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大革命时期美国对华政策(1925—1928)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徐洛
-
机构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
-
出处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
文摘
自19世纪末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向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扩张的主要战略是以“门户开放”为手段,尽量分享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已经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的权益。尽管美国没有实际参与列强为建立各自势力范围而对中国领土的瓜分,但美国政府借口传教士和商人的“条约权益”,派遣炮舰巡弋于中国水域,调拨军队驻扎于中国领土。
-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
中国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革命时期
华盛顿会议
帝国主义国家
门户开放
太平洋地区
美国政府
势力范围
-
分类号
K1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发电救国——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水力发电事业述论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丁祥利
-
机构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
-
出处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8,共8页
-
文摘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战时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国防工业与民用事业的电力需求也随之增加。西南地区水力资源丰富,因此积极建设水力发电工程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出路之一。其中,资源委员会主持创办的龙溪河水电工程为国防工业提供了廉价动力;民营富源水力发电公司也为北碚迁建之区照明与其它民用事业提供电力。此外,我们也不应忽略自然环境、沿河民众与这些水电工程的互动。西南地区河流季节性的涨落影响了电力的稳定供应,而修筑蓄水坝又对沿河民众耕地、水磨等产生不利影响,以致于洪灾发生,地方民众归咎于水电工程,称其为新造之灾。近代中国水电事业在起步阶段受到技术、资金和社会等条件的限制。然而,不可否认,这些工程都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为最后胜利提供了宝贵的动力资源。
-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水力发电
重庆
龙溪河
富源水电公司
-
Keyword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ydro - electricity
Chongqing
Longxi River
Fuyuan Electrical Company
-
分类号
K265.9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春旱秋潦:天、人作用下的清代豫东农业社会困境
被引量:1
- 3
-
-
作者
丁祥利
-
机构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
-
出处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1期35-44,共10页
-
文摘
有清一代,由于豫东地势平坦,水流迂缓,因此河道易于淤浅,且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不均。一方面,疏浚旧有河道是减轻潦灾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豫东平原农田多为旱地,地表水源有限,为避免'晴则易旱,雨则易潦'的威胁,开通沟渠是改善农田水利的另一重要途径。尽管清人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但由于官府用力不深,缺乏长久的治理机制,加之豫省地方士绅力量薄弱,难以承担起兴利除弊的重任,而且地方民众可与乐成,难与图始。虽一时有开河挖沟之举,但难以持续,已有之沟渠数年之后皆被湮没,遂使豫东地区农业生产陷入春旱秋潦的困境。
-
关键词
清代
豫东
气候
河防
农田水利
-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K249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当代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一种全球视角的考察
- 4
-
-
作者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孙岳
-
机构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
-
出处
《全球史评论》
2009年第1期19-32,272,共16页
-
文摘
本文的目的在于批判、检视过去半个世纪史学思想和历史书写的主要变革及其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史学界出现了一种强劲的势头,试图以关注社会结构和变革过程的富于分析性的社会科学并结合各种量化模式取代只关心政治事件和名人的传统叙事史学,该取向与当时各种现代化理论密切相关,认定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议会政治模式乃全世界奔向现代化的圭臬。不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上述取向遭遇强烈不满,表现在诸如美国的民权运动、越南的反后殖民战争、妇女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及日渐升腾的环保意识。史学的不满在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取向——只关注见物不见人的社会结构和过程——的拒斥中得到了表达,历史不再被看做科学甚至不属学术而蜕变为一种想象的文学作品。西方文化及其科学的优越性遭到质疑,人们开始呼吁一种另类的关注大众各个阶层的历史文化,比如印度的"庶民群体",所谓历史乃以西方为中心的单一整合过程及史学具有客观性的观念均遭拒斥。1990年前后苏联体系的解体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一方面铲除了西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全球扩张的障碍,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世界各地对文化霸权的抵抗且通常是暴力形式的抵抗。就史学而言,一方面,20世纪70-80年代的主流是关注民族和种族平等、底层阶级的积极作用、女权等,甚至到了1990年以后仍方兴未艾,呈现出全球视野;而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在各种新社会现实面前败下阵来。新的社会现实引发史学对社会科学的更多关注,而社会科学亦从后现代主义的提问中获益匪浅,包括后者对文化因素的认可。
-
关键词
阶段
当代史学
全球视角
-
分类号
K091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四川总督锡良的对藏政策
- 5
-
-
作者
戴福士
高翠莲
-
机构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2年第1期351-361,共11页
-
文摘
锡良任川省总督期间(1903—1907年),以其扩展的世界视野,促进了川省经济,因此他也拓展了清政府对西部藏区属地(dependency)的控制。他的做法虽满足了外国人在四川的部分要求,却基本上抵制了英国人自1904年以来从印度向西藏的入侵。
-
关键词
四川总督
对藏政策
锡良
1904年
世界视野
清政府
外国人
英国人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文化际全球视角中的现代史学编纂
- 6
-
-
作者
乔治·G.伊格尔斯
孙岳
-
机构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
-
出处
《全球史评论》
2008年第1期171-185,共15页
-
文摘
本文试图对18世纪以来的现代史学编纂作一初步的文化际全球史梳理。其中的基本主题是西方与非西方史学的互动。西方的史学模式对这一时期所有的非西方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史学研究的日趋专业化及朝代兴衰史向民族国家史的转变。但面对西方观念,非西方各传统史学并非盲目地全盘接受,而是在既有的传统之上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本书不仅对时至21世纪的西方史学史予以梳理,而且涵盖非西方的文学思想和实践,尤其是东亚(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印度、穆斯林世界(阿拉伯各国、土耳其和波斯)及20世纪后半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最后对史学研究的当今状况加以考察,且对从后现代、后殖民理论视角对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方及非西方盛行的理性探究标准所作的批判予以评价,同时还指出,史学研究者既须坚持上述标准,又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局限。
-
关键词
文化际全球视角
现代史学编纂
全球化
-
分类号
K091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