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蛋白激酶D在人类冠状病毒229E复制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韩慧娟
刘欢
赵志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4-1052,共9页
目的探究蛋白激酶D(PKD)在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复制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以MRC-5细胞作为模型,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KD家族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siRNA敲除Prkd3及PKD抑制剂(CRT0066101)抑制PKD活性,检测HCo...
目的探究蛋白激酶D(PKD)在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复制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以MRC-5细胞作为模型,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KD家族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siRNA敲除Prkd3及PKD抑制剂(CRT0066101)抑制PKD活性,检测HCoV-229E感染细胞后的复制水平;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性,TCID_(50)测定病毒滴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CoV-229E的表达和反式高尔基体网络(TGN)的结构;通过检测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4,5)P2)的水平反映磷脂酰肌醇4-激酶IIIβ(PI4KIIIβ)活性;采用PI4KIIIβ抑制剂(BQR695)抑制PI4KIIIβ活性,检测HCoV-229E感染细胞后的TGN的结构变化和HCoV-229E复制水平;采用CRT0066101抑制Vero-E6细胞的PKD活性,检测HCoV-229E感染后的的复制水平。结果PKD家族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在HCoV-229E感染过程中明显增加,包括Prkd1、Prkd2和Prkd3;与对照组相比,敲低PKD3显著抑制HCoV-229E的mRNA水平和滴度(t=8.999,P<0.001;t=6.920,P<0.001),过表达PKD3则增加了HCoV-229E的mRNA水平和滴度(t=6.630,P<0.001;t=5.794,P<0.001);CRT0066101也显著抑制HCoV-229E的mRNA水平和滴度(t=6.931,P<0.001;t=4.055,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CRT0066101抑制HCoV-229E感染导致的TGN裂变;抑制PI4KIIIβ活性显著降低PI(4,5)P2水平,且BQR695挽救了PKD过表达导致的PI(4,5)P2水平升高(t=6.671,P<0.01),BQR695降低了HCoV-229E感染细胞的TGN裂变,HCoV-229E mRNA水平和滴度(t=5.151,P<0.001;t=7.744,P<0.001);CRT0066101抑制HCoV-229E在Vero-E6细胞中的mRNA水平和滴度(t=7.480,P<0.001;t=7.228,P<0.0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PKD通过调控PI4KIIIβ影响TGN的裂变参与HCoV-229E复制,并证明PKD抑制剂和PI4KIIIβ抑制剂对降低HCoV-229E的复制具有显著作用,这些发现为今后研究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
冠状病毒
蛋白激酶D
反式高尔基体网络
CRT006610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纳米SiO_2粒子特性及其在无细胞体系中氧化能力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雯
Oberdrster Gnter
+4 位作者
刘晓梅
孙磊
杜忠君
杨文胜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245,共4页
目的:检测纳米SiO2粒子的特性及其在无细胞体系中的氧化能力,为医用纳米SiO2粒子体内外毒性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用透射电镜观测2种纳米SiO2粒子粒径、分散性、形状;用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检测纳米粒子在不同介质(纯水、生理盐水、10%Tw...
目的:检测纳米SiO2粒子的特性及其在无细胞体系中的氧化能力,为医用纳米SiO2粒子体内外毒性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用透射电镜观测2种纳米SiO2粒子粒径、分散性、形状;用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检测纳米粒子在不同介质(纯水、生理盐水、10%Tween80溶液、RPMI1640培养液、含1%胎牛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超声30s)溶液及不同时间(0、24、48和72h)的粒径分布及团聚状态;用DDCFH-DA法F检测粒子在无细胞体系中自发产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电镜结果显示,2种纳米SiO2粒子均呈球形,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粒子平均粒径分别为(43.0±4.2)和(68.0±5.7)nm;在纯水、生理盐水、10%Tween80溶液、RPMI1640培养液及含1%胎牛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中,Si-43nm及Si-68nm粒子粒径变化很大,其中在生理盐水中的粒径最接近电镜结果,为74.0和96.7nm。超声30s后0、24、48和72h时,Si-43nm及Si-68nm粒子粒径在生理盐水中不发生团聚;在含1%胎牛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中发生团聚,形成相似大小的团聚体;在30~100μg的质量范围内,2种粒子自发产生自由基的能力相似但很弱,相当于2.5μmol.L-1左右H2O2当量。结论:一定粒径的纳米SiO2在细胞培养液中形成大粒径团聚体,粒子自身只有较弱的自发产生自由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团聚体
无细胞体系
自由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蛋白激酶D在人类冠状病毒229E复制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韩慧娟
刘欢
赵志军
机构
宁夏医科
大
学
临床
医学
院
宁夏医科
大
学
总医院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罗彻斯特大
学
医学系
出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4-1052,共9页
基金
美国国立卫生院NIH(No.HL141171)资助。
文摘
目的探究蛋白激酶D(PKD)在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复制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以MRC-5细胞作为模型,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KD家族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siRNA敲除Prkd3及PKD抑制剂(CRT0066101)抑制PKD活性,检测HCoV-229E感染细胞后的复制水平;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性,TCID_(50)测定病毒滴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CoV-229E的表达和反式高尔基体网络(TGN)的结构;通过检测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4,5)P2)的水平反映磷脂酰肌醇4-激酶IIIβ(PI4KIIIβ)活性;采用PI4KIIIβ抑制剂(BQR695)抑制PI4KIIIβ活性,检测HCoV-229E感染细胞后的TGN的结构变化和HCoV-229E复制水平;采用CRT0066101抑制Vero-E6细胞的PKD活性,检测HCoV-229E感染后的的复制水平。结果PKD家族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在HCoV-229E感染过程中明显增加,包括Prkd1、Prkd2和Prkd3;与对照组相比,敲低PKD3显著抑制HCoV-229E的mRNA水平和滴度(t=8.999,P<0.001;t=6.920,P<0.001),过表达PKD3则增加了HCoV-229E的mRNA水平和滴度(t=6.630,P<0.001;t=5.794,P<0.001);CRT0066101也显著抑制HCoV-229E的mRNA水平和滴度(t=6.931,P<0.001;t=4.055,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CRT0066101抑制HCoV-229E感染导致的TGN裂变;抑制PI4KIIIβ活性显著降低PI(4,5)P2水平,且BQR695挽救了PKD过表达导致的PI(4,5)P2水平升高(t=6.671,P<0.01),BQR695降低了HCoV-229E感染细胞的TGN裂变,HCoV-229E mRNA水平和滴度(t=5.151,P<0.001;t=7.744,P<0.001);CRT0066101抑制HCoV-229E在Vero-E6细胞中的mRNA水平和滴度(t=7.480,P<0.001;t=7.228,P<0.0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PKD通过调控PI4KIIIβ影响TGN的裂变参与HCoV-229E复制,并证明PKD抑制剂和PI4KIIIβ抑制剂对降低HCoV-229E的复制具有显著作用,这些发现为今后研究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
冠状病毒
蛋白激酶D
反式高尔基体网络
CRT0066101
Keywords
human coronavirus 229E(HCoV-229E)
coronavirus
protein kinase D
trans-Golgi network
CRT0066101
分类号
R373.1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纳米SiO_2粒子特性及其在无细胞体系中氧化能力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雯
Oberdrster Gnter
刘晓梅
孙磊
杜忠君
杨文胜
孙志伟
机构
吉林
大
学
公共卫生
学
院卫生毒理
学
教研室
美国
罗彻斯特大
学
环境
医学系
吉林
大
学
化
学
学
院胶体与界面化
学
省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
大
学
公共卫生
学
院卫生毒理
学
教研室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245,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973计划)资助课题(2007CB808000)
文摘
目的:检测纳米SiO2粒子的特性及其在无细胞体系中的氧化能力,为医用纳米SiO2粒子体内外毒性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用透射电镜观测2种纳米SiO2粒子粒径、分散性、形状;用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检测纳米粒子在不同介质(纯水、生理盐水、10%Tween80溶液、RPMI1640培养液、含1%胎牛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超声30s)溶液及不同时间(0、24、48和72h)的粒径分布及团聚状态;用DDCFH-DA法F检测粒子在无细胞体系中自发产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电镜结果显示,2种纳米SiO2粒子均呈球形,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粒子平均粒径分别为(43.0±4.2)和(68.0±5.7)nm;在纯水、生理盐水、10%Tween80溶液、RPMI1640培养液及含1%胎牛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中,Si-43nm及Si-68nm粒子粒径变化很大,其中在生理盐水中的粒径最接近电镜结果,为74.0和96.7nm。超声30s后0、24、48和72h时,Si-43nm及Si-68nm粒子粒径在生理盐水中不发生团聚;在含1%胎牛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中发生团聚,形成相似大小的团聚体;在30~100μg的质量范围内,2种粒子自发产生自由基的能力相似但很弱,相当于2.5μmol.L-1左右H2O2当量。结论:一定粒径的纳米SiO2在细胞培养液中形成大粒径团聚体,粒子自身只有较弱的自发产生自由基的能力。
关键词
纳米SIO2
团聚体
无细胞体系
自由基
Keywords
nano silica
agglomeration
non cellular
free radicals
分类号
R994 [医药卫生—毒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蛋白激酶D在人类冠状病毒229E复制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韩慧娟
刘欢
赵志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纳米SiO_2粒子特性及其在无细胞体系中氧化能力的检测及意义
王雯
Oberdrster Gnter
刘晓梅
孙磊
杜忠君
杨文胜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