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
作者 蔡俊秀 辛岳 +1 位作者 吴秀美 王玉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2-224,共3页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是一种与后循环动脉(包括颅内外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灌注不足、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相关的急性缺血性临床综合征,占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是一种与后循环动脉(包括颅内外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灌注不足、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相关的急性缺血性临床综合征,占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1-2]。与前循环比较,后循环的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中以脑干最为特殊,因为走行于脑干的运动及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密集、核团多[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炎性因子、神经因子及NO代谢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志国 周霞 文贵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431-1433,143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炎性因子、神经因子及一氧化氮(NO)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Hcy水平...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炎性因子、神经因子及一氧化氮(NO)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Hcy水平差异,并根据观察组Hcy水平中位数进一步将其分为高Hcy、低Hcy组各59例。对比不同Hcy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神经因子及NO代谢指标含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IL-6、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均高于低Hcy组患者,神经因子和肽素(Copeptin)、N端前脑钠肽(NT-proBN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的含量高于低Hcy组患者,NO代谢指标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高于低Hcy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增高,且Hcy水平与炎性因子、神经因子及NO代谢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炎性因子 神经因子 NO代谢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黄剑 肖春蓉 詹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211-212,共2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 例)及治疗组(6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对照组60 例...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 例)及治疗组(6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对照组60 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为9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肠溶阿司匹林,且出血发生率低,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疗效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峻 资文杰 +30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岳成松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王力 邱涛 石强 时忠华 杨世泉 濮捷 万跃 吴志林 杨树 周志明 张新江 刘勇 温昌明 黄华锰 林敏 赵文龙 胡伟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帅杰 杨清武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7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65例)和非血管内治疗组(38例).观察血管内治疗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48 h急性再闭塞率及血管穿孔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死亡率、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中57例患者血管再通良好,血管再通率为87.7%,48 h内血管急性再闭塞率为7.7%,血管穿孔发生率为1.5%.两组90 d mRS评分≤2分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4,P=0.088).两组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与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 血管内治疗 非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CT与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及灌注的诊断效能对照研究
5
作者 胡俊秋 赵江 +1 位作者 刘科位 王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82-785,共4页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及脑灌注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选取2020年2月—2022年4月荣县人民医院收入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T血管成像(CTA)...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及脑灌注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选取2020年2月—2022年4月荣县人民医院收入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CTP)、MRI检查[含高分辨Cube T1WI、多延迟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CASL)]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相关检查、CT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的差异性,以Kappa值表达CTA、MRI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由多延迟pCASL检查得到脑血流量(CBF),由CTP检查得到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于体素水平基础上比较在灰质、白质、全脑区域上多延迟pCASL、CTP灌注参数间Pearson相关系数差异。结果以DSA结果为金标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通过MRI、CT、DSA检查后有69例相同患者被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狭窄。与DSA结果诊断结果相比,Cube T1WI诊断中4例患者狭窄程度偏高,1例患者偏低;CTA诊断中5例患者狭窄程度偏高,3例患者偏低。三种诊断方式结果比较,Kappa值均处于0.800~1.000范围内,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PLD为1500 ms、1800 ms、2500 ms时pCASL的CBF值分别为(25.63±12.17)mL/(100 g·min)、(39.78±17.53)mL/(100 g·min)、(32.64±15.12)mL/(100 g·min)。pCASL所得CBF值与CTP所得CBF值、MTT值在PLD为1500 ms、1800 ms、2500 ms时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脑灌注评估中CT、MRI均有较好诊断效能,但MRI检查中的Cube T1WI与DSA脑血管诊断一致性更高,多延迟pCASL灌注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 灌注 诊断效能
下载PDF
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
6
作者 乔思平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7期0192-0195,共4页
研究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护理实习生58名,对照组29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29名应用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比较不同教学方案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在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分数均高... 研究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护理实习生58名,对照组29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29名应用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比较不同教学方案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在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自学、交流、协作、创新、解决问题和综合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应用PBL结合多媒体教学不仅可提升护理实习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还可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多媒体教学 神经内科 护理教学查房
下载PDF
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中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瀚圣 龚自力 +16 位作者 资文杰 邱忠明 李凤利 岳成松 杨峻 刘文华 时忠华 杨世泉 张帅 王力 白永杰 王守春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83-89,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二医...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二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8家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90 d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7例患者,其中他汀组200例(81.0%)、非他汀组47例(19.0%),经倾向评分匹配1∶1匹配后,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他汀组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非他汀组(P<0.05),90 d死亡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侧支循环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安全性高,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他汀治疗
下载PDF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周霞 张诚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12期136-139,共4页
目的:分析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高龄脑梗死患者178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rt-PA溶栓治疗和阿司匹林及巴曲酶治疗,检测治... 目的:分析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高龄脑梗死患者178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rt-PA溶栓治疗和阿司匹林及巴曲酶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评分及不良治疗结局等情况。结果:1溶栓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2,P>0.05),接受治疗1 d、5 d和15 d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1,t=4.324,t=4.637;P<0.05);2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肢体功能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821,P<0.05);3接受不同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再次脑梗死、大面积脑出血、植物生存及死亡等不良情况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392,u=5.136,u=6.293,u=8.392,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可显著优化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降低治疗后不良情况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 高龄
下载PDF
双支架并联取栓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正洲 李经伦 +5 位作者 王力 陈秀 吕志宇 杨元 谢阳 李作孝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619-62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Solitaire FR双支架并联取栓术治疗血栓负荷重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5例患者,统计手术时间,评价取栓后即刻血流再灌注、24 h神经... 目的初步探讨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Solitaire FR双支架并联取栓术治疗血栓负荷重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5例患者,统计手术时间,评价取栓后即刻血流再灌注、24 h神经功能改善及术后90天随访mRS评分。结果 5例患者均通过双支架并联取栓术获得闭塞血管良好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为2b-3级,其中完全再通4例(mTICI 3级)。无明显与操作相关并发症,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术前减少10分。术后90天随访,2例患者预后良好,2例残疾,1例患者死亡。结论使用Solitaire FR双支架并联取栓术治疗血栓负荷重的部分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架并联取栓术 基底动脉闭塞 脑梗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宋玉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29-32,共4页
分析针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使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具体效果,用于优化对应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选择在2021年5月份到2021年9月份我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早期并且均需要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 分析针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使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具体效果,用于优化对应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选择在2021年5月份到2021年9月份我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早期并且均需要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获得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而实验组术后则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差异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在整体的临床护理疗效方面,无论是生活质量评分或者是运动功能评分实验组的表现均更优,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可能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疗效加速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建议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溶栓治疗 脑梗塞 护理方案 改善价值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及干预效果分析
11
作者 张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1-4,共4页
探究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及干预效果。方法:从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中抽选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7例,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47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探究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及干预效果。方法:从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中抽选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7例,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47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患肢运功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儿患肢运功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76、5.873,P0.05);实验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分析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中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儿肢体功能和预后效果,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早期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卒中后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效果观察
12
作者 杨金凤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5-8,共4页
分析针对老年急性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之后使用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主要探讨在情绪障碍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用于优化各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以64名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随机分组... 分析针对老年急性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之后使用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主要探讨在情绪障碍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用于优化各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以64名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随机分组获得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护理一段时间之后,两组患者在情绪障碍、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实施干预之后观察组无论是在生活质量评分或者是情绪障碍方面的评分都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促中之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具体体现在情绪障碍改善以及生活质量提升方面,能够赢得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老年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卒中 情绪障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帕金森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3
作者 邓明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13-16,共4页
建立有关帕金森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帕金森病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运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结构理论支撑下的模型,借助文献检索专家组讨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和修改,并最终完成护理质量评价... 建立有关帕金森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帕金森病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运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结构理论支撑下的模型,借助文献检索专家组讨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和修改,并最终完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两轮专家咨询权威系数Cr值分别为0.784、0.821,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158、0.196,构建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41项。结论:本文所构建的帕金森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着较好的应用可靠性实现,对于临床护理工作各关键内容的有效覆盖,无论是评价或者是监测帕金森病护理质量都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PHI法 帕金森病 护理 质量指标
下载PDF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对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邓秋涵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21-24,共4页
探究帕金森病患者在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0名确诊为帕金森病,并且需要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任意挑选其中的3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剩余35名作为观察组在围术... 探究帕金森病患者在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0名确诊为帕金森病,并且需要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任意挑选其中的3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剩余35名作为观察组在围术期增加使用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实施6个月的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在各项评价指标方面的表现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并检查以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采取围术期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提升其自护水平,促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以此确保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陈思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33-36,共4页
探讨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预见性护理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名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得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治疗方案均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同之处在于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预见性护... 探讨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预见性护理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名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得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治疗方案均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同之处在于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统计机体恢复情况而言。结果:治疗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更高,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并且在生活质量评分和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方面,包括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参照组,上述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预见性护理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基于目标的环节式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陈沫妃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9-12,共4页
分析患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过程中使用基于目标的环节式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60名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且需要接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任意选择其中的30名作为对照组,剩余30名作为... 分析患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过程中使用基于目标的环节式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60名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且需要接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任意选择其中的30名作为对照组,剩余30名作为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基于目标的环节式护理,护理一段时间之后,对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对应的神经功能评分表现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关注护理模式的优化建议,使用基于目标的环节式护理模式,除了有效预防各种临床不良反应之外,也能够大幅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目标环节式护理 不良反应 NIHSS评分
下载PDF
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17
作者 余倩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4期9-12,共4页
分析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预见性护理进行结合,对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5名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挑选其中的27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剩余28名作为观察作者,采用常规疗法,后者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使用阿... 分析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预见性护理进行结合,对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5名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挑选其中的27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剩余28名作为观察作者,采用常规疗法,后者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和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在NHI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上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移除或者在不同时间段的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为3.57%,相比之下对照总的发生率有22.22%,上述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阿替普霉静脉溶栓和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实现治疗期间各种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建议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预见性护理 治疗效果 神经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8
作者 郑朝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181-184,共4页
研究对患有重度病毒性脑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儿童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2名确诊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是用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儿童... 研究对患有重度病毒性脑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儿童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2名确诊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是用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儿童患者在机能改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在并发症发生人数方面,观察组有两例,对照组有8例,可见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机能恢复时间方面观察组用时更短,并且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差异依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对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避免治疗护理期间的各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呼吸衰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9
作者 宋玉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4期114-117,共4页
分析实施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否会发生变化。方法:选择78名接受脑血管介入术等患者作为研究的项目,时间集中在2021年6月份到2021年12月份期间。以其中任意39名作为对照组,剩余39名作为... 分析实施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否会发生变化。方法:选择78名接受脑血管介入术等患者作为研究的项目,时间集中在2021年6月份到2021年12月份期间。以其中任意39名作为对照组,剩余39名作为观察组。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在为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种患者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对比。结果:两组疗效呈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的疗效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4.87%和82.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同样显著,分别为7.69%和20.51%观察组有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情绪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差异依旧显著,观察组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视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全面满足患者的身心护理需求,积极采取对应措施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保障患者手术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介入术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早期运动护理对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
作者 李蕾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4期185-188,共4页
研究将早期运动护理应用于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借助该种护理模式实现对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方法:选择54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那公司,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任意挑选其中的27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剩余27名... 研究将早期运动护理应用于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借助该种护理模式实现对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方法:选择54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那公司,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任意挑选其中的27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剩余27名作为观察度,采用早期运动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为3.71%,对照组为22.22%,可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两组同样呈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整体评分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早期运动护理应用于偏瘫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的有效预防降低发生率,因此建议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 早期运动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效果 血流速度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