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分位数在倒春寒气象指标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卢尧 沈阳 +1 位作者 杨琼琼 姜麟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第25期62-66,共5页
利用1981-2020年3-4月江苏13市逐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记录,采用“持续日数D”和“过程平均最低温度T_(min)”2个因子第50、80百分位数法,建立了基于百分位数法的分区倒春寒指标,将倒春寒分为轻、中、重3级。研究结论如下:1981-2020年,... 利用1981-2020年3-4月江苏13市逐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记录,采用“持续日数D”和“过程平均最低温度T_(min)”2个因子第50、80百分位数法,建立了基于百分位数法的分区倒春寒指标,将倒春寒分为轻、中、重3级。研究结论如下:1981-2020年,扬州倒春寒总频次最少,镇江最多;泰州、镇江、常州和无锡4个市年均倒春寒频次高于全省平均值。随着倒春寒严重程度加深,相应等级事件中心自江苏东南部地区逐渐向西、向北转移。分区统计表明江南地区倒春寒最为频繁,其所有等级倒春寒平均频次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倒春寒的因子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别,未来应更多关注重度倒春寒频次的演变趋势。该倒春寒指标判定的事件范围和等级,尤其是重度倒春寒事件,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苏卷)》记录完全一致,充分证明了该指标在江苏地区具备完善的合理性和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春寒 入春时间 百分位数 分级指标
下载PDF
江苏省1981—2020年倒春寒气象指标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卢尧 沈阳 +1 位作者 杨琼琼 姜麟 《河南科学》 2021年第8期1333-1339,共7页
利用1981—2020年3—4月江苏省所属的13个地级市逐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记录,选取“持续日数D”和“过程平均最低温度-T”2个因子的50%、80%分位数,建立了基于百分位数法的分区倒春寒指标,将倒春寒分为轻、中、重3级.研究结论如下:1981... 利用1981—2020年3—4月江苏省所属的13个地级市逐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记录,选取“持续日数D”和“过程平均最低温度-T”2个因子的50%、80%分位数,建立了基于百分位数法的分区倒春寒指标,将倒春寒分为轻、中、重3级.研究结论如下:1981—2020年,扬州倒春寒总频次最少,镇江最多;泰州、镇江、常州和无锡4个市年均倒春寒频次高于全省平均值.随着倒春寒严重程度加深,相应等级事件中心自江苏东南部地区逐渐向西、向北转移.分区统计表明,江南地区倒春寒最为频繁,其所有等级倒春寒平均频次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倒春寒的因子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别,应更多关注重度倒春寒频次的演变趋势.基于该倒春寒指标判定的重度倒春寒事件,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苏卷)》记录完全一致,充分证明了该指标在江苏地区具备完善的合理性和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春寒 入春时间 百分位数 分级指标
下载PDF
苏皖地区强降水过程双雨带漏报原因分析
3
作者 杨琼琼 卢尧 沈阳 《河南科学》 2023年第5期678-686,共9页
基于降水量观测数据、ECMWF模式降水预报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2022年3月19—20日苏皖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双雨带漏报个例,并对比分析了一次双雨带成功预报个例.结果表明:①漏报个例的北雨带中,16个站降水量进入近30年3月日降水量... 基于降水量观测数据、ECMWF模式降水预报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2022年3月19—20日苏皖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双雨带漏报个例,并对比分析了一次双雨带成功预报个例.结果表明:①漏报个例的北雨带中,16个站降水量进入近30年3月日降水量前10名,两个站降雨量刷新3月份的历史极值,是一次极端性较强的降水过程.②ECMWF模式未能准确预报北雨带冷平流,未反映实况中出现的对流活动,且预报的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始终偏小,两个原因直接导致北雨带降水量预报值显著偏少.③成功预报个例中,过程开始阶段,ECMWF模式有700hPa高湿区预报范围偏大、850hPa高湿区预报位置偏南的情况,以后逐渐调整为与实况一致,较好地预报了苏皖地区对流层低层湿度条件,佐证了湿度预报偏差是造成雨带预报偏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雨带 ECMWF模式 ERA5再分析数据 漏报 湿度预报
下载PDF
芜湖市城市气候效应初步研究
4
作者 邵华木 徐竞平 +1 位作者 朱零陵 喻家龙 《安徽师大学报》 1992年第2期67-76,共10页
芜湖城市的迅速发展,对该市气候产生了明显影响。我们研究对比芜湖气象台历史资料和与其距离较近的当涂气象站历史资料,发现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芜湖市内气温无论是10年平均或五年滑动平均都有增高的趋势。而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均有... 芜湖城市的迅速发展,对该市气候产生了明显影响。我们研究对比芜湖气象台历史资料和与其距离较近的当涂气象站历史资料,发现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芜湖市内气温无论是10年平均或五年滑动平均都有增高的趋势。而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均有降低趋势。除此之外,风速明显减小,静风频率增大,降水量减少,≥25mm的降水日数减少,总云量、低云量都有所增加,雾日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 气候效应 芜湖市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时空特征 被引量:25
5
作者 石涛 杨元建 +2 位作者 马菊 张丽 罗苏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4-494,共11页
利用2001—2010年覆盖安徽省的MODIS数据,选取在气候、地理、城市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合肥、芜湖、阜阳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得到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安徽省省会... 利用2001—2010年覆盖安徽省的MODIS数据,选取在气候、地理、城市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合肥、芜湖、阜阳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得到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安徽省省会合肥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安徽省南部代表城市芜湖的热岛效应强于北部代表城市阜阳,同时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近10年来,安徽代表城市热岛面积和热岛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合肥热岛强度大于3℃的极端热岛效应有一定缓解。白天大片水体对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作用明显,而夜晚则不明显,甚至成为地表温度的高值中心。夏季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负相关最显著,即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度对降低地表温度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地表温度 热岛效应
下载PDF
微信平台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丽 朱芙蓉 +1 位作者 江海萍 吕慧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387-389,共3页
介绍了科技新时代下气象部门如何利用"微信"这一新型移动传媒工具开辟一条气象信息发布新渠道,将微信平台的LBS系统、朋友圈、漂流瓶等强大功能与气象信息的传播和气象科普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个方位地拓... 介绍了科技新时代下气象部门如何利用"微信"这一新型移动传媒工具开辟一条气象信息发布新渠道,将微信平台的LBS系统、朋友圈、漂流瓶等强大功能与气象信息的传播和气象科普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个方位地拓展气象服务。同时分析了目前官方气象微信服务现状,并就未来气象微信的发展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气象 信息 应用
下载PDF
暴雨洪涝风险评估的GIS和空间化应用--以芜湖市为例 被引量:18
7
作者 石涛 谢五三 +1 位作者 张丽 杨元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9-176,共8页
选用芜湖市81个自动观测站及其周边1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的近50a的观测资料,以及陆地卫星(LANDSAT 5)遥感数据、行政区划资料、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数据空间化、专家打分法和加权综合法建立了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孕灾、承灾和抗灾4个风险... 选用芜湖市81个自动观测站及其周边1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的近50a的观测资料,以及陆地卫星(LANDSAT 5)遥感数据、行政区划资料、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数据空间化、专家打分法和加权综合法建立了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孕灾、承灾和抗灾4个风险评价因子和模型,最后在GIS中得到了精细到街道/乡镇级别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繁昌县(平铺、峨山、峨桥),南陵县(何湾),芜湖县(湾沚、红杨),无为县(昆山、严桥、太平),以及其他分散区域为暴雨洪涝低风险区;市辖区大部,鸠江区中部和无为县(无城、白茆),南陵县(籍山镇)以及其他分散区域为暴雨洪涝高风险区。研究解决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难以精细化、定量化评估的部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GIS 空间化 评价因子 风险评估
下载PDF
皖南气象灾害对蓝莓的影响及其防御措施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丽 马菊 +1 位作者 史小金 石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期245-247,共3页
蓝莓是一种对气候非常敏感的果树。光、温、水、风等气象条件对其生产影响很大。对霜冻、高温、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防御不当或措施不力,均会导致蓝莓大幅减产甚至绝收。根据皖南金寨县、南陵县、怀宁县三大蓝莓种植基地气象观测站1971—... 蓝莓是一种对气候非常敏感的果树。光、温、水、风等气象条件对其生产影响很大。对霜冻、高温、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防御不当或措施不力,均会导致蓝莓大幅减产甚至绝收。根据皖南金寨县、南陵县、怀宁县三大蓝莓种植基地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统计数据,并结合蓝莓生长发育的生物特点,分析了皖南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对蓝莓的影响,提出了科学可行的防御措施,以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确保蓝莓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农业气象灾害 防御措施 皖南
下载PDF
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Q矢量分析及落区预报 被引量:15
9
作者 汪克付 叶金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0-43,共4页
应用Q矢量分析方法对20次伴有暴雨的江淮梅雨锋过程进行分析,揭露了梅雨锋暴雨期对流层低层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特征以及与中、低空主要天气系统和暴雨带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指出了Q矢量散度场对江淮梅雨锋暴雨的落区有较好的预报... 应用Q矢量分析方法对20次伴有暴雨的江淮梅雨锋过程进行分析,揭露了梅雨锋暴雨期对流层低层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特征以及与中、低空主要天气系统和暴雨带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指出了Q矢量散度场对江淮梅雨锋暴雨的落区有较好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 梅雨锋 Q矢量分析 暴雨 落区预报
下载PDF
城市化对安徽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蓉 孙怡 +4 位作者 杨元建 谢五三 陶寅 张浩 石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7-537,共11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安徽省
下载PDF
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及模型的设计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丽 石涛 +2 位作者 吕娟 朱芙蓉 吕慧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5期224-229,共6页
为了客观有效地评价生态气候资源对蓝莓生长发育的适宜状况,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动态性的原则,从蓝莓的种植区域生态环境、生育期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水平3个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构建了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 为了客观有效地评价生态气候资源对蓝莓生长发育的适宜状况,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动态性的原则,从蓝莓的种植区域生态环境、生育期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水平3个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构建了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建立了土壤、气温等评价因子对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的隶属函数,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对各因子的权重进行了分配,构建一个二级层次结构的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模型可定量化计算出确定品种的蓝莓在具体种植地和时间段的生态气候适宜程度。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蓝莓生态气候适宜性模糊评价的空白,为蓝莓引种、建园、产量及品质预测、气象灾害损失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生态气候适宜度 模糊数学 评价 模型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和LSMM的冬小麦面积提取研究——以皖北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涛 张丽 杨元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27-1732,共6页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发射了最新系列的陆地卫星(Landsat-8),搭载的陆地成像仪(OLI)对波段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避免了大气吸收干扰,能够更好地区分植被和无植被特征,为农业遥感提供了全新的高质量数据。本文选取皖北(阜阳、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发射了最新系列的陆地卫星(Landsat-8),搭载的陆地成像仪(OLI)对波段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避免了大气吸收干扰,能够更好地区分植被和无植被特征,为农业遥感提供了全新的高质量数据。本文选取皖北(阜阳、蚌埠、宿州)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经缨帽变换得到遥感影像的主成分信息,并用其分量甄选出不同地物的端元,最后建立线性混合像元模型(LSMM),并对皖北地区冬小麦进行提取。与历史统计数据对比,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精度达到了90%以上,说明利用Landsat-8和LSMM开展大尺度范围的小麦种植面积提取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8 冬小麦 面积提取 混合像元 线性模型
下载PDF
基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思考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亚玲 《科技风》 2020年第26期120-121,共2页
在众多国际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基层气象观测质量体系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强调了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国际上的很多国家也十分认可这方面的工作,在部署工作的过程中... 在众多国际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基层气象观测质量体系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强调了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国际上的很多国家也十分认可这方面的工作,在部署工作的过程中也开始遵循国家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观测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体系 基层 中国政府
下载PDF
江淮地区雷暴的闪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坚 袁松 姚叶青 《暴雨灾害》 2015年第3期286-292,共7页
选取距离测站不同半径、不同闪电记录代表闪电定位系统对测站雷暴的监测,采用TS评分和KSS'评分标准,对江淮地区(111°—122°E,28°—35°N)近4年(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闪电定位系统的雷暴监测与人工雷暴观测的... 选取距离测站不同半径、不同闪电记录代表闪电定位系统对测站雷暴的监测,采用TS评分和KSS'评分标准,对江淮地区(111°—122°E,28°—35°N)近4年(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闪电定位系统的雷暴监测与人工雷暴观测的一致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南部(34°N以南)和东部(114°E以东)两种资料的一致性好于其西部(114°E以西)和北部(34°N以北)。在江淮地区选取半径13~14 km范围内大于等于2条闪电记录代表测站雷暴,二者的一致性最好,此时TS技巧评分可达55%,命中率接近80%,空报率32%~34%。若考虑雷电造成的危害较大,追求更高的命中率,则选取半径12 km范围内大于等于1条闪电记录代表测站雷暴,其命中率可达83%,但同时空报率也将提高。因此,可根据当地雷电灾害损失及其防范成本,选取适合当地的半径范围闪电定位系统的闪电记录代表测站开展雷电警报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闪电定位 人工观测 一致性 江淮地区
下载PDF
芜湖市一次引发严重内涝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15
作者 付伟 魏秋实 +1 位作者 邱学兴 司红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497,共12页
基于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中国降水数据集、ERA5再分析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使用水汽收支分析、HYSPLIT后向轨迹追踪和水汽输送贡献率等方法对2022年6月5日凌晨芜湖市一次引发严重内涝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 基于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中国降水数据集、ERA5再分析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使用水汽收支分析、HYSPLIT后向轨迹追踪和水汽输送贡献率等方法对2022年6月5日凌晨芜湖市一次引发严重内涝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出现在200 hPa分流区和850 hPa低空急流左前方,500 hPa冷空气在低空急流出口北侧不断激发对流云团,形成强降水。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增强了水汽的水平辐合和垂直输送,西南低空急流持续加强,将水汽不断输送至暴雨区,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使芜湖市在强降水发生前水汽充沛,湿层深厚且持续增湿。暴雨出现时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分别达到71.0 kg·m^(-2)、16.0 g·kg^(-1)、15.0 g·hPa^(-1)·cm^(-1)·s^(-1)和-3.0×10^(-6)g·cm^(-2)·hPa^(-1)·s^(-1)。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与暴雨的出现和强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雨强最强时段可达-8.0×10^(-6)g·cm^(-2)·hPa^(-1)·s^(-1)。水汽收支和追踪分析结果显示:水汽流入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低层的西边界和南边界,暴雨发生前流入层深厚,有向上的水汽垂直输送。整层水汽流入量约为56.0×10^(7)t·h^(-1),主要流入高度为850~700 hPa,单层流入量最大可达9.0×10^(7)t·h^(-1),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其水汽通道轨迹占比为32.0%,水汽输送贡献率达55.4%。暴雨出现时水汽流入层降低,流入量减少,水汽垂直输送减弱,总水汽净流入集中在850 hPa,净流入量为1.0×10^(7)t·h^(-1)左右,水汽主要源自南海,其水汽通道轨迹占比为46.0%,水汽输送贡献率达6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HYSPLIT后向轨迹追踪 水汽输送贡献率
下载PDF
温度客观预报自动化业务系统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正心 周述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4-37,共4页
介绍了一个以T63数值预报产品为因子,用卡尔曼滤波方法作48小时最高、最低温度客观预报方法及其自动化业务系统,能补充目前地市台温度预报主要依靠主观预报的不足。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 温度 客观预报 自动化业务系统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安徽区域日蒸散量估算与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文玉 孔芹芹 +3 位作者 马晓群 石涛 何彬方 刘惠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4-861,共8页
蒸散的估算在区域能量平衡和水资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发展促进了区域蒸散的研究。利用安徽省气象资料、MODIS数据产品及GIS背景信息,基于SEBAL模型,按1km空间分辨率进行了面尺度的安徽省日蒸散量估算,并在GIS空间分析模块的... 蒸散的估算在区域能量平衡和水资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发展促进了区域蒸散的研究。利用安徽省气象资料、MODIS数据产品及GIS背景信息,基于SEBAL模型,按1km空间分辨率进行了面尺度的安徽省日蒸散量估算,并在GIS空间分析模块的支持下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日蒸散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遥感估算的蒸散量与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蒸散量比较,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遥感蒸散估算值整体偏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散量间差异显著。遥感蒸散估算方法在安徽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需优化模型参数,以提高其进一步技术推广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蒸散量 SEBAL模型 MODIS产品 安徽
原文传递
2022年2月芜湖市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演变特征分析
18
作者 文想成 李鸾 严韬 《海峡科学》 2024年第2期6-10,共5页
以2022年2月6—7日芜湖市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产品等,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气温和水汽条件、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风廓线雷达的水平风和垂直速度等方面... 以2022年2月6—7日芜湖市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产品等,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气温和水汽条件、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风廓线雷达的水平风和垂直速度等方面,综合分析本次芜湖市降雪发生前后的气象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降雪天气过程范围广、强度强、降雪集中、积雪深度大、转雪快,降雪期间整层气温都满足安徽降雪条件,降纯雪对近地面要求高;从多普勒雷达上看,基本反射率因子在降纯雪时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低层存在暖平流,700 hPa附近西南急流在降雪最强时段明显增强;风廓线雷达水平风羽图中,最大探测高度的突然增大对降雪开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近地面风场的变化是降水开始的信号;风廓线雷达的垂直速度能体现降雪强度的变化,降雪发生时垂直速度会突然增大;垂直速度也能反映降水相态的变化,当降雪强度基本一致时,雨夹雪转纯雪时近地面的垂直速度呈现逐渐变小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湖市 暴雪天气 天气过程分析 环流形势
下载PDF
1次台风低压暴雨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娟 柳军 李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75-1276,共2页
通过对2005年第13号台风“泰利”在福建登陆后引发的远离台风暴雨的台风倒槽暴雨过程的特点、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分析,探讨了台风倒槽与西风槽相结合处的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条件。
关键词 台风倒槽 强降水 对流不稳定
下载PDF
影响芜湖葡萄商品果率关键气候因子特征及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司红君 付伟 +1 位作者 马菊 程传云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5-202,共8页
基于1994—2014年研究区葡萄的逐年商品果率数据,1965—2014年芜湖市逐月的气象数据和1981年7月至2014年6月国家气候中心的逐月88项新大气环流指数、26项海温指数,使用相关性分析、线性趋势、MannKendall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影响葡萄... 基于1994—2014年研究区葡萄的逐年商品果率数据,1965—2014年芜湖市逐月的气象数据和1981年7月至2014年6月国家气候中心的逐月88项新大气环流指数、26项海温指数,使用相关性分析、线性趋势、MannKendall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影响葡萄商品果率的关键气候因子进行遴选,并在此基础上对遴选因子的近50年变化特征和短期气候预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葡萄商品果率的关键气候因子有7、8月的平均气温(T_7,T_8)、最高气温(T_(max7),T_(max8))、最低气温(T_(min7),T_(min8))、相对湿度(R_(H7),R_(H8))、日照时数(S_7,S_8),以及8月的平均气温日较差(ΔT_8),近50年T7、T_(max7)和T_(min7)显著升高,RH7、ΔT8和S8显著下降,其中T7、T_(max7)、ΔT_8的变化以渐变为主,而T_(min7)、R_(H7)、ΔT_8则发生过突变。这些关键气候因子与前期1年内的多项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显著相关,并遴选其中关键指数作为预测芜湖市7、8月葡萄商品果率关键气候因子的短期气候预测指标,计算出气候因子的预测方程,以期为葡萄种植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影响、保证商品果率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商品果率 关键气候因子 变化特征 短期气候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