数(SVI)等指标应用多巴酚丁胺调节心功能,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平均动脉压(MAP)1〉65mmHg(1mmHg=0.133kPa),同时监测血管外肺水指导液体选择和利尿剂的应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1/)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的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使用血管潘f生药物的例数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且治疗72h时改良集束化组显著低于传统集束化组[APACHEII评分(分):13.1±6.5比20.9±7.5,SOFA评分(分):8.8±4.3比14.6±4.9,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8比17,均P〈O.05]。两组治疗后乳酸清除率均逐渐增加,改良集束化组各时间点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传统集束化组[6h:(18.2±8.3)%比(10.8±7.5)%,t=-6.036,P=0.001;12h:(22.6±7.3)%比(12.4±8.1)%,t=-4.536,P=O.001;24h:(27.8±5.6)%kE(16.4±9.5)%,t=-5.882,P=0.000]。改良集束化组6h内使用复苏液体量明显多于传统集束化组(mL:36084-715比28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集束化治疗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原文传递
江苏社区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67
9
作者 冯尚勇 朱妍 +17 位作者 张真稳 段宇 刘晓云 王晓东 唐伟 茅晓东 徐书杭 冯雨 刘翠萍 覃又文 沈洪兵 喻荣彬 卜瑞芳 陈军建 李伟 史泽民 胡旭 刘超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2-494,共3页
采用逐级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江苏地区城乡6层样本,调查对象为20岁以上的常住(≥5年)居民6128人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检测,应用7.5MHz/50 mm探头B超诊断仪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记录甲状腺结节部位、直径、数量、回声、边界... 采用逐级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江苏地区城乡6层样本,调查对象为20岁以上的常住(≥5年)居民6128人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检测,应用7.5MHz/50 mm探头B超诊断仪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记录甲状腺结节部位、直径、数量、回声、边界、钙化等。采用固相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ICMA法)检测促甲状腺素(TSH),对于TSH在正常范围外的人群,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激素(FT4)。调查对象甲状腺结节的粗患病率为21.12%、标化患病率为15.69%;男性和女性的粗患病率为14.55%和25.24%,标化患病率为11.20%和20.40%(P〈0.05)。以单发结节和直径〈1.0 cm的结节为主,不同年龄段甲状腺结节直径〈1.0 cm和≥1.0 cm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段单发结节和多发结节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江苏地区社区人群的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较高,加强对其随访和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人群 甲状腺结节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半枝莲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61
10
作者 张妮娜 卜平 +1 位作者 朱海杭 沈维干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59-1463,共5页
背景与目的:以血管再生作为靶点的诸多化学合成药物在有效抑制血管生成的同时具有不可抵抗的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在致力于从天然药物中开发肿瘤血管生成阻断剂。作为传统抗癌有效药物半枝莲,其阻断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少见报道。本实... 背景与目的:以血管再生作为靶点的诸多化学合成药物在有效抑制血管生成的同时具有不可抵抗的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在致力于从天然药物中开发肿瘤血管生成阻断剂。作为传统抗癌有效药物半枝莲,其阻断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拟探讨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atrigel栓、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ascularendotheialcell,HUVEC)建立体内外血管生成模型,观察半枝莲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检测半枝莲对宫颈癌细胞HeLa培养上清诱导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半枝莲对HeLa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半枝莲能明显抑制Matrigel栓内微血管的形成;体外小管形成实验发现,20%、40%半枝莲含药血清组小管形成数为(5.6±1.1)、(1.0±0.7),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9.8±1.3和13.4±1.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0)。经20%、40%半枝莲含药血清处理后内皮细胞迁移数分别为(19.75±2.63)、(14.00±2.58),明显少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24.25±2.06和26.50±4.65)(P值分别为0.038、0.006)。40%含药血清作用24、48h后HeLa细胞VEGF表达量分别为(138.67±9.50)、(93.84±41.11),与空白血清组(195.82±2.43和193.68±18.37)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6、0.036)。结论:半枝莲能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阻断内皮细胞迁移、下调VEGF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药理学 HELA细胞 VEGF 血管生成
下载PDF
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以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例 被引量:66
11
作者 许建国 朱华 +1 位作者 束余声 徐进 《中国医院管理》 2012年第12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利用医院软件系统对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利用医院软件系统对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干预计划、检查、总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及责任追究。结果运用PDCA循环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结论PDCA循环用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可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类切口手术 介入治疗 抗菌药物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的脑心综合征 被引量:61
12
作者 许俊 袁成林 +2 位作者 张桁忠 李晓波 景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97-98,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 (ACVD)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 10 4例ACVD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 (EK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CVD患者 EKG改变占 5 0 %~ 86 % ,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 (ACVD)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 10 4例ACVD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 (EK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CVD患者 EKG改变占 5 0 %~ 86 % ,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以脑出血最明显 ,可见 ACVD患者急性期极易产生脑心综合征。只要防治及时 ,病情可好转。结论  ACVD患者需加强心脏功能监护 ,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心综合征 心电图 心肌酶谱
下载PDF
动脉血乳酸及其清除率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3
13
作者 包磊 张敏 +3 位作者 颜培夏 吴晓燕 邵俊 郑瑞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Lac)水平及乳酸清除率(LCR)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9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患者确诊为感染性休克时(初...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Lac)水平及乳酸清除率(LCR)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9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患者确诊为感染性休克时(初始值,0h)以及治疗后早期(3、6、24h)的动脉Lac水平,并计算3、6、24h的LCR。根据患者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预后分为生存组(48例)和死亡组(46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Lac和LCR值,并对Lac、LCR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不同时间点Lac和LC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治疗后Lac水平较初始值明显降低,而死亡组无明显改变。与死亡组比较,生存组早期Lac水平(mmol/L)均明显降低(0h:3.80±2.14比5.75±3.21,3h:2.05±1.04比5.03±2.53,6h:1.80±0.77比4.40±2.02,24h:1.35±0.43比4.90±2.72,P〈0.05或P〈0.01),LCR明显升高[3h:50.00(72.35)%比13.51(20.67)%,6h:41.43(58.42)%比22.00(22.31)%,24h:58.73(29.94)%比18.92(47.28)%,P〈0.05或P〈0.01]。各时间点Lac水平与预后均呈正相关,治疗后6h、24h的LCR与预后呈负相关。根据初始Lac水平分为低Lac组(〈2mmol/L)、中Lac组(2~3mmoi/L)、高Lac组(≥4mmol/L),随Lac水平增高,病死率明显增加(23.07%(6/26)、50.00%(8/16)、61.54%(32/52),χ^2=10.270,P=0.006]。ROC曲线分析显示:24h 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44),对预后评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分别为100%、78.3%),以24h Lae临界值2.35mmol/L将患者分为高、低Lac组,高Lac组病死率明显高于低Lac组[100.0%(36/36)比17.24%(10/58),χ^2=30.441,P=0.000]。而24h LCR的AUC也最大(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血乳酸 乳酸清除率 预后
原文传递
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60
14
作者 刘晓宇 段满林 +6 位作者 王建华 张跃 鲍红光 高巨 孙建宏 丁月冬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随机、单盲和对照临床研究。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216例,ASAⅠ或Ⅱ级,计算机信封法随机均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D组...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随机、单盲和对照临床研究。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216例,ASAⅠ或Ⅱ级,计算机信封法随机均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D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地佐辛5 mg+氟比洛芬酯50 mg,继之用生理盐水将地佐辛25 mg+氟比洛芬酯250 mg配制成100 ml,以2 ml/h的速率持续静脉输注48 h;S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缓慢推注舒芬太尼3μg,此后用生理盐水将3μg/kg的舒芬太尼配制成100 ml持续泵注。分别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36、48 h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副作用等。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安静状态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0°翻身活动时D组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S组(P<0.05)。出汗、恶心和寒战发生率D组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与单用舒芬太尼比较,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对术后运动痛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氟比洛芬酯 术后镇痛 上腹部手术
下载PDF
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影响 被引量:60
15
作者 林舜艳 尹正录 +2 位作者 高巨 周罗晶 陈鑫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及早期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经腹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83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 组...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及早期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经腹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83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 组,41例)和针药全麻组(B 组,42例)。A组行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B组先行针刺麻醉诱导30 min,取百会穴、内关穴、足三里穴,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波型为2/100 Hz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峰电流5 mA,然后行气管内全身麻醉,针刺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对所有患者运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定术前、术后第3天的认知功能变化,若降低一个标准或以上者即为认知功能下降诊断为POC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术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的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B 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20.37±6.09) min]较A 组[(29.24±7.48) min]缩短,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低于A组(P〈0.05);术后第3天B组POCD 的发生率为23.8%(10/41),低于A组[36.5%(1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点两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高于本组T0时点,而B组TNF-α、IL-1β升高幅度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以减少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并抑制术后TNF-α、IL-1β、IL-6因子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复合麻醉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炎性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无创正压通气在急诊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2
16
作者 何忠建 耿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4期81-81,99,共2页
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急诊重症疾病,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至关重要。急诊常规治疗包括补液、治疗酸中毒、补液、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给予糖皮质激素,但常有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于支气管内形成栓塞,表现为呼吸衰竭、呼... 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急诊重症疾病,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至关重要。急诊常规治疗包括补液、治疗酸中毒、补液、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给予糖皮质激素,但常有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于支气管内形成栓塞,表现为呼吸衰竭、呼吸阻塞等症状[1]。本文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急诊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衰竭 重症支气管哮喘 急诊 无创正压通气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 被引量:62
17
作者 李晓波 黄敏 +5 位作者 陈蓓蕾 陈兰兰 景坚 李军 袁成林 徐俊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4.5h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87例,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46例(溶栓组)和非rt—PA静脉溶栓...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4.5h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87例,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46例(溶栓组)和非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41例(非溶栓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周围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颅内出血转化情况及病死率;并按病情及发病到治疗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的24h、14d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溶栓组的24h、14d的NIHSS评分改善较非溶栓组显著(P〈0.05)。治疗90d后,溶栓组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非溶栓组(43.5%比19.5%,P=0.017),颅内出血转化率高于非溶栓组,但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NIHSS≤10分的亚组患者和溶栓时间〉3h的亚组患者,溶栓对预后无明显影响;NIHSS〉10分的患者,溶栓组24h及14d的NIHSS评分及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非溶栓组显著下降(P〈0.05);溶栓时间≤3h的患者溶栓组90d的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未溶栓组。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与人院时NIHSS评分低及溶栓治疗显著相关。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症状,其中症状重(NIHSS〉10分),溶栓时间≤3h的患者从中获益较多。人院时NIHSS分值低和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房纤颤 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原文传递
精细化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与成效 被引量:60
18
作者 王加凤 顾志娥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15期1817-1819,共3页
目的探讨开展精细化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方法从理念更新、制度健全、人员培训、流程管理、工作模式改变、服务创新等方面,把精细化管理贯穿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结果确保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提... 目的探讨开展精细化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方法从理念更新、制度健全、人员培训、流程管理、工作模式改变、服务创新等方面,把精细化管理贯穿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结果确保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规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精细化管理
原文传递
三棱、莪术提取物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的非特异性抗瘤实验研究 被引量:48
19
作者 徐立春 孙振华 +3 位作者 陈志琳 陈平 刘晓丹 卜平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目的:研究SE(三棱、莪术)提取物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对B16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抗瘤效应。方法:用丝裂霉素等对K562肿瘤细胞进行灭活处理,用SE提取物进行修饰异构,经SE提取物修饰的肿瘤细胞(K562)作为瘤苗免疫小鼠,14天后再接种B16细胞,观... 目的:研究SE(三棱、莪术)提取物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对B16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抗瘤效应。方法:用丝裂霉素等对K562肿瘤细胞进行灭活处理,用SE提取物进行修饰异构,经SE提取物修饰的肿瘤细胞(K562)作为瘤苗免疫小鼠,14天后再接种B16细胞,观察其抗瘤效应。取小鼠脾细胞制备LAK细胞,将LAK细胞注入小鼠腹腔,观察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SE修饰的瘤苗组存活时间为(52.71±8.26)天,与单纯瘤苗组、单纯SE中药组相比,瘤苗免疫后的小鼠存活期明显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SE中药对照组治疗后其LAK细胞及NKC对B16、S180的杀伤效应明显低于SE修饰的瘤苗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的LAK细胞对B16、S180的杀伤效应低于SE中药对照组(P<0.05);利用SE中药修饰的瘤苗免疫长期存活的小鼠脾细胞制备LAK细胞,较同龄未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制备的LAK细胞具有更强的抗瘤性。生存时间实验组(SE中药+K562+LAK)为57.26天,均长于其它对照组(P<0.05)。结论:SE中药修饰肿瘤细胞疫苗可以明显增强对B16的抗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棱 莪术 提取物 肿瘤细胞疫苗 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无创正压通气间歇期应用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60
20
作者 谈定玉 徐艳 +6 位作者 王云云 徐军 王兵侠 曹鹏 单雪芹 朱庆程 耿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46-1052,共7页
目的对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鼻导管氧疗(NCO)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无创通气(NIV)间歇期的治疗效果,探讨NIV联合HFNC治疗AECOPD的可行性。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ICU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pH<7.3... 目的对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鼻导管氧疗(NCO)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无创通气(NIV)间歇期的治疗效果,探讨NIV联合HFNC治疗AECOPD的可行性。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ICU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pH<7.35,PaCO2>50 mmHg)并使用NIV的患者,按1:1随机(随机数字法)被分为HFNC组和NCO组。HFNC组在NIV间歇期接受HFNC治疗,NCO组在NIV间歇期接受低流量NCO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呼吸支持总时间。次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间气管插管率、NIV治疗期和间歇期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82例患者进入随机分组,经二次排除后HFNC组和NCO组分别有36例和37例纳入分析。HFNC组呼吸支持总时间为(74±18)h,显著低于NCO组(93±20)h(P=0.042)。HFNC组NIV治疗期总时间为(36±11)h,显著低于NCO组(51±13)h(P=0.014)。HFNC组平均单个NIV间歇期时间与NC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第三个NIV间歇期开始HFNC组显著长于NCO组(P<0.05)。HFNC组和NCO气管插管率分别为13.9%和1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HFNC组ICU住院时间为(4.3±1.7)d,低于NCO组的(5.8±2.1)d(P=0.045),而两组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V间歇期NCO组心率、呼吸频率、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呼吸困难评分显著高于HFNC组,而舒适度评分亦低于HFNC组(P均<0.05)。结论对于接受NIV治疗的AECOPD患者,在NIV间歇期给予HFNC较NCO可以缩短呼吸支持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改善NIV间歇期二氧化碳潴留及呼吸困难。HFNC是AECOPD患者NIV治疗的理想补充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通气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