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胶质细胞极化与负性情绪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陆浩慧 武胜昔 邝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3-877,共5页
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对人类工作生活影响巨大,而且通常伴随许多疾病产生。情绪的产生主要是脑内神经环路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环路的作用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关注的热点。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可以活化为促炎(M1)和... 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对人类工作生活影响巨大,而且通常伴随许多疾病产生。情绪的产生主要是脑内神经环路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环路的作用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关注的热点。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可以活化为促炎(M1)和抗炎(M2)两种状态,即极化现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同极化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情绪的产生,并参与许多伴有负性情绪的疾病过程。文章对小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在病理条件下的极化现象、极化后行使的功能以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认识小胶质细胞对情绪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极化 负性情绪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诱发小鼠焦虑样行为及其对前额叶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陆浩慧 樊泽 +2 位作者 王旭 武胜昔 邝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5,共7页
目的:焦虑样行为与脑内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关系密切,但M1型小胶质细胞如何作用于神经元导致焦虑样行为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诱发产生焦虑样行为,并探讨其对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方法:实验组... 目的:焦虑样行为与脑内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关系密切,但M1型小胶质细胞如何作用于神经元导致焦虑样行为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诱发产生焦虑样行为,并探讨其对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方法:实验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脑内注射诱导C57小鼠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内一氧化氮合酶(i NOS)与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的表达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m PFC内i NOS、致炎因子白介素1(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变化,以i NOS、IL-1β和TNF-α表达量均显著增加作为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的标志。采用高尔基(Golgi)染色观察m PFC内神经元树突棘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小鼠mPFC内小胶质细胞i NOS、IL-1β和TNF-α表达量均升高,提示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2)实验组小鼠在旷场内的中央活动距离和中央活动时间比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01);实验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开臂停留时间比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3)Golgi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mPFC内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相较于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mPFC内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可诱发小鼠产生焦虑样行为,并伴随mPFC内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增多,提示脑内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可诱导焦虑样行为,可能与内侧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极化 焦虑样行为 前额叶皮质 树突棘 小鼠
下载PDF
一种获得小鼠背侧齿状回健康颗粒细胞的脑片制备方法
3
作者 朱俊玲 赵波 +2 位作者 何家候 王举磊 王文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3-798,共6页
目的:研究获得背侧齿状回健康颗粒细胞的制片方法。方法:成年小鼠。(1)控制切片角度,尽量保留颗粒细胞顶树突的完整沿水平20~30°切片角度获取海马横向(transverse)脑片;(2)注意区分脑片的正、反面选择海马脑片反面的背侧... 目的:研究获得背侧齿状回健康颗粒细胞的制片方法。方法:成年小鼠。(1)控制切片角度,尽量保留颗粒细胞顶树突的完整沿水平20~30°切片角度获取海马横向(transverse)脑片;(2)注意区分脑片的正、反面选择海马脑片反面的背侧齿状回上片;(3)合并使用其它保护脑片细胞活性的措施,如采用无钠切片液,切片液中添加抗氧化剂等。结果:本方法所得特定角度的海马横向脑片,其上有大量颗粒细胞表现出轮廓清晰、柔和、胞体圆润的健康状态,且记录出颗粒细胞兴奋性微小突触后电流(mEPSCs)的频率和幅度,均较传统海马横向脑片方法有明显增加。结论:适当的切片角度可保持颗粒细胞远端树突末梢的完整,提高细胞的活性,获得大量健康颗粒细胞。提示在制备脑片时要考虑感兴趣细胞整体的走行,保证切片时细胞整体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回 脑片 颗粒细胞 细胞活性 小鼠
下载PDF
TRPC3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4
作者 郝小华 解柔刚 +3 位作者 罗层 李佳 李胜男 陈必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9期1624-1627,共4页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C3(TRPC3)对人卵巢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卵巢癌细胞株SKOV3、ES-2和HEY-T30中TRPC3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不含Matrigel...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C3(TRPC3)对人卵巢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卵巢癌细胞株SKOV3、ES-2和HEY-T30中TRPC3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不含Matrigel胶的Transwell小室)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卵巢癌细胞株SKOV3、ES-2和HEY-T30的迁移、侵袭能力。结果:在SKOV3、ES-2和HEY-T30三种卵巢癌细胞株中,ES-2中TRPC3的蛋白和m 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两株(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卵巢癌细胞株ES-2的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细胞株(P<0.05)。结论:瞬时受体电位通道C3(TRPC3)在ES-2人卵巢癌细胞中高表达,并可能促进人卵巢癌细胞的迁移、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细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C3 迁移 侵袭
原文传递
bHLH因子对大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命运决定的调节
5
作者 付志猛 芦国珍 赵湘辉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1-327,共7页
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的增殖和分化受到多种内源或者外源因子,以及邻近或远程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多项研究表明,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 H... 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的增殖和分化受到多种内源或者外源因子,以及邻近或远程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多项研究表明,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 HLH)家族转录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竞争,广泛参与调控端脑的发育过程,在NPCs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b HLH家族分子的不同的表达状态,即持续表达或波动表达,又与NPCs增殖或者分化的最终结局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主要对在端脑发育中有重要代表性作用的b HLH转录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表达调控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HLH因子 神经前体细胞 持续表达 波动表达
下载PDF
皮肤烧伤痛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傅豪 赵欢 +4 位作者 韩士超 解营利 杨涛 卢昌波 徐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4-776,共3页
烧伤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据估计,全世界有1100万烧伤患者需要得到医疗救治。烧伤会使机体出现休克、组织坏死、脏器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并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较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关键词 皮肤 烧伤痛 烧伤模型
下载PDF
转基因小鼠荧光神经元结构与功能之间关联的建立——膜片钳记录结合激光共聚焦三维重建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波 何家候 +3 位作者 朱俊玲 王举磊 李柱一 王文挺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00-103,112,共5页
目的在细胞水平建立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D1多巴胺受体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al chromosome,BAC)转基因小鼠制备脑片,对D1多巴胺受体荧光阳性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al spiny neurons,... 目的在细胞水平建立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D1多巴胺受体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al chromosome,BAC)转基因小鼠制备脑片,对D1多巴胺受体荧光阳性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al spiny neurons,MSNs)进行膜片钳电生理记录和细胞标记,再经激光共聚焦系统对该神经元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观察MSN树突分支密度以及树突棘形态学特点。结果 (1)电生理结果提示所标记的细胞具有偏超级化的静息膜电位(-87mV)、较小的输入电阻(16.4 MΩ)及较长的动作电位潜伏期(172ms)等典型的MSN电生理学特征。(2)三维重建结果可见细胞胞体略成圆锥体,树突呈放射状向四周发散。(3)进行树突棘重塑后发现MSNs平均树突棘长度(2.37±0.14)μm,平均宽度为(1.39±0.14)μm。结论描述神经元功能的膜片钳数据与三维重建的细胞形态学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建立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细菌人工染色体转基因技术 膜片钳 细胞标记 三维重建
下载PDF
低温治疗脑损伤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邱健 邝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6-449,共4页
低温治疗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措施,其以多种机制减少脑损伤后有害因素的产生,维护脑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有效的脑保护途径。但是,随着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低温治疗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性的或某些系统为主的反应也逐渐受到关注... 低温治疗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措施,其以多种机制减少脑损伤后有害因素的产生,维护脑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有效的脑保护途径。但是,随着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低温治疗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性的或某些系统为主的反应也逐渐受到关注。这些反应涉及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能量和药物代谢以及其他全身改变,对低温治疗的应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本文就低温治疗脑损伤时容易出现的生理、病理变化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以期为低温治疗更为有效地开展提供指导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治疗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相关的调节分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邱健 邝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2,共5页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固有免疫反应是对损伤、炎症以及退行性疾病产生的首要免疫应答。多种CNS疾病,如创伤、脑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多发性硬...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固有免疫反应是对损伤、炎症以及退行性疾病产生的首要免疫应答。多种CNS疾病,如创伤、脑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等,其发展转归与CNS的免疫与炎症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免疫与炎症反应的双刃剑效应,对CNS的免疫炎症的调控一直难以解决,而近年来对CNS定居的非专职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现象研究为CNS固有免疫反应的调节带来新的解题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极化 M2型 调节分子
下载PDF
颈背根节神经元异位自发放电增强诱致大鼠慢性颈椎根性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昱琦 陈荣贵 +4 位作者 孔微微 曹智 胡三觉 董辉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7-362,共6页
目的:建立慢性压迫颈背根神经节诱致的颈椎根性痛(cervical radiculopathic pain,CRP)模型,观察颈背根节神经元产生异位自发放电诱致颈椎根性痛的作用。方法:采用体重为100~150 g的成年SD大鼠,在椎间孔内植入L型不锈钢钢柱形成慢性... 目的:建立慢性压迫颈背根神经节诱致的颈椎根性痛(cervical radiculopathic pain,CRP)模型,观察颈背根节神经元产生异位自发放电诱致颈椎根性痛的作用。方法:采用体重为100~150 g的成年SD大鼠,在椎间孔内植入L型不锈钢钢柱形成慢性压迫C7/C8背根节,建立颈椎根性痛模型。用Von Frey细丝刺激大鼠前足足底来检测机械痛敏。用热辐射刺激仪刺激大鼠前足足底来检测热痛敏,其热缩足反射潜伏期由自动计时器读出。用丙酮刺激大鼠前足足底来观察冷刺激反应级别;同时检测大鼠前足肌肉的瞬间肌力;进行在体C7/C8 DRG背根纤维胞外电生理记录。结果:(1)CRP大鼠损伤侧前足表现出对机械刺激、热刺激以及冷刺激明显的痛觉过敏现象。(2)在C7/C8 DRG慢性压迫损伤后有62.7%的神经元发生异位自发放电,而对照组只有22.5%的神经元发生自发放电。与对照组相比,CRP组发生异位自发放电的比例明显增加。受损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呈现三种不同的放电模式,即阵发性放电,周期性放电以及非周期性放电。结论:我们通过对C7/C8 DRG神经元施加稳固的慢性机械压迫建立了一个新的CRP模型,CRP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痛行为学过敏反应。这种痛觉过敏可能由受损DRG神经元异位自发放电增强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根性痛 背根节 痛觉过敏 触诱发痛 自发放电 大鼠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在体特异性表达GCaMP6f蛋白方法的构建及细胞内钙活动的监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褚文广 杜祎康 +4 位作者 王旭 林震 白占涛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328,共6页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L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动物存活3~4周,然后制备L4/L5整节DRG标本,检测GCa MP6f蛋白表达情况,并观察疼痛刺激条件下诱致的伤害性DRG神经元的钙反应情况。结果:SNS-Cre小鼠L4/L5 DRG内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GCamp6f病毒特异性地表达在中、小型的DRG神经元。给予DRG神经元高钾刺激(KCl 30 mmol/L)可以诱致神经元胞内的钙离子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给予伤害性DRG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TRPV1受体的激动剂Capsaicin(1μmol/L),结果显示其可以诱致GCamp6f蛋白标记的DRG神经元呈现显著的钙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SNS-Cre小鼠DRG在体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特异性标记伤害性DRG神经元的方法是成功的,该方法的成功建立对于活体特异性监测伤害性DRG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成像 伤害性感受器 DRG GCaMP6f 小鼠
下载PDF
TRPC通道参与疼痛信号传递过程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宇飞 林震 +1 位作者 罗层 韩文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1-485,共5页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家族是一类六7欠跨膜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主要包括TRPC、
关键词 TRPC通道 疼痛 影响
下载PDF
小鼠脊髓背角Ⅰ层-PAG投射神经元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文娟 赵芝威 +3 位作者 杜祎康 肖梅梅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脊髓背角Ⅰ层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aductal gray,PAG)投射神经元在双脉冲刺激下表现出来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点。方法:选取18~21 d C57/Bl6小鼠,脑立体定位注射2.5%Di I(100 nl)至PAG,2~3 d后制备400~650μm带... 目的:研究小鼠脊髓背角Ⅰ层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aductal gray,PAG)投射神经元在双脉冲刺激下表现出来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点。方法:选取18~21 d C57/Bl6小鼠,脑立体定位注射2.5%Di I(100 nl)至PAG,2~3 d后制备400~650μm带背根的脊髓薄片,孵育1 h后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Di Ⅰ阳性标记的脊髓背角Ⅰ层向PAG投射(spino-PAG)神经元,在判断其为单突触传递后,给予时间间隔为110 ms的双脉冲刺激诱致刺激外周C纤维诱发的C-e EPSCs,观察其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点。结果:(1)应用脑立体定位注射技术向PAG注射荧光素Di Ⅰ后可在脊髓背角Ⅰ层检测到逆行标记的神经元,提示该神经元为向PAG投射的神经元(spino-PAG投射神经元)。(2)在给予脊神经背根时间间隔为110 ms的双脉冲刺激后,脊髓背角Ⅰ层spino-PAG投射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改变。其中,52.8%(28/53)的神经元表现为短时程的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其PPR的平均值为1.76±0.18;47.2%(25/53)的神经元表现为短时程的双脉冲抑制(paired-pulse depression,PPD),其PPR的平均值为0.61±0.05。结论:双脉冲刺激脊神经背根诱致C-e EPSCs可使脊髓背角I层spino-PAG神经元呈现短时程易化和短时程抑制的突触可塑性特征,提示这种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可能在痛信息的传递和敏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 投射神经元 短时程突触可塑性 突触传递易化 突触传递抑制 小鼠
下载PDF
大鼠慢性背根节压迫诱致DRG大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和Ih电流显著上调 被引量:1
14
作者 解柔刚 韩克威 +2 位作者 黄萌 吴霜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CCD模型模拟的腰背痛诱致的DRG大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其离子通道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压迫腰膨大L4/L5 DRG的CCD模型,模拟临床常见的腰背痛的触诱发痛表现。制备整节L4/L5 DRG标本,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去极化电流... 目的:探讨大鼠CCD模型模拟的腰背痛诱致的DRG大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其离子通道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压迫腰膨大L4/L5 DRG的CCD模型,模拟临床常见的腰背痛的触诱发痛表现。制备整节L4/L5 DRG标本,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去极化电流刺激诱致的DRG大型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及其离子通道机制。结果:对直径>50μm的健康的DRG大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给予去极化方波电流刺激可以诱致CCD模型大鼠DRG大神经元呈现兴奋性增强的表现,具体表现为相同刺激强度的电流注射在CCD模型DRG大神经元上诱致的动作电位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元。同样的细胞放电增强也见于给予细胞斜波电流刺激。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分析显示CCD模型大鼠上DRG大神经元的I_h电流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结论:CCD模型可以诱致DRG大神经元呈现超兴奋状态,该兴奋性增强的状态主要由I_h电流增强来介导,为认识神经损伤诱致的病理性痛觉敏化尤其是触诱发痛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节慢性压迫 DRG神经元 触诱发痛 神经病理性痛 大鼠
下载PDF
Shank3基因敲除自闭症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加强 胡敏 +3 位作者 郭保霖 谢育英 武胜昔 王文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7-600,共4页
目的:运用旷场、高架十字迷宫分析Shank3基因敲除(Shank3-KO)自闭症小鼠的焦虑样行为。方法:成年Shank3-KO小鼠和同窝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摄像机记录小鼠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中的活动。Smart 3.0行为学软件对活动轨迹进行数据分... 目的:运用旷场、高架十字迷宫分析Shank3基因敲除(Shank3-KO)自闭症小鼠的焦虑样行为。方法:成年Shank3-KO小鼠和同窝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摄像机记录小鼠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中的活动。Smart 3.0行为学软件对活动轨迹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小鼠在旷场"中央区域移动距离"、"中央区域移动时间百分比",在高架十字迷宫中"总移动距离"、"开臂进入次数"、"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等数据。结果:与WT小鼠相比,Shank3-KO小鼠在旷场中"总移动距离"显著下降,它们更偏爱在靠近旷场外壁的区域活动,对中心区域的探索欲望低下。在高架十字上,Shank3-KO小鼠更偏爱待在封闭安全环境中,比WT小鼠更恐高,开臂探索次数显著减少。结论:Shank3-KO小鼠自发性焦虑行为与WT小鼠有明显不同,旷场、高架十字环境会刺激其产生更高的焦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旷场实验 高架十字实验 自闭症 焦虑样行为 Shank3 小鼠
下载PDF
肌苷对原代培养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化学性缺氧损伤后存活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金萍 马全瑞 邝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9-733,共5页
目的:探讨肌苷对化学性缺氧损伤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存活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脑皮层OPC,随机分为四个组,即空白对照组、肌苷对照组、鱼藤酮损伤组和肌苷治疗组。肌苷治疗组是在添加肌... 目的:探讨肌苷对化学性缺氧损伤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存活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脑皮层OPC,随机分为四个组,即空白对照组、肌苷对照组、鱼藤酮损伤组和肌苷治疗组。肌苷治疗组是在添加肌苷30 min后再用鱼藤酮损伤,24 h后用MTT、PI染色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值的差异、细胞死亡比率的差异和细胞凋亡比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鱼藤酮损伤组的吸光值明显下降(P<0.001)、细胞死亡比率明显增加(P<0.001)但细胞凋亡比率没有差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 mmol/L肌苷对照组的的吸光值明显下降(P<0.01);与鱼藤酮损伤组比较不同剂量肌苷治疗组的吸光值、细胞死亡比率和细胞凋亡比率均没有差异。结论:在鱼藤酮介导的化学性缺氧损伤条件下,肌苷对OPC的存活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且大剂量肌苷还可损伤正常的OPC,提示大剂量肌苷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髓鞘的修复过程中可能具有负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苷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存活 化学性缺氧损伤 细胞培养 大鼠
下载PDF
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功能和结构可塑性增强协同诱致慢性炎性痛
17
作者 赵芝威 王旭 +5 位作者 卢娜 杜祎康 褚文广 白占涛 韩文娟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炎症损伤后诱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改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脊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和Golgi染色方法。结果:小鼠一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可诱致显... 目的:探讨外周炎症损伤后诱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改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脊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和Golgi染色方法。结果:小鼠一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可诱致显著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CFA注射24 h后,对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发现刺激伤害性初级传入纤维诱致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幅值较对照组动物显著增加,平均增强幅度为85.7%。Golgi染色结果发现,在诱致功能可塑性增强的同时,CFA炎症后还可导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出现树突棘密度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强186.7%。结论:CFA引发的外周炎症损伤可同时诱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呈现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增强,这些变化与疼痛的持续慢性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可塑性 结构可塑性 树突棘 脊髓背角 CFA 慢性炎性痛 小鼠
下载PDF
疼痛共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8
作者 孟凡成 王聪颖 +4 位作者 赵欢 杨涛 卢昌波 李晓宇 徐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2,共4页
共情(empathy)是一种通过感觉器官观察他人的处境,经自身整合分析而产生的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无私的利他行为,目的在于帮助他人。疼痛共情则是指个体对疼痛患者产生的共情行为,一方面,疼痛共情能够促... 共情(empathy)是一种通过感觉器官观察他人的处境,经自身整合分析而产生的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无私的利他行为,目的在于帮助他人。疼痛共情则是指个体对疼痛患者产生的共情行为,一方面,疼痛共情能够促使个体感知他人的痛苦,产生同情心理;另一方面,及时感知他人的疼痛能够使个体对危险情景保持警惕并做出防御反应,以实现机体的自我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共情 FMRI
下载PDF
神经束路示踪技术在脊髓损伤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9
作者 李琬悦 丁煜萌 王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661,共5页
脊髓损伤是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而神经束路示踪技术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脊髓中神经纤维性质复杂,在人类和动物间存在很多分布差异。本文对神经束路示踪技术、脊髓损伤易累及的主要神经纤维的分布特点和在种属间的差异及神... 脊髓损伤是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而神经束路示踪技术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脊髓中神经纤维性质复杂,在人类和动物间存在很多分布差异。本文对神经束路示踪技术、脊髓损伤易累及的主要神经纤维的分布特点和在种属间的差异及神经束路示踪技术在脊髓损伤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束路示踪技术 逆行示踪 顺行示踪 跨节示踪 综述
下载PDF
槲皮素对小鼠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的放电抑制作用研究
20
作者 任可可 刘慧浪 +3 位作者 刘霞 白占涛 武胜昔 王文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小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效应。方法:成年C57小鼠或Thy1-GCaMP 3.0小鼠,制作含PFC的冠状脑片。分成正常脑脊液孵育组(对照组)和槲皮素孵育组(50μmol/L),给予高钾(5 mmoL/L KCl)人...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小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效应。方法:成年C57小鼠或Thy1-GCaMP 3.0小鼠,制作含PFC的冠状脑片。分成正常脑脊液孵育组(对照组)和槲皮素孵育组(50μmol/L),给予高钾(5 mmoL/L KCl)人工脑脊液灌流两组脑片记录GCaMP荧光信号,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两组PFC锥体神经元放电,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检测神经元活性。结果:5 mmol/L KCl人工脑脊液可以明显引起对照组GCaMP脑片PFC锥体神经元荧光信号增强,而对槲皮素组无明显作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显示槲皮素组神经元能够产生动作电位。但与对照组相比,产生放电所需刺激强度增加,连续放电能力降低。PI染色显示槲皮素组神经元死亡数目减少。结论:槲皮素孵育可以通过抑制小鼠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从而提高神经元在体外环境的生存能力。其具体的离子通道机制及细胞信号通路研究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前额叶皮质 神经元 动作电位 GCaMP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