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芩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1
1
作者 雷奇林 黄雅兰 +3 位作者 钟茜 梁杰 吴雨晴 苏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3523-3530,共8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黄芩抗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搜索黄芩中的成分,结合"类药五原则"与"口服生物利用度>30%"筛选黄芩活性成分。采用PharmM apper网络服务器预...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黄芩抗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搜索黄芩中的成分,结合"类药五原则"与"口服生物利用度>30%"筛选黄芩活性成分。采用PharmM apper网络服务器预测其作用靶点,并采用Cytoscape 3.4.0软件构建黄芩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在TTD数据库中以"Anti-inflammatory"为关键词搜索抗炎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将其与活性成分-预测靶点融合,获得黄芩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黄芩抗炎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探究黄芩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获得黄芩中具有类药性、口服吸收良好的28个成分,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表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类成分以及二氢木蝴蝶素等酚类物质。黄芩抗炎作用的主要靶点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A(TNFRSF1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选择素(SELE)等。其中丹参素、表儿茶素、黄连碱等成分主要作用于MAPK14;红花素等作用于TNFRSF1A;二氢木蝴蝶素A、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烷酮、黄芩苷等成分主要作用于EGFR。KEGG分析得到与黄芩抗炎作用有关的通路11条,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黄芩中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MAPK14、EGFR、TNFRSF1A、SELE等靶点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阻断炎症反应的启动等,最终发挥抗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抗炎 黄芩苷 表小檗碱 二氢木蝴蝶素 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A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原文传递
细菌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在生物被膜耐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清会 凌保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7-921,共5页
细菌生物被膜的产生使传统抗菌药物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清除,进而导致严重感染的复发和持续性感染,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生物被膜细菌中由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促使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相关基因表达明显增加,使外排泵转运... 细菌生物被膜的产生使传统抗菌药物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清除,进而导致严重感染的复发和持续性感染,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生物被膜细菌中由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促使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相关基因表达明显增加,使外排泵转运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能力增强,从而产生多重耐药表型,是引起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外排泵基因的表达对生物被膜细菌的生长和耐药性增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生物被膜耐药的影响因素、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及其影响、外排泵抑制剂对生物被膜耐药的影响几个方面对细菌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在生物被膜耐药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排系统 生物被膜 细菌耐药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蔺飞 杜冰洁 +1 位作者 高灿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后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47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检测12种抗菌药物对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在浮游状态及生物...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后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47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检测12种抗菌药物对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在浮游状态及生物被膜状态下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阳性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振荡与静止)、不同材料(玻璃试管和聚丙烯塑料离心管)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13株(27.66%)临床菌株形成生物被膜。浮游状态下13株菌对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5%,未出现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生物被膜状态下替加环素耐药率为15.38%,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13株试验菌株,在振荡条件下≥10株菌形成的生物被膜菌吸光度高于静止培养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菌,≥10株菌在聚丙烯离心管中形成生物被膜菌吸光度高于玻璃试管中形成的生物被膜菌。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生巨大变化,可能导致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玻璃试管 聚丙烯塑料 替加环素 多粘菌素 耐药性
下载PDF
中药单体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彭勤 凌保东 +4 位作者 蔺飞 袁浩宇 王清会 孟千琳 陈浩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粘附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以上3种中药单体分别与4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联合应用...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粘附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以上3种中药单体分别与4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联合应用对抗XDRAB的协同效应。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和15种抗菌药物对9株X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染色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3种中药单体对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粘附能力的影响,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分别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联合应用的协同抗菌效应。结果: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对XDRAB的MIC分别为512μg/ml、256μg/ml、1024μg/ml,除多粘菌素B和替加环素以外,9株XDRAB对13种抗菌药物均耐药;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分别在64μg/ml、32μg/ml、128μg/ml的浓度下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对导尿管的粘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3种中药单体分别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联用时,中药单体与抗菌药物的MIC均下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结论: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不仅能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能以及对医用材料的粘附,而且与分别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联用后对XDRAB的抗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细菌粘附 联合用药
原文传递
黄芩提取物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苏青 吴婷婷 +2 位作者 黄雅兰 凌保东 吴纯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6,共6页
目的:分析黄芩提取物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动态变化规律,探寻确定合理提取工艺的研究思路。方法: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芩提取物制备工艺制备4个中间产物,分别记为水提物(样1),第1次酸沉产物(样2),醇沉精制后产... 目的:分析黄芩提取物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动态变化规律,探寻确定合理提取工艺的研究思路。方法: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芩提取物制备工艺制备4个中间产物,分别记为水提物(样1),第1次酸沉产物(样2),醇沉精制后产物(样3)和第2次酸沉产物(样4),分别测定以上4个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及其解热、抗炎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考察成分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酸沉精制能明显提高黄芩提取物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但醇沉精制对提高这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作用不明显。样1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试验的解热效应最强,样2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样3和样4的解热抗炎作用有所减弱,即进一步的纯化精制存在功效损失。黄芩苷与体温升高值、耳肿胀率和足肿胀率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78,0.81和0.70,双变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848和0.819,均为5种成分中的最大值,说明黄芩苷对药效的影响最大;此外,除黄芩苷外,其他4种成分与体温升高值、耳及足肿胀率的双变量相关系数为负值(解热效应中的黄芩素除外),提示提高其他4种成分的含量有利于增强提取物的解热抗炎效果。结论:虽然黄芩苷对黄芩提取物药效的影响最大,但也不是该成分含量越高越好,且增加除黄芩苷外的其他成分的含量有利于提高该提取物的整体解热抗炎效果。黄芩提取物解热抗炎作用是多种成分的综合效应,在确定制备工艺时应综合考虑多种成分对药效的影响,避免过度纯化造成功效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提取物 黄酮类成分 药效 灰色关联度 双变量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中药单体白花丹醌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驰 贾旭 +3 位作者 杨羚 修文博 邹家齐 凌保东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比较5种中药单体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探讨替加环素与中药单体联合用药的增敏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和微量肉汤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中药单体白... 目的比较5种中药单体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探讨替加环素与中药单体联合用药的增敏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和微量肉汤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中药单体白花丹醌、二氢丹参酮、葫芦素、盐酸小檗碱和紫胡皂苷d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用棋盘法测定白花丹醌联合替加环素MIC值,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值(FICI)。选取CCCP、PAβN及白花丹醌作为外排泵抑制剂,观察外排抑制试验结果。结果临床分离的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多粘菌素B全部敏感,其中,有8株替加环素耐药菌。5种中药单体中白花丹醌对替加环素耐药菌株抑菌活性最佳,MIC值范围是16~32μg/mL。白花丹醌和替加环素联合试验中,白花丹醌可逆转部分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75%(6/8)表现为相加作用,25%(2/8)表现为无关作用。外排抑制试验中,CCCP、PAβN及白花丹醌均显示对替加环素有一定的增敏作用。结论在体外环境下,白花丹醌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一定抑菌活性,联合替加环素可降低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其增加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作用可能与外排泵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替加环素 白花丹醌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8种RND外排泵介导替加环素耐药表型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驰 杨羚 凌保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中8种RND外排泵基因的分布与替加环素耐药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PCR扩增8种外排泵及调控基因。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耐药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中8种RND外排泵基因的分布与替加环素耐药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PCR扩增8种外排泵及调控基因。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耐药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利用5种外排泵抑制判定外排泵表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筛选出替加环素耐药菌8株,对18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其中6株为广泛耐药菌;3种外排泵抑制剂CCCP、PAβN及维拉帕米的表型阳性率分别为50%、37.5%和12.5%。耐替加环素菌株除ACICU_02904和ACICU_03412基因外均为阳性;替加环素敏感菌中外排泵(ade ABC-ade RS、ade FGH-ade L和ade IJK-ade N)基因检测率为38.4%,新近发现外排泵(ACICU_00143、ACICU_03066和ACICU_03646)基因检测率为50.9%,然而,ACICU_02904和ACICU_03412基因检出率为0.9%。在转录水平上,替加环素耐药组的ade B相对表达量是敏感组的23.5倍。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中ade B相对表达量伴随菌株对替加环素MIC值增加而升高,主动外排泵表达活性增加是替加环素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替加环素 外排泵 耐药机制
下载PDF
抗细菌生物被膜感染中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同慧 凌保东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导致细菌耐药的机制、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抗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梳理具有抗细菌生物被膜的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结果: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复杂,形成的被膜又可导致细菌耐药,而...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导致细菌耐药的机制、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抗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梳理具有抗细菌生物被膜的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结果: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复杂,形成的被膜又可导致细菌耐药,而中药川贝、金银花、蒲公英等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黄芩素、人参皂苷、黄连素等是目前抗细菌生物被膜研究的热点。结论: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通过降低生物被膜菌相关基因表达、抑制eDNA释放、影响QS系统等机制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或清除已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的形成使细菌耐药性加强,而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物有望成为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生物被膜相关性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被膜 中药 耐药性
原文传递
抗菌药物联合中药单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孟千琳 彭勤 凌保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7-702,共6页
目的研究4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和3种中药单体(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槲皮素二水物)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以上组合用药对XDRAB的协同抗生物被膜效应。方法收集2018... 目的研究4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和3种中药单体(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槲皮素二水物)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以上组合用药对XDRAB的协同抗生物被膜效应。方法收集2018—2019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的临床标本分离的9株XDRAB,采用比浊法测定4种抗菌药物、3种中药单体在1 MIC、1/2 MIC、1/4 MIC、1/8 MIC、1/16 MIC对9株XDRAB 24 h内的生长情况;结晶紫棋盘染色法检测工作浓度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槲皮素二水物单用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和组合联用的协同抗生物被膜效应。结果亚胺培南(4μg/mL)、美罗培南(2μg/mL)、多黏菌素B(0.25μg/mL)、替加环素(0.0625μg/mL)、黄芩苷(128μg/mL)、盐酸小檗碱(32μg/mL)、槲皮素二水物(64μg/mL)的浓度时24 h内不抑制细菌的生长,以此浓度为基础倍比稀释,设置高、中、低三个浓度梯度;与模型对照组相比,4种抗菌药物、3种中药单体、在高浓度下单用、联用均可以明显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P<0.05),联合用药效果均优于单独用药(P<0.05),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抗生物被膜作用,其中替加环素与黄芩苷的9个浓度组合均能够显著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0.015625μg/mL替加环素与32μg/mL黄芩苷与的浓度组合下,药物剂量最小。结论4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3种中药单体黄芩苷、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单用及联用时对XDRAB的生物被膜形成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联合用药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抗生物被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抗菌药物 中药单体 生物被膜 协同效应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蔺飞 余彬 +1 位作者 袁明勇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76-1183,共8页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可导致其在医院环境长期存在,耐药性和致病性增强,以及感染反复发生。生物被膜形成和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多种机制调控。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可导致其在医院环境长期存在,耐药性和致病性增强,以及感染反复发生。生物被膜形成和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多种机制调控。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发现新的作用靶点,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感染防治提供方法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结节化细胞分化家族外排泵基因对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献清 蔺飞 +2 位作者 彭勤 王清会 凌保东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551-556,共6页
目的探讨敲除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结节化细胞分化家族(RND)外排泵基因adeB、adeB-like、adeFGH、adeIJK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杀性载体pMo130-Telr同源重组法敲除鲍曼不动杆菌AYE的RND外排泵相关基因。琼脂50%稀释法或微量肉汤稀释... 目的探讨敲除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结节化细胞分化家族(RND)外排泵基因adeB、adeB-like、adeFGH、adeIJK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杀性载体pMo130-Telr同源重组法敲除鲍曼不动杆菌AYE的RND外排泵相关基因。琼脂50%稀释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敲除前后菌株进行17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结果 成功获得AYE△adeB、AYE△adeB-like、AYE△adeFGH、AYE△adeIJK菌株。1)AYE△adeB菌株MIC值降低到原MIC的1/4或更低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米诺环素、替加环素;MIC值降低到原MIC的1/2的抗菌药物有:美罗培南、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多粘菌素E。2)AYE△adeB-like菌株MIC值降低到原MIC的1/2的抗菌药物有:美罗培南、氨苄西林、头孢西丁、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多粘菌素E。3)AYE△adeIJK菌株MIC值降低到原MIC的1/2的抗菌药物有:美罗培南、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4)AYE△adeFGH菌株MIC值降低到原MIC的1/2的抗菌药物只有多粘菌素E。结论 RND外排泵基因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具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adeB对鲍曼不动杆菌AYE的耐药性影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基因敲除 RND外排泵基因 耐药性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及其检测方法
12
作者 李俊伟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1-909,共9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种内与种间传递信息的重要通讯机制,是细菌感染防治的重要靶点。然而,QS网络复杂多样,信号分子种类繁多,含量低,其检测是QS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QS信号分子结构和相应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种内与种间传递信息的重要通讯机制,是细菌感染防治的重要靶点。然而,QS网络复杂多样,信号分子种类繁多,含量低,其检测是QS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QS信号分子结构和相应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QS系统通路与机制,药学、食品、临床、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生物传感器 仪器检测
下载PDF
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驰 凌保东 《微生物与感染》 2018年第2期90-96,共7页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基于内在性和获得性的耐药机制,导致全球抗感染领域面临巨大挑战。目前,针对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尚无有效治疗方案,本文对其可选用的治疗药物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抗感染治疗
下载PDF
核糖体停靠与抗生素耐药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薇 凌保东 +1 位作者 贾旭 李显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蛋白质在核糖体的合成受多个分子层面的精细调控,包括核糖体停靠(ribosome stalling,亦称为核糖体延宕)机制,即核糖体可与tRNA及氨基酸、肽或其它化合物如抗生素持久结合形成复合物,使核糖体停靠在正在转录的前导肽mRNA的开放阅读框内,... 蛋白质在核糖体的合成受多个分子层面的精细调控,包括核糖体停靠(ribosome stalling,亦称为核糖体延宕)机制,即核糖体可与tRNA及氨基酸、肽或其它化合物如抗生素持久结合形成复合物,使核糖体停靠在正在转录的前导肽mRNA的开放阅读框内,并促使前导肽下游未翻译结构基因如耐药基因mRNA的表达。核糖体停靠需要前导肽参与,可分为非抗生素依赖和抗生素依赖两种类型,后者诱导多种作用于核糖体靶位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及四环素类等)的耐药性形成。对大环内酯类介导的核糖体停靠已有深入了解,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抗生素耐药机制及进化,并从干扰蛋白质表达的角度探索控制耐药性和研发新型抗菌化合物。本文也讨论了影响蛋白质表达的核糖体拯救(ribosme rescue)和核糖开关(riboswitch)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 核糖体停靠(核糖体延宕) 核糖体拯救 核糖开关 前导肽
下载PDF
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新药 被引量:1
15
作者 蔺飞 凌保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48,共8页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导致的院内感染暴发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本文就近年来研究开发或批准上市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新药,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新型抗菌药...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导致的院内感染暴发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本文就近年来研究开发或批准上市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新药,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新型抗菌药物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新型抗菌药物
下载PDF
双组分调控系统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6
作者 蔡杨 凌保东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22-1528,共7页
双组分调控系统(TCS)是细菌感知和响应环境信号、调节生理行为最主要的机制,在细菌致病性、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调控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简述了TCS的结构、功能、分类和与耐药性的关系,并讨论了靶向细菌TCS的抑制剂... 双组分调控系统(TCS)是细菌感知和响应环境信号、调节生理行为最主要的机制,在细菌致病性、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调控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简述了TCS的结构、功能、分类和与耐药性的关系,并讨论了靶向细菌TCS的抑制剂,以期为控制耐药细菌的传播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组分调控系统 耐药机制 双组分系统抑制剂
下载PDF
作用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抗菌中药单体 被引量:4
17
作者 曾利 凌保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2-803,共2页
近年来,很多天然药物已经分离出了多种抗菌单体化合物可以影响细菌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或通过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增强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效果。本文主要对作用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中药单体抗感染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 近年来,很多天然药物已经分离出了多种抗菌单体化合物可以影响细菌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或通过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增强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效果。本文主要对作用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中药单体抗感染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群体感应是一种细菌间通信交流机制,细菌通过自身分泌的信号分子感知自身周围群体密度,其信号分子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启动菌体中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多种细菌行为。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主要分为3类:①在革兰阴性菌中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I-1)介导;②在革兰阳性菌中的由自身诱导肽(AIP)介导;③在革兰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中均能由硼酸二酯(AI-2)介导。干扰群体感应系统可影响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毒力因子的分泌以及外排泵的表达等,这为临床耐药菌的治疗和生物被膜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2.具有群体感应抑制作用的中药单体有黄酮类、苯甲酸衍生物、萜类化合物、香豆素类、生物碱类等,都具有抗群体感应的特性,并且主要通过抑制信号分子的合成、促进信号分子的降解和与信号分子竞争结合受体蛋白3种机制发挥作用。3.将中药单体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与传统抗菌药物结合是提高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以及恢复抗菌药物对细菌敏感性的一种新的策略。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包括头孢吡 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等发现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黄芩苷联合替加环素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能够产生协同抗菌作用, 姜黄素和头孢他啶联合使用能够恢复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这些中药单体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与其他群体感应抑制剂 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出现协同或相加的抗菌效果。中药单体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作与抗菌剂联合应用于耐药细菌,通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 中药单体 抗菌
下载PDF
中药单体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勤 王清会 +1 位作者 孟千琳 凌保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45-746,共2页
目的超级细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造成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研究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对P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粘附作用的影响,探讨中药单体与四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 目的超级细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造成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研究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对P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粘附作用的影响,探讨中药单体与四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联合应用对抗PDR-AB的协同效应。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三种中药单体对9株临床P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96孔细胞培养板和导尿管模型并结合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三种中药单体对P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构建导尿管模型并结合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三种中药单体对PDR-AB黏附能力的影响,应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三种中药单体分别与四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效应。结果①三种中药单体对PDR-AB MIC分别为512,512,1024 mg·L^-1。②三种中药单体分别在64,32,128 mg·L^-1的亚抑菌浓度下抑制PDR-AB的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对医用材料导尿管的粘附。③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三种中药单体分别与亚胺培南联用时78%,89%,78%表现为协同作用,亚胺培南的MIC值从64 mg·L^-1下调到8 mg·L^-1;与美罗培南联用时89%,89%,56%表现为协同作用,MIC值从32 mg·L^-1下调到4 mg·L^-1;与替加环素联用时56%,22%,100%表现为协同作用,MIC值从1 mg·L^-1下调到0.25 mg·L^-1;与多粘菌素B联用时100%表现为拮抗作用,22%表现为协同作用,33%为拮抗作用。结论在亚抑菌浓度下三种中药单体均能抑制P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以及对医用材料的黏附,而且三种中药单体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联用后对PDR-AB的抗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尤其是黄芩苷与替加环素联用时表现出显著的抗菌协同效应,这对PDR-AB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细菌粘附 联合用药
下载PDF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杨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0-696,共7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和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2019—2020年成都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59株AB,采用微量肉汤法检...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和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2019—2020年成都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59株AB,采用微量肉汤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对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17个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Ⅰ、Ⅱ、Ⅲ类整合酶基因,同时对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59株AB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69%,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7.80%、71.1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9.32%~84.75%。59株AB中XDR-AB 40株(67.80%),多重耐药菌株(MDR-AB)5株(8.47%),敏感菌株14株(23.73%)。59株AB 17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中,6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bfmR、bfmS、csuC、csuD、csuE、pgaD检出率为100%,其他11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检出率为74.58%~98.31%。XDR-AB 4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检出率分别为100%、95.00%、87.50%、100%,高于敏感AB的64.29%、7.14%、42.86%、50.00%(均P<0.05)。intI-1整合酶基因检出率:AB为66.10%(39/59),XDR-AB为90.00%(36/40),敏感AB菌株未检出。39株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38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其中XDR-AB 35株,MDR-AB 3株。结论AB中XDR-AB检出率高,推测XDR-AB携带的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及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整合子 耐药性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蔺飞 袁明勇 凌保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的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方法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47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检测abaI、bap、...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的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方法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47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检测abaI、bap、pgaA、pgaB、pgaC、pgaD、csuA/B、csuA、csuB、csuC、csuD、csuE、bfmR、bfmS、pglC、pglL、gacS、H-NS和ompA等19个生物膜相关基因。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相关基因检出率。结果47株菌株中生物膜形成菌株13株;共检测到17个生物膜相关基因。基因ompA、pgaC、pgaD和bfmR检出率均为100%(47/47),pglL和H-NS检出率均为0(0/47),bap检出率为17.02%(8/47),csuD检出率为53.19%(25/47),其余基因检出率>85%(40/47)。基因bap、pgaB、csuA/B、csuA、csuB和csuD在生物膜阳性菌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3.85%、92.31%、100%、100%、92.31%和53.85%,于阴性菌株中检出率分别为2.94%、85.29%、91.18%、97.06%、88.24%和52.94%;csuA/B和csuA在生物膜阳性菌株检出率均为100%,在阴性菌株中检出率分别为91.18%和97.06%。基因bap在生物膜阳性菌株(53.85%、7/13)和阴性菌株的检出率(2.9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8、P<0.001),而其他基因在阳性和阴性菌株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bap可能促进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