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海岸带国家蓝碳资源价值与类型研究
1
作者 冯翠翠 龚语嫣 +4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唐剑武 方秦华 杜建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美国,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巴西碳埋藏量最高。全球每年蓝碳埋藏价值在碳交易和碳税价格下分别为3.47×109美元和2.35×109美元。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面积排名第10,年封存量排名第21;然而蓝碳自然资源的赋存禀赋与现有碳价格体系下的价值匹配性较差,基于碳交易价格的中国海岸带蓝碳埋藏价值全球排名第27,基于碳税价格仅排名第39。碳价格低迷将会导致在国际蓝碳交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后续应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在蓝碳研究以及修复投入与实践方面的优势,以及贝藻养殖、海洋牧场等特色蓝碳资源,可结合不同类型的蓝碳国家经济科技条件与自然条件制定多元合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碳达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国际合作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中部沉降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
2
作者 余锦萍 张静静 +4 位作者 李宏亮 卢阳阳 何兴举 武则州 陈建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2020年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35.75 mg/(m^(2)·d)[(18.94±10.18)mg/(m^(2)·d)]和0.27~2.97 mg/(m^(2)·d)[(1.09±0.66)mg/(m^(2)·d)],两者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1—3月、6月和9—11月呈现出3个显著的高通量事件。通过分析发现混合层深度变化与营养盐跃层波动的耦合作用可能是调控中深层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西南季风流(Southwest Monsoon Current,SMC)与赤道Wyrtki急流生消也可能通过改变温跃层或营养盐跃层深度对沉降颗粒物通量强度和季节变化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沉降颗粒物 沉积物捕获器 混合层 温跃层 赤道印度洋
下载PDF
2021—2022年春、秋季嵊泗列岛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及长期变化特征
3
作者 詹琳 江志兵 +6 位作者 杜伟 孙振皓 王德刚 蒋雨露 杜萍 李宏亮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867-5881,共15页
为更好地了解嵊泗列岛海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影响下的生态现状以及变化特征,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在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的拖网与水样采集及环境要素分析。水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05种。其中,硅藻33属68种,甲藻14属30... 为更好地了解嵊泗列岛海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影响下的生态现状以及变化特征,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在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的拖网与水样采集及环境要素分析。水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05种。其中,硅藻33属68种,甲藻14属30种,蓝藻、金藻和隐藻各2属2种,绿藻1属1种。春、秋季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并在秋季占据绝对优势(Y=0.975)。春季平均细胞丰度[(7.17±7.78)个/mL]明显低于秋季[(77.23±73.44)个/mL]。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秋季。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温和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水温、营养盐密切相关。网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4门46属94种,硅藻占比最大;春、秋季平均细胞丰度分别为838.17×10^(3)和19406.43×10^(3)个/m^(3)。与水样相比,骨条藻仍为主要优势种,且优势度更高;网采获得的秋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23和0.05)低于水采(分别为0.38和0.10)。将本次网采结果与1990年、2007年调查资料对比发现,嵊泗列岛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丰度明显升高,硅甲藻占比无明显变化,暖水种种类数明显增加,骨条藻优势地位增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这可能与变暖与富营养化加剧相关。近30年来,溶解无机氮在春季无显著变化,但在秋季显著升高;活性磷酸盐浓度在春、秋季均显著降低;氮磷比在春、秋季均显著升高。浮游植物的变化特征较好地指示了嵊泗列岛海域在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下的生态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嵊泗列岛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长期变化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卧蚕热液羽流影响区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
4
作者 谢倩 韩喜球 +5 位作者 魏铭聪 邱中炎 董传奇 吴月红 吴雪停 余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74-1985,共12页
【目的】热液羽流影响区包括热液羽流流经区域和羽流中性浮力层下方受热液颗粒物影响的区域。随着热液羽流的演化,热液羽流影响区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由于观测和取样困难等原因,迄今热液羽流影响区不同空间... 【目的】热液羽流影响区包括热液羽流流经区域和羽流中性浮力层下方受热液颗粒物影响的区域。随着热液羽流的演化,热液羽流影响区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由于观测和取样困难等原因,迄今热液羽流影响区不同空间位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在月际尺度上的演化尚不清楚。【方法】中国大洋49航次在卧蚕1号热液喷口东南侧300 m处投放了沉积物捕获器锚系,在不同离底高度开展了为期18个月的观测和时序采水。本文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样中的微生物类群进行测序分析,结合现场实时探测的浊度异常资料,研究卧蚕热液区附近中性浮力羽流和热液颗粒沉降区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和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样品中细菌群落以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弯曲菌纲(Camplyl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ia)、梭菌纲(Clostridia)和脱硫叶菌纲(Desulfobulbia)为主。在时间上,优势类群的相对丰度随浊度起伏发生变化,当浊度异常值升高时,弯曲菌纲相对丰度增加,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减少;在空间上,热液颗粒沉降区样品(离底40 m)中弯曲菌纲的平均相对丰度更高,中性浮力羽流(离底300 m)γ-变形菌纲的平均相对丰度更高。【结论】研究区受到了热液羽流的动态影响,当热液活动增强时,弯曲菌纲相对丰度显著增加,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减少;下方羽流颗粒沉降区比上方中性浮力羽流区含有更丰富的弯曲菌纲,而γ-变形菌纲则在中性浮力羽流更加富集。热液输入物质和硫化物颗粒的含量差异可能是造成热液羽流影响区内微生物时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蚕热液区 热液羽流影响区 细菌多样性 时空演化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浙江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邱科程 张荣良 +7 位作者 晁敏 程方平 曾江宁 彭欣 冯志华 陈全震 徐旭丹 黄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4-696,共13页
鱼卵和仔稚鱼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渔业资源的早期补充群体,其分布、群聚结构对评估渔业资源和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进行春、夏两季调查,... 鱼卵和仔稚鱼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渔业资源的早期补充群体,其分布、群聚结构对评估渔业资源和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进行春、夏两季调查,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组成及群聚结构变化等特征。结果发现:(1)两季共鉴定出鱼卵、仔稚鱼8目21科40种,其中定性样品鱼卵、仔稚鱼8目21科36种,定量样品鱼卵、仔稚鱼4目11科24种;鱼卵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鲷科未定种(Sparidae)、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鮻(Liza haematocheila)、舌鳎属(Cynoglossus spp.)、石首鱼科未定种(Sciaenidae)、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p.);仔稚鱼优势种为、孔虾虎鱼(Trypauchenvagina)、小公鱼属、细棘虾虎鱼属(Acentrogobiusspp.)、缟虾虎鱼属(Tridentigerspp.)。(2)三门湾湾内与湾外鱼卵、仔稚鱼群聚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湾内密度均高于湾外,反映出优势种鱼类在产卵季对于水文环境(如海流、温度)的空间响应。(3)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的群聚组成季节波动明显,主要由鱼类产卵的季节节律以及以洄游习性等差异形成。结果表明,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空间、季节差异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鱼卵、仔稚鱼资源从“年际”短时间尺度看已初步显现一定恢复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三门湾 群聚结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和有机磷阻燃剂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钟圳 陈肇文 +1 位作者 王有基 黄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68,共32页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置不当,越来越多的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 MNPs)颗粒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全球范围严重的MNPs污染问题。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介质中都检出MNPs,其比表面积较大,易吸附其他有毒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以...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置不当,越来越多的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 MNPs)颗粒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全球范围严重的MNPs污染问题。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介质中都检出MNPs,其比表面积较大,易吸附其他有毒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以及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 OPFRs)等有机污染物),通过载体效应产生复合毒性效应,引发更为复杂的生态风险。OPFRs的大量应用使之成为另一个遍及全球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与MNPs一样可汇入海洋生态系统,二者的相互作用复合后造成的联合毒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洋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中MNPs和OPFRs的污染调查研究结果,分别总结了二者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包括急性毒性、氧化应激、基因和遗传毒性,及其在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器官、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的毒性等;并重点探讨了实际环境中MNPs和OPFRs相互作用构成复合体系后的联合毒性,从MNPs特性以及受试生物的性别差异等方面分析归纳了二者加剧或缓解(与单独暴露比较)毒性效应的机制;最后对MNPs和OPFRs联合毒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开展系统性研究,着重探究MNPs和OPFRs的致毒机制和环境特征,特别是二者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生物累积和放大作用。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和评价MNPs和OPFRs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风险及其对人类构成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微塑料 纳米塑料 有机磷阻燃剂 OPFRs 联合毒性
下载PDF
秦山核电站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长期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叶文琪 刘翰仁 +6 位作者 李尚鲁 廖一波 陈悦 汤雁滨 陈全震 寿鹿 杜萍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第9期80-87,共8页
为探究水交换良好海区的滨海核电厂运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文章选取秦山核电站为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和1990年、1995年和1996年、2010年和2012年邻近海域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调查资料,以及1985年、2010年和201... 为探究水交换良好海区的滨海核电厂运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文章选取秦山核电站为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和1990年、1995年和1996年、2010年和2012年邻近海域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调查资料,以及1985年、2010年和2012年潮间带生物调查资料,对比研究发现,邻近海域营养盐增加明显,夏、秋季水温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略有升高;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明显,小型硅藻(具槽帕拉藻和弓束圆筛藻小型变种)占比呈上升趋势;大中型浮游动物春季丰度和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升高,钩虾在优势种中占比增加;潮间带生物密度和生物量上升。分析认为,营养盐浓度升高是藻类密度增加的主要诱因;沉积物有机质增加是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增加的主要诱因;温排水潜在影响是促进琼氏圆筛藻等暖水种增殖,增加小型硅藻占比,引起浮游动物个体变小,使大中型浮游动物数量下降。由此可见,即使在水交换条件良好的海域,电厂温排水的长期生态影响也应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山核电站 长期变化 浮游生物 底栖动物 潮间带生物
下载PDF
白令海及西北冰洋有机质来源与新鲜程度的脂肪酸指示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科 金海燕 +4 位作者 赵香爱 庄燕培 季仲强 张扬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27,共14页
白令海、西北冰洋等高生产力海域在北冰洋“生物泵”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水升温、海冰消退等北极快速变化,将强烈影响该海域“生物泵”的结构与规模,并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新鲜程度上有所体现,可用脂肪酸加以指征。对第五次、第六次... 白令海、西北冰洋等高生产力海域在北冰洋“生物泵”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水升温、海冰消退等北极快速变化,将强烈影响该海域“生物泵”的结构与规模,并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新鲜程度上有所体现,可用脂肪酸加以指征。对第五次、第六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在以上海域采集的表层沉积物进行脂肪酸含量(以沉积物干重计)及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陆架总脂肪酸含量非常高((97.15±55.31)μg/g),白令海盆最低((15.00±1.30)μg/g),加拿大海盆、楚科奇海陆坡、白令海陆架居中(分别为(88.65±3.52)μg/g,(70.35±11.32)μg/g与(38.28±14.89)μg/g)。海源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比例最高(86.82%±7.08%),陆源次之(8.45%±6.62%),细菌最低(4.63%±2.24%);硅藻指数(16:1ω9/16:0)在楚科奇海陆架(>0.82)、白令海陆架边缘(>0.65)较高,其他区域均较低。脂肪酸结果表明:(1)该海域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源,陆源贡献小;在北部、南部楚科奇海陆架、白令海陆架边缘,硅藻生物量占主要优势;细菌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温暖海域,指示低温抑制细菌活动。(2)楚科奇海陆架区硅藻生产力高、细菌活动弱,新鲜有机质沉降效率高,但对未来海水升温、浮游植物群落变化也较为敏感。(3)加拿大海盆、楚科奇海陆坡的浮游植物群落由绿藻与金藻主导。以上结论说明脂肪酸可指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新鲜程度;未来,脂肪酸有望进一步揭示北冰洋“生物泵”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西北冰洋 有机质 脂肪酸 生物泵 北极快速变化
下载PDF
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的形态分布和影响因素
9
作者 姚华波 张朝晖 +1 位作者 金海燕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1,共9页
研究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的水团流向、缺氧程度、潮汐作用以及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赋存形式的影响,对东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江口以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各存在一个缺氧中心,杭州湾属于强潮区,而象山港遍... 研究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的水团流向、缺氧程度、潮汐作用以及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赋存形式的影响,对东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江口以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各存在一个缺氧中心,杭州湾属于强潮区,而象山港遍布养殖场。2018年8—9月在上述4个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沉积物,采用SEDEX方法进行了颗粒磷的形态划分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外北部缺氧区和浙江近岸泥质区的南部缺氧区,由于沉积物-水界面的还原环境可以活化铁结合态磷,使之转变为生物可以直接利用的弱吸附态无机磷,因此表现出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的低值和弱吸附态无机磷的高值;前者的缺氧程度高于后者,因此其铁结合态磷的含量相应更低。杭州湾和象山港海域均受潮汐作用影响,两者沉积物中磷的分布比较均匀。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含量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养殖活动造成的水体缺氧通过潮汐活动扩散到整个港底。象山港废弃养殖场沉积物中的碎屑磷和残余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非养殖区,可能是由于养殖活动累积的生物沉积稀释了陆源输入的碎屑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浙江近岸海域 颗粒磷形态 表层沉积物 潮汐混合 缺氧区 养殖区
下载PDF
溶解氧传感器校准过程氧浓度调节方法优化研究
10
作者 廖丹宁 郑旻辉 +1 位作者 于培松 陈家旺 《海洋技术学报》 2022年第3期66-74,共9页
针对当前溶解氧传感器校准中缺乏对水体氧浓度调节方法研究的现状,本文以AADI 3835溶解氧传感器为实验对象,从重现性、稳定性及实用性三方面对亚硫酸钠、纯氮/氧气和氮氧混合气体等3种常用的水体氧浓度调节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溶解... 针对当前溶解氧传感器校准中缺乏对水体氧浓度调节方法研究的现状,本文以AADI 3835溶解氧传感器为实验对象,从重现性、稳定性及实用性三方面对亚硫酸钠、纯氮/氧气和氮氧混合气体等3种常用的水体氧浓度调节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溶解氧传感器校准过程中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3种调节方式均可有效改变水体氧浓度,但具体表现存在显著差异,氮氧混合气体调节方式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均最佳;纯氮/氧气调节方式具有较好的大范围调节能力,但小幅调节氧浓度的精准度较差;氮氧混合气体调节方式不受初始浓度和鼓气时长影响,且可以通过更改鼓气比例实现氧浓度的小幅精细调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基于重现性、稳定性和实用性三方面对比,以及在实际校准过程的应用情况分析,氮氧混合气体调节方式在校准控制效率和校准结果精度方面均具有较好表现,可作为溶解氧传感器自动化校准控制的主要氧浓度调节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传感器 水体氧浓度调节 校准方法 对比优化
下载PDF
长江口甲藻孢囊与水体富营养化和厄尔尼诺指数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鑫烽 曾宇兰 +4 位作者 李冬融 王鹏斌 郭若玉 王瑞芳 陆斗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87,共10页
甲藻孢囊是一种可用于追溯环境变化历史的生物微化石,如指示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化,但是如何指示水体富营养化存在争议,并且如何区分甲藻孢囊中的水体富营养化信号和气候变化信号也是一个科学难题。为了研究这两个科学问题,我们利用长... 甲藻孢囊是一种可用于追溯环境变化历史的生物微化石,如指示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化,但是如何指示水体富营养化存在争议,并且如何区分甲藻孢囊中的水体富营养化信号和气候变化信号也是一个科学难题。为了研究这两个科学问题,我们利用长江口海域受到水体富营养化和厄尔尼诺事件双重影响的特点,在该海域不同位置采集了4根沉积柱,分析了其中的甲藻孢囊。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总甲藻孢囊以及产麻痹性贝毒甲藻孢囊丰度上升,并且导致异养型和自养型甲藻孢囊的比率下降,这说明引起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主要原因还是以氮、磷、钾为主导的农业和生活污水。受长江冲淡水流影响,这种富营养化信号在近处相对较弱;中间处信号明显;远处信号几乎未见。同时入海口近处高沉积速率沉积柱样的分析结果显示,甲藻孢囊丰度存在季节性的变化规律,其中以冬季甲藻孢囊丰度最低,推测低温起了主导作用。而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可以通过影响陆地径流从而改变陆源营养盐的输入来改变甲藻孢囊丰度,反映在沉积柱中的信息即为甲藻孢囊丰度峰谷值的出现。该信号也随距离入海口的远近不同而不同:近处受水流突然增大或减弱导致甲藻孢囊丰度谷值和峰值出现;中间处水流与甲藻孢囊丰度峰谷值重叠且信号较强;远处丰度峰值信号明显但主导因素多样化。这些结果对该海域环境演变历史重建,赤潮发生历史和厄尔尼诺现象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富营养化 厄尔尼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藤壶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瀚仁 汤雁滨 +4 位作者 刘清河 廖一波 寿鹿 曾江宁 陈全震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第11期97-103,共7页
藤壶亚目是目前为止海洋生物群落中种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岩石潮间带栖息地、深海热液口,有的物种会附着在红树林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上。文章综述了藤壶亚目的起源以及分类系统... 藤壶亚目是目前为止海洋生物群落中种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岩石潮间带栖息地、深海热液口,有的物种会附着在红树林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上。文章综述了藤壶亚目的起源以及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认为藤壶亚目在下白垩纪从有柄目分化而来,其中篱藤壶科(小藤壶总科)是最早分化出的一支,而后逐渐分化为星板藤壶总科、厚藤壶总科、鲸藤壶总科、笠藤壶总科、小藤壶总科和藤壶总科6支;总结了国内藤壶亚目的研究进展;比较了藤壶亚目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结合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今后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分类及防治等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学 无柄目 藤壶亚目 分子系统学 污损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