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忠实《白鹿原》魔幻手法初探
1
作者 田继明 余娟妮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39-141,196,共4页
陈忠实《白鹿原》的魔幻手法借鉴和吸收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手法,极为恰切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它巧妙地“变现实为神秘而不失其真”,具有亦真亦幻、朦胧迷离的特色。魔幻故事的适宜显现,加之魔幻式的... 陈忠实《白鹿原》的魔幻手法借鉴和吸收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手法,极为恰切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它巧妙地“变现实为神秘而不失其真”,具有亦真亦幻、朦胧迷离的特色。魔幻故事的适宜显现,加之魔幻式的象征、夸张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光怪陆离的气息,使作者自然地置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与神话般的魔幻世界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忠实 白鹿原 魔幻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字字神境 篇篇神物——浅析李白绝句主题和艺术特色
2
作者 汪惠 杨文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76-78,共3页
李白作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无论从体裁上还是从思想艺术方面,都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在他擅长的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中主要体现出了雄豪奔放的风格。然而在五七言绝句中则体现出了清新俊逸的风格。他... 李白作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无论从体裁上还是从思想艺术方面,都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在他擅长的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中主要体现出了雄豪奔放的风格。然而在五七言绝句中则体现出了清新俊逸的风格。他的绝句内容广泛,主题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新奇,技巧绝妙,这些都使短小精悍的绝句言浅意深,语近韵远,清新自然,诚为天籁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绝句 思想特质 风格
原文传递
诗传画韵 画蕴诗情——论王维诗画之共性
3
作者 李嘉懿 吉鹏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82-85,共4页
王维是盛唐时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诗、书、画、乐无不精擅,而尤以诗才名世。人们研究王维多以绘画的角度谈其诗歌成就,而鲜有将王维的诗、画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比较,得其异同。本文将从王维诗和画的意境、禅理、章法诸方面具体... 王维是盛唐时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诗、书、画、乐无不精擅,而尤以诗才名世。人们研究王维多以绘画的角度谈其诗歌成就,而鲜有将王维的诗、画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比较,得其异同。本文将从王维诗和画的意境、禅理、章法诸方面具体阐述王维诗和画之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诗和画共性 意境 禅理 章法
原文传递
浅谈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
4
作者 吴慧敏 刘永丰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93-96,共4页
音乐,这美妙的王国,充满着奇情幻想,拥有着永久的魅力。古代的音乐,与诗歌舞蹈融为一体。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三首诗也不例外,以悲为美,移情于物,借乐抒情,并且采用侧面反衬、烘托的手... 音乐,这美妙的王国,充满着奇情幻想,拥有着永久的魅力。古代的音乐,与诗歌舞蹈融为一体。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三首诗也不例外,以悲为美,移情于物,借乐抒情,并且采用侧面反衬、烘托的手法将音乐与书面语言结合的天衣无缝,深得以有形写无形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音乐 白居易 韩愈 李贺
原文传递
余华小说中的鲜活生命——《活着》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田婷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49-152,共4页
余华用冷漠叙述的视角向人类生存的本源性领域挖掘,让主人公福贵经历一个对生命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使苦难的呈现获得了某种纯粹的透彻。福贵在从死亡的胁迫下辗转活着,最后深受大地的启示,对生命的终极意义做了理性的观照,最后得出结... 余华用冷漠叙述的视角向人类生存的本源性领域挖掘,让主人公福贵经历一个对生命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使苦难的呈现获得了某种纯粹的透彻。福贵在从死亡的胁迫下辗转活着,最后深受大地的启示,对生命的终极意义做了理性的观照,最后得出结论:生存本身远比生存所负的意义重要,而生存所负意义的承担则更显生存本身的高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漠叙述 死亡 生存 大地
原文传递
叶紫前后期小说创作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坐峰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27-131,共5页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叶紫的名字是举世瞩目的。他在战乱流离、贫病交加中用了断续5年左右的时间,却留下了约50万字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添写了光辉的一笔。其小说创作以《偷莲》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似一团激情的火焰...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叶紫的名字是举世瞩目的。他在战乱流离、贫病交加中用了断续5年左右的时间,却留下了约50万字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添写了光辉的一笔。其小说创作以《偷莲》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似一团激情的火焰,悲壮而激烈;后期创作则犹如投枪和匕首,在战斗的过程中多了些冷静和思考,表现出一种沉郁的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紫小说 悲壮 沉郁
原文传递
守望女性——毕飞宇《玉米》中女性命运解读
7
作者 杨莉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57-161,共5页
现代作家毕飞宇的《玉米》三部曲以充满张力的情节,凄婉哀痛的故事,以及贴近我们身边的人物和女性对生存的体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玉秀、玉秧三位让我们守望着,难以忘怀的超越文本表层结构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统治下,在权力与地位的笼... 现代作家毕飞宇的《玉米》三部曲以充满张力的情节,凄婉哀痛的故事,以及贴近我们身边的人物和女性对生存的体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玉秀、玉秧三位让我们守望着,难以忘怀的超越文本表层结构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统治下,在权力与地位的笼罩之下,世俗环境与婚姻的包围之中,复杂的人性和残缺的阴影中,自尊心和尊严的斗争中,展示着活着的命运交响曲,上演着人生的悲剧,让我们在阅读之余思索与追问着现代女性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权力与地位 男权社会 女性的生存
原文传递
中国与希腊文学理论起源的差异性比较
8
作者 白娟莉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46-53,共8页
中西方文学理论的起源分别始于先秦和古希腊,先秦文论中提出“诗言志”,认为文学的本质偏于表现,古希腊文论中则提出“摹仿说”,认为文学的本质偏于再现;先秦文论中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是附着在文学的政治功用上的,认为审美价值存在,... 中西方文学理论的起源分别始于先秦和古希腊,先秦文论中提出“诗言志”,认为文学的本质偏于表现,古希腊文论中则提出“摹仿说”,认为文学的本质偏于再现;先秦文论中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是附着在文学的政治功用上的,认为审美价值存在,但最终是为政治教化服务,古希腊文论则是系统地对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和论述,提出了具体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论 古希腊文论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古诗十九首》中文人时空感悟初探
9
作者 陈先利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73-75,78,共4页
时间的情感化是《古诗十九首》的主要特征,汉末文人在对时空感悟中深刻地领悟到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永恒存在的人生真谛,他们找到了释放自我情感的最好方式,从而获得了审美的超越。
关键词 汉代 《古诗十九首》 时空感悟
原文传递
从孟丽君的形象看陈端生的女性意识
10
作者 王晓侠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12-116,共5页
陈端生《半生缘》主人公孟丽君女性意识的觉醒,具体表现在对男权秩序的叛离。受明清理学、反礼教、妇女解放启蒙思想的影响,这种觉醒的女性意识,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同时,陈端生在反抗男权的同时,却又不自觉地陷入到对男权的崇拜之中... 陈端生《半生缘》主人公孟丽君女性意识的觉醒,具体表现在对男权秩序的叛离。受明清理学、反礼教、妇女解放启蒙思想的影响,这种觉醒的女性意识,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同时,陈端生在反抗男权的同时,却又不自觉地陷入到对男权的崇拜之中,她将孟丽君推上男性轨道,却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特征,这注定了孟丽君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丽君 陈端生 女性意识 觉醒 崇拜
原文传递
如乐如画 魅力无穷——浅论郁达夫散文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11
作者 叶慧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20-123,共4页
鲁迅先生曾指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所说的“情文”、“声文”、“形文”是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如果具备绘画美则会赏心悦目,如果具备... 鲁迅先生曾指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所说的“情文”、“声文”、“形文”是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如果具备绘画美则会赏心悦目,如果具备音乐美则会和谐动听。文学作品既具备了绘画美又具备了音乐美,就会使作品获得一种如乐如歌、如画如诗的艺术美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散文 绘画美 音乐美
原文传递
李叔同与鲁迅的人生道路之比较
12
作者 汪琦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24-126,148,共4页
李叔同与鲁迅在20世纪中国百年文化进程中双双成为“泰斗”和“楷模”,但二人业绩同辉而人生选择殊异。尽管他们生命旅程同出一隅而分野南北,但都在以心、以血、以身、以命关怀着这个世界,用自己丰富充盈的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化做出了贡... 李叔同与鲁迅在20世纪中国百年文化进程中双双成为“泰斗”和“楷模”,但二人业绩同辉而人生选择殊异。尽管他们生命旅程同出一隅而分野南北,但都在以心、以血、以身、以命关怀着这个世界,用自己丰富充盈的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化做出了贡献。两位文化巨人可谓心有灵犀,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叔同 鲁迅 人生道路 殊途同归
原文传递
浩气恸天的悲悯情怀——浅评李存葆《永难凋谢的罂粟花》
13
作者 惠美英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32-134,共3页
《永难凋谢的罂粟花》是李存葆文化大散文中的精品篇目。该文以《金瓶梅》为主题,阐释了《金瓶梅》既是一株媚中含毒永难凋谢的罂粟花,也是一朵伴随着人类走向永恒的“警世之蕾”。这篇散文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金瓶梅》的思想性、... 《永难凋谢的罂粟花》是李存葆文化大散文中的精品篇目。该文以《金瓶梅》为主题,阐释了《金瓶梅》既是一株媚中含毒永难凋谢的罂粟花,也是一朵伴随着人类走向永恒的“警世之蕾”。这篇散文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金瓶梅》的思想性、艺术性、历史价值最精彩、精当、精确的文学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金瓶梅》 人性 西门庆
原文传递
试论《秦腔》的现实主义终极关照
14
作者 马彦峰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35-138,共4页
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秦腔》,以作者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秦腔》具有严肃的现实主义精... 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秦腔》,以作者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秦腔》具有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当前农业、农村、农民的终极关怀,是一部具有伟大实践意义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现实主义 终极关照 故乡
原文传递
民族历史的叩询和构筑——《白鹿原》民族秘史的解读
15
作者 杨巧妮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42-145,共4页
《白鹿原》是一部厚实、凝重、丰富而有魅力的力作。1993年小说问世之初,就引起了当代文坛的轰动。作者陈忠实以巴尔扎克的“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名言作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追求。白鹿原作为... 《白鹿原》是一部厚实、凝重、丰富而有魅力的力作。1993年小说问世之初,就引起了当代文坛的轰动。作者陈忠实以巴尔扎克的“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名言作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追求。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小说中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洽交结,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秘史 白鹿精魂 宗法观念
原文传递
李煜词的艺术审美价值
16
作者 白晶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97-100,共4页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一扫晚唐五代词的绮罗香泽之态和绸缪婉转之风。其词意境博大深远、感情真挚凄厉、风格自然清新,摆脱了“花间”之町畦,开了豪放派词的一代先声。李煜词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艺术语言美、意境与传神、艺术真实。
关键词 李煜词 艺术语言美 意境与传神 艺术真实
原文传递
“梅”的本体与隐喻——从[双调·水仙子]《寻梅》谈起
17
作者 刘黎英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01-103,共3页
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的[双调.水仙子]《寻梅》,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作家所要寻找的梅花的形象是以历史上一位女性为依托的,这位女性是唐玄宗曾经宠爱过的梅妃。作家把梅花、梅妃和自己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从这三方面来探讨梅... 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的[双调.水仙子]《寻梅》,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作家所要寻找的梅花的形象是以历史上一位女性为依托的,这位女性是唐玄宗曾经宠爱过的梅妃。作家把梅花、梅妃和自己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从这三方面来探讨梅的本体及隐喻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梅》 梅花 乔吉 梅妃
原文传递
浅析杜十娘悲剧的成因
18
作者 王彪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04-107,共4页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篇激动人心的悲剧作品,小说通过对京城名妓杜十娘追求理想生活、美满爱情,最终无法实现含恨而死的叙写,揭示出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杜十娘天真幼稚的错判,李甲的软弱退缩以及以李布政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礼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篇激动人心的悲剧作品,小说通过对京城名妓杜十娘追求理想生活、美满爱情,最终无法实现含恨而死的叙写,揭示出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杜十娘天真幼稚的错判,李甲的软弱退缩以及以李布政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礼教势力及其观念,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杜十娘悲剧的成因。这个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十娘 悲剧 原因 必然性
原文传递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经济独立意识
19
作者 周小雨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08-111,共4页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些追求人格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新型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蒲松龄关注、同情女性命运,并为女性经济独立意识的觉醒吹响了号角。《聊斋志异》中表现的“女性独立,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基础”的新思...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些追求人格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新型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蒲松龄关注、同情女性命运,并为女性经济独立意识的觉醒吹响了号角。《聊斋志异》中表现的“女性独立,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基础”的新思想是在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处在当时社会中女性谋求发展的表现。蒲松龄塑造这些女商人形象,在肯定她们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后世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经济独立意识 人格独立觉醒
原文传递
《训诂学初稿》(修订版)微瑕
20
作者 首晴晴 《当代教师教育》 2006年第S1期172-175,共4页
《训诂学初稿》(修订版)是一部广泛流传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虽然经过修订再版,但还是有些疏漏之处。这些疏漏主要表现在文本校释、理据自足、新成果吸收等方面。
关键词 训诂学初稿 疏漏 辨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