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至臂旁核的投射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斌 李惠民 李继硕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用溃变结合HRP逆行追踪技术,研究了猫舌神经外周传入纤维至臂旁核的投射。将神经毒素ricin和HRP分别注入舌神经和臂旁核,电镜下在孤束核内可观察到溃变神经终末和HRP逆行标记的神经细胞胞体及树突。一些溃变神经轴突终... 用溃变结合HRP逆行追踪技术,研究了猫舌神经外周传入纤维至臂旁核的投射。将神经毒素ricin和HRP分别注入舌神经和臂旁核,电镜下在孤束核内可观察到溃变神经终末和HRP逆行标记的神经细胞胞体及树突。一些溃变神经轴突终末与标记树突之间构成突触连接。本研究结果证明三叉神经外周传入纤维和终末经孤束核中继至臂旁核的间接投射旁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孤束核 臂旁核 电镜
下载PDF
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敲入小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GF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与小白蛋白的共存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金莲 董玉琳 +1 位作者 熊抗辉 金子武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浅层内,表达GFP的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小白蛋白(PV)的共存。方法分别运用原位分子杂交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GFP与神经元标记物——神经... 目的观察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浅层内,表达GFP的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小白蛋白(PV)的共存。方法分别运用原位分子杂交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GFP与神经元标记物——神经元核蛋白(NeuN)或PV免疫荧光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1.Vc浅层内90%以上的GFP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GAD67 mRNA,而几乎所有表达GAD67 mRNA的阳性神经元都呈GFP阳性;2.GFP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Ⅰ-Ⅱ层内,细胞较小,尤其在Ⅱ层内可见大量密集分布的GFP阳性细胞和突起。GFP阳性神经元分别占Ⅰ、Ⅱ层内NeuN阳性神经元总数的19.4%和24.3%;3.GFP/PV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Ⅰ-Ⅱ层,这些双标神经元大约占PV阳性神经元的62.4%,占GFP阳性神经元的12.8%。结论在Vc表达GFP的GABA能神经元主要密集分布于与外周伤害性信息传递关系密切的板层内,且大部分PV样阳性神经元属于GABA能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尾侧亚核 γ-氨基丁酸 绿色荧光蛋白 小白蛋白 原位分子杂交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GAD 67-GFP基因敲入小鼠
下载PDF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药理学和生理功能 被引量:12
3
作者 庞志平 徐天乐 吕国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7-92,共6页
关键词 谷氨酸受体 代谢型 受体药理学 生物功能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景辉 洪桢 王殿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7-330,共4页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突触传递 相互作用 位置 调节作用
下载PDF
大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内GABA_B受体与5-HT共存神经元的观察(英文) 被引量:14
5
作者 闫励 赵华 李云庆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68-872,共5页
目的 观察 GABAB受体 (GABABR)与 5 - HT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 (Gi A)神经元内的共存 .方法  GABABR和 5 - HT及GABABR5 - HT和 GABA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及三重染色技术 .结果  ... 目的 观察 GABAB受体 (GABABR)与 5 - HT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 (Gi A)神经元内的共存 .方法  GABABR和 5 - HT及GABABR5 - HT和 GABA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及三重染色技术 .结果  GABABR/ 5 - HT双标神经元胞体较密集地见于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 .此外 ,PAG和 Gi A内也可见双标神经元 .GABA样阳性终末与 GABABR/ 5 - HT双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密切接触 .结论  PAG,中缝核簇和 Gi A内的 5 - HT能神经元几乎均呈 GABABR样阳性 ;GABA能终末与 GABAB受体 / 5 - HT双标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 ;GA-BA可能通过 GABAB受体调节 5 - HT能神经元的活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B受体 血清素 中枢内源性镇痛 脑导水管 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下载PDF
神经元钙信号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天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关键词 神经元 钙信号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GABA与阿片μ受体共存能神经元的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董元祥 陈涛 李云庆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6期1454-1457,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内是否存在γ-氨基丁酸 (GABA)与阿片μ受体 (MOR)共存神经元 .方法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 ,染色结果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GABA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 PAG中、尾段内侧区和腹... 目的 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内是否存在γ-氨基丁酸 (GABA)与阿片μ受体 (MOR)共存神经元 .方法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 ,染色结果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GABA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 PAG中、尾段内侧区和腹外侧区 ,阳性神经元多散在分布并多为小型 ,中型者较少 ;散在分布的 MOR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 PAG中、尾段的腹外侧区 ,多为中、小型神经元 ;散在并同时呈GABA和 MOR双重染色阳性的中、小型神经元主要见于PAG中、尾段的腹外侧区 .结论  PAG内有 GABA与 MOR共存的神经元 ,提示内源性阿片物质对 PAG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GABA 阿片Μ受体 能神经元
下载PDF
大鼠延髓背角浅层内CGRP阳性终末与GABA及甘氨酸能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冯宇鹏 杨鲲 李云庆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21-724,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 (MDH,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浅层 ( , 层 )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阳性终末与 γ-氨基丁酸 (GABA)能和甘氨酸 (Gly)能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方法 包埋前 GABA或 Gl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包埋前 CGRP免...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 (MDH,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浅层 ( , 层 )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阳性终末与 γ-氨基丁酸 (GABA)能和甘氨酸 (Gly)能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方法 包埋前 GABA或 Gl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包埋前 CGRP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 .结果  GABA或 Gly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神经元胞体、轴突和树突内 ,CGRP阳性标记主要见于无髓和薄髓轴突内 .约 5 3%和 5 1%的 CGRP阳性轴突终末分别与 GABA和 Gly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 ,其中的多数为轴 -树突触 ,轴 -体突触较少 .结论 含 CGRP的初级传入纤维直接与 MDH浅层内的GABA能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延髓 背角浅层 CGRP阳性终末 GABA 甘氨酸 神经元
下载PDF
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殿仕 吕顺艳 洪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方法 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 2~ 3周发育最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 2 1d发育成熟 ;而基树突要到生后 5 6~ 70d才发育成... 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方法 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 2~ 3周发育最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 2 1d发育成熟 ;而基树突要到生后 5 6~ 70d才发育成熟。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结论 细胞内染色技术可更完整地显示神经元的形态。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继续发育 ,且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分支 生后发育 CA1 锥体神经元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病理变化与胶质瘢痕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荣 周建军 +4 位作者 吴国材 林江凯 冯华 卞修武 李云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4-306,共3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轴突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免疫荧光及神经束路示踪等观察SCI后轴突的病理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并测量胶质瘢痕的厚度。结果SCI后损...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轴突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免疫荧光及神经束路示踪等观察SCI后轴突的病理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并测量胶质瘢痕的厚度。结果SCI后损伤处的轴突呈断裂、扭曲状,SCI后1周损伤轴突呈再生趋势,2周时再生明显,与此相应动物运动功能逐渐恢复,4周时胶质瘢痕形成,再生的轴突被瘢痕阻挡。头尾侧胶质瘢痕厚度(107.00±20.12)μm大于两侧边厚度(69.92±24.37)μm。结论SCI后轴突仍具有再生能力,但被胶质瘢痕所阻挡,瘢痕厚度的测量为将来去除胶质瘢痕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轴突 再生 胶质瘢痕
原文传递
周边γ-氨基丁酸通过GABA_B受体调控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红雨 林凯 +2 位作者 罗丹 吕建晓 杨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31-1235,共5页
目的研究突触周边γ-氨基丁酸(ambient GABA)通过GABAB受体调控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的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的骶段脊髓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将GABAB受体... 目的研究突触周边γ-氨基丁酸(ambient GABA)通过GABAB受体调控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的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的骶段脊髓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将GABAB受体用其特异性受体拮抗剂CGP52432阻断,观察谷氨酸突触终末上的GABAB受体被周边GABA作用的影响。结果在突触后GABAB受体被从胞内阻断的条件下,再灌流CGP52432阻断谷氨酸能突触前GABAB受体,可增加刺激引发的EPSCs(eEPSCs)幅度;改变配对刺激的两个EPSC比率(paired-pulse ratio,PPR),并激发沉默突触(silent synapse)。但CGP52432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无影响。结论位于SDCN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前的GABAB受体受周边GABA调控。这种影响参与调节谷氨酸释放并可能参与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髓后联合核 Γ-氨基丁酸 GABAB受体 谷氨酸 全细胞记录 脊髓 大鼠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和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向腰骶髓后连合核的投射——HRP和BSI-B_4-HRP跨越神经节追踪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殿仕 丁玉强 +3 位作者 朱海雷 史娟 张淼丽 李继硕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和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腰骶段脊髓后连合核内的分布。 方法 应用HRP和BSI B4 HRP跨越神经节追踪技术。 结果 将HRP注射到坐骨神经后 ,有一定数量的HRP标记纤维出现于后连合核内 ,而BSI B4 HRP标记的坐骨...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和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腰骶段脊髓后连合核内的分布。 方法 应用HRP和BSI B4 HRP跨越神经节追踪技术。 结果 将HRP注射到坐骨神经后 ,有一定数量的HRP标记纤维出现于后连合核内 ,而BSI B4 HRP标记的坐骨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全部终止于后角浅层 (主要在Ⅱ层 ) ,后连合核内未见任何阳性标记。HRP标记的后根节神经元大、中、小均有 ,其平均直径为 33 2 5± 14 18μm ,而BSI B4 HRP标记的细胞以小型为主 ,其平均直径为 17 5 9± 4 80 μm。HRP和BSI B4 HRP标记的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腰骶段脊髓内的分布相似 ,且均向后连合核投射 ,但BSI B4 HRP注入例的标记量明显少于HRP实验组。BSI B4 HRP标记的后根节神经元的数量也明显少于HRP实验组 ,但两者均以直径在 10~ 2 0 μm的小型细胞为主。  结论 终止于后连合核的坐骨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可能为粗纤维 ,而盆神经则含有细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盆神经 HRP BSI-B4-HRP 神经节 后连合核 辣根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大鼠面部和胃肠道伤害性传入信息在延髓内的汇聚──c-fos表达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良为 管振龙 张文斌 《神经科学》 SCIE CAS 1997年第3期134-138,共5页
本研究应用神经元Fos样蛋白的表达作为对伤害性传人信息反应的标志,将少量Formalin分别注入大鼠一侧面部软组织或导入胃肠道作为伤害性刺激,然后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法,显示其延髓神经元对面部和胃肠道化学伤害性信息传人的反应... 本研究应用神经元Fos样蛋白的表达作为对伤害性传人信息反应的标志,将少量Formalin分别注入大鼠一侧面部软组织或导入胃肠道作为伤害性刺激,然后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法,显示其延髓神经元对面部和胃肠道化学伤害性信息传人的反应及其与几条酚胺递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胃肠道伤害性刺激诱导延髓内大量神经元的c-fos表达,其Fos样免疫反应(Fos-LI)神经元主要位于孤束核(NIS)、延髓腹外侧区(VLM)和最后区(AP),少数分布于NIS与VLM之间的网状结构(RF)、三叉神经旁核(PaV);(2)面部伤害性信息传人诱导的Fos-LI神经元除大量分布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nSpVc)浅层和PaV外.也分布于NTS、VLM和RF;(3)两种不同区域伤害性刺激所诱导的Fos表达神经元在延髓NIS和VLM的分布明显重叠,其中许多Fos—LI神经元同时呈酪氨酸羟化酶(TH)-LI.Fos/TH双重阳性神经元约占TH—LI神经元总数的50%。本结果提示延髓NTS和VLM是面部和胃肠道伤害性传入信息所汇聚的主要区域,其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是所汇聚的重要成分,并讨论了它们参与面部穴位针刺对胃肠道功能调节的中枢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iffuseNoxiousInhibitoryControls,DNIC)过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OS表达 儿茶酚胺能 神经元 伤害性信息传入
下载PDF
日本猴脑内阿片μ-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Ⅰ.间脑与脑干(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军 小山なつ +1 位作者 金子武嗣 水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我们对MOR-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MOR-likeimmunoreactivity,MOR-Li)在日本猴下位脑结构中的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经比较发现本研究的免疫...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我们对MOR-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MOR-likeimmunoreactivity,MOR-Li)在日本猴下位脑结构中的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经比较发现本研究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以往猴脑配体结合放射自显影结果基本一致。MOR-Li染色强且分布密集的部位主要位于:外侧缰核、脚间核、臂旁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等。强染色部位还见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延髓外侧网状核、后屈束、孤束和三叉神经脊束。与大鼠的结果相比较还发现,虽然MOR-Li在大鼠兰斑中染色强且分布密集,但在猴脑兰斑中几乎见不到任何阳性产物。此外,中等及低密度的MOR-Li还见于一些部位的神经毯中,如丘脑室周灰质、丘脑吻尾中线区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尾例及相邻网状结构、脑桥和延髓腹侧网状结构及下橄榄核簇。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和猴脑内部结构的MOR-Li分布部位存在着显著的种属差异,经与大鼠相比较,猴下位脑结构内MOR-Li的分布更局限且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μ-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内吗啡肽在脊髓背角浅层的镇痛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冷冬妮 冯宇鹏 李云庆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57-260,共4页
内吗啡肽 (EM)是 μ阿片受体 (MOR)的内源性配体。脊髓背角浅层 (Ⅰ ,Ⅱ层 )是阿片类物质调制外周伤害性信息的关键部位 ,其内含EM和MOR的结构很密集。在脊髓背角浅层 ,EM可以抑制初级传入末梢释放谷氨酸和P物质 ,增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 内吗啡肽 (EM)是 μ阿片受体 (MOR)的内源性配体。脊髓背角浅层 (Ⅰ ,Ⅱ层 )是阿片类物质调制外周伤害性信息的关键部位 ,其内含EM和MOR的结构很密集。在脊髓背角浅层 ,EM可以抑制初级传入末梢释放谷氨酸和P物质 ,增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下行投射末梢在脊髓背角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 5 羟色胺 ,抑制脊髓背角Ⅱ层 (胶状质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在脊髓背角浅层EM可能通过以上途径实现对外周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调制并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吗啡肽 脊髓背角 镇痛机制 镇痛 Μ阿片受体
下载PDF
大鼠臂旁核向丘脑腹后内侧核的投射 被引量:3
16
作者 陶发胜 高蓉 李云庆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6-309,I005,共5页
目的 观察参与内脏感觉信息传递的臂旁核是否向与躯体感觉信息传递有密切关系的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投射。 方法 四甲基罗达明(TMR)或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和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追踪技术。 结果 ... 目的 观察参与内脏感觉信息传递的臂旁核是否向与躯体感觉信息传递有密切关系的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投射。 方法 四甲基罗达明(TMR)或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和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追踪技术。 结果 将TMR或HRP注入一侧VPM 后,TMR或HRP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同侧臂旁外侧核、KF核和臂旁内侧核;对侧臂旁外侧核和臂旁内侧核内仅见少量TMR或HRP逆标神经元。将BDA注入一侧臂旁核后,BDA顺标纤维和终末主要见于双侧VPM、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胶状质核和丘脑后核,注射区同侧的BDA顺标纤维和终末明显多于对侧。 结论 臂旁核不仅与内脏感觉信息的传递有关,而且与躯体感觉信息的传递可能也有密切关系,并可能在躯体伤害性信息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旁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躯体感觉 内脏感觉 大鼠
下载PDF
内吗啡肽-1对成年大鼠脊髓胶状质内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强于内吗啡肽-2(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冷冬妮 冯宇鹏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本实验采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方法,研究了内吗啡肽1(EM1)和内吗啡肽2(EM2)对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抑制性作用。EM1(1μmol/L)和EM2(1μmol/L)都能够显著抑制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 本实验采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方法,研究了内吗啡肽1(EM1)和内吗啡肽2(EM2)对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抑制性作用。EM1(1μmol/L)和EM2(1μmol/L)都能够显著抑制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率而不改变其幅值。这种抑制作用能被μ受体选择性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βFNA,10μmol/L)阻断。值得注意的是,EM1对mEPSCs和mIPSCs的频率的抑制作用强于EM2。上述结果提示在脊髓胶状质,内吗啡肽通过激活突触前膜上的μ受体,抑制兴奋性和抑制性的突触传递;与EM2相比,EM1可能是脊髓水平的更强效的内源性镇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吗啡肽-1 成年大鼠 脊髓 突触 抑制作用 内吗啡肽-2 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法 Μ受体
下载PDF
大鼠接受不同运动刺激后高岭土摄取量分析(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康文博 董玉琳 +2 位作者 张富兴 李金莲 李云庆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分析选择不同运动方式作用于大鼠的前庭感受器后,诱导高岭土摄取量变化作为运动病指标的有效性。方法大鼠随机分成5组,其中3组分别经过沿耳间轴(IA)、头尾轴(AP)进行的直线加速运动和双轴旋转运动(DR)刺激,另2组用于对照组。实验时... 目的分析选择不同运动方式作用于大鼠的前庭感受器后,诱导高岭土摄取量变化作为运动病指标的有效性。方法大鼠随机分成5组,其中3组分别经过沿耳间轴(IA)、头尾轴(AP)进行的直线加速运动和双轴旋转运动(DR)刺激,另2组用于对照组。实验时记录刺激前、后各3d的高岭土摄取量,并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观察到:1)进行IA、AP和DR刺激后,上述各组分别有25%、17%和58%的大鼠在刺激后3d高岭土摄取量较之刺激前3d的平均增加1g以上;2)与有些报道不同,本研究中刺激后高岭土摄取量的增加持续1d以上。结论3种运动刺激模式均可作为选择性刺激前庭感受器官后诱导大鼠增加摄取高岭土的方法,其中双轴旋转运动刺激最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食癖 运动 前庭系统 运动病
下载PDF
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内5-HT能终末与表达5-HT_(1A)受体的前庭-臂旁核投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秦灵芝 张富兴 +1 位作者 李金莲 李云庆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0-39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VNC)内5-羟色胺(5-HT)样阳性终末与表达5-HT1A受体(5-HT1AR)的前庭-臂旁核投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逆行束路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将四甲... 目的观察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VNC)内5-羟色胺(5-HT)样阳性终末与表达5-HT1A受体(5-HT1AR)的前庭-臂旁核投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逆行束路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将四甲基罗达明(TMR)注入臂旁核后,在双侧VNC的各个核团内均可观察到许多TMR逆标神经元,但以同侧为主。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前庭内侧核(MVe)、前庭下核(SpVe)、前庭上核(SuVe)、前庭外侧核(LVe)、X核以及Y核的一些区域内,许多神经元表达5-HT1AR样免疫阳性,并可观察到大量5-HT样阳性纤维和终末。激光共焦显微镜下可进一步观察到一些TMR逆标神经元同时呈5-HT1AR样免疫阳性,且有部分5-HT样阳性终末与TMR/5-HT1AR双标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密切接触。结论提示5-HT可能通过5-HT1AR对前庭神经核复合体-臂旁核间的信息传递发挥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核复合体 5-羟色胺 5-HT1A受体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腹膜腔给予SAHA通过上调大麻素受体1的表达改善大鼠骨癌痛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凯翔 贺小涛 +4 位作者 赵文君 张晨 姚伟伟 顾泽旭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3-279,共7页
目的:观察腹膜腔给予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于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like receptor 1,CB1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 目的:观察腹膜腔给予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于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like receptor 1,CB1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ham+saline组、CIBP 7 d+saline组、CIBP 14 d+saline组、CIBP 14d+SAHA组。后三组动物胫骨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肿瘤细胞制作骨癌痛模型。CIBP+SAHA组术后第1 d开始每日连续腹膜腔给予50 mg/kg SAHA至第14 d。利用机械刺激法连续观察各组大鼠的痛行为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内CB1R的表达情况。结果:自术后第7 d开始,与假手术组相比,CIBP组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明显下降(P<0.01),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到至少术后第14 d。从术后第1~14 d连续腹膜腔内给予SAHA能明显缓解大鼠机械性痛敏(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B1R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浅层,CIBP组大鼠脊髓内CB1R表达上调,而腹膜腔内给予SAHA后可进一步促进脊髓背角内CB1R的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造模后第7d和14 d脊髓背角内CB1R表达上调(P<0.05)。与骨癌痛相比,从术后第1~14 d连续腹膜腔给予SAHA能明显促进脊髓背角内CB1R的表达(P<0.05)。结论:在骨癌痛状态下,大鼠脊髓背角内CB1R表达增加,可能与体内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激活有关,但此时与对照组相比,上调的CB1R不足以发挥镇痛效果;而腹膜腔内给予SAHA后,脊髓背角内CB1R受体表达进一步上调,从而发挥其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大麻素受体1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 脊髓背角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