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位置性眼震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周丽丽 童蓓 +3 位作者 王文昭 李斐 赵菲 庄建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观察研究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位置性眼震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视频眼震图(VNG)记录的14例急性发作期VM患者和16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Roll-test)... 目的观察研究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位置性眼震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视频眼震图(VNG)记录的14例急性发作期VM患者和16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Roll-test)诱发下位置性眼震的类型、强度、时间等参数。结果 VM患者于多种诱发体位时出现混合性的眼震成分,其眼震成分主要为下跳性、离地性及向地性成分的单个或多个组合。VM组和HSC-BPPV组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M组水平成分的眼震最大慢相角速度(SPVmax)为(11.4±2.3)°/s,低于HSC-BPPV组[(56.8±9.4)°/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HSC-BPPV组相比,VM组达到SPVmax时所需的时间(tm)较长[(18.1±2.0)s vs(5.9±1.1)s,P<0.001],其眼震变化速率较缓慢[(0.54±0.14)°/s^2 vs(7.21±1.79)°/s^2,P<0.001]。HSC-BPPV组的强弱侧眼震强度的不对称比高于V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VM中异常的中枢整合机制可能引起紊乱的半规管旋转信息传递,导致变位试验时出现混合性眼震成分以及多种体位诱发的平坦型眼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位置性眼震 视频眼震图 中枢整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