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时段视角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与政治变迁
1
作者 方辉 +2 位作者 韩琇莹(译) 方辉(校)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7-270,共14页
尽管国内学术界对于聚落考古的术语、概念、理论以及实践方面尚存在不同的个人理解和解读,但恐怕无人会质疑基于全覆盖式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在空间位置分析、聚落形态研究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少,这些系统调查所提供的基... 尽管国内学术界对于聚落考古的术语、概念、理论以及实践方面尚存在不同的个人理解和解读,但恐怕无人会质疑基于全覆盖式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在空间位置分析、聚落形态研究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少,这些系统调查所提供的基础数据是基于数年乃至数十年野外踏查所获得,在体现考古学“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本身不是目的,揭示聚落形态甚至也不是目的,还是张光直先生那句老话,“聚落考古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之内来做考古资料的研究”(《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86页。)。聚落形态是社会考古的基础,因此,通过聚落考古研究特定区域内社会复杂化或文明化进程,才是聚落考古的目的。考古学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势必导向以“实证”为基础的学科的社会科学化,物化或以实物所呈现的居址、矿场、作坊、市场、交通路线、要塞、关隘、墓地、神圣空间等考古遗存或变量,又无一不可“归纳”“演绎”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信仰等分类系统。其中,人口作为最为基础的统计、分析变量,对于社会复杂化程度和水平至关重要,无疑是社会考古、经济考古无法绕过的话题。本文以鲁东南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数据为基础,试图揭示区域内从距今7000年到秦汉帝国历时5000多年的时空中“关于人类聚落、民众与精英、中心与村落的全景图”。其中,“聚落人口密度”作为一项核心数据来自于信史与聚落考古的结合,相信对于我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中的“人口指标”,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考古 聚落形态 考古调查 区域系统 文物出版社 交通路线 文明起源 核心数据
原文传递
三叠纪胎生主龙型海洋爬行动物(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淳 Olivier RIEPPEL Nicholas C.FRASER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0-217,共8页
现代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类型。总体而言,卵生即母体在陆地上产出羊膜卵,并依靠外界环境加以孵化;卵胎生系指羊膜卵在母体内孵化,随即产出幼子,其间胚胎的营养来源和代谢废物均限于羊膜卵内;所谓&... 现代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类型。总体而言,卵生即母体在陆地上产出羊膜卵,并依靠外界环境加以孵化;卵胎生系指羊膜卵在母体内孵化,随即产出幼子,其间胚胎的营养来源和代谢废物均限于羊膜卵内;所谓"胎生",是指某些类群的卵在母体内孵化后没有立刻产出,胚胎与母体建立了某种程度的营养乃至气体交换关系,此后再以幼体的形式娩出。卵胎生和"胎生"见于有鳞类。在化石中,由于无法识别胚胎与母体的营养联系等信息,通常只以"生产方式"加以定义,即除卵生以外,所有"含胚胎的化石"都统称为"胎生",目前"胎生"已有的准确记录包括鱼龙类、鳍龙类、沧龙类和离龙类。近期报道的"怀孕恐头龙"显示原龙类可能也有此种生殖方式,但标本的保存状态显示不能排除其"同类相食"之可能。本文记述了产自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系内一独立保存的、完整的圆胚状化石,标本的大小、形态、姿态和埋藏环境显示这是一个处于孵化后期、因某种原因而流产的胚胎。头后骨骼显示该标本代表了一种全新类型的海生原龙类,但是由于在个体发育中很多性状特征会有较大变化,因此胚胎乃至幼体标本不宜作为正型标本而建立新属种。这也是又一个主龙型爬行动物胎生的确切证据;同时这也进一步反映了盘县-罗平动物群中原龙类的高度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龙型类 原龙类 胚胎 胎生 海生
下载PDF
现生鸟类和孔子鸟(Confuciusornis)叉骨软骨的研究:初步分析以及对中生代鸟类飞行方式的启示
3
作者 吴倩 邹晶梅 +1 位作者 李志恒 艾莉达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24,共19页
飞行的早期演化是古生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生鸟类演化出多种不同飞行方式,然而对中生代鸟类飞行方式的研究亟需寻找具有指示意义的指标。骨骼与关节组织尤其是乌喙骨-叉骨关节是实现鸟类飞行功能的重要组成,因此其关节的组织形态... 飞行的早期演化是古生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生鸟类演化出多种不同飞行方式,然而对中生代鸟类飞行方式的研究亟需寻找具有指示意义的指标。骨骼与关节组织尤其是乌喙骨-叉骨关节是实现鸟类飞行功能的重要组成,因此其关节的组织形态可能有助于反映现生鸟类的飞行方式。鸟类膜质骨中的次级软骨受到表观遗传的重要影响,只能在关节受到肌肉运动刺激的情况下形成,因此能够反映鸟类关节的形成力学环境;对三种不同飞行方式的现生鸟类(珠颈斑鸠、树麻雀和普通楼燕),以及热河生物群中最为常见的古鸟类之一孔子鸟(Confuciusornis)的叉骨乌喙骨关节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显示在所有三种现生鸟类中,叉骨与乌喙骨之间均存在可动关节,并且在叉骨上存在次级软骨。而孔子鸟的叉骨上也存在次级软骨,这是次级软骨组织在中生代鸟类叉骨化石中的首次报道。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现生鸟类物种的次级软骨组织形态存在差异,还需更多数据建立相关形态功能关系以便用于帮助推断中生代鸟类的飞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演化 鸟类 孔子鸟 叉骨 组织学 次级软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