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洞庭湖冬季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1
作者 郭丽丽 易理东 +6 位作者 刘旭晶 王康 石涛 徐罗 陈娜 张洋 符格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9-2064,共16页
【背景】东洞庭湖地理位置特殊,物种资源丰富,分布着多种具有独特生理生化特征的微生物。【目的】通过可培养方法,获取具备重金属抗性和多环芳烃耐受能力的湖泊细菌资源,并阐明其生理特征。【方法】本研究于2022年1月采集东洞庭湖5个不... 【背景】东洞庭湖地理位置特殊,物种资源丰富,分布着多种具有独特生理生化特征的微生物。【目的】通过可培养方法,获取具备重金属抗性和多环芳烃耐受能力的湖泊细菌资源,并阐明其生理特征。【方法】本研究于2022年1月采集东洞庭湖5个不同地区的40份样品,测定环境因子,开展细菌的分离培养,获得微生物菌株资源,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分离253株细菌,包括210株重金属抗性菌,43株多环芳烃耐受菌,隶属于42个属,其主要类群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6.6%)、伪芽孢杆菌属(Fictibacillus,7.5%)、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6.7%)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5.1%)。通过复筛,分别获得30株重金属高抗性细菌和7株多环芳烃高耐受能力细菌,包括20株Mg^(2+)(最大耐受浓度为500 mmol/L)、4株Mn^(2+)(最大耐受浓度为500 mmol/L)、3株Ni^(2+)(最大耐受浓度为30 mmol/L)和3株Zn^(2+)(最大耐受浓度为25 mmol/L)抗性细菌;5株萘(最大耐受浓度为0.04 g/m L)和2株菲(最大耐受浓度为0.02 g/m L)耐受菌,其中包括2株潜在新种菌株和1株潜在新属菌株。【结论】5个不同地区样品的细菌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月山、岳阳楼和君山均高于鹿角与南湖。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发现温度、可溶性颗粒、电导率、溶解氧对样品的细菌群落组成影响较大,p H和盐度较小。本研究获得的具有较高重金属抗性和多环芳烃耐受菌数量较少,可能与东洞庭湖污染防治较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可培养 重金属抗性 多环芳烃耐受 细菌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中国海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宇钊 冉莉华 张兰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130,共19页
生物硅是海洋硅循环及古海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由硅藻、放射虫、硅鞭藻和海绵骨针等硅质生物壳体组成。由于硅藻是海洋硅质生物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故生物硅常被用作判断硅藻生产力甚至整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生物硅是海洋硅循环及古海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由硅藻、放射虫、硅鞭藻和海绵骨针等硅质生物壳体组成。由于硅藻是海洋硅质生物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故生物硅常被用作判断硅藻生产力甚至整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相对于硅藻的鉴定和统计分析,生物硅含量分析有其便利快捷的明显优势,然而生物硅组成的复杂性使其在现代海洋学及古海洋学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目前有关生物硅含量与硅藻生产力的相关性及其对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已发表的我国边缘海表层沉积物生物硅与硅藻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边缘海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的空间分布及其耦合性,及其对海洋生产力研究的指示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东中国海,主要包括东海和黄海,以及南海陆架浅海区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均无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而南海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均表现为由陆架向海盆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水深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整个中国边缘海沉积生物硅含量和硅藻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现代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差异明显,陆源输入的稀释作用对此起到了重要影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对生物硅的贡献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化,表现为在陆坡及其邻近海盆区硅藻对沉积生物硅的贡献较大,而在深海海盆区放射虫及其他硅质生物对生物硅的贡献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硅、硅藻及其他相关参数研究边缘海硅循环及古海洋环境演变,未来需要更多地关注除硅藻以外的硅质生物,如硅鞭藻、海绵骨针等,对生物硅的贡献及其对海洋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放射虫 生物硅 表层沉积物 中国海
原文传递
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相关环境问题与管理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岩 孙栋 +5 位作者 黄浩 王春生 钱培元 王宗灵 史先鹏 宋成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722-2737,共16页
随着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相关技术与装备的逐渐成熟,深海采矿成为全球产业界和科研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普遍观点认为深海采矿不可避免地会对深海环境和生物群落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甚至破坏,这也极大影响了国际海底管理局&... 随着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相关技术与装备的逐渐成熟,深海采矿成为全球产业界和科研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普遍观点认为深海采矿不可避免地会对深海环境和生物群落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甚至破坏,这也极大影响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和《开发规章》的制定进程。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与方法,总结了三类深海矿产资源分布区的典型生态系统与环境特征,回顾了国内外伴随着深海采矿系统综合试验开展的一系列环境基线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及取得的重要认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深海采矿活动对深海平原、海山和大洋中脊热液区这三类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同时,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大洋协会在这三类区域部署开展的主要环境任务与进展,以及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环境管理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最后,在分析当前国际海底管理局关于平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主要举措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环境管理和全球海洋治理领域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环境影响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象山湾常见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的丰度、形态和成分组成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于翔 许莉莉 +3 位作者 刘强 黄伟 曹亮 窦硕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8,共10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水平是评估其生物效应的基础。本研究以象山湾为例,研究了10种常见海洋生物(贝类、头足类、甲壳类和鱼类)的消化道、鳃和肌肉等组织内微塑料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微塑料广泛存在...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水平是评估其生物效应的基础。本研究以象山湾为例,研究了10种常见海洋生物(贝类、头足类、甲壳类和鱼类)的消化道、鳃和肌肉等组织内微塑料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的消化道和鳃等组织内,在61.0%的生物个体内共检出131个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3±1.5)个/个体;其化学成分包括人造丝(RY;74.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14.5%)、聚丙烯(PP;3.8%)和聚酰胺(PA;3.1%)等9种类型。检出纤维状、碎片状和颗粒状3种形状的微塑料,分别占95.4%、3.1%和1.5%;所有检测物种中均出现人造丝和纤维状微塑料。微塑料粒径在110~4796μm之间,平均为(1246±1119)μm,以≤1000μm的微塑料占比最高(55.2%)。养殖设施产生的典型泡沫状微塑料或聚乙烯(PE)、聚丙烯和聚苯乙烯(PS)塑料类型在生物体内出现频率和丰度较少。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近海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粒径、形状和化学成分 海洋生物 象山湾
下载PDF
浙江梅山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和多样性研究
5
作者 冷天泽 郭卓然 +2 位作者 邵倩文 陆斗定 戴鑫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甲藻孢囊可以为赤潮提供种源,还可用于指示海区富营养化状态。以往对甲藻孢囊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开放性水域和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在半封闭性人工海湾中的研究较少。梅山湾原属南北开放水域,但于2012~2017年在向陆侧建设了北坝和南坝,使... 甲藻孢囊可以为赤潮提供种源,还可用于指示海区富营养化状态。以往对甲藻孢囊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开放性水域和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在半封闭性人工海湾中的研究较少。梅山湾原属南北开放水域,但于2012~2017年在向陆侧建设了北坝和南坝,使其成为半封闭式人工海湾。通过对梅山湾内外海域采集到的6份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共鉴定出37种甲藻孢囊,其丰度介于237~1054 cysts/g。甲藻孢囊平均丰度湾内高于湾外,推测是筑堤后湾内水动力减弱,悬浮物质浓度降低,水体透明度升高,水中颗粒物质沉积速率降低和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调查海域甲藻孢囊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63~2.47,均匀度指数介于0.58~0.82,两者湾外均显著高于湾内,反映出湾内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弱,发生赤潮的可能性更高。研究共检出16种赤潮种和9种有毒甲藻孢囊,产毒种及赤潮种丰度和种类占比湾内都高于湾外,优势种有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美利坚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americanum)、透镜翼甲藻(Diplopsalis lenticul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筑堤效应”加剧了湾内外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的差异性,也加重了湾内有毒有害赤潮发生的风险,故应重视对湾内有毒有害甲藻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筑堤效应 半封闭人工海湾 甲藻孢囊
下载PDF
2020—2022年临海市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殷燕 屈优优 +4 位作者 项海芳 徐凌霄 马路阔 刘玉飞 郭敏飞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7期63-70,共8页
对浙江省临海市2020—2022年近岸海域及海滩垃圾的数量和组成进行调查,并对海洋垃圾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海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大块及特大块垃圾平均密度为36个/km^(2);海面漂浮小块及中块垃圾平均数量密度为3 710个/km^(2),质量... 对浙江省临海市2020—2022年近岸海域及海滩垃圾的数量和组成进行调查,并对海洋垃圾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海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大块及特大块垃圾平均密度为36个/km^(2);海面漂浮小块及中块垃圾平均数量密度为3 710个/km^(2),质量密度为6.24 kg/km^(2)。海滩垃圾数量密度和质量密度分别为2.2万个/km^(2)和2 795.4 kg/km^(2)。海面漂浮垃圾和海滩垃圾主要类型均为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海洋垃圾主要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和其他弃置物,约93%的海洋垃圾来自陆地人类生产活动。建议增强海洋垃圾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海洋垃圾分类方法,开展多元化海洋垃圾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漂浮垃圾 海滩垃圾 分布特征 临海市近岸海域
下载PDF
深海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前缘与挑战
7
作者 刘志飞 陈建芳 石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共9页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突出研究进展,是针对社会选择的未来排放轨迹,在深海记录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类似情形,用于评估未来地球系统各种变化的过程和后果。其中,以Dansgaard-Oeschger变化为代表的千年尺度事件、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为代表的十年尺度气候变化事件,是最接近现今地球变暖的快速气候变化场景。地球系统的发展轨迹目前正处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热室地球”路径的起点上,如果地球超过了这个“临界点”,它将沿着一条不可逆的道路进入“热室地球”状态,另一种路径则是通向“稳定地球”状态。深海沉积档案中的类似情形能够为社会选择未来排放的轨迹提供重要参考。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重新认识其关键过程的理论机制。以海洋变暖和酸化影响硅藻和颗石藻的海洋生物泵过程为例,传统知识认为酸化有利于硅藻建造,但最新的围隔实验研究却发现酸化大幅减少全球硅藻输出;传统知识认为酸化导致海洋生物钙化危机,但近期针对中生代大洋缺氧事件的黑色页岩研究,发现颗石藻的碳酸钙输出在海洋酸化期间大幅增加。这些颠覆性的认识严重挑战了传统全球变化某些关键过程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 全球变化 海洋变暖 海洋酸化 快速气候变化 临界点
下载PDF
雪卡毒素及其产毒底栖甲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8
作者 陈荔 吴佳俊 王鹏斌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性海产中毒——雪卡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CP),食用被CTXs污染的鱼类会引起消费者产生胃肠道、心血管、神经方面的症状甚至导致死亡,但目前雪卡毒素中毒在全球引发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不足。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底栖甲藻在全球扩张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频繁爆发,雪卡毒素中毒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文重点综述了产雪卡毒素底栖甲藻的种类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理生态学研究、以及毒素的生物合成机制与生物转化和累积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亚洲地区作为雪卡毒素潜在的爆发地点未来值得研究的领域以更好地保障亚洲海域的生态安全及居民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卡毒素中毒 雪卡毒素 底栖甲藻 冈比亚藻
下载PDF
海洋生物泵对西北冰洋氮亏损的贡献
9
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6 位作者 Diana RUIZ-PINO 张静静 金海燕 庄燕培 白有成 任健 李杨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49-1862,共14页
富含营养盐的太平洋水经白令海峡流入楚科奇海,是北冰洋真光层最重要的营养盐来源.研究发现太平洋入流具有氮亏损和硝酸盐/磷酸盐比值(N/P比值)低的特征,多是归因于楚科奇海陆架沉积物中的反硝化作用.然而,楚科奇海具有较强的生物活动,... 富含营养盐的太平洋水经白令海峡流入楚科奇海,是北冰洋真光层最重要的营养盐来源.研究发现太平洋入流具有氮亏损和硝酸盐/磷酸盐比值(N/P比值)低的特征,多是归因于楚科奇海陆架沉积物中的反硝化作用.然而,楚科奇海具有较强的生物活动,生物泵过程对太平洋入流水营养盐性质的改造程度仍不得而知.本文研究发现,由于较强的生物吸收作用,太平洋入流向北冰洋高纬度输运过程中其营养盐浓度显著降低,且浮游生物利用营养盐的N/P比值(8.8±2.27)高于其源水的N/P比值(5~6).同时,楚科奇海具有较高的颗粒氮输出效率,将加剧太平洋入流的氮亏损.经计算,楚科奇海生物泵过程额外输出的氮元素高达111.7×10^(9)mol a^(-1),相当于该海区沉积物反硝化作用造成氮损失的一半左右.因此,除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外,楚科奇海上层水体中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不均衡利用是造成北冰洋上层氮限制和磷过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北冰洋发生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加强的生物泵作用将会进一步影响北冰洋的营养盐动力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亏损 生物泵 营养盐 沉降颗粒物 北冰洋
原文传递
融冰期北极楚科奇海陆架中心区硅限制与来源补充
10
作者 刘洁 李中乔 +7 位作者 张安余 任健 白有成 庄燕培 李杨杰 李宏亮 金海燕 陈建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相对氮亏损(N P约为7,小于16)的太平洋入流水携带的营养盐是支撑北冰洋上层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海冰消退,光限制消失,楚科奇海陆架存在强烈的营养盐消耗与利用,广泛认为其表现为氮限制,因此该区域重点关注氮元素循环,对于硅元素的... 相对氮亏损(N P约为7,小于16)的太平洋入流水携带的营养盐是支撑北冰洋上层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海冰消退,光限制消失,楚科奇海陆架存在强烈的营养盐消耗与利用,广泛认为其表现为氮限制,因此该区域重点关注氮元素循环,对于硅元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和中国俄罗斯首次联合北极科学考察两个同步进行的航次调查结果,全面展示了融冰期整个楚科奇海陆架区的营养盐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表层基本耗尽;硅酸盐表现为中心低,周围高,陆架中心区是强烈的硅限制区域,受到硅和氮的共同限制。沿着太平洋入流方向,S01、R01、LV77-01站位30 m以深硅酸盐浓度高于太平洋入流水端员,说明沉积物孔隙水向底层水释放硅酸盐,因此在浅水陆架区孔隙水可作为上层海洋硅酸盐的潜在来源。本研究结合文献数据计算得到楚科奇海陆架沉积物水界面硅酸盐年通量为630.78 mmol·m^(-2)·a^(-1),总量为3.75×10^(11) mol·a^(-1),是太平洋入流水所携带硅酸盐年通量的一半(6.59×10^(11) mol·a^(-1)),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也是楚科奇海陆架硅酸盐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楚科奇海陆架 硅酸盐 硅限制
下载PDF
聚多巴胺的合成、聚合机理及其在海洋防腐防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冉冉 程昱升 +1 位作者 郑豪 陈建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168,共15页
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和氨基官能团,可以在玻璃、不锈钢、塑料、橡胶、聚四氟乙烯等材料表面黏附,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能,是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聚多巴胺展开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聚多巴胺的... 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和氨基官能团,可以在玻璃、不锈钢、塑料、橡胶、聚四氟乙烯等材料表面黏附,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能,是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聚多巴胺展开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聚多巴胺的合成方法、聚合机理和性能出发,分析总结了当前合成的特点、机理研究的方案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聚多巴胺在海洋防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研究者较全面了解聚多巴胺的研究现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巴胺 聚合 机理 黏附性 防腐防污
下载PDF
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翠翠 叶观琼 +2 位作者 曾江宁 林颖 朱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4-591,共8页
自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沿海省市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本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社区、经济、管治、文化、资源和生态6个子系统共34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自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沿海省市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本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社区、经济、管治、文化、资源和生态6个子系统共34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得到2010—2016年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较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存在地区及系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后续应继续加强生态恢复和资源保护,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浙江省 绩效评估
下载PDF
夏季闽东沿海水体中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思佑 胡佶 +6 位作者 韩正兵 蔡昱明 刘小涯 冯毓彬 于培松 张慧娟 潘建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30,共14页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在海洋微食物网和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夏季闽东沿海TEP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东沿海TEP含量(以黄原胶为标准物质计算,后同)范围为25.2~935.5μg/L,平均值为(201.8±17...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在海洋微食物网和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夏季闽东沿海TEP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东沿海TEP含量(以黄原胶为标准物质计算,后同)范围为25.2~935.5μg/L,平均值为(201.8±177.9)μg/L。整体而言,TEP的分布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表层TEP含量相对于底层要低。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海域TEP含量与浊度和营养盐(硅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浓度呈正相关,与pH、溶解氧浓度和小型浮游生物量呈负相关。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尺寸浮游植物,调查海域小型浮游生物可能对TEP含量的贡献最大。相比于开阔大洋中TEP主控因素为浮游植物而言,夏季闽东海域TEP主要由浮游植物在衰退阶段产生,其分布主要受颗粒物再悬浮作用影响。该结果不仅进一步阐明了近岸海域与开阔大洋TEP影响因素的区别,并且对我国近海海域不同区域TEP分布研究空白进行了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沿海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浮游植物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9年夏秋季温州近海海水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薛思佑 胡佶 +4 位作者 蔡昱明 于培松 冯毓彬 刘小涯 潘建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9,60,共12页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具有高黏性、低密度和高碳氮比等特性,在颗粒有机物的聚集以及食物网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近岸海域TEP的分布动力学规律与机制,本文对温州近海夏秋季节水体中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的分布进行调查,并结合...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具有高黏性、低密度和高碳氮比等特性,在颗粒有机物的聚集以及食物网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近岸海域TEP的分布动力学规律与机制,本文对温州近海夏秋季节水体中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的分布进行调查,并结合多项环境要素的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探究了浙江南部近岸海域TEP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温州近海TEP秋季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夏季,夏季TEP分布变化主要受陆地径流(瓯江)作用影响,而秋季主要受闽浙沿岸流影响。受沿岸流影响,秋季TEP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其他海域以及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此外,由浮游植物释放的TEP对夏季的POC贡献最大,而秋季外源性TEP对POC的贡献较夏季有所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季节变化 沿岸流 温州近海
下载PDF
王春生:从“蛟龙号”发出科考最强音
15
作者 朱诗琪 王春生 《中学生天地(高中综合版)(B版)》 2021年第1期20-23,共4页
深海是什么样的?深海动物都是透明的吗?潜入几千米深的海底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对于深海,人类有太多未知的事情,而"蛟龙号"这类载人潜水器的出现则让《海底两万里》的幻想变成现实,也让王春生等科学家成为探秘深海的"阿... 深海是什么样的?深海动物都是透明的吗?潜入几千米深的海底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对于深海,人类有太多未知的事情,而"蛟龙号"这类载人潜水器的出现则让《海底两万里》的幻想变成现实,也让王春生等科学家成为探秘深海的"阿龙纳斯教授"。生动的探秘故事、图文并茂的生物案例,通过本期会客室嘉宾王春生研究员的讲述,我们仿佛置身于"蛟龙号"中——五彩斑斓的深海鱼穿梭而过,黑暗中闪着星星点点的发光生物……真实而可爱的海底世界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春生 载人潜水器 深海动物 深海鱼 五彩斑斓 发光生物 蛟龙号 图文并茂
原文传递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累积影响的空间量化评估
16
作者 江曲图 丁洁琼 +1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6-156,共11页
海洋生态系统累积影响评估是科学认知该系统对外界扰动响应与反馈规律的生态学方法。为了探索和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本文以我国部分近陆海域为研究范围,选取海洋渔业、海洋航运、陆源及近海、气候变化4种类型下的16个生态压力因子,通过... 海洋生态系统累积影响评估是科学认知该系统对外界扰动响应与反馈规律的生态学方法。为了探索和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本文以我国部分近陆海域为研究范围,选取海洋渔业、海洋航运、陆源及近海、气候变化4种类型下的16个生态压力因子,通过空间量化和标准化,在1 km×1 km空间格栅尺度下,针对研究范围内9种海洋生境类型,进行了累积暴露度和累积影响度评估。结果显示:研究海域累积暴露度总体呈现近岸高于远海,并向外海一侧逐步递减;陆源污染、渔业捕捞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影响度较大,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影响度最大;我国近海分别有22.8%和7.6%的海域受影响程度较高和极高,其中长三角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人类活动 海洋生态系统 空间累积效应
下载PDF
探索江海规律,支撑永续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炎 曾江宁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祖国母亲河长江,始于雪域高原,绵延6300余公里,由涓涓细流,汇聚180万平方公里流域径流,成磅礴之势东入大海,赓续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战略交汇区,长江口承... 祖国母亲河长江,始于雪域高原,绵延6300余公里,由涓涓细流,汇聚180万平方公里流域径流,成磅礴之势东入大海,赓续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战略交汇区,长江口承载了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区域 雪域高原 永续发展 入大海 区域可持续发展 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交汇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