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至西汉畴官身分与职役
1
作者 郑伊凡 《历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87,M0004,M0005,共24页
秦、西汉时期明确称为"畴官"的职业身分有史、卜、祝、司御等十几种,一般具有世袭身分,对畴官的培养从学童阶段开始,以父子相传和师徒相授两种方式为主。畴官在傅籍时须通过官方考核,通过考核者则由官府摊派其专业领域内的职... 秦、西汉时期明确称为"畴官"的职业身分有史、卜、祝、司御等十几种,一般具有世袭身分,对畴官的培养从学童阶段开始,以父子相传和师徒相授两种方式为主。畴官在傅籍时须通过官方考核,通过考核者则由官府摊派其专业领域内的职役,服役时间随技能水平和年龄高低等因素各有等差。从历史发展脉络看,秦、西汉时期的畴官可被视为周代世官世禄与学在官师的体制瓦解后,世袭身分在一些特殊技能职业领域内的延续。职业对社会身分的区分,以及国家对专业技能者实行不同于一般编户民的特殊管理体制,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畴官 官制 特殊职役 世袭身分
原文传递
进化论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本土叙事的介入 被引量:2
2
作者 安德鲁.琼斯 王敦 郑怡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0-158,共9页
发展主义来自19世纪,为编写历史、分析当下和想象未来提供了强大的叙事模板,并继续发挥功用。其历史源头之一,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进化论话语。"发展"理念从严复译述《天演论》进入中国,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文学文化现... 发展主义来自19世纪,为编写历史、分析当下和想象未来提供了强大的叙事模板,并继续发挥功用。其历史源头之一,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进化论话语。"发展"理念从严复译述《天演论》进入中国,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文学文化现代转型的主题。发展主题凭借进化论的本土传播,具体而微地培育了中国本土的现代思维。中国本土知识分子建构了从生物到人类、从童年到成人、从野蛮到文明、从个体到民族国家的一组组具有相同结构的发展主义式框架,这一套"落地知识"框架,在改变历史、国家、世界想象和叙事的同时,也设下了牢笼。鲁迅等本土知识精英一边参与这个建构过程,一边敏锐地看到了诸多陷阱,将求索和焦虑表述为悖论式隐喻,穿透历史,直达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主义 进化论 叙事模板 鲁迅 童话
下载PDF
余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笔谈 符码之林里的“中国”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3期84-85,共2页
雷蒙·威廉斯曾写道,二战结束后他从陆军退役回到剑桥,惊异地发现人们使用的语言已经在短短四五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他认识到,虽然语言的演变有时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在一个大变动的时期,这个过程可能异常快速,成为考察社会价值... 雷蒙·威廉斯曾写道,二战结束后他从陆军退役回到剑桥,惊异地发现人们使用的语言已经在短短四五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他认识到,虽然语言的演变有时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在一个大变动的时期,这个过程可能异常快速,成为考察社会价值变化与差异性的重要场域。于是便有了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词汇 余华 符码 文化研究 价值变化 威廉斯 差异性
下载PDF
清华简《系年》第二十三章与《史记•六国年表》对读——战国早中期相关史事、年代与地理问题刍议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驰 郑伊凡 《出土文献》 CSSCI 2021年第1期42-55,155,共15页
本文在将清华简《系年》第二十三章与《史记•六国年表》对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尝试讨论了楚声王四年至楚悼王六年的史事,调整了《六国年表》中的年代记载,并探讨了《系年》第二十三章中出现的地名。以此为基础,本文... 本文在将清华简《系年》第二十三章与《史记•六国年表》对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尝试讨论了楚声王四年至楚悼王六年的史事,调整了《六国年表》中的年代记载,并探讨了《系年》第二十三章中出现的地名。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讨论了这一时段内《六国年表》的编纂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系年》 《六国年表》
下载PDF
英文汉学界的礼学研究综述
5
作者 《人文论丛》 2020年第1期435-452,共18页
在中文学术传统中,礼学研究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因为礼学不仅与中国经典和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密切相关,还贯穿了传统中国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从先秦秦汉的儒家经典到清代的嘉乾礼学研究,广义的礼学研究的范围大致包括礼... 在中文学术传统中,礼学研究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因为礼学不仅与中国经典和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密切相关,还贯穿了传统中国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从先秦秦汉的儒家经典到清代的嘉乾礼学研究,广义的礼学研究的范围大致包括礼经、礼制、礼仪、礼俗、礼法等多个分支领域。对礼学的各学术分支进行细部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礼制、礼仪与政治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民俗之间的关系,而海外的英文学术界有关礼学尤其是中国礼学研究的内容,也逐渐成为礼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礼学的本质特征,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民俗 先秦秦汉 中国学术史 中国礼学 汉学界 分支领域 礼制 儒家经典
下载PDF
全景世界观:探求《点石斋画报》的视觉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包卫红 李迟 《文学与文化》 2014年第4期33-51,共19页
本文考察《点石斋画报》的视觉性如何建构晚清上海的现代主体意识及现代性经验。《点石斋画报》代表了一种新兴的影像及物质形式,与石印技术结合,反映塑造了现代性体验的一个重要的转型。借鉴沃尔夫冈·施文布什(Wolfgang Schivelbu... 本文考察《点石斋画报》的视觉性如何建构晚清上海的现代主体意识及现代性经验。《点石斋画报》代表了一种新兴的影像及物质形式,与石印技术结合,反映塑造了现代性体验的一个重要的转型。借鉴沃尔夫冈·施文布什(Wolfgang Schivelbusch)的"全景视角"(panoramic perception)概念,本文提出这些图画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化的感觉模式,通过石印及连续出版格式,将以往对世界的感观接触平面画,把它变成一种图画旅行。这种"连续的不连续性"和石印的快速生产通过对于现代世界的时空重构而对大众的现代体验产生中介作用。我将"全景视角"与1896年至1905年间上海、香港、北京的电影放映和观影经验相联系。通过察看第一批电影展映的广告和新闻报导,本文提出将"全景视角"作为一种初电影(proto-cinematic)的感觉模式,特别是通过旅行的概念,为卢米埃尔和爱迪生电影在中国的首批电影展映提供了文化接受的条件和观影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印 视觉性 全景视觉 初电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