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的初步验证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杰 宋振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6期487-489,共3页
目的针对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中的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压力进行了初步的检验.方法运用自编问卷,测量了487名被试由于价值观冲突而产生的不协调压力.结果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构想得到了数据结果的支持.压力1与压力2相关显著(r=0.266,P<0.... 目的针对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中的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压力进行了初步的检验.方法运用自编问卷,测量了487名被试由于价值观冲突而产生的不协调压力.结果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构想得到了数据结果的支持.压力1与压力2相关显著(r=0.266,P<0.001).压力量表能够测量出由儒家性别偏好和性别平等观念冲突带来的不协调压力.Alpha系数介于0.688~0.882之间.结论为测量中国农村妇女的价值观冲突带来的不协调压力而设计的测量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尽管如此,还需在将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精细工具从而对本理论做更深入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压力不协调理论 价值观冲突
下载PDF
新生代员工自杀意念的产生机理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玉新 张建卫 +2 位作者 张西超 王成全 张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50-1161,共12页
新生代员工的自杀意念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视野,汲取自我决定理论和生命意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构建"动机-生命意义"模型,系统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综合影响,对揭示... 新生代员工的自杀意念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视野,汲取自我决定理论和生命意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构建"动机-生命意义"模型,系统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综合影响,对揭示无精神疾患员工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机制和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研究范式从病理取向转向积极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此外,还有望开发出一套"社会-组织情境→动机→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引导企业与政府反思其现有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审视其管理哲学并改善其管理行为,针对尚无自杀意念或意念处于萌芽期的员工,多层次、多途径构建员工自杀的一级防控体系和心理援助机制,促进员工与企业、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 自杀意念 生命意义 工作压力源
下载PDF
压力不协调与自杀:从155个案例看扭力体验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杰 唐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84-789,共6页
目的:探索自杀死亡者生前扭力(不协调压力)体验,验证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方法:对155个(91个男性,64个女性)年龄15~34岁之间的自杀案例进行深入调查,访谈对象为自杀者的亲人和朋友,将收集的背景材料及自杀事件写成故事,... 目的:探索自杀死亡者生前扭力(不协调压力)体验,验证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方法:对155个(91个男性,64个女性)年龄15~34岁之间的自杀案例进行深入调查,访谈对象为自杀者的亲人和朋友,将收集的背景材料及自杀事件写成故事,并由独立审阅人依据4种扭力类型对每一故事进行分析(各项目赋值:0=无,1=微弱,2=较强,3=强烈)。结果:全部的自杀死亡者在实施自杀前均体验过至少一种扭力。4种扭力体验由强到弱依次为应对扭力(100%)、愿望扭力(81%)、相对剥夺扭力(72%)和价值观扭力(45%)。男性的应对扭力得分及失去金钱或投资失败因素得分高于女性[(8.85±3.64)vs.(7.72±3.77),(0.35±0.92)vs.(0.09±0.52);均P<0.05],而传统与现代妇女地位、宗教信仰与无神论因素得分低于女性[(0.08±0.37)vs.(0.53±0.97),(0.00±0.00)vs.(0.06±0.30);P<0.001或0.05]。价值观扭力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P=0.048),而愿望扭力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P<0.001)。结论:不协调压力普遍存在于自杀者中,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工作应从降低扭力的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扭力 不协调压力 危机应对 冲突
下载PDF
自杀研究在中国:自杀率的变化和理论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杰 《四川精神卫生》 2022年第5期393-401,共9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自杀研究成果从无到有,研究团队由弱到强。中国大陆人口的自杀率在过去的这些年中经历了从高到低的快速变化,解释自杀和自杀率变化的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总结了中国自杀研究近几十年的历史和现状,从经济和文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自杀研究成果从无到有,研究团队由弱到强。中国大陆人口的自杀率在过去的这些年中经历了从高到低的快速变化,解释自杀和自杀率变化的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总结了中国自杀研究近几十年的历史和现状,从经济和文化层面阐述了中国大陆自杀率急剧下降的原因,并采用自杀扭力理论系统地解释自杀和自杀率的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自杀率 自杀扭力理论 经济 文化
下载PDF
某医院急救中心7年间自杀未遂者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杰 周锐 宋超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9-522,共4页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的一般特征,如年龄、性别、自杀方式、时间分布及其他相关特征,以更好的理解自杀现象,为制定自杀预防策略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某综合医院急救中心2002年至2008年的抢救记录中按序贯抽样方法抽取...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的一般特征,如年龄、性别、自杀方式、时间分布及其他相关特征,以更好的理解自杀现象,为制定自杀预防策略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某综合医院急救中心2002年至2008年的抢救记录中按序贯抽样方法抽取自杀未遂者907例,其中有效样本895例。结果在895例自杀未遂中,男性191例,女性704例,男女之比为1:3.69;15—34岁是自杀的高发年龄段,24岁为自杀未遂人数的最高值,47岁后自杀未遂人数明显下降;自杀方式以口服毒物为主;7年间,急救中心抢救成功的自杀患者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春(3—5月份)、夏(6—8月份)两季是自杀高发的季节,秋(9—11月份)、冬(12—2月份)两季相对较低。结论自杀行为与年龄、性别、季节有一定关系,预防工作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对药品和农药的管理;医院急救中心应该加强对自杀未遂患者的一tl,理干预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急救中心 年龄 性别 季节
原文传递
精神疾病与农村青年自杀:湖南、辽宁、山东省病例对照抽样调查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杰 李子尧 +3 位作者 肖水源 周亮 贾存显 潘国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及其他因素对自杀的影响情况。方法在湖南、辽宁、山东省随机抽取16个县进行自杀的序贯抽样。2005--2008年共收取并访谈392个自杀案例和416个相同年龄段与自杀案例临村的随机对照。采用心理解剖方法访谈自杀死亡者亲友...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及其他因素对自杀的影响情况。方法在湖南、辽宁、山东省随机抽取16个县进行自杀的序贯抽样。2005--2008年共收取并访谈392个自杀案例和416个相同年龄段与自杀案例临村的随机对照。采用心理解剖方法访谈自杀死亡者亲友,同样方法和结构性工具访谈社区对照的2名信息人。利用SCID中文版作为精神科的诊断工具。结果392例农村青年自杀者中,仅有48.0%自杀前一个月曾患有精神疾病,而416例社区对照组中精神疾病的现患率仅为3.8%。在众多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中,精神疾病仍是中国农村青年自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精神疾病在中国是自杀的最重要相关因素;与西方不同,其他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中国相对重要,也应引起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精神疾病 心理解剖 青年人 农村
原文传递
基于社会参照论的老年人自杀意念相关的心理落差质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丹 田一农 +1 位作者 张杰 苏永刚 《四川精神卫生》 2022年第4期349-353,共5页
目的基于社会参照论,揭示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落差,以期为老年人的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提出对策。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8年-2019年在山东省济南市37所养老机构筛选出19名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史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进行半... 目的基于社会参照论,揭示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落差,以期为老年人的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提出对策。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8年-2019年在山东省济南市37所养老机构筛选出19名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史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有自杀意念的老年人往往经受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包括健康与功能落差、家庭角色落差、社会整合落差、孝顺期望落差以及理想自我落差。结论心理落差是老年人出现自杀意念的重要心理动机,降低心理落差感可作为老年人自杀干预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自杀意念 落差 社会参照论 质性研究
下载PDF
农村青年自杀者精神障碍的识别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锐 张杰 邱惠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有效识别农村青年自杀者精神障碍的方法.方法:通过序贯取样的方法,从辽宁、湖南、山东3个省的16个县获得15~34岁自杀死亡病例392例,针对每个病例采用心理解剖方法访谈2个知情人.将中文版DSM-Ⅳ轴Ⅰ诊断临床定式访谈访问卷(... 目的:探讨有效识别农村青年自杀者精神障碍的方法.方法:通过序贯取样的方法,从辽宁、湖南、山东3个省的16个县获得15~34岁自杀死亡病例392例,针对每个病例采用心理解剖方法访谈2个知情人.将中文版DSM-Ⅳ轴Ⅰ诊断临床定式访谈访问卷(SCID-Ⅰ)的回顾性诊断结果与知情人其对自杀者精神障碍的报告进行比较.结果:379例自杀者知情人陈述了死者生前状况,SCID对自杀死亡者生前的精神障碍回顾性阳性诊断率高于知情人对自杀死亡者生前有精神障碍的报告率[48.0% (188/39)vs.21.9% (86/392),P<0.001].知情人对自杀死亡者生前的精神异常症状的识别率高于对精神障碍的报告率[48.2% (189/392) vs.21.9% (86/392),P<0.0.001].结论:SCID回顾性诊断是识别农村青年自杀者精神障碍更为有效的方法.相对自杀者的精神障碍,知情人更容易发现自杀者的精神异常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精神障碍 心理解剖 DSM-Ⅳ轴Ⅰ诊断临床定式访谈访问卷 现况调查
下载PDF
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事件精神刺激水平与自杀未遂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宝鹏 汪心婷 +5 位作者 张杰 楚洁 潘艳飞 于鹏鹏 魏艳欣 贾存显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96-899,共4页
目的探索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事件精神刺激水平与自杀未遂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从山东省农村地区3次自杀未遂调查中获取病例1 200例.按以下配对因素选择对照:年龄相差3岁以内;同性别;同村或邻村;无血缘关系;无既往... 目的探索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事件精神刺激水平与自杀未遂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从山东省农村地区3次自杀未遂调查中获取病例1 200例.按以下配对因素选择对照:年龄相差3岁以内;同性别;同村或邻村;无血缘关系;无既往自杀史.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并测量其生活事件精神刺激水平.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活事件精神刺激水平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均为(36.6±0.3)岁,各组男性均占35.8%(430名).病例组负性生活事件精神刺激水平为中低水平和高水平者分别占16.7%(200/1 200)和61.7%(740/1 200),均高于对照组的2.5%(30/1 200)和29.3%(352/1 200)(P值均<0.05).病例组具有正性生活事件精神刺激者占11.1%(133/1 200),低于对照组的16.8%(201/1 200)(P值<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居住地、教育水平、婚姻状况、职业、家庭年收入、躯体疾病、精神障碍、亲属自杀史和对立生活事件等因素后,中低水平和高水平负性生活事件精神刺激量均为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OR(95%CI)值分别为5.88(4.53~7.64)和13.94(8.15~23.86);正性生活事件精神刺激为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OR(95%CI)值为0.58(0.41~0.82).结论负性和正性生活事件精神刺激分别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应激 心理学 农村人口 病例对照研究 生活事件
原文传递
农村居民自杀行为暴露与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志英 魏艳欣 +2 位作者 汪心婷 张杰 贾存显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2,100,共8页
目的探索农村居民自杀行为暴露与自杀未遂的关系,为相关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在山东省农村地区选取自杀未遂病例及对照各610例,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面对面访问的方式获取研究对象数据,采... 目的探索农村居民自杀行为暴露与自杀未遂的关系,为相关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在山东省农村地区选取自杀未遂病例及对照各610例,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面对面访问的方式获取研究对象数据,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杀行为暴露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31.80±8.01 vs 32.00±7.98,P=0.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均占61.6%(376/610)。病例组自杀行为暴露、自杀死亡暴露、自杀未遂暴露分别占7.0%(43/610)、3.0%(18/610)和4.0%(25/610),均高于对照组的2.0%(12/610)、0.7%(4/610)和1.3%(8/610)(P均<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焦虑水平、社会支持水平、冲动水平、绝望水平等因素后,自杀行为暴露史、自杀死亡暴露史、自杀未遂暴露史均为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4.70(1.78~12.43)、6.85(1.37~34.33)和3.67(1.07~12.62)。结论自杀行为暴露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行为暴露 自杀未遂 亲属 农村居民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对西方治理体系应合理扬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杰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9-40,共2页
主持人语 董倩:说白了制度要跟得上人的变化和整个结构的变化才行,谢谢您。接下来有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院社会学系终身教授、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杰教授,可否从您的角度给我们解释一下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 治理体系 扬弃 西方 纽约州立大学 终身教授 中国学研究 社会学系 国家治理
下载PDF
谁左右了你的幸福感
12
作者 张杰 《大众医学》 2012年第5期49-49,共1页
幸福是什么?其实,幸福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觉.与物质财富并不是相等的。有研究显示,物质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远高于城市居民。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幸福感的不同体验是由比较造成的;每个人的幸福感不同.是由于每... 幸福是什么?其实,幸福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觉.与物质财富并不是相等的。有研究显示,物质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远高于城市居民。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幸福感的不同体验是由比较造成的;每个人的幸福感不同.是由于每个人比较的参照体选择不同。参照物选择不同,人的主观感觉也不一样——为了简单说明这一个道理,请看右侧的两幅图,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主观感觉 物质条件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社会学家 参照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