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ncRNA TTN-AS1通过miR-138-5p/EGFR轴调控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玲华 陈艳 李叶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4-74,共11页
胆囊癌(GBC)是胆道系统常见的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该研究旨在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肌联蛋白反义RNA1(TTN-AS1)/微小RNA-138-5p(miR-138-5p)/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轴在GBC中的分子机制。qRT-PCR检测GBC组织和细胞系... 胆囊癌(GBC)是胆道系统常见的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该研究旨在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肌联蛋白反义RNA1(TTN-AS1)/微小RNA-138-5p(miR-138-5p)/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轴在GBC中的分子机制。qRT-PCR检测GBC组织和细胞系中TTN-AS1、miR-138-5p和EGFR 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对它们在GBC组织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培养GBC细胞系GBC-SD,分为对照(Control)组、si-NC组、si-TTN-AS1组、si-TTN-AS1+in-miR-138-5p组和si-TTN-AS1+pc-EGFR组。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效率;CCK-8、EdU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PCNA)、凋亡(Cleaved Caspase-3)和迁移(MMP-2、MMP-9)相关蛋白水平。利用体内异种移植肿瘤模型研究TTN-AS1对GBC肿瘤生长,Ki67、PCNA阳性表达以及miR-138-5p、EGFR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GBC组织和细胞系中TTN-AS1和EGFR mRNA表达均上调,miR-138-5p表达下调,且GBC组织中TTN-AS1水平与miR-138-5p水平呈负相关,与EGFR mRNA水平呈正相关;miR-138-5p水平与EGFR mRNA水平呈负相关(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证实了miR-138-5p与TTN-AS1或EGFR 3′UTR存在相互作用,且RNA下拉实验证实了TTN-AS1与miR-138-5p结合;qRT-PCR和Westernblot证明TTN-AS1可能通过miR-138-5p调控EGFR表达(P<0.05)。敲低TTNAS1可显著抑制GBC-SD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P<0.05);同时下调PCNA、MMP-2和MMP-9蛋白水平,上调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0.05)。抑制miR-138-5p或过表达EGFR可部分逆转TTN-AS1敲低对GBC-SD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体内实验证实,敲低TTN-AS1可抑制肿瘤生长,同时上调miR-138-5p水平,下调EGFR mRNA和Ki67、PCNA阳性表达水平(P<0.05)。总之,TTN-AS1可能在GBC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促癌作用,且其可能是通过调节miR-138-5p/EGFR信号轴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长链非编码RNA肌联蛋白反义RNA1 微小RNA-138-5p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恶性行为
原文传递
乳晕边缘切口及压力封闭残腔技术在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马银斌 王彦铭 +3 位作者 李伟 康存芳 向可敏 扬能俊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4046-4047,4050,共3页
目的:探讨乳晕边缘切口及压力封闭残腔技术在切除乳腺良性肿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该科对2264例乳腺良性肿块住院患者进行乳晕边缘切口切除肿块,对切除肿块后所留的残腔采用加压包扎封闭技术,通过随访,评价... 目的:探讨乳晕边缘切口及压力封闭残腔技术在切除乳腺良性肿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该科对2264例乳腺良性肿块住院患者进行乳晕边缘切口切除肿块,对切除肿块后所留的残腔采用加压包扎封闭技术,通过随访,评价对乳腺良性肿块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乳晕边缘切口及加压包扎封闭残腔技术,所有乳腺良性肿块均成功切除及痊愈;单个病灶长径为0.5~8.0 cm ,病灶数量为1~42个;手术时间5~162 min ,平均37 min;乳房切口疤痕微细,保持乳房外形;硬块感率25.4%,硬块感时间18~40 d ,平均29 d;患者满意98.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乳晕边缘切口及压力封闭残腔技术在乳腺良性肿块切除的临床应用中,操作简单、美观、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晕边缘切口 良性肿块 残压力封闭残腔技术
下载PDF
连翘脂素调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郑声友 李叶若 肖嘉伍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1771-1776,共6页
目的 探究连翘脂素(PG)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培养HCT116结直肠癌细胞,采用10~200μmol/L的连翘脂素处理细胞,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最佳实验浓度。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连翘... 目的 探究连翘脂素(PG)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培养HCT116结直肠癌细胞,采用10~200μmol/L的连翘脂素处理细胞,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最佳实验浓度。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连翘脂素低、中、高浓度组(PG-L组、PG-M组、PG-H组),连翘脂素高浓度+转染慢病毒阴性对照组(PG-H+NC组),连翘脂素高浓度+Ras慢病毒组(PG-H+Ras组)。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流式细胞术以及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蛋白E型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以及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Raf、p-MEK、p-ERK表达;建立荷瘤小鼠模型评价连翘脂素对结直肠癌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10~200μmol/L的连翘脂素处理HCT116结直肠癌细胞,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存活率,经计算IC50值为(140.4±2.147)μmol/L,选择10、50、100μmol/L连翘脂素进行后续实验;与Control组比较,PG-L组、PG-M组、PG-H组HCT116细胞克隆形成率、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个数以及Vimentin、p-Raf、p-MEK、p-ERK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以及E-cadherin表达显著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与PG-H+NC组比较,PG-H+Ras组HCT116细胞克隆形成率、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个数以及Vimentin、p-Raf、p-MEK、p-ERK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以及E-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P<0.05);连翘脂素可以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移植瘤的生长。结论 连翘脂素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以及上皮间质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脂素 Ras/Raf/MEK/ERK信号通路 结直肠癌 上皮间质转化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新月形切口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唐和平 马银斌 +4 位作者 谢青 王彦铭 王雨龙 李刚 黄健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785-786,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新的皮肤切口,以利于腋窝淋巴结清除及防止皮瓣坏死发生,增加美学效果。方法:对5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新月形切口施行改良根治术。结果:50例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均满意,无一例发生皮瓣坏死,美学效果佳。结...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新的皮肤切口,以利于腋窝淋巴结清除及防止皮瓣坏死发生,增加美学效果。方法:对5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新月形切口施行改良根治术。结果:50例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均满意,无一例发生皮瓣坏死,美学效果佳。结论:新月形切口集中了纵、斜切口及横梭形切口三者的优点,是用于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切除术 根治性 方法 乳腺肿瘤 外科学
原文传递
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类药物治疗晚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赵燕 朱玥 +1 位作者 王秀 刘君 《中国综合临床》 2024年第4期291-297,共7页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类药物治疗晚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61例晚期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类药物治疗晚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61例晚期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给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的2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的3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153,CA153)]、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ORR和DCR明显升高[53.13%(17/32)与27.59(8/29),84.38%(27/32)与62.07%(1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0、3.91,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CA125、CA15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癌胚抗原:(15.76±1.89)ng/mL与(20.24±2.36)ng/mL,CA125:(25.78±3.44)kU/L与(34.66±4.01)kU/L,CA153:(18.34±2.19)kU/L与(24.19±3.28)k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2、9.31、8.26,均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位疾病无进展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明显长于对照组[8个月与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P=0.008)。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紫衫类治疗晚期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可抑制肿瘤标志物表达,延长PFS,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 紫衫类药物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肿瘤标志物 预后
原文传递
小切口与大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银斌 李伟 +1 位作者 康存芳 杨能俊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793-1794,1796,共3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将232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小切口组和大切口组,分别于胸骨切迹上2 cm处,行横向弧形切口长5.0~6.0 cm与2.5~4.0 cm的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将232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小切口组和大切口组,分别于胸骨切迹上2 cm处,行横向弧形切口长5.0~6.0 cm与2.5~4.0 cm的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结果小切口组与大切口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期及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比大切口组长(P<0.05),但美容满意度比大切口组高(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安全、可行,美容效果好,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病例对照研究 小切口 大切口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银斌 范林军 +4 位作者 姜军 崔翔 刘静 范小平 张好云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甲状腺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腔镜行甲状腺切除术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甲状腺腺瘤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和甲状腺癌11例。甲状腺肿块长径最大5.33cm。手术方...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甲状腺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腔镜行甲状腺切除术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甲状腺腺瘤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和甲状腺癌11例。甲状腺肿块长径最大5.33cm。手术方式包括良性肿块行甲状腺单叶次全切除5例,单叶近全切除4例;甲状腺癌行双叶近全切除7例,双叶全切除4例,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果20例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06.4(105—372)min,术中失血平均27-3ml。术后3—6d拔除引流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9d,平均住院费用为60172元。术后均无并发症。患者均对手术美容效果满意。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腔镜对甲状腺肿块切除术是一种安全而可行的方法,手术视野清晰,安全性高,美容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机器人 甲状腺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不同引流及加压方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吴雪莲 胥润 李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第6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方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28例,B组37例,C组30例。A组腋...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方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28例,B组37例,C组30例。A组腋下置一根负压引流管,B组腋下和胸骨旁分别置一根负压引流管,两组术后均加压包扎;C组置管方法同B组不加压包扎。比较三组术后24 h、48 h、72 h引流量,带管时间,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24 h、48 h、72 h引流量少于B组,带管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后24 h、48 h、72 h引流量少于C组,带管时间短于C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单管负压引流联合加压包扎能减少创面引流量,减少带管数目,缩短带管时间,且不会增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负压引流 加压包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