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4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61
1
作者 苏慧 郭文怡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年第2期106-109,共4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溶栓治疗作为缺血性卒中急救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文章就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尿激酶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位与卧床时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2
作者 杨省利 郭新红 +3 位作者 张茹英 蔚虎文 惠昭岚 周小燕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11-81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卧位 卧床时间 穿刺部位出血 护理
原文传递
内皮功能障碍与冠脉疾病 被引量:38
3
作者 李寰 贾国良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40-43,共4页
近年来 ,内皮功能障碍与冠脉疾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冠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内皮功能障碍之间关系密切。深入理解内皮功能障碍与冠脉疾病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内皮细胞 内皮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 被引量:43
4
作者 韩雅玲 王海昌 +17 位作者 陈韵岱 黄岚 丁世芳 吴宗贵 祝之明 向定成 姜铁民 赵仙先 杨丽霞 王冬梅 刘惠亮 宋治远 曹雪滨 荆全民 李毅 柏书轶 徐凯 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血管开通时间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38
5
作者 杨省利 惠昭岚 +3 位作者 蔚虎文 周小燕 李雪 赵志敬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年第5期76-77,共2页
目的 建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入院至出院后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评价实施效果。方法 制定冠心病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内容包括:入院后 个别宣教,阅读、宣传栏与集体授课结合;术前 集体上课讲解、看录像、演示、训练为主,与单人指导讨论结... 目的 建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入院至出院后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评价实施效果。方法 制定冠心病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内容包括:入院后 个别宣教,阅读、宣传栏与集体授课结合;术前 集体上课讲解、看录像、演示、训练为主,与单人指导讨论结合;术中 讲解示范指导为主;术后 床旁指导为主,听录音及陪伴管理参与结合;出院 出院指导+手册+康复教育模式,定期书信或电话随访指导,开通教育咨询热线。通过自身前后和历史对照的方法评价效果。结果 教育后冠心病及介入治疗相关知识测试优良率由教育前的16.8%提高到88.1%(P<0.01);患者术前紧张焦虑程度有48.35下降到38.53(P<0.01),术后并发症降低了7.5%.结论 全程冠心病介入治疗健康教育模式是提高患者冠心病及介入治疗相关知识知晓率、降低术前紧张焦虑、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保证手术全面成功,巩固手术疗效,促进医护患建立良好关系和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效果评价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5
6
作者 杨省利 吕安林 +2 位作者 蔚虎文 周小燕 惠昭岚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5年第1期21-23,共3页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诊治术1625例,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9.9%;冠脉介入诊治术成功率 98.2%;并发伤口渗血4例、伤口处压痛性包块1例、前臂皮下瘀斑4例、腋下血肿1例,无心脏事件、栓塞等严重并 发症。认为术前加强桡动脉、穿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诊治术1625例,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9.9%;冠脉介入诊治术成功率 98.2%;并发伤口渗血4例、伤口处压痛性包块1例、前臂皮下瘀斑4例、腋下血肿1例,无心脏事件、栓塞等严重并 发症。认为术前加强桡动脉、穿刺部位及其路径血管皮肤的护理,术中防止桡动脉痉挛、血管损伤及栓塞,术后严 密监护桡动脉伤口及术肢,防止出血、循环障碍及伤口感染,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和防止并发 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护理
下载PDF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室壁运动速度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田新桥 钱蕴秋 +6 位作者 周晓东 张军 贾国良 郭文怡 李军 朱永胜 朱霆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7期405-408,共4页
目的 探讨脉冲波多普勒组织成像 (PW DTI)定量诊断冠心病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W DTI技术对 5 4例临床确诊 (其中 3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 )的冠心病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者左室壁节段长轴及短轴方向运动速度进行测... 目的 探讨脉冲波多普勒组织成像 (PW DTI)定量诊断冠心病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W DTI技术对 5 4例临床确诊 (其中 3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 )的冠心病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者左室壁节段长轴及短轴方向运动速度进行测定 ,并与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 (2DE)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 2DE显示运动异常的室壁节段 ,PW DTI所测峰值运动速度除后壁三个水平短轴方向A波与正常组相应节段无明显差异外 ,余各速度均明显减低。左室壁节段短轴与长轴方向S波及E波峰值速度的分布比例在冠脉轻度狭窄组与正常组间无明显差异 ,在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运动异常节段短轴方向峰值运动速度 ,92 .4%的室壁节段S≤ 6 .0cm/s ,94.2 %的节段E≤ 7.0cm/s ;长轴方向峰值速度 ,96 .7%的节段S≤ 7.0cm /s ,96 .1%的节段E≤ 8.5cm/s。而正常组相应的百分比分别为4.6 %、6 .3 %和 3 .0 %、1.9%。结论 PW DTI可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室壁长轴与短轴方向运动异常。短轴方向峰值速度S≤ 6 .0cm/s、E≤ 7.0cm /s ,长轴方向峰值速度S≤ 7.0cm /s、E≤ 8.5cm /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组织成像 冠心病
原文传递
血脂、LP(a)及TNF-α水平变化及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2
8
作者 郑昌柱 任雨笙 +1 位作者 李兰蓀 贾国良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成形术(PTA)后血管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血脂、脂蛋白(a)[LP(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这一过程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30只高脂喂养新西兰兔为实验组,10只普通饲料喂养的纯种新西兰兔作... 目的:探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成形术(PTA)后血管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血脂、脂蛋白(a)[LP(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这一过程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30只高脂喂养新西兰兔为实验组,10只普通饲料喂养的纯种新西兰兔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实验前、喂养2周和PTA术后1、2、3月行血液生化检查,常规生化法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浓度,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并分批取兔主动脉血管作组织病理学检查。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同LP(a)和TNF‐α相关性,用ROC曲线下面积确定相对参考值。结果实验组TC、TG、LDL‐C水平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明显增高,显著高于基础水平(P<0.05),高脂喂养2周时HDL‐C较基础水平明显降低(P<0.05);PTA术后2月时TNF‐α含量急剧升高,明显高于试验前(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月TNF‐α水平对于腹主动脉狭窄发生的危险性比值(RR)为1.84(P<0.01)。TNF‐α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811~0.956),Lp(α)为0.523(95%CI:0.409~0.720)。结论血脂紊乱是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TNF‐α在PTA后中晚期升高提示其参与了动脉硬化的血管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成形术 脂蛋白(A)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监护 被引量:31
9
作者 杨省利 王小燕 +2 位作者 蔚虎文 惠昭岚 周小燕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1年第7期403-405,共3页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ASD) 6 7例均获成功。护理要点 :1术前加强健康教育 ,充分准备 ;2术中严密监护生命体征 ,观察封堵器定位情况 ;3术后防止心律失常、低血容量、封堵器血栓和血管栓塞。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介入性放射学 护理 监护
下载PDF
心导管及经胸小切口两种路径房间隔缺损封堵比较及超声心动图监测的价值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军 张玉顺 +8 位作者 康云帆 李军 刘建平 俞世强 姚志勇 朱永胜 代政学 李寰 钱蕴秋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147-148,共2页
目的 比较心导管法和经胸小切口法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术的异同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的价值。方法 心导管法ASD封堵术 111例 ,经胸小切口直接由右房置入封堵器 71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或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检测缺损大小及边缘状... 目的 比较心导管法和经胸小切口法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术的异同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的价值。方法 心导管法ASD封堵术 111例 ,经胸小切口直接由右房置入封堵器 71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或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检测缺损大小及边缘状况 ,并指导封堵。结果 心导管法和经胸小切口法封堵的缺损大小、ASD/(ASD +残留间隔 )及封堵器大小分别为 (18.7± 7.5 )mmvs (19.1± 6.1)mm (P >0 .0 5 ) ,0 .44± 0 .13vs0 .5 0± 0 .14 (P <0 .0 5 )和 (2 4.3± 8.0 )mmvs (2 6.4± 8.4)mm (P >0 .0 5 )。心导管法和经胸小切口法缺损一侧缘≤ 5mm和两侧缘之和≤ 10mm者分别为 18.0 %vs 3 2 .4% (P <0 .0 5 )和 5 .4%vs 12 .7% (P >0 .0 5 )。两种方法共封堵双孔及多孔ASD 7例 ,均于较小孔缺损边缘留有少量分流。结论 心导管法可顺利闭合中、小型ASD ,对缺损较大、边缘较短者有一定技术难度 ;经胸小切口法适应证更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术 房间隔缺损 治疗
原文传递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硬缘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被引量:23
11
作者 张军 李军 +7 位作者 李利 石晶 姚志勇 朱霆 张玉顺 左健 代政学 李寰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硬缘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和作用。方法298例硬缘ASD患者,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合组织谐波功能经胸测量各切面ASD大小及周缘情况,ASD封堵术中TTE监测封堵过程、封堵器的牢固性...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硬缘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和作用。方法298例硬缘ASD患者,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合组织谐波功能经胸测量各切面ASD大小及周缘情况,ASD封堵术中TTE监测封堵过程、封堵器的牢固性,彩色多普勒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大小,并与术前TTE测量的ASD最大径进行比较。结果用TTE术前检查ASD最大径3~40mm[平均(20.0±8.5)mm],选用的封堵器6~46mmP平均(24.9±9.4)mm],释放后封堵器腰径3~40mmP平均(20.5±8.6)mm]。TTE测量的ASD大小与封堵器大小相关良好(Y=1.11X+2.67,r=0.98,P〈0.0001)。TTE测量的ASD大小与释放后封堵器腰径相关关系极佳(Y=0.99X+0.24,r=0.99,P〈0.0001)。所有患者ASD封堵器固定牢固,无脱落。结论TTE结合组织谐波功能可以准确测量硬缘ASD大小,是指导ASD封堵的可行、有效、简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房间隔缺损
原文传递
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景昱 贺继平 +1 位作者 贾国良 陈士良 《心功能杂志》 1997年第3期133-135,共3页
测量100例(男8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5.6岁)冠状动脉造影者的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组QTd较冠脉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在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5%组和狭窄... 测量100例(男8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5.6岁)冠状动脉造影者的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组QTd较冠脉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在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5%组和狭窄小于75%组间,QTd差异显著(P<0.05),说明QTd与冠脉狭窄程度有关(P<0.01)。本文讨论了单支冠脉病变、多支冠脉病变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QTd的关系,其中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的QTd无明显差异(P>0.05),而LVEF>40%和LVEF≤40%两组间,QTd差异非常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QT间期离散度 心电图 病理
下载PDF
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效增 李兰荪 韩雅玲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23-524,共2页
目的:为了解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268例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显示2~3支血管病变201例,占75.0%,单支血管病变58例,占2... 目的:为了解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268例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显示2~3支血管病变201例,占75.0%,单支血管病变58例,占21.6%。201例2~3支血管病变中173例(86.1%)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2支血管病变为前降支和右冠者多见,占47.0%(63/134),单支血管病变以前降支者多见,占46.6%(27/58)。82.8%(48/58)单支血管狭窄为50%~74%。单纯左主干病变2例。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2~3支血管病变者心电图正常与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有关,单支血管病变与狭窄程度较轻有关。对临床上心电图正常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应及早做冠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冠心病 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
原文传递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杨省利 吕安林 +3 位作者 蔚虎文 惠昭岚 周小燕 邵虹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2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护理技术的可行性、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2 0 9例经桡动脉PCI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全程特别介入护理技术。结果 全组均顺利通过手术治疗 ,无 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桡动脉穿刺成...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护理技术的可行性、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2 0 9例经桡动脉PCI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全程特别介入护理技术。结果 全组均顺利通过手术治疗 ,无 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 97.5 % ,PCI成功率 98.2 % ,冠脉狭窄度从 (85 .2 8± 10 .6 6 ) %降低至 (6 .32±5 .16 ) %。总手术时程为 (6 8.90± 2 4 .32 )min。并发伤口渗血 1例 ,前臂皮下瘀斑 2例。术后 (2± 8)h生活自理 ,术后住院时间 (4.2± 2 .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 PCI 围手术期 桡动脉穿刺 冠心病
下载PDF
冠心病并发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被引量:22
15
作者 曾国彬 张玉顺 贾国良 《心脏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用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方法分析了 30 1例伴有 型糖尿病 (4 6例 )和不伴有糖尿病 (2 5 5例 )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并将临床特点加以对照研究。结果 :冠心病并...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用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方法分析了 30 1例伴有 型糖尿病 (4 6例 )和不伴有糖尿病 (2 5 5例 )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并将临床特点加以对照研究。结果 :冠心病并发 型糖尿病者倾向于聚集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血脂异常 )。该组患者无痛型较多 ,住院期间病死率高 ,冠脉血管受累程度高且弥慢性血管病变多见 ,左室射血分数低。并且糖尿病病程越长 ,越易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结论 :冠心病并发 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Ⅱ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诊断 CHD DM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和节段心功能 被引量:21
16
作者 郑烨 张军 +4 位作者 刘丽文 徐晖 李成祥 李伟杰 付建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和节段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RT3DE对2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和41例正常人进行检查,脱机软件分析得出左室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比较两组的整体和节段舒...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和节段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RT3DE对2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和41例正常人进行检查,脱机软件分析得出左室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比较两组的整体和节段舒张末期容积(EDV、rEDV)、收缩末期容积(ESV、rESV)、射血分数(EF、rEF)及节段-整体射血分数(rgEF)。结果急性前壁心梗组整体EDV、ESV及梗死区域、邻近梗死区域的rEDV、rESV较对照组增大,整体EF值及其rEF、rgEF减小(P<0.05),远离梗死区域无差异(P>0.05)。结论RT3DE能客观评价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左室整体和节段心功能,是一项能运用于临床的准确、可行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心室功能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伞堵术的配合与监护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杨省利 蔚虎文 +2 位作者 惠昭岚 周小燕 王小燕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伞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 10 6例 ,根据手术配合的要求 ,术前重点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了解病情及手术方案 ;制定术中可能发生问题的防治措施 ;备齐各种抢救药物及特殊导管器械 ;检查除颤仪、监护仪、吸...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伞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 10 6例 ,根据手术配合的要求 ,术前重点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了解病情及手术方案 ;制定术中可能发生问题的防治措施 ;备齐各种抢救药物及特殊导管器械 ;检查除颤仪、监护仪、吸痰器等。术中严密心电监护 ,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 10 6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 ,无 1例发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封堵伞 介入治疗 手术配合 监护
原文传递
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寰 张玉顺 +5 位作者 王海昌 刘兵 魏晓梅 陈兰芳 代政学 王晓燕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68-269,272,共3页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情况。方法:521(男189,女332)例,年龄1.0~65(27±19)岁住进我科行ASD封堵术的患者,对封堵术后发生AVB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3(男5,女8)例(2.5%)封堵术后发生AVB...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情况。方法:521(男189,女332)例,年龄1.0~65(27±19)岁住进我科行ASD封堵术的患者,对封堵术后发生AVB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3(男5,女8)例(2.5%)封堵术后发生AVB,年龄4~44(23±12)岁。其中2例在发生AVB后撤出封堵器,其余11例均成功植入封堵器。3例为Ⅰ°AVB,4例Ⅱ°ⅠAVB,4例Ⅱ°ⅡAVB,2例Ⅲ°AVB。7例植入的封堵器在38mm以上;3例4~8岁幼儿,植入的封堵器在22~28mm;1例为15岁青少年,所植入封堵器为34mm;另2例为成人,植入的封堵器分别为30mm和34mm。所有患者AVB均恢复正常。结论:ASD介入封堵术有发生AVB的可能,AVB多见于植入大型号封堵器的患者,多数AVB是能够恢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心电图ST_(aVR)与ST_(V_1)抬高的差值对鉴别冠状动脉左主干与左前降支急性闭塞的价值 被引量:23
19
作者 程何祥 贾国良 +6 位作者 王海昌 郭文怡 吕安林 李伟杰 栾荣华 李成祥 王小燕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47-649,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体表心电图STaVR与STV1 抬高的差值 (STaVR-STV1 )能否准确鉴别冠状动脉左主干(LM)与左前降支 (LAD)急性闭塞。方法 :5 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LM闭塞 15例 (LM组 ) ,LAD 6段闭塞 35例 (LAD组 )〕 ,对其心电图和... 目的 :探讨应用体表心电图STaVR与STV1 抬高的差值 (STaVR-STV1 )能否准确鉴别冠状动脉左主干(LM)与左前降支 (LAD)急性闭塞。方法 :5 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LM闭塞 15例 (LM组 ) ,LAD 6段闭塞 35例 (LAD组 )〕 ,对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 2 0例无心肌梗死且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aVR导联和V1导联ST段无明显抬高 ;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程度显著大于LAD组〔(0 .15± 0 .12 )∶(0 .0 4± 0 .0 8) ,P <0 .0 5〕 ,V1导联ST段抬高程度显著小于LAD组〔(0 .0 0± 0 .19)∶(0 .15± 0 .10 ) ,P <0 .0 5〕 ,两者的差值 (STaVR-STV1 )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 .15±0 .2 3)∶(- 0 .10± 0 .12 ) ,P <0 .0 1〕 ;②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的比率显著大于LAD组 (86 .7%∶4 2 .9% ,P<0 .0 5 ) ,V1导联ST段抬高的比率显著小于LAD组 (4 0 .0 %∶71.4 % ,P <0 .0 5 ) ,STaVR-STV1 ≥ 0的比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80 %∶2 0 % ,P <0 .0 1)。结论 :体表心电图STaVR-STV1 ≥ 0是判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及闭塞位置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动脉
原文传递
120-CCU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初步研究报告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强 李成祥 贾国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症患者 ,按患者意愿或就地溶栓治疗后送至西京医院CCU(A组 ) ,或送至就近医院急诊室治疗 (B组 )。记录转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症患者 ,按患者意愿或就地溶栓治疗后送至西京医院CCU(A组 ) ,或送至就近医院急诊室治疗 (B组 )。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 ,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 入选 47例可疑AMI患者 ,A组 2 6例 ,B组 2 1例。现场诊断AMI的总体准确率为 91 4%。A、B两组转运途中并发症 (室速、室颤、Ⅲ 房室传导阻滞、死亡 )发生率分别为 17 4%和 10 % (P >0 0 5 )。确诊为AMI患者 ,A、B组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分别为 10 0 %和 40 % (P <0 0 5 )。A组就诊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10 8min(42± 30minvs 15 0± 114min ,P <0 0 1)。发病到溶栓时间缩短 90min(198± 177minvs 2 88± 12 3min ,P <0 0 1)。A、B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 4 3%和 35 % (P <0 0 5 )。结论 AMI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与院内溶栓相比 ,显著缩短发病到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比例 ,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院前溶栓 急救 120-CCU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