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99、谷丙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害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杨丽薇 蔡雪梅 黄建 《华西医学》 CAS 2015年第9期1654-1657,共4页
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99(CA199)、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2月确诊为甲亢性肝损害患者106例作为甲亢性肝损害组(A组),选取无肝功能损害的... 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99(CA199)、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2月确诊为甲亢性肝损害患者106例作为甲亢性肝损害组(A组),选取无肝功能损害的甲亢患者95例作为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B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C组)。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CA199,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γ-GT、ALT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血清CA199、γ-GT、ALT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A199、γ-GT水平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99、γ-GT、ALT诊断甲亢性肝损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895、0.818。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593、0.703、0.578,对应临界值分别为37.25 U/m L、60.81 U/L、43.14 U/L,3项指标并联可提高约登指数至0.763。结论 CA199、γ-GT及ALT作为甲亢性肝损伤诊断指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早期诊断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类抗原199 谷丙转氨酶 Γ-谷氨酰转移酶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害 联合检测
原文传递
电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欧禹萍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6期859-860,889,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电针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电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电针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电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疗法。经2周治疗后,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经2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0.32%(28/31),明显高于对照组[71.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发病0~<1、1~<3、3~7 d开始治疗显效率分别为88.89%(8/9)、78.58%(11/14)和37.50%(3/8),均明显低于电针组的显效率[100.00%(10/10)、92.86%(13/14)和71.42%(5/7)],2组患者在发病3~7 d后开始治疗,电针组的显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电针干预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建议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电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 电针疗法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电针与普通针刺对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欧禹萍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10期1448-1450,1454,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与普通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疗效的差异,为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提供最优的针刺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针组和电针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主动... 目的观察电针与普通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疗效的差异,为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提供最优的针刺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针组和电针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主动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普针组予以普通针刺,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电针组予以电针治疗,波形为疏密波,频率为2~100Hz,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治疗2周后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分级法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临床有效率的差异。结果普通针刺与电针治疗急性期肩周炎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数字分级法评分明显低于普针组,治疗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疗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在改善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毫针 电刺激疗法 针刺疗法 肩凝症 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