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浅海流体动力学模型的流速分解法 被引量:9
1
作者 唐永明 孙文心 冯士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以一个差分-微分方程导出了含有局部惯性项的三维浅海流体动力学流速分解模型的公式,将水平流速分解成4个分量——梯度流、风海流、线性惯性流和非线性惯性流.各流速分量的无因次垂向剖面采用变分-有限元方法求解,并单纯组成了风暴潮位... 以一个差分-微分方程导出了含有局部惯性项的三维浅海流体动力学流速分解模型的公式,将水平流速分解成4个分量——梯度流、风海流、线性惯性流和非线性惯性流.各流速分量的无因次垂向剖面采用变分-有限元方法求解,并单纯组成了风暴潮位的抛物型方程,从而使模拟计算类似于超浅海风暴潮所用的方法.最后,基于上述流速分解方法对渤海风潮作了数值研究,比较了各种效应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 流体动力学 流速分解法
下载PDF
渤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 被引量:80
2
作者 赵亮 魏皓 冯士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81,共4页
近年来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已成为渤海主要的污染物质 .为了解氮、磷营养盐的循环规律 ,建立了一个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生态模型 ,模拟了渤海氮磷营养盐循环 ,估算了它们的收支情况 .渤海营养盐浓度从春季到夏季下降 ,秋季到冬季上升 ,4... 近年来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已成为渤海主要的污染物质 .为了解氮、磷营养盐的循环规律 ,建立了一个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生态模型 ,模拟了渤海氮磷营养盐循环 ,估算了它们的收支情况 .渤海营养盐浓度从春季到夏季下降 ,秋季到冬季上升 ,4~ 9月为消耗期 ,1 0~ 3月为补充期 .磷酸盐冬季最高值位于渤海湾 ,辽东湾西北部全年都维持了比较高的浓度 ;无机氮的高值区始终位于莱州湾黄河口附近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营养盐最大的源和汇 ,碎屑的矿化可以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营养盐的 30 % .河流输入每年可以补充P 0 5 5× 1 0 3t和N 5 2 7×1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生态模型 年循环 营养盐收支 氮磷营养盐 海洋监测
下载PDF
胶州湾水交换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74
3
作者 赵亮 魏皓 赵建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9,共7页
基于一个成熟的水动力模型 ECOM(Estuary Coastal Ocean Model) ,对胶州湾潮波系统及其驱动下的标识质点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将胶州湾划分为 6个区域 ,定量研究了整个海湾水的存留时间和不同区域水的交换能力 ,并指出流场结构对湾内... 基于一个成熟的水动力模型 ECOM(Estuary Coastal Ocean Model) ,对胶州湾潮波系统及其驱动下的标识质点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将胶州湾划分为 6个区域 ,定量研究了整个海湾水的存留时间和不同区域水的交换能力 ,并指出流场结构对湾内水交换起了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湾内两余流涡对质点运动起阻碍作用 ,使得流入余流涡对的质点很难流出 ;海湾水交换有赖于初始投放时刻 ;东岸区域质点运移规律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M 存留时间 水交换 胶州湾 数值研究
下载PDF
渤海春季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2
4
作者 白洁 李岿然 +4 位作者 李正炎 孙军 魏皓 刘素美 吴增茂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1-846,共6页
研究了 1 999年 4~ 5月渤海水体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渤海春季表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和溶解性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0 1 (P<0 .0 1 )和0 .4 0 6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 研究了 1 999年 4~ 5月渤海水体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渤海春季表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和溶解性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0 1 (P<0 .0 1 )和0 .4 0 6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5 1 9(P<0 .0 1 ) ;底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溶解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颗粒性有机碳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叶绿素 a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0 (P<0 .0 1 ) ,0 .6 6 1 (P<0 .0 1 ) ,0 .5 31 (P<0 .0 1 )和 0 .4 42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6 5 0 (P<0 .0 1 )。表明水温和DOC、POC含量是渤海水域浮游细菌含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而水体中的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浮游细菌分布 生态环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黄河与长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化学特征 被引量:44
5
作者 何良彪 刘秦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730-734,共5页
粘土矿物特征为源区母岩岩性和形成时的风化环境特征所控制.黄河与长江其物源区母岩岩性和风化环境均有明显差异,找出这些差异对中国海沉积物的来源和整个中国海的沉积区划分分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在探求这些差异... 粘土矿物特征为源区母岩岩性和形成时的风化环境特征所控制.黄河与长江其物源区母岩岩性和风化环境均有明显差异,找出这些差异对中国海沉积物的来源和整个中国海的沉积区划分分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在探求这些差异.本文拟从矿物化学方面做些分析和研究,目的是想揭示黄河与长江其粘土矿物在化学特征方面有什么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长江 粘土矿物 化学特征 沉积物
原文传递
琉球群岛邻近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的模糊综合评判 被引量:57
6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1 位作者 魏皓 钱树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5-453,共9页
基于 1 997年 7月中日合作副热带环流调查的资料 ,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琉球群岛岛链两侧副热带环流水域的海洋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 ,界定了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阈值评判集合。结果表明 ,此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程度... 基于 1 997年 7月中日合作副热带环流调查的资料 ,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琉球群岛岛链两侧副热带环流水域的海洋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 ,界定了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阈值评判集合。结果表明 ,此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程度是属于高的。用相同的多样性指数阈值评判集合对调查海域的浮游硅藻和甲藻分别进行多样性程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结果表明浮游硅藻和甲藻的多样性程度评判结果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明不能用与浮游植物相同的评判集合对同一群落的硅藻和甲藻分别进行评判。Shannon Weaver指数较适合于浮游植物多样性的模糊综合评判 ,但必需同其他多样性指数结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球群岛 浮游植物 多样性指数 模糊评判 海洋 硅藻 甲藻
下载PDF
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特征 被引量:55
7
作者 杨海军 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01-507,共7页
为对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特征有一总体认识,利用气候平均的1°×1°网格的Levitus资料,分析了南海0-200m层共10个等深面上的季平均温度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变化明显,季风和太阳辐射对水温分布有显... 为对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特征有一总体认识,利用气候平均的1°×1°网格的Levitus资料,分析了南海0-200m层共10个等深面上的季平均温度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变化明显,季风和太阳辐射对水温分布有显著影响,四季平均水温分布与平均环流状况对应较好。冬、春两季在吕宋岛西北海域有一冷涡(即吕宋冷涡),夏、秋季在越南沿岸出现另一冷涡(即越南冷涡)。这两个冷涡均对应着本海区尺度较小的气旋式环流和正的风应力旋度。吕宋冷涡还与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有关,越南冷涡则与局地强上升流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水温分布 季节变化 冷涡 黑潮
下载PDF
东海、黄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粒级结构及时空分布 被引量:41
8
作者 黄邦钦 刘媛 +6 位作者 陈纪新 王大志 洪华生 吕瑞华 黄凌风 林以安 魏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6-164,共9页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物量 粒级结构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东海 黄海
下载PDF
渤海盐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可能的主导因素 被引量:47
9
作者 吴德星 牟林 +2 位作者 李强 鲍献文 万修全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5,共5页
基于渤海沿岸葫芦岛、秦皇岛、塘沽和渤海海峡北部北隍城4个海洋观测站35a(1961~1996年)和渤海常规断面21a(1978~1999年)的盐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盐度的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比较1958年8月和2000年8月渤海盐度场,讨论了它们之间的本... 基于渤海沿岸葫芦岛、秦皇岛、塘沽和渤海海峡北部北隍城4个海洋观测站35a(1961~1996年)和渤海常规断面21a(1978~1999年)的盐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盐度的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比较1958年8月和2000年8月渤海盐度场,讨论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并对导致渤海盐度场变异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近35a来全渤海平均盐度升高近2,渤海湾老黄河口附近海域盐度升高近10。2000年渤海的盐度已高于渤海海峡东侧北黄海的盐度。4个海洋观测站和断面站盐度观测值的时变曲线反映出明显的年际尺度变化。葫芦岛、秦皇岛和北隍城3个海洋观测站盐度观测资料的谱分析结果揭示,以上3个海洋站在12a频段均存在显著谱峰;另外,葫芦岛2.5,4和24a,秦皇岛3和24a,北隍城7和21a的谱峰也是显著的。基于年代平均淡水通量收支分析,认为黄河入海流量持续锐减是导致渤海盐度升高的主导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盐度 变化特征 盐度场变异 入海流量 黄河
下载PDF
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杨海军 刘秦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太阳辐射、季风和地形是影响南海环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南海环流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南海环流的平均状态、南海暖流、南海中的局地涡旋、南海暖池、黑潮与南海水的交...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太阳辐射、季风和地形是影响南海环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南海环流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南海环流的平均状态、南海暖流、南海中的局地涡旋、南海暖池、黑潮与南海水的交换、地形对南海环流的作用以及南海水温变化与ENSO的关系等;最后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环流 暖流 黑潮 暖池
下载PDF
改进的理论风浪频谱 被引量:46
11
作者 文圣常 张大错 +3 位作者 郭佩芳 陈伯海 王伟 台伟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71-283,共13页
对作者已提出的理论风浪频谱的低频部分作了改进,谱的表示式显著简化.除原来使用的渤海观测资料外,增加了黄、东、南海资料以便对文中所提的谱进行更广泛的检验.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符合良好.与JONSWAP谱作了进一步比较,二者是接近的,但就... 对作者已提出的理论风浪频谱的低频部分作了改进,谱的表示式显著简化.除原来使用的渤海观测资料外,增加了黄、东、南海资料以便对文中所提的谱进行更广泛的检验.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符合良好.与JONSWAP谱作了进一步比较,二者是接近的,但就整体而言,文中的谱与观测的符合程度较JONSWAP谱为高.谱中引入了经过改进的P-δ关系(P,δ分别代表谱尖度因子和有效波陡)后,仅包含有效波高和周期作为参量.对此种形式的谱,峰频率的计算值与观测值是接近的,峰的高度基本上与观测值符合,但由于波高、周期的统计可变性,计算与实测值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 频谱 尖度因子 波高 周期
下载PDF
渤海悬浮颗粒物的三维输运模式I.模式 被引量:29
12
作者 江文胜 孙文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2-688,共7页
为了长时间、大范围研究渤海中悬浮物的输运规律 ,研究应用并改造了德国汉堡大学的粒子追踪悬浮物输运的三维模式。模式中考虑了风、气压等气象要素及外海传入的潮波作用下的三维正压海流对悬浮颗粒物的输运 ;同时考虑了悬浮颗粒物的沉... 为了长时间、大范围研究渤海中悬浮物的输运规律 ,研究应用并改造了德国汉堡大学的粒子追踪悬浮物输运的三维模式。模式中考虑了风、气压等气象要素及外海传入的潮波作用下的三维正压海流对悬浮颗粒物的输运 ;同时考虑了悬浮颗粒物的沉降及再悬浮机制和底质中的细颗粒物的运动 ,将风浪的作用引入了悬浮物输运的计算。数值模式应用的是粒子追踪方法 ,能较好地反映悬浮物浓度的迅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输运 风浪 数值模式
下载PDF
黄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田恬 魏皓 +2 位作者 苏健 郑昌硕 孙文心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共11页
建立了一个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营养盐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黄海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年循环规律,估算了黄海营养盐的收支情况和季节差异,并将数值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海无机氮和无机磷经历了春、夏的消耗及秋、... 建立了一个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营养盐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黄海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年循环规律,估算了黄海营养盐的收支情况和季节差异,并将数值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海无机氮和无机磷经历了春、夏的消耗及秋、冬的补充,维持了黄海全年较高的生产力,年平均初级生产力达508mgC·m-2·d-1。黄海水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营养盐的分布和生态功能:黄海中部深水区季节性热层化在春季萌发、秋末消衰,使夏季表层水营养盐匮乏,底层冷水团营养盐大量蓄集,因此初级生产力在5-6月和11月出现双峰特征,而近岸海水几乎全年混合均匀,初级生产力单峰出现在6-8月。河流每年为黄海输送225.4×103t无机氮和6.82×103t无机磷,使北黄海及近岸营养盐丰富,尤其朝鲜沿岸径流注入大量的营养盐,使其新生生产力较高,f比平均达5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营养盐最大的汇和源,黄海中部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向水体提供大量的硝酸氮,为新生产贡献56%的氮。大气沉降补充的营养盐占年初级生产所需氮、磷的6%和1.5%,为河流输入营养盐的3~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收支 年循环 生态模型 黄海
下载PDF
渤海悬浮颗粒物三维输运模式的研究 Ⅱ.模拟结果 被引量:25
14
作者 江文胜 孙文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100,共7页
利用本文I给出的悬浮物输运的三维动力数值模式,在渤海中进行了两种情形下的模拟。首先模拟了黄河排出的细颗粒物在渤海中的运动,结果表明,这些颗粒物大部分将滞留在渤海内,而且其分布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另外对大风情况下悬浮... 利用本文I给出的悬浮物输运的三维动力数值模式,在渤海中进行了两种情形下的模拟。首先模拟了黄河排出的细颗粒物在渤海中的运动,结果表明,这些颗粒物大部分将滞留在渤海内,而且其分布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另外对大风情况下悬浮物的输运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大风到来时海水中的悬浮物浓度急剧上升,海底侵蚀增强,而风停止时,悬浮物浓度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后,会恢复到正常状态。这与实际观测的趋势是一致的,表明用本模式研究悬浮物的输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输运 海流 海浪 数值模拟 三维动力数值模式 渤海 气象条件
下载PDF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时空变化初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魏皓 赵亮 +3 位作者 于志刚 孙军 刘哲 冯士莋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3-179,共7页
本文根据 4 0年间收集的综合观测资料、部分成果以及 1998/ 1999年本课题执行的 2个航次的调查和岸边监测 ,分析了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循环规律、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结合渤海水温、盐度、黄河径流量及营养盐浓度的变化 ... 本文根据 4 0年间收集的综合观测资料、部分成果以及 1998/ 1999年本课题执行的 2个航次的调查和岸边监测 ,分析了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循环规律、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结合渤海水温、盐度、黄河径流量及营养盐浓度的变化 ,初步分析了原因。渤海为高生产力陆架海 ,每年有 2次生物量的高峰期 ,水华时间有 1个月的前后移动 ;生物量及其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大于 10年际变化。渤海温盐有增加趋势 ,无机氮浓度增加、磷酸盐浓度降低 ,河流输入变化只影响局部海域子系统 ,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使得营养盐更多地消耗在近岸 ,而中央海区依然保持良好水质。物理系统的变化是该时空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生物量 时空变化 渤海
下载PDF
渤海夏季潮致-风生-热盐环流的数值诊断计算 被引量:30
16
作者 万修全 鲍献文 +1 位作者 吴德星 姜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7,共7页
基于正交曲线坐标的ECOMSED三维水动力模式 ,并考虑了潮汐、风和实测温盐场 ,诊断计算了渤海夏季三维潮致 -风生 -热盐环流 ,分析了渤海夏季潮致余流、风生和热盐环流的分布结构。结果显示 ,在夏季 ,渤海中部海区明显存在一个顺时针向... 基于正交曲线坐标的ECOMSED三维水动力模式 ,并考虑了潮汐、风和实测温盐场 ,诊断计算了渤海夏季三维潮致 -风生 -热盐环流 ,分析了渤海夏季潮致余流、风生和热盐环流的分布结构。结果显示 ,在夏季 ,渤海中部海区明显存在一个顺时针向的涡旋 ,同时渤海还存在着多个逆时针向的涡旋。通过分析和比较各个分量在总环流中的作用 ,认为夏季潮致余流是相对弱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致余流 风生-热盐环流 ECOMSED模式 渤海 数值计算
下载PDF
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 被引量:33
17
作者 刘秦玉 杨海军 +1 位作者 李薇 刘倬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共8页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SSH)的输出值,运用地转关系估计了吕宋海峡纬向流的月平均值.研究表明;通过海峡流入、流出南海纬向流的深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200m以上流速较大,平均流速为 50cm/s,最大时达80cm/s以上.500m以下的纬向地转流流速较小,通常小于10cm/S.由大洋进入海峡的入流位置位于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月平均入流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 50cm/s.位于海峡的北部和南部上层海洋的月平均出流,最大流速亦出现在11月,也为50cm/s,这与秋季北赤道流分叉位置最北(15°N),春季分叉位置最南(14°N)有关.上层流入、流出海峡的流量的月平均值分别约为10×10~6m~3/s和5× 10~6m~3/s.当东北季风盛行时(从10月到翌年2月),流入海峡的流量远大于流出海峡的流量,两者的差可达8×10~6m~3/s,而在其他季节两者的差仅为 3×10~6m~3/s.这说明东北季风盛行时,会有较多的水从南海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月平均 纬向流 输运 海流
下载PDF
渤海1958年和2000年夏季温盐场及环流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29
18
作者 吴德星 万修全 +2 位作者 鲍献文 牟林 兰健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7-292,共6页
渤海沿岸葫芦岛、秦皇岛、塘沽及渤海海峡北部北隍城4个海洋站35年(1961-1996)盐度观测资料显示上述4站的盐度分别升高了1.1,1.6,1.9和0.4.盐度观测资料还显示,过去35年中,渤海至少发生了5次较大盐度变化过程.比较1958年8月和2000年8月... 渤海沿岸葫芦岛、秦皇岛、塘沽及渤海海峡北部北隍城4个海洋站35年(1961-1996)盐度观测资料显示上述4站的盐度分别升高了1.1,1.6,1.9和0.4.盐度观测资料还显示,过去35年中,渤海至少发生了5次较大盐度变化过程.比较1958年8月和2000年8月渤海大面观测资料,渤海的盐度分布结构也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1958年8月老黄河口外海表层的低盐区已由高盐区替代,盐度变化最大值达10.0以上,且2000年8月从表层到底层盐度量值及分布结构基本一致.比较两年全渤海的盐度可知,渤海大部分海区盐度升高了2.0以上.渤海温盐度场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渤海环流变化.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8月渤海环流和1958年同期环流相比其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环流变化最显著区是渤海湾、莱州湾及其邻近的渤海中部海区.1958年夏季存在的渤海湾外侧的顺时针流环和莱州湾外侧的逆时针流环在2000年夏季已消失,渤海湾逆时针流环位置明显外移,莱州湾内流动方向发生了180°的转向.与渤海环流变化相应,渤海和黄海的水交换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2000年8月较1958年8月渤海与黄海的月平均水交换量减少了0.7×104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1958年 2000年 温盐场 夏季环流 环流结构 盐度
原文传递
2000年夏季莱州湾主要观测要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19
作者 万修全 吴德星 +1 位作者 鲍献文 姜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2,共6页
在 2 0 0 0年夏季莱州湾加密大面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浊度、叶绿素、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分布特征 ,初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莱州湾盐度值与以前相比有显著升高 ;叶绿... 在 2 0 0 0年夏季莱州湾加密大面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浊度、叶绿素、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分布特征 ,初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莱州湾盐度值与以前相比有显著升高 ;叶绿素南部的高值区对应于溶解氧的低值区 ,温度的高值区 ;浊度受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 ;无机氮西部浓度高 ,东部浓度低 ,且相差很大 ;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东部与西部海域不同 ,东部为氮限制 ,而西部为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营养盐 莱州湾 夏季 观测要素
下载PDF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刘秦玉 刘倬腾 +2 位作者 郑世培 徐启春 李薇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4期413-420,共8页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较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作者认为,黑潮流套现象可用位涡守恒理论作定性的解释:当黑潮在吕宋海峡失去西边界支持后,其流轴以西贴近西边界的一部分流体,因具有较大的相对正涡度,会脱离黑潮主体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反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黑潮主体会以顺时针旋转的形式在海峡以西的海域出现。整个黑潮以弯曲、扩展的形式在海峡处产生形变,在海峡东侧出现反气旋涡旋的倾向。吕宋海峡黑潮流套及南海北部的诱生环流之流型,会因黑潮本身以及副热带环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也与海峡的宽度有关。总之,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的形成是由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转β效应这些内部机制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黑潮流套 吕宋海峡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