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源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贵华 张弛 +5 位作者 谢云 邓存灿 耿嘉 梁晓燕 张元原 邓春华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8年第8期626-632,共7页
目的:验证尿源干细胞(USCs)治疗1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大鼠的效果及探索可能机制。方法:予10周龄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 mg/kg)以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行阿扑吗啡(APO)颈部皮下注射筛选DED大鼠模型。随后分离、培... 目的:验证尿源干细胞(USCs)治疗1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大鼠的效果及探索可能机制。方法:予10周龄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 mg/kg)以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行阿扑吗啡(APO)颈部皮下注射筛选DED大鼠模型。随后分离、培养、鉴定USCs。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6)、PBS组(n=6)和USCs治疗组(n=6),其中PBS组和USCs治疗组均为DED大鼠。分别将PBS或USCs(1×106/只)移植至PBS组和USCs治疗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移植4周后分别比较三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并测定平均颈动脉内压(MAP)和海绵体内压(ICP)以评价阴茎勃起功能,分析其阴茎局部血管周细胞标志物、平滑肌/胶原比例、VEGF/VEGF/eNOS。结果:1型DED大鼠的成模率为75%。经流式分析证实U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并至少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USCs移植4周后,除正常对照组大鼠体重保持增长外(P<0.05),PBS组、USCs治疗组的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三组大鼠治疗前后血糖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PBS组比较,USCs治疗组的ICP及ICP/MAP均得到显著恢复(P<0.01)。免疫荧光证实1型DED大鼠的VEGF/VEGFR1/eNOS通路和阴茎海绵窦周细胞功能(CD146)均受损,经USCs治疗4周后,该通路及CD146均得到显著恢复,平滑肌/胶原比例也得到有效恢复。结论:USCs可有效治疗1型DED大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VEGF/VEGFR1/eNOS通路改善阴茎海绵窦内皮功能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源干细胞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周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