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的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被引量:102
1
作者 李新 石建屏 曹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38-1344,共7页
为了定量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流域水环境的综合影响,根据水环境承载力概念模型并结合洱海流域水环境现状,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选取人口、灌溉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化学需氧量(C... 为了定量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流域水环境的综合影响,根据水环境承载力概念模型并结合洱海流域水环境现状,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选取人口、灌溉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作为水资源和水质量承载力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对湖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权重,最后,运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分别计算出2003—2009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流域内人口承载超标,经济承载压力增长显著,富营养化指标——总氮(TN)多数年份超标且波动较大;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过载与实际情况吻合,相对而言,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程度更大.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可为该流域的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承载力 指标体系 洱海流域 层次分析法(AHP) 国民生产总值(GDP) 化学需氧量(COD)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冷暖气候变化趋势的R/S分析及Hurst指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84
2
作者 冯新灵 冯自立 +2 位作者 罗隆诚 邱丽丽 刘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81,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1953—2002年77个气象台站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选择不同类型变化趋势的部分台站。选取年平均气温(T^-)、年平均最低气温(tmin^-)、年平均最高气温(Tmax^-)、年极端最低气温(tmin)、年极端最高气温(Tmax)5项气候... 利用青藏高原1953—2002年77个气象台站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选择不同类型变化趋势的部分台站。选取年平均气温(T^-)、年平均最低气温(tmin^-)、年平均最高气温(Tmax^-)、年极端最低气温(tmin)、年极端最高气温(Tmax)5项气候要素,运用R/S分析法研究并预测了青藏高原未来冷暖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未来冷暖气候变化趋势与过去50年以来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今后青藏高原总体将继续变暖,用分形理论的原理,设计了一种Hurst指数试验。对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依据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区域平均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T^-将升高0.2~0.4℃;tmin^-将升高0.3~0.5℃;tmin将升高0.7~0.8℃;Tmax^-将升高0.3~0.4℃;Tmax将升高0.4~0.6℃。其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趋势的持续性很强,期间没有转折,没有冷暖变化的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分形 R/S分析 Hurst指数试验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N、P、K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50
3
作者 殷秀琴 宋博 邱丽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8-134,共7页
根据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2a的连续采样及测定主要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研究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主要营养元素在各分室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比较主要营养元素在不同分室中的分异... 根据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2a的连续采样及测定主要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研究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主要营养元素在各分室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比较主要营养元素在不同分室中的分异,进而分析了土壤动物在该系统营养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比较复杂,阔叶落叶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大于针叶落叶,但不同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的元素损失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研究时段,腐殖土层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高于土壤层;蚯蚓、蜈蚣和马陆大型土壤动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差别较大,其中蚯蚓体内全N含量最高,而马陆体内全P含量最高,蜈蚣则全K含量最高。土壤动物和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凋落叶中的变化趋势不同。N和P在土壤动物分室中表现出一定的富集,而K的富集不明显。土壤动物可以通过其新陈代谢活动加速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不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含量变化复杂可能是由于不同凋落物种类特性差异造成的。土壤动物在营养元素循环,尤其是N、P元素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凋落物 土壤 养分动态 小兴安岭
下载PDF
中国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的Hurst指数试验 被引量:56
4
作者 冯新灵 罗隆诚 冯自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59-866,共8页
利用1953-2002年中国722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应用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基本原理,设计了两种降水Hurst指数试验,研究预测了中国五大区年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通过两种试验对比得出:"年降水20年试验"能有效确定降水状态... 利用1953-2002年中国722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应用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基本原理,设计了两种降水Hurst指数试验,研究预测了中国五大区年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通过两种试验对比得出:"年降水20年试验"能有效确定降水状态的转折点,进而判断降水变化的突变。研究表明:中国五大区年雨日有着完全一致的减少趋势,期间不存在年雨日由减少转为增加的突变点。今后年雨日仍将继续减少,依照五大区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东部北方区、西北区、东部南方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平均每10年减少雨日分别为6.8天、4.1天、5.9天、11.4天和3.7天。中国1953-2002年,有三次降水量突变。第一次年降水量由减少突变为增加,它包括了东部北方区的H11980、西北区的H11981和青藏高原的H11982;第二次年降水量由增加突变为减少,它依次包括上述三区的H21988,H21985和H21987;第三次年降水量由减少突变为增加,它仅包括青藏高原的H31991。中国五大区中,东部北方区和西北区的年降水量未来10年仍将继续减少,依气候倾向率,它们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15.3 mm和6.2 mm。东部南方区、西南区、青藏高原未来10年年降水量将继续增加,依气候倾向率,它们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15.4 mm、0.5 mm和31.4 mm,降水量不论增加和减少,它们的趋势性都相对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降水趋势 突变 Hurst指数试验研究
下载PDF
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55
5
作者 冯新灵 罗隆诚 +1 位作者 张群芳 冯自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8-608,共11页
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本文对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气候、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86家气象台站。使用3项气候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按热应力区和冷应力区分... 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本文对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气候、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86家气象台站。使用3项气候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按热应力区和冷应力区分别计算了中国西部180家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依据所处气候带(区),绘制出了三大单元区(I、Ⅱ、Ⅲ区)及各省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时空分布图。由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得出了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舒适气候。根据中国西部的气候及地域特点,提出了适宜旅游气候和最佳旅游气候。研究表明西部亚热带5省(市、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相对最长,分别为10个月和7个月。云南几乎全年都为最佳旅游期。西部温带5省区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集中于炎热季节的4~9月,适宜旅游期大多为6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5个月。陕西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相对较长,可达7~8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7个月。高原气候区的适宜旅游期为5个月左右,最佳旅游期只有2~3个月。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的计算与评价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者选择最佳旅游季节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著名景区 舒适气候 温湿指数 风寒指数
下载PDF
近30年来绵阳市城市用地扩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52
6
作者 董廷旭 秦其明 王建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7-675,共9页
城市用地扩展不仅是评价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也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重要领域之一。本文以多时相、多源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RS专题信息提取与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选择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转移... 城市用地扩展不仅是评价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也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重要领域之一。本文以多时相、多源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RS专题信息提取与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选择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转移指数、扩展方位指数等5个景观结构与变化指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科技城绵阳城市用地扩展模式与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980~2009年间绵阳城市扩展总面积达110.11km^2,年平均扩展速度为3.8km^2,平均扩展强度指数为0.65,呈快速增长态势;其扩展方向的空间分异十分明显,呈一中心、多组团、三轴向、“Y”字型扩展模式,用地扩展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 时空分异 扩展模式 绵阳市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至中国东部年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51
7
作者 冯新灵 罗隆诚 +1 位作者 邱丽丽 冯自立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5-843,共9页
根据1951-2002年中国194台站的雨日资料,运用分形理论中R/S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两项Hurst指数试验。研究并预测了中国5大区域年雨日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中国5大区域未来年雨日变化趋势与过去50年来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 根据1951-2002年中国194台站的雨日资料,运用分形理论中R/S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两项Hurst指数试验。研究并预测了中国5大区域年雨日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中国5大区域未来年雨日变化趋势与过去50年来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两项Hurst指数试验结果表明中国今后年雨日将继续减少。依照5大区域的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平均每十年减少雨日3.7-3.8天;中国东部南方区和中国东部北方区平均每十年减少5.9-6.8天;四川盆地年雨日减少最多,平均每十年减少雨日12.3天。且期间雨日没有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日 气候变化 分形 R/S分析 Hurst指数试验
下载PDF
黑龙江省1980—2005年森林火灾时空特征 被引量:35
8
作者 张冬有 邓欧 +2 位作者 李亦秋 李桂君 冯仲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5-179,共5页
森林火灾是林火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属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 森林火灾是林火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属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费用不断增加,但森林火灾发生的面积并未相应地减少。特别是90年代后期,火灾毁灭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黑龙江省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石建屏 李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77-1784,共8页
为了定量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流域水环境的综合影响,建立了湖泊水环境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选取人口、灌溉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作为水资源和水质量承... 为了定量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流域水环境的综合影响,建立了湖泊水环境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选取人口、灌溉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作为水资源和水质量承载力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对湖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权重,并运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分别计算了2003—2010年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流域内人口承载度超标,经济承载压力显著增长,富营养化指标——TP、TN呈高负荷波动状态.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负承载,水质量承载力影响程度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滇池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承载力 指标体系 滇池流域 层次分析法(AHP) 国民生产总值(GDP) 总磷(TP)
原文传递
成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R/S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冯新灵 罗隆诚 邱丽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3-87,共5页
运用R/S分析法,对1951~2002年成都的平均值气温、极端气温值及降水累积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表明,成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与过去50年来的变化趋势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今后成都将继续变暖。依平均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年平均气温将升高... 运用R/S分析法,对1951~2002年成都的平均值气温、极端气温值及降水累积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表明,成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与过去50年来的变化趋势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今后成都将继续变暖。依平均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25℃,年平均最低气温将升高0.14℃,年平均最高气温将升高0.04℃,年极端最低气温将升高0.54℃,年极端最高气温将升高0.13℃。其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升高趋势的持续性强度很强。成都未来降水量将继续减少。未来10年的年降水量将减少45.2 mm,并且这种减少趋势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R/S分析 HURST指数 成都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涪江流域景观格局优化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雪茂 董廷旭 +2 位作者 杜华明 廖传露 王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940-3951,共12页
以流域为尺度进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及景观格局优化,有利于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提高和人类活动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涪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从"自然-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选取10个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空间主成分分... 以流域为尺度进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及景观格局优化,有利于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提高和人类活动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涪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从"自然-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选取10个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再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和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网络分析等方法实现流域景观格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地区,主要是受自然和景观格局因子影响较大。(2)涪江流域所面临的生态风险问题较为严重,生态风险等级为中度及以上的区域面积总和为25596.5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的65.35%。(3)生态源地以林地和水域为主,面积为11194.28 km^(2),占流域总面积比例为25.58%。(4)构建生态廊道共41条,总长度为5229.04 km,其中原有廊道29条,新添廊道12条,提取生态节点53个;利用网络分析形成了以主廊道为"中轴",构建的生态廊道为"辅助",提取的生态节点为"枢纽"的较为完整的网络生态结构。对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前后的连通度进行对比,优化后的整体景观格局连通度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优化 空间主成分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网络分析 涪江流域
下载PDF
中国耕地警戒值的测算与讨论 被引量:27
12
作者 冉清红 岳云华 +2 位作者 谢德体 魏朝富 冉瑞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8-164,共7页
耕地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我国未来的耕地压力大,耕地保护是关键。耕地警戒值是影响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加强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和老百姓建立耕地安全意识、参与性保护耕地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人均耕地警戒值0.053hm^2的引用时耕地安全... 耕地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我国未来的耕地压力大,耕地保护是关键。耕地警戒值是影响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加强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和老百姓建立耕地安全意识、参与性保护耕地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人均耕地警戒值0.053hm^2的引用时耕地安全意识的建立产生了很大影响,科学测算我国耕地警戒值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构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扩展模型Smis-M/Bn∑i=1βi·Gi/Pi建立饲料粮食消费量与肉蛋奶消费量、食品作物单产量与单产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5个线性回归方程,以及单产影响因素与时间关系等6个曲线估计方程,测量粮食、植物油、糖和蔬菜等食品作物单产量,计算2006年.20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并与相应年份实际人均耕地面积时比,确定2006年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0.09035hm^2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总量1.18×10^8hm^2(17.7亿亩)分别为人均耕地警戒值和耕地总量警戒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结构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扩展模型 实际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警戒值
下载PDF
基于变化检测的滑坡灾害自动识别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松 李亦秋 安裕伦 《遥感信息》 CSCD 2010年第1期27-31,共5页
在分析当前滑坡灾害信息识别方法的基础上,指出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以滑坡的地学原理为依据,提出了以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纹理分析的变化检测自动识别滑坡灾害信息的方法。最后,以地震前(2006-5-14)... 在分析当前滑坡灾害信息识别方法的基础上,指出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以滑坡的地学原理为依据,提出了以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纹理分析的变化检测自动识别滑坡灾害信息的方法。最后,以地震前(2006-5-14)后(2008-6-3)的北川县城及附近区域的福卫2号多光谱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以结合比率变换和纹理分析的变化检测进行滑坡灾害信息识别试验。结果表明,结合纹理分析的变化检测方法能够突破影像光谱特征的局限,对于滑坡灾害信息识别具有显著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检测 多时相 遥感影像 滑坡灾害 信息识别
下载PDF
中国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冯新灵 罗隆诚 +2 位作者 冯自立 刘鹏 邱丽丽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利用1951-2002年中国752个台站的雨日资料,运用分形理论和R/S分析法,研究并预测了中国五大降水区年雨日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中国五大降水区未来的年雨日变化趋势与过去50 a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为了更深入研究雨日的未来的... 利用1951-2002年中国752个台站的雨日资料,运用分形理论和R/S分析法,研究并预测了中国五大降水区年雨日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中国五大降水区未来的年雨日变化趋势与过去50 a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为了更深入研究雨日的未来的变化,设计了两项Hurst指数试验,用两项试验结果与年雨日年际变化趋势的对应关系来推断未来的变化趋势及其转折与突变。结果表明:中国五大降水区年雨日有着一致的减少趋势,但其变化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依照五大降水区的气候倾向率,西北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东部北方区、东部南方区未来平均每10 a雨日减少分别为4.1d,11.4d,3.7d,6.8d和5.9d,其中西南区年雨日减少最多。期间,中国五大降水区虽有气候变化的转折,但不存在雨日气候变化的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日 气候变化 分形 R/S分析 Hurst指数试验 中国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含量关系及分异 被引量:20
15
作者 殷秀琴 邱丽丽 +1 位作者 杨令宾 宋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0-326,共7页
根据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同一坡面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及土壤中N、P、K、Ca、Mg、Fe 6种营养元素含量实测数据,研究了凋落物、土壤动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差异以及坡面上营养元素的纵向分异。结果表明,在较缓的丘... 根据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同一坡面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及土壤中N、P、K、Ca、Mg、Fe 6种营养元素含量实测数据,研究了凋落物、土壤动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差异以及坡面上营养元素的纵向分异。结果表明,在较缓的丘陵坡面上,6种营养元素的纵向分异并不十分显著。土壤动物体内N、P、Ca含量明显高于凋落物和土壤,土壤中K、Mg、Fe元素含量则高于土壤动物和凋落物。坡面中部凋落物、土壤动物及土壤中N元素含量高于坡面两端,土壤中的P、K元素含量在坡体上部出现最大值,Mg、P元素纵向分布呈线性分布规律,Ca元素分布波动幅度较大,且呈非线性规律。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中元素含量线性关系较强。凋落物和土壤动物体内元素的变异对土壤中元素含量变化的贡献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土壤动物 土壤 元素含量 纵向分异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6
作者 文星跃 黄成敏 +1 位作者 黄凤琴 黄艳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6,共7页
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其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铁游离度等之间的关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空间分布与气候、植被环境有关.分形维数可以反映粒径大小.分形维数与粒... 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其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铁游离度等之间的关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空间分布与气候、植被环境有关.分形维数可以反映粒径大小.分形维数与粒度标准偏差和峰度不存在相关性,样品粒度特征主要受原位母质风化影响.铁游离度(Fed/Fet)与分形维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粒径分形维数可以用来比较土壤成壤强度及发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粒度参数 铁游离度 岷江上游
下载PDF
中国水泥工业CO_2产生机理及减排途径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新 石建屏 +1 位作者 吕淑珍 王海滨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5-1120,共6页
根据水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推导出煤燃烧和石灰质原料煅烧时CO2排放因子分别为2.38t·t-1和0.527t·t-1;采用水泥工业CO2排放数学模型计算2001—2008年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量,并分析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品种结构... 根据水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推导出煤燃烧和石灰质原料煅烧时CO2排放因子分别为2.38t·t-1和0.527t·t-1;采用水泥工业CO2排放数学模型计算2001—2008年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量,并分析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品种结构对CO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量与单位产品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量呈线性关系,在CO2排放量构成中,燃料燃烧和加工过程CO2排放量分别占46%和50%,间接电力消耗CO2排放量仅占4%;采用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比传统方法减少CO2排放量34%,生产掺加混合材料的水泥比硅酸盐水泥减少CO2排放量35%.2008年中国水泥产量比2007年增长2%,而CO2排放量仅增长0.23%,说明水泥工业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措施对于减少CO2排放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工业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CO2) 排放因子 减排途径
原文传递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模拟预测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黎云云 畅建霞 +3 位作者 王义民 刘泉 樊晶晶 叶定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116,共10页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揭示黄河流域未来30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趋势。【方法】基于黄河流域1980,1990,2000,2010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模型(CA-Markov)对2000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揭示黄河流域未来30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趋势。【方法】基于黄河流域1980,1990,2000,2010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模型(CA-Markov)对2000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基础上,对2020,2030,2040和205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进行预测,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剖析黄河流域2020-205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趋势。【结果】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河流域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模拟误差均小于10%,Kappa指数高达0.8728和0.8970,证实了CA-Markov模型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模拟上的可行性及精度的可靠性;未来30年间,黄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耕地和草地将减少约10%,林地将增加约5%,建设用地将增加约150%,且主要集中于宁蒙河段以及中下游地区。【结论】CA-Markov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预测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格局,模拟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地利用 模拟预测 CA-Markov模型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亦秋 邓欧 +2 位作者 张冬有 韩德梁 冯仲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9-335,F0003,共8页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2015年大坝加高正常蓄水后不仅将新增淹没面积,也会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本文以灰色预测为基础,设计了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综合发展3种目标情景,并借助于CLUE-S模型对库区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2015年大坝加高正常蓄水后不仅将新增淹没面积,也会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本文以灰色预测为基础,设计了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综合发展3种目标情景,并借助于CLUE-S模型对库区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时空模拟,结果表明:水位提高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种类和强度。生态安全目标情景的总价值最大,水位提高前后分别为161.9和167.2亿元;经济发展目标情景的总价值最小,水位提高前后分别为153.73和159.03亿元。在各情景模式下,库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均有所提高,灰色预测结果提高5.25亿元,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目标情景均提高5.3亿元,综合发展目标情景提高5.42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丹江口库区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降水变化及旱涝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杜华明 延军平 +1 位作者 杨登兴 杨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6-845,共10页
依据嘉陵江流域1961—2012年的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和旱涝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近52 a来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以13.69 mm/10 a的速率减少,并在1984年发生突变,随后降水量明显减少... 依据嘉陵江流域1961—2012年的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和旱涝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近52 a来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以13.69 mm/10 a的速率减少,并在1984年发生突变,随后降水量明显减少;从区域分析看,受季风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近52 a来,除达县和沙坪坝两个站点降水量呈微弱增加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略阳—广元—绵阳一带降水量减少速率最高。嘉陵江流域20世纪60年代偏涝,涝灾发生频率高;70至80年代旱涝灾害交替出现,整体偏涝;90年代以来,该流域旱灾发生频率与程度均高于涝灾,整体偏旱;该流域由涝灾向旱灾转化的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灾害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嘉陵江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