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灶彻底切除椎间融合治疗脊柱结核 被引量:112
1
作者 阮狄克 何勐 沈根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15~72岁,平均47岁。病变部位颈椎7例,胸椎29例,腰椎34例,腰骶椎8例。病变涉及2个节段29例,3个节段41例,4个节段以上8例。术前后凸畸形成角为13... 目的观察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15~72岁,平均47岁。病变部位颈椎7例,胸椎29例,腰椎34例,腰骶椎8例。病变涉及2个节段29例,3个节段41例,4个节段以上8例。术前后凸畸形成角为13°~92°,平均34°。手术采用病灶彻底切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使用自体肋骨22例,髂骨44例,髂骨加肋骨12例。结果平均随访5.5年,优良率为98.7%,植骨融合率为97.4%,术后后凸畸形成角为5°~62°,平均22°。结论病灶彻底切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腰背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治疗
原文传递
应力遮挡效应—寻找丢失的钥匙 被引量:82
2
作者 刘振东 范清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应力遮挡效应 骨折愈合 综述
原文传递
节段开窗髓核摘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6
3
作者 阮狄克 吕维加 +2 位作者 费正奇 陆瓞骥 沈根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了腰椎椎板节段开窗髓核摘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7具新鲜腰骶椎标本头尾端固定,模拟人体行屈曲、侧弯和旋转活动,随后顺序进行L3~S1椎板节段开窗及L4-5、L5S1髓核摘除,对比观察术前和多节段椎板双... 目的本研究观察了腰椎椎板节段开窗髓核摘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7具新鲜腰骶椎标本头尾端固定,模拟人体行屈曲、侧弯和旋转活动,随后顺序进行L3~S1椎板节段开窗及L4-5、L5S1髓核摘除,对比观察术前和多节段椎板双侧开窗及髓核摘除术后腰椎各节段在三维空间的位移变化。结果单纯多节段开窗后于屈曲活动时L4,5前后水平和轴向位移分别增加18%和16%,L5S1则分别增加19%和45%。椎板开窗加髓核摘除后,屈曲活动时L4,5前后水平和轴向位移分别增加28%和71%,L5S1则分别增加14%和166%。统计学结果表明轴向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在侧弯及旋转活动时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腰椎的整体刚度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多节段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对腰椎屈曲活动有影响,而对侧弯和旋转活动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术 生物力学 腰椎管狭窄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59
4
作者 杨艳 孙赟 +6 位作者 李蕊 杨芳 杨巧惠 薛为高 卞娜 马琼 韩康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2期317-319,共3页
目的总结和记录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特点和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且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2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术前... 目的总结和记录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特点和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且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2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就心理护理、辐射防护、功能锻炼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综合护理。对其疼痛、焦虑、生活质量改善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至术后6个月;182例患者中,16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例出现切口感染,9例出现术后复发,1例出现神经损伤,2例出现脊柱不稳。患者术后的疼痛指标(2.82±0.86)及焦虑指标(38.15±8.0)较前(6.81±1.03;59.45±6.6)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在生存质量方面,在生理功能等8项指标中,术后较术前均有明确统计学的改善。结论正确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使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获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术中辐射防护及术后的病情观察及功能锻炼等方面应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孔镜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7
5
作者 闫国良 纪振钢 +5 位作者 高浩然 李存孝 史锦华 李红 刘海潮 钱济先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4-250,共7页
目的:比较Quadrant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问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10年6月,选择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单一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 目的:比较Quadrant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问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10年6月,选择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单一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临床诊断与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进行Quadrant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RI-T2驰豫时间、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融合率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41.0±27.3min与139.5±33.7min)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8.0±122.2ml和25.6±32.4ml,明显少于传统开放手术组的370.0±147.1ml和277.8±167.4ml(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713±3.2d,短于传统开放手术组的9.5±2.7d(P〈0.05)。每组患者术后1个月、24个月时的VAS评分与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时微创手术组腰、腿痛VAS评分优于传统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24个月时腰、腿痛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24个月时ODI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酸磷酸激酶在术后1、3、5d时明显升高(P〈0.05),术后1d达到高峰,7d时基本恢复正常,并在术后1、3d时微创手术组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3个月时手术节段多裂肌的T2驰豫时间微创手术组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6个月及24个月随访时两组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Quadrant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孑L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微创手术 开放手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后路器械复位内固定 被引量:55
6
作者 阮狄克 巫发祥 沈根标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年第1期17-20,共4页
为观察后路器械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复位作用。自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作者应用爱德华和沈氏经后路复位内固定器械治疗爆裂骨折64例,分别观察骨折复位、椎管形态和脊髓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显示2周内和2周以上手术组伤椎高度分别由术前的... 为观察后路器械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复位作用。自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作者应用爱德华和沈氏经后路复位内固定器械治疗爆裂骨折64例,分别观察骨折复位、椎管形态和脊髓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显示2周内和2周以上手术组伤椎高度分别由术前的47.8%和52.1%恢复到正常的95.5%和90.3%。水平移位分别由术前的17.3%和18.7%达完全复位.后凸畸形角由术前26.1°和23.4°分别恢复到术后的2.8°和4.2°。CT示2周内手术组椎管面积和矢状径有显著改善,而2周以上手术组无显著变化。不完全截瘫2周内和2周以上手术其脊髓神经恢复率分别为91.3%和90%,认为后路器械复位内固定对爆裂骨折的复位和对椎管的间接减压是有效的,并以2周内手术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骨折 内固定术 后路器械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52
7
作者 李军 吴家昌 +3 位作者 蒋勇 林舟丹 马敏杰 赵海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6-700,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手工检索骨科相关杂志,纳入关于比较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篇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手工检索骨科相关杂志,纳入关于比较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篇研究共1 082例椎体,其中PVP组563例,PKP组519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相比较,VAS及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椎体后凸成形术对Cobb角的矫正度数大于椎体成形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在缓解疼痛和骨水泥渗漏上无明显的区别。在矫正Cobb角度上,椎体后凸成形术较椎体成形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患者的微波高温治疗 被引量:41
8
作者 范清宇 马保安 +5 位作者 郭爱林 李玉林 叶军 周勇 沈万安 裘秀春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484-487,I071,共5页
为探讨治疗骨肿瘤新的保肢手术,作者选用了一种利用微波植入式天线阵诱导高温的全新手术方法,治疗各类骨肿瘤患者112例,其中79例恶性,33例良性;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给予免疫治疗,并检测了患者手术前后的免疫功能。术后随访3... 为探讨治疗骨肿瘤新的保肢手术,作者选用了一种利用微波植入式天线阵诱导高温的全新手术方法,治疗各类骨肿瘤患者112例,其中79例恶性,33例良性;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给予免疫治疗,并检测了患者手术前后的免疫功能。术后随访3~50个月,平均23个月。5例椎体恶性肿瘤手术目的主要在于减轻症状;107例保肢手术的患者,10例局部复发截肢,97例局部控制良好;74例肢体恶性肿瘤患者中,12例术后4个月~2年内肺部转移,8例术后病理性骨折。40例随访2年以上且肿瘤无复发、转移患者中的29例关节功能优,11例良。关节功能大多良好,稳定无痛,屈伸功能正常。SPECT检查表明:灭活的肿瘤骨段在1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出现再血管化。经过高温和免疫疗法后多数患者的免疫状态得到改善。作者认为,微波高温手术和辅助性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骨肿瘤安全、有效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免疫疗法 微波疗法
原文传递
胸腰段各种减压术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6 位作者 罗卓荆 马保安 孙宏慧 王万明 丁勇 张西正 李光新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5-41,共7页
本文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评价了各种减压术对胸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椎板减压术后抗弯强度降低最明显(P<0.01),约为对照组的三分之一。屈伸活动度亦较对照组增加了一倍(P<0.05)。(2)侧前方减压术使屈曲状态下水平位移... 本文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评价了各种减压术对胸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椎板减压术后抗弯强度降低最明显(P<0.01),约为对照组的三分之一。屈伸活动度亦较对照组增加了一倍(P<0.05)。(2)侧前方减压术使屈曲状态下水平位移及旋转角均增加(P<0.05)抗压及抗弯强度亦降低。(3)侧方减压术使矢状面水平位移及旋转角明显增加(P<0.01),并使抗压强度降低最明显(P<0.01)。从结果分析可以认为后柱结构、特别是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对维持脊柱稳定,防止胸腰椎过度屈曲起重要作用。椎体结构及两侧小关节突的完整对轴向载荷的传导起主要作用,并有防止在轴向载荷作用发生矢状面水平及旋转位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 腰椎 减压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成年狗股骨微波高温灭活后的再血管化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刘振东 范清宇 +2 位作者 马宝安 蒋维中 裘秀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682-685,I002,共5页
目的:建立长骨微波高温灭活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再血管化过程。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狗16只,无菌条件下显露一侧股骨并游离髁上约8cm骨段,隔热材料保护周围组织,间距2.5cm置入微波天线2根,间断加热,维持骨皮质表面温度... 目的:建立长骨微波高温灭活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再血管化过程。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狗16只,无菌条件下显露一侧股骨并游离髁上约8cm骨段,隔热材料保护周围组织,间距2.5cm置入微波天线2根,间断加热,维持骨皮质表面温度50~60℃30分钟。术后不同时间进行ECT骨扫描,取材前进行土霉素标记,印度墨汁灌注。取材后进行双侧股骨X线摄片、脱钙透明、石蜡包埋切片等处理。结果:通过ECT、血管灌注等方法证实约有5~6cm骨段在灭活后完全失去血运,不产生土霉素荧光标记。灭活骨段4周左右首先从后侧肌间隔处接收血液供应,并以再管道化的方式开始再血管化。12周时,髓腔及骨皮质外2/3形成新生血管网,骨皮质内带血管稀疏。6个月以后,骨皮质内带血供明显改善。术后12周以前,灭活骨段的爬行替代以骨吸收表现为主。6个月以后,绝大多数新生血管周围均进入骨形成期。新生骨呈非随机性分布,至术后1年,大部区域死骨面积仍占50%以上,而后侧肌间隔处骨皮质大部分已被新生骨替代。结论:本实验首次建立了成年狗股骨微波高温灭活的动物模型,并证实了后侧肌间隔对大段股骨再血管化的重要性。在实验条件下,微波高温灭活骨显示了良好的骨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灭活 股骨灭活 微波 骨再生 再血管化
全文增补中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王波 胡海涛 +4 位作者 潘健 简伟明 牛舜 龙华 马保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10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 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4-12行初次TKA的138例(203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摄下肢全长X线片(LLR)、测量手术前后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 目的 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4-12行初次TKA的138例(203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摄下肢全长X线片(LLR)、测量手术前后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采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AKS评分、HSS评分评价TKA效果。将MFTA分为控制在2°以内组和3°以内组讨论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利用LDFA、MPTA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结果 采用3°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3°≤MFTA≤3°组术后AKS关节与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MFTA〉3°或MFT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2°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2°≤MFTA≤2°组与MFTA〉2°或0.05)。分别以3°为标准对LDFA、MPTA进行分组,除术后ROM外,-3°≤LDFA≤3°组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LDFA〉3°或〈-3°LD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PTA≤3°组与MPTA〉3°或MPTA〈-3°组术后ROM、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TKA临床效果确切,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为3°,即外翻3°-内翻3°,且引起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为股骨远端截骨不够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力线 膝关节活动度 AKS评分 HSS评分
原文传递
沈氏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 被引量:32
12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4 位作者 崔海相 罗卓荆 蔡福金 张明华 李福良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667-671,共5页
本组使用沈氏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共治疗胸腰段脊柱损伤104例。其中男82例,女22例。年龄16~68岁,平均38岁。伴有脊髓神经损伤73例(70.2%)。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26个月。治疗结果,后凸畸形角由术前2... 本组使用沈氏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共治疗胸腰段脊柱损伤104例。其中男82例,女22例。年龄16~68岁,平均38岁。伴有脊髓神经损伤73例(70.2%)。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26个月。治疗结果,后凸畸形角由术前27.6°矫正到术后4.4°,矢状面水平位移由术前31.2%纠正到术后0%,压缩椎体高度由术前的52.9%恢复到术后的96.4%。椎管矢状径和面积分别由术前的11mm和1.2cm2恢复到术后的14.4mm和1.8cm2(P<0.05)。不完全截瘫组术后神经功能有Frankel一级以上改善的为90.6%。临床疗效表明沈氏装置是胸腰段脊柱损伤可选择的良好内固定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氏装置 胸腰段骨折 截瘫 复位
原文传递
成人正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怡 丁勇 +3 位作者 邹敬才 曲晓莉 旬文兴 张秀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448-449,共2页
目的:探讨成人正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帮助和参考。方法:将61例成人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正常颌成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测定,比较两组中各... 目的:探讨成人正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帮助和参考。方法:将61例成人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正常颌成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测定,比较两组中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成人正畸患者SCL-90各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按显著性高低排列,前4位分别为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SDS、SAS评分也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1)。结论:成人正畸患者存在心理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正畸 心理评估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14
作者 余晓杰 蒙思锋 +1 位作者 唐光伟 廖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TED)技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8例拟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局麻下行PTED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评...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TED)技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8例拟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局麻下行PTED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评定,并于术后3个月时进行改良Macnab临床疗效评级。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所有不良反应。结果:PTED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VAS)由术前的6.9±1.8分下降为术后1周的2.8±0.6分(P<0.01),术后3月时无进一步改善(P=0.22)。ODI功能评价由术前的(71.3±10.2)%下降为术后1周的(18.0±5.6)%(P<0.01);且术后3个月时继续下降为(12.9±3.8)%。Macnab分级显示:术后1周时优良率为81.0%,术后3个月时优良率为89.7%(P=0.19)。术后1周2例患者仍有明显症状,行二次椎间孔镜治疗后好转。治疗过程中仅4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给予神经营养等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PTED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外科学 腰椎 @经皮椎间孔镜 @微创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宏斌 龙华 +5 位作者 袁华 段强 惠楠 王虹 毛利 牟翔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54-260,共7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照组,2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运动皮质低频(1 Hz)重复经颅...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照组,2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运动皮质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2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Fugl-Meyer上肢评价量表(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验(WMF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记录并分析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UE评分(P=0.006)和WMFT评分(P=0.024)均增加;两组不同时间点FMA-UE评分(P=0.000)和WMFT评分(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亦高于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979)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085)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50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健侧运动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运动障碍 上肢 经颅磁刺激 康复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皮质S-100、GFAP和Nest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袁华 龙华 李玲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20-523,共4页
目的 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后 ,脑梗死大鼠皮质S 10 0、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变化。方法  60只SD大鼠制作脑梗死模型 ;2 4h后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制动组 ;康复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旋转、行走等功能训练 ,制动... 目的 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后 ,脑梗死大鼠皮质S 10 0、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变化。方法  60只SD大鼠制作脑梗死模型 ;2 4h后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制动组 ;康复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旋转、行走等功能训练 ,制动组置于网状笼内固定 ,另设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 ,各组在 2 4h和 1,2 ,3 ,4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质中S 10 0、GFAP和Nestin表达。结果 康复组和制动组大鼠皮质梗死灶周围出现S 10 0、GFAP和Nestin阳性染色细胞 ,随时间延长反应增强 ,康复组反应明显较制动组强。结论 康复功能训练可激活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 ,改善神经元的内环境 ,保护神经元 ,促进其修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皮质 S-100蛋白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巢蛋白 康复训练
原文传递
脂多糖诱导脓毒症小鼠心肌细胞及线粒体自噬 被引量:26
17
作者 赵品 高金鉴 +4 位作者 姜静 彭细娟 吴巍 郑兰兰 姚立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及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变化。方法雄性C57BL/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LPS处理6、12、24、36 h组。LPS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10 mg/kg LPS建立脓毒症模型,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以上时间... 目的探讨脓毒症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及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变化。方法雄性C57BL/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LPS处理6、12、24、36 h组。LPS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10 mg/kg LPS建立脓毒症模型,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以上时间点处死小鼠,收集血液及心脏组织,提取心肌组织胞质蛋白、线粒体及线粒体蛋白,另取心肌组织进行冰冻切片;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含量变化;JC-1染色结合荧光酶标仪检测LPS刺激后不同时间点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帕金森病蛋白(parkin)水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肌组织LC3、pink1/parkin蛋白的定位及其在不同处理组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血清c Tn I在6 h即开始明显升高;LPS处理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在LPS 12 h组最低;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在腹腔注射LPS 12 h明显升高,然后逐渐下降;pink1/parkin在腹腔注射LPS 6 h明显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结论脓毒症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及线粒体自噬水平升高,自噬应激可能更早发于心肌线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肌损伤 线粒体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 PINK1 PARKIN
下载PDF
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与神经功能恢复 被引量:23
18
作者 阮狄克 巫发祥 沈根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729-731,共3页
目的:观察胸腰段骨折伴不全截瘫经后路器械矫形固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与椎管间接减压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78例,男53例,女25例,年龄18~59岁,平均29岁。按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B级34例,C级29例和D级15例。后路内固定器械分别用H... 目的:观察胸腰段骨折伴不全截瘫经后路器械矫形固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与椎管间接减压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78例,男53例,女25例,年龄18~59岁,平均29岁。按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B级34例,C级29例和D级15例。后路内固定器械分别用Harrington棒,Edwards装置,沈氏装置和RF内固定。随访时间2~11年,平均4年9个月。结果:2周内和2周以上手术组椎管面积分别较术前改善225%和111%,而脊髓神经功能有Frankel1级以上改善则分别为919%和875%。结论: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可使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得到有效恢复,并以2周内实施手术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间接减压 直接减压 治疗
下载PDF
颈枕区融合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4 位作者 雷伟 周劲松 孙宏慧 吴起宁 贺增良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0-425,共6页
目的总结颈枕区融合术后的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3年1月行颈枕区融合的318例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65例次。并发症分为颈枕区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中远期并发症)和供骨区并发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目的总结颈枕区融合术后的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3年1月行颈枕区融合的318例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65例次。并发症分为颈枕区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中远期并发症)和供骨区并发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名医师联系并接待复诊患者,30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18年,平均6年8个月。单纯融合组并发症15例次,发生率38.5%,1例次神经症状加重、2例次植骨块移位、1例次植骨块吸收以及1例次植骨块不愈合者经翻修而恢复。融合内固定组并发症50例次,发生率19.1%。1例次Simmons钢丝固定术后神经症状加重,采用枕大孔减压颈枕融合Cervifix固定,神经症状明显改善。1例次先天性寰枢椎脱位Axis固定术后椎体移位加重,经口齿突切除、颈枕融合Cervifix固定。1例次Simmons钢丝固定术后3个月发现棘突骨折,行C1,2融合Vetex侧块螺钉固定,3个月后植骨块融合。螺钉方向不当致一过性神经根损伤者术中调整螺钉方向。4枚螺钉退出引起疼痛者取出螺钉。椎动脉损伤者经结扎椎动脉或拧入螺钉而止血。结论颈枕区融合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恰当的处理预后良好。熟悉解剖、掌握技巧是减少并发症的前提,正确选择内固定系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压包扎是处理供骨区血肿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并发症 枕区 CERVIFIX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 2003年1月 围手术期并发症 供骨区并发症 固定术后 症状加重 颈枕融合 1985年 回顾性分析 远期并发症 融合内固定 神经根损伤 椎动脉损伤 内固定系统 防治策略 随访时间 骨块移位
原文传递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71例 被引量:24
20
作者 屈小鹏 康凯 +3 位作者 刘志斌 白小军 刘军 廖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997-998,1001,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和对照组(n=79),观察组给予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对照...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和对照组(n=79),观察组给予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开放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肉剥离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周VAS和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伤口疼痛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治疗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 @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