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吗啡肽在脊髓背角浅层的镇痛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冷冬妮 冯宇鹏 李云庆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57-260,共4页
内吗啡肽 (EM)是 μ阿片受体 (MOR)的内源性配体。脊髓背角浅层 (Ⅰ ,Ⅱ层 )是阿片类物质调制外周伤害性信息的关键部位 ,其内含EM和MOR的结构很密集。在脊髓背角浅层 ,EM可以抑制初级传入末梢释放谷氨酸和P物质 ,增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 内吗啡肽 (EM)是 μ阿片受体 (MOR)的内源性配体。脊髓背角浅层 (Ⅰ ,Ⅱ层 )是阿片类物质调制外周伤害性信息的关键部位 ,其内含EM和MOR的结构很密集。在脊髓背角浅层 ,EM可以抑制初级传入末梢释放谷氨酸和P物质 ,增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下行投射末梢在脊髓背角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 5 羟色胺 ,抑制脊髓背角Ⅱ层 (胶状质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在脊髓背角浅层EM可能通过以上途径实现对外周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调制并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吗啡肽 脊髓背角 镇痛机制 镇痛 Μ阿片受体
下载PDF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投射
2
作者 吴利平 李辉 +1 位作者 李云庆 张远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 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 (PKCγ)样阳性神经元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投射。 方法 荧光金 (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样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 目的 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 (PKCγ)样阳性神经元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投射。 方法 荧光金 (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样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将FG注入PAG后 ,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 ;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样阳性 ,FG 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结论 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伤害性刺激信息向PAG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γ亚单位 延髓背角 脊髓背角 导水管周围灰质 伤害性感受
下载PDF
大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内 GABA_B受体的分布(英文) 被引量:11
3
作者 闫励 赵华 李云庆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73-877,共5页
目的 观察 α-氨基丁酸 B受体 (GABABR)在大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内的定位分布 .方法  GABABR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结果  GABABR样阳性胞体较密集地分布于中缝核簇的核团 ,如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 目的 观察 α-氨基丁酸 B受体 (GABABR)在大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内的定位分布 .方法  GABABR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结果  GABABR样阳性胞体较密集地分布于中缝核簇的核团 ,如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 .此外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内也有 GABABR样阳性胞体 .上述核团内亦可见 GABABR样阳性纤维和终末 .结论 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内有 GABABR样阳性胞体、纤维及终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B受体 中缝核 镇痛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鞘内注射异丙酚对大鼠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痛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丽芸 王国良 +2 位作者 孙焱芫 张英民 陈军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 探讨异丙酚是否具有镇痛作用。方法 应用蜜蜂毒(bee venom,BV)致痛模型,对大鼠致痛前后鞘内(IT)注入异丙酚是否具有镇痛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BV致痛前,IT注入异丙酚(9μg,90μg和900μg)对BV诱致的持续自发性缩足反应具有剂量... 目的 探讨异丙酚是否具有镇痛作用。方法 应用蜜蜂毒(bee venom,BV)致痛模型,对大鼠致痛前后鞘内(IT)注入异丙酚是否具有镇痛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BV致痛前,IT注入异丙酚(9μg,90μg和900μg)对BV诱致的持续自发性缩足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持续时间为10~15min;BV致痛后,IT注入异丙酚亦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而且抑制作用较预先给药强。结论 异丙酚在脊髓具有镇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异丙酚既可用于疼痛预防也可用于疼痛治疗,其治疗作用优于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注射 异丙酚 大鼠 皮下注入 蜜蜂毒 实验研究 持续性痛反应 抑制作用
原文传递
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早期阶段具有兴奋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海雷 王殿仕 李继硕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0-63,共4页
在发育早期中枢神经系统 ,γ 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acid ,GABA)主要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发挥作用 ,它可使神经元产生去极化 ,升高胞内Ca2 +浓度 ,此时GABA发挥了重要的神经营养性作用。随着兴奋性谷氨酸能系统的发育 ,通过Cl- 转... 在发育早期中枢神经系统 ,γ 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acid ,GABA)主要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发挥作用 ,它可使神经元产生去极化 ,升高胞内Ca2 +浓度 ,此时GABA发挥了重要的神经营养性作用。随着兴奋性谷氨酸能系统的发育 ,通过Cl- 转运体的表达变化 ,胞内Cl- 浓度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中枢神经系统 发育 兴奋性
下载PDF
GFP基因重组病毒在神经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云庆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5-311,共7页
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是神经解剖研究的新方法。此方法可以用于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学特点、神经活性物质及其受体的化学构筑、神经元形态与投射终止部位和功能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局部神经环路。该法弥补了以往形态学研究... 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是神经解剖研究的新方法。此方法可以用于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学特点、神经活性物质及其受体的化学构筑、神经元形态与投射终止部位和功能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局部神经环路。该法弥补了以往形态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缺陷 ,能为机能学研究提供直接的形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重组病毒 神经元 形态学研究 应用
下载PDF
蛋白激酶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倪同尚 武胜昔 李云庆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1年第4期335-338,共4页
本文对蛋白激酶C(PK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特别是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综述。鉴于PKC的γ亚单位在脊髓背角浅层痛信号传递和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故本文还对PKCγ亚单位在痛模型中的作用及其它递质共存... 本文对蛋白激酶C(PK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特别是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综述。鉴于PKC的γ亚单位在脊髓背角浅层痛信号传递和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故本文还对PKCγ亚单位在痛模型中的作用及其它递质共存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 分子生物学 PKC 脊髓背角痛
下载PDF
大鼠神经系统内谷氨酸受体2/3亚型的定位分布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翔宇 武胜昔 李云庆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503-506,567,共5页
用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谷氨酸受体 2 / 3亚型 (GluR2 / 3)在大鼠神经系统的定位分布。结果显示GluR2 / 3样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尾壳核、苍白球、隔核、海马CA1~CA4区、齿状回、乳头体、小脑Purkinje细胞... 用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谷氨酸受体 2 / 3亚型 (GluR2 / 3)在大鼠神经系统的定位分布。结果显示GluR2 / 3样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尾壳核、苍白球、隔核、海马CA1~CA4区、齿状回、乳头体、小脑Purkinje细胞层、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臂旁核、三叉神经运动核、上橄榄复合体、三叉神经脊束核、面神经核、疑核、迷走神经背运动核、舌下神经核、楔束核、薄束核、延髓和脊髓背角I~Ⅱ层、背根节、三叉神经节等。本研究结果表明GluR2 / 3样阳性结构广泛分布于大鼠神经系统 ,为Glu发挥兴奋效应提供了作用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受体2/3亚型 神经系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大鼠 定位分布
下载PDF
大鼠直肠注入辣椒素内脏痛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景辉 洪桢 王殿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8-572,共5页
为了建立操作简捷、内脏痛特异的大鼠行为学模型,本研究将生理盐水和辣椒素(capsaicin,CAP)直接注入大鼠直肠,通过计数内脏痛相关行为的数目以及HE染色来观察CAP刺激直肠后大鼠行为学和直肠形态学的变化;行为学指标用VonFrey纤维测量大... 为了建立操作简捷、内脏痛特异的大鼠行为学模型,本研究将生理盐水和辣椒素(capsaicin,CAP)直接注入大鼠直肠,通过计数内脏痛相关行为的数目以及HE染色来观察CAP刺激直肠后大鼠行为学和直肠形态学的变化;行为学指标用VonFrey纤维测量大鼠后足底、尾根部以及腹部的机械刺激阈值。结果显示:(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将CAP注入大鼠直肠可引起即刻强烈的内脏痛反应(P<0.05),该痛觉反应主要集中在直肠注入辣椒素后20min内;(2)大鼠直肠注入CAP60min后,直肠粘膜下层明显水肿;后足底、尾根部以及腹部的机械刺激阈值较直肠注入CAP前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表明:直接将CAP注入直肠可致大鼠直肠水肿并引起内脏痛觉,可根据大鼠直肠直接注入CAP后的行为变化建立内脏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内脏痛 大鼠 直肠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建军 冯华 +7 位作者 胡荣 王宪荣 吴国材 林江凯 张弦 卞修武 李云庆 李晓光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局部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locomotorratingscale,BBBscale),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局部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locomotorratingscale,BBBscale),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脊髓在不同时段nestin的阳性表达变化。结果伤后1wBBB评分最低,随后增加,到4w以后达到最高并进入平台期。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损伤。损伤后1w,可见损伤区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w达高峰,4w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脊髓损伤可诱导损伤区周围短暂的nestin阳性表达,后者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巢蛋白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本体感觉中枢通路二级神经元接受5-羟色胺能终末支配的电镜证明(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富兴 李金莲 李继硕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 研究 5 羟色胺 (5 HT)样免疫反应纤维终末与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二级神经元之间是否存在突触联系。 方法 逆行束路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电镜双重标记技术。 结果 将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 (WGA HRP)... 目的 研究 5 羟色胺 (5 HT)样免疫反应纤维终末与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二级神经元之间是否存在突触联系。 方法 逆行束路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电镜双重标记技术。 结果 将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 (WGA HRP)注入大鼠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 (Vpdm)并进行 5 HT免疫染色后 ,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其邻接的外侧网状结构 (Vodm LRF)中可见WGA HRP逆行标记的神经元和 5 HT样阳性轴突终末。电镜下观察到 5 HT样阳性轴突终末与WGA HRP标记的神经元之间有轴 体、轴 树突触联系 ,这些突触属对称或非对称型 ,但以对称型为主。 结论 本研究为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本体觉 5-羟色胺 逆行束路追踪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5-HT_(1A)受体亚型与P物质、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和甘丙肽在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的共表达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晶 黄静 +3 位作者 汪伟 王亚云 李云庆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0-404,共5页
为探讨5-HT1A受体亚型参与感觉信息调控的机制,本文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了该受体亚型与P物质(SP)、I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和甘丙肽(Gal)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内的共存状况。结果表明:5-HT1A受体亚型阳... 为探讨5-HT1A受体亚型参与感觉信息调控的机制,本文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了该受体亚型与P物质(SP)、I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和甘丙肽(Gal)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内的共存状况。结果表明:5-HT1A受体亚型阳性神经元占DRG神经元总数的46.2%,阳性神经元以大型及小型神经元为主。在DRG内观察到了5-HT1A/SP、5-HT1A/VGLUT1以及5-HT1A/Gal双标神经元。其中5-HT1A/SP双标神经元占5-HT1A受体亚型阳性神经元的34.6%,占SP阳性神经元的72.0%;5-HT1A/VGLUT1双标神经元占5-HT1A受体亚型阳性神经元的24.1%,占VGLUT1阳性神经元的18.5%;5-HT1A/Gal双标神经元占5-HT1A免疫阳性神经元的17.6%,占Gal免疫阳性神经元的63.8%。5-HT1A/SP和5-HT1A/Gal双标神经元主要为DRG的小型神经元,而5-HT1A/VGLUT1双标神经元主要为大、中型神经元。上述结果提示,5-HT1A受体亚型可能通过调节SP、谷氨酸以及Gal在初级传入终末及外周神经末稍的释放发挥其感觉信息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1A受体亚型 P物质 VGLUT1 甘丙肽 背根神经节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殿仕 吕顺艳 洪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方法 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 2~ 3周发育最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 2 1d发育成熟 ;而基树突要到生后 5 6~ 70d才发育成... 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方法 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 2~ 3周发育最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 2 1d发育成熟 ;而基树突要到生后 5 6~ 70d才发育成熟。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结论 细胞内染色技术可更完整地显示神经元的形态。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继续发育 ,且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分支 生后发育 CA1 锥体神经元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病理变化与胶质瘢痕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荣 周建军 +4 位作者 吴国材 林江凯 冯华 卞修武 李云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4-306,共3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轴突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免疫荧光及神经束路示踪等观察SCI后轴突的病理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并测量胶质瘢痕的厚度。结果SCI后损...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轴突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免疫荧光及神经束路示踪等观察SCI后轴突的病理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并测量胶质瘢痕的厚度。结果SCI后损伤处的轴突呈断裂、扭曲状,SCI后1周损伤轴突呈再生趋势,2周时再生明显,与此相应动物运动功能逐渐恢复,4周时胶质瘢痕形成,再生的轴突被瘢痕阻挡。头尾侧胶质瘢痕厚度(107.00±20.12)μm大于两侧边厚度(69.92±24.37)μm。结论SCI后轴突仍具有再生能力,但被胶质瘢痕所阻挡,瘢痕厚度的测量为将来去除胶质瘢痕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轴突 再生 胶质瘢痕
原文传递
周边γ-氨基丁酸通过GABA_B受体调控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红雨 林凯 +2 位作者 罗丹 吕建晓 杨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31-1235,共5页
目的研究突触周边γ-氨基丁酸(ambient GABA)通过GABAB受体调控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的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的骶段脊髓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将GABAB受体... 目的研究突触周边γ-氨基丁酸(ambient GABA)通过GABAB受体调控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的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的骶段脊髓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将GABAB受体用其特异性受体拮抗剂CGP52432阻断,观察谷氨酸突触终末上的GABAB受体被周边GABA作用的影响。结果在突触后GABAB受体被从胞内阻断的条件下,再灌流CGP52432阻断谷氨酸能突触前GABAB受体,可增加刺激引发的EPSCs(eEPSCs)幅度;改变配对刺激的两个EPSC比率(paired-pulse ratio,PPR),并激发沉默突触(silent synapse)。但CGP52432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无影响。结论位于SDCN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前的GABAB受体受周边GABA调控。这种影响参与调节谷氨酸释放并可能参与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髓后联合核 Γ-氨基丁酸 GABAB受体 谷氨酸 全细胞记录 脊髓 大鼠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和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向腰骶髓后连合核的投射——HRP和BSI-B_4-HRP跨越神经节追踪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殿仕 丁玉强 +3 位作者 朱海雷 史娟 张淼丽 李继硕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和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腰骶段脊髓后连合核内的分布。 方法 应用HRP和BSI B4 HRP跨越神经节追踪技术。 结果 将HRP注射到坐骨神经后 ,有一定数量的HRP标记纤维出现于后连合核内 ,而BSI B4 HRP标记的坐骨...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和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腰骶段脊髓后连合核内的分布。 方法 应用HRP和BSI B4 HRP跨越神经节追踪技术。 结果 将HRP注射到坐骨神经后 ,有一定数量的HRP标记纤维出现于后连合核内 ,而BSI B4 HRP标记的坐骨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全部终止于后角浅层 (主要在Ⅱ层 ) ,后连合核内未见任何阳性标记。HRP标记的后根节神经元大、中、小均有 ,其平均直径为 33 2 5± 14 18μm ,而BSI B4 HRP标记的细胞以小型为主 ,其平均直径为 17 5 9± 4 80 μm。HRP和BSI B4 HRP标记的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腰骶段脊髓内的分布相似 ,且均向后连合核投射 ,但BSI B4 HRP注入例的标记量明显少于HRP实验组。BSI B4 HRP标记的后根节神经元的数量也明显少于HRP实验组 ,但两者均以直径在 10~ 2 0 μm的小型细胞为主。  结论 终止于后连合核的坐骨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可能为粗纤维 ,而盆神经则含有细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盆神经 HRP BSI-B4-HRP 神经节 后连合核 辣根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对突触发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方园 洪桢 王殿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6-588,共3页
关键词 AST 突触传递 突触发生 突触前膜 凝血酶敏感蛋白 神经元 神经组织 星形胶质
下载PDF
大鼠面部和胃肠道伤害性传入信息在延髓内的汇聚──c-fos表达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良为 管振龙 张文斌 《神经科学》 SCIE CAS 1997年第3期134-138,共5页
本研究应用神经元Fos样蛋白的表达作为对伤害性传人信息反应的标志,将少量Formalin分别注入大鼠一侧面部软组织或导入胃肠道作为伤害性刺激,然后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法,显示其延髓神经元对面部和胃肠道化学伤害性信息传人的反应... 本研究应用神经元Fos样蛋白的表达作为对伤害性传人信息反应的标志,将少量Formalin分别注入大鼠一侧面部软组织或导入胃肠道作为伤害性刺激,然后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法,显示其延髓神经元对面部和胃肠道化学伤害性信息传人的反应及其与几条酚胺递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胃肠道伤害性刺激诱导延髓内大量神经元的c-fos表达,其Fos样免疫反应(Fos-LI)神经元主要位于孤束核(NIS)、延髓腹外侧区(VLM)和最后区(AP),少数分布于NIS与VLM之间的网状结构(RF)、三叉神经旁核(PaV);(2)面部伤害性信息传人诱导的Fos-LI神经元除大量分布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nSpVc)浅层和PaV外.也分布于NTS、VLM和RF;(3)两种不同区域伤害性刺激所诱导的Fos表达神经元在延髓NIS和VLM的分布明显重叠,其中许多Fos—LI神经元同时呈酪氨酸羟化酶(TH)-LI.Fos/TH双重阳性神经元约占TH—LI神经元总数的50%。本结果提示延髓NTS和VLM是面部和胃肠道伤害性传入信息所汇聚的主要区域,其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是所汇聚的重要成分,并讨论了它们参与面部穴位针刺对胃肠道功能调节的中枢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iffuseNoxiousInhibitoryControls,DNIC)过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OS表达 儿茶酚胺能 神经元 伤害性信息传入
下载PDF
神经元、胶质细胞与细胞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明翔 刘婧雅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2,共5页
关键词 神经元 胶质细胞 细胞因子 神经病理性痛
下载PDF
一种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任瑞 谭晓红 +7 位作者 鲁亚成 刘辉 张显芳 付媛 黄奎 黄奕弟 马志健 易西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获得GFP标记的MSCs源性的外泌体(exosomes)。方法:全基因合成CD63序列,连接到穿梭载体,酶切验证后转染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后感染MS...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获得GFP标记的MSCs源性的外泌体(exosomes)。方法:全基因合成CD63序列,连接到穿梭载体,酶切验证后转染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后感染MSCs,72 h后用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CD63在MSCs中的表达。取其无血清培养72 h的上清液,获得提取物,经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提取物为类圆形囊泡,大小约为40~100 nm,具有CD63和Alix表达。结论:成功构建携带GFP标记的MSCs源性的外泌体,为研究外泌体在细胞中的摄取及信号传递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