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永远天真的“老顽童”——缅怀恩师夏志清先生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剑梅
-
机构
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与东欧语言文学系
-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2期21-24,共4页
-
文摘
2013年的圣诞节之夜,我和父亲(刘再复)一起给夏志清先生和王洞师母打电话,想致以节日的问候,可是师母说先生住院了,当时我们就很担心,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竞得知了先生逝世的消息。我开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三年前我赶到纽约参加先生九十华诞时,他还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样子非常年轻,见到我们好几代的学生开心得不得了,兴致勃勃地跟我们相约要在他的百岁盛宴上欢聚呢。
-
关键词
夏志清
恩师
顽童
天真
圣诞节
打电话
刘再复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郭沫若对庄子态度的变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刘剑梅
-
机构
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与东欧语言文学系
-
出处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3-54,共12页
-
文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郭沫若对待庄子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非常不同的时期:浮夸时期,苦闷时期,匡济时期。在第一个浮夸时期(1924年以前),郭沫若对待庄子是充满浮夸的浪漫情怀的歌咏,把庄子哲学与西方的泛神论等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与浪漫色彩的"文学化的庄子";在第二个苦闷时期(1924-40年代),郭沫若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对庄子的评价上,虽然其学术态度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为我们客观地提供了一个"学术化的庄子";在第三个匡济时期(60年代),郭沫若则完全用阶级论来评价庄子,于是有了一个"政治化的庄子"。郭沫若对庄子态度的这种戏剧化的变迁,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庄子哲学在现代中国的波折命运,而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人在政治环境的压力下个性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
-
关键词
郭沫若
庄子
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
个人主义
现代性
-
Keywords
Guo Mo-ruo, Zhuang Zi, Chinese philosophy, Marxism, individualism, modernness, materialism, mentalism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书写疾病和历史
- 3
-
-
作者
刘剑梅
-
机构
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与东欧语言文学系
-
出处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64-68,共5页
-
文摘
本文试图从疾病的角度来重新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两篇著名小说《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疾病是这两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包含深刻的文学寓言性,与拉丁美洲国家特殊和沧桑的被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紧紧关联。
-
关键词
疾病
霍乱
记忆
健忘症
全球化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捡回文学的记忆
- 4
-
-
作者
刘剑梅
刘涛
-
机构
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与东欧语言文学系
-
出处
《西湖》
2010年第3期92-97,共6页
-
文摘
刘涛:刘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您交流一次。您硕士毕业即到美国读书,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教书。若从晚清派遣留学生开始算起,您有没有想过您这一代留美学人的历史境遇?刘剑梅:如果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晚清派遣留学生算起,中国的留美学人一拨又一拨,无论是回国报效祖国的,还是定居美国的,
-
关键词
留学生文学
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
学人
留美
中国现代文学
派遣留学
记忆
美国
个人主义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