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535
1
作者 陈可冀 吴宗贵 +2 位作者 朱明军 毛静远 徐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3-141,共9页
要点说明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 要点说明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诊疗 慢性心力衰竭 专家经验 临床研究证据 慢性心衰 药物治疗 优势互补 执业医师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340
2
作者 陈可冀 +4 位作者 吴宗贵 朱明军 毛静远 徐浩 罗静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6年第5期340-347,共8页
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 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随着临床实践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出现,将会不断更新和完善。推荐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且就共识本身而言,并不包括所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具体治疗措施需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做出决定。关键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2)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3)慢性心衰A、B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B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4)慢性心衰C、D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浊。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5)慢性心衰C、D阶段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气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处方选用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病)等;阳气亏虚血瘀证处方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气阴两虚血瘀证处方选用生脉散加味,中成药可选用生脉胶囊、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6)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需注意潜在的中西药间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衰 血瘀证 慢性心力衰竭 生脉饮口服液 中医证候要素 芪苈强心胶囊 阳气亏虚 气阴两虚 专家经验 逆转心室重构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66
3
作者 陈可冀 +3 位作者 吴宗贵 朱明军 毛静远 徐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3期225-232,共8页
要点说明 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诊疗 慢性心力衰竭 专家经验 临床研究证据 慢性心衰 药物治疗 优势互补 执业医师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16
4
作者 马山珊 郑红薇 王蓓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3-365,共3页
关键词 高血压 自我遵嘱服药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 被引量:43
5
作者 韩雅玲 王海昌 +17 位作者 陈韵岱 黄岚 丁世芳 吴宗贵 祝之明 向定成 姜铁民 赵仙先 杨丽霞 王冬梅 刘惠亮 宋治远 曹雪滨 荆全民 李毅 柏书轶 徐凯 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血管开通时间
下载PDF
巴林特小组及相关培训对医护人员沟通能力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庞娇艳 陆莉 +3 位作者 陈翠华 张晓萍 顾晨辰 柏涌海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20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以巴林特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医/护患沟通培训对医护人员沟通能力和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2013年8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分5批招募54名医护人员,每批进行6次巴林特小组与医患沟通理论培训,比较培训前... 目的探讨以巴林特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医/护患沟通培训对医护人员沟通能力和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2013年8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分5批招募54名医护人员,每批进行6次巴林特小组与医患沟通理论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小组成员的临床沟通能力和应对方式。结果经过培训,小组成员临床沟通能力各维度得分普遍提高,其中团队沟通、情感感知和困难情景沟通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小组成员的应对方式趋向于更积极,更多采取"解决问题"的成熟应对方式,而"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巴林特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并使其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特小组 医生 护士 患者 沟通 应对方式
下载PDF
鲁南力康(米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39
7
作者 陈曙霞 杜惠君 +23 位作者 梅尚文 陈蕾 陈美芳 袁济民 杭燕南 吴迁 秦惠勋 蔡乃绳 朱文青 周达新 胡英 西雁 柏瑾 杨露芳 吴宗贵 黄高忠 许群 郑明芳 钱佑文 严铭玉 王鸣和 王骏 季瑛 唐琦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本研究用米力农治疗75例心力衰竭患者并与20例氨力农治疗者作对照,结果米力农治疗经7天(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用99~mTC核素所测左室喷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36.1±15.9%升高至41.76±18.7%(P<0.02),用超声... 本研究用米力农治疗75例心力衰竭患者并与20例氨力农治疗者作对照,结果米力农治疗经7天(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用99~mTC核素所测左室喷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36.1±15.9%升高至41.76±18.7%(P<0.02),用超声心动图所测心搏量(SV)、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亦有明显改善,SV(ml/beat)由治疗前的90.36±38.69上升至103.1±38.69,CO(L/min)由治疗前的5.78±2.83上升至7.35±3.88,CI(L/mm/m^2)由3.75±2.23上升至4.72±2.27,P值均<0.001,用Swan—Ganz球囊导管所测血流动力学效应,示CI和SVI(每搏容量指数)显著增加,PCWP(肺毛细血管契压)、PAP(肺动脉压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显著下降,P值均<0.05,血压和心率无明显改变(P>0.05),总有效率为90%,对3例已有洋地黄中毒但心衰仍未控制者亦取得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南力康 米力农 药物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4
8
作者 陈侃 陈鹏飞 +3 位作者 王丹宁 黄颖 王磊 廖德宁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4期428-431,435,共5页
目的 研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75岁及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后6个月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因冠心病收治入长征医院心内科并接受PCI的患者1228例,其中男性936例,女性292例... 目的 研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75岁及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后6个月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因冠心病收治入长征医院心内科并接受PCI的患者1228例,其中男性936例,女性292例,年龄30~92岁(60±10岁)。按年龄分为≥75岁组(n=261)和<75岁组(n=967)。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资料、实验室数据、手术相关治疗数据及围手术期和术后6个月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慢性肾衰竭比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既往卒中比例、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比例、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三酰甘油下降,而凝血酶原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pro-BNP升高,RCA和LAD病变比例、三支及以上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比例、钙化病变比例、长病变比例增加,桡动脉入路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院内死亡、出血相关并发症、造影剂肾病、PCI术中心肌梗死、PCI相关心力衰竭比例增加,术后6个月全因死亡比例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比例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吸烟(OR=3.677,95%CI:1.561~8.622)、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OR=4.086,95%CI:1.733~9.636)、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OR=9.286,95%CI:3.864~22.316)、既往卒中史(OR=3.517,95%CI:1.524~8.116)与高脂血症(OR=4.996,95%CI:1.278~19.530)是PCI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症更多,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PCI术后并发症更多。吸烟、入院时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脂、LP(a)及TNF-α水平变化及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2
9
作者 郑昌柱 任雨笙 +1 位作者 李兰蓀 贾国良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成形术(PTA)后血管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血脂、脂蛋白(a)[LP(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这一过程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30只高脂喂养新西兰兔为实验组,10只普通饲料喂养的纯种新西兰兔作... 目的:探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成形术(PTA)后血管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血脂、脂蛋白(a)[LP(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这一过程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30只高脂喂养新西兰兔为实验组,10只普通饲料喂养的纯种新西兰兔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实验前、喂养2周和PTA术后1、2、3月行血液生化检查,常规生化法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浓度,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并分批取兔主动脉血管作组织病理学检查。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同LP(a)和TNF‐α相关性,用ROC曲线下面积确定相对参考值。结果实验组TC、TG、LDL‐C水平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明显增高,显著高于基础水平(P<0.05),高脂喂养2周时HDL‐C较基础水平明显降低(P<0.05);PTA术后2月时TNF‐α含量急剧升高,明显高于试验前(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月TNF‐α水平对于腹主动脉狭窄发生的危险性比值(RR)为1.84(P<0.01)。TNF‐α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811~0.956),Lp(α)为0.523(95%CI:0.409~0.720)。结论血脂紊乱是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TNF‐α在PTA后中晚期升高提示其参与了动脉硬化的血管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成形术 脂蛋白(A)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精神应激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舒缩反应 被引量:28
10
作者 黄佐 樊民 吴宗贵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9-491,共3页
目的 观察精神应激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舒缩反应。方法 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 2 1例冠心病患者精神应激 (心算 10min)前后冠状动脉内径。结果 精神应激时心率由 ( 78± 16 )增加到 ( 91± 2 2 )次 /min(P <0 0 0 1... 目的 观察精神应激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舒缩反应。方法 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 2 1例冠心病患者精神应激 (心算 10min)前后冠状动脉内径。结果 精神应激时心率由 ( 78± 16 )增加到 ( 91± 2 2 )次 /min(P <0 0 0 1) ;收缩压由 ( 14 4± 2 2 )上升到 ( 16 6± 2 9)mmHg( 1mmHg =0 133kPa) (P <0 0 0 1) ;舒张压由 ( 93± 8)上升到 ( 10 1± 11)mmHg(P <0 0 5 ) ;心率收缩压乘积由 ( 11 4±3 3)增加到 ( 15 6± 5 7)次 /min·mmHg·10 3 (P <0 0 0 1)。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病变 ( 2 2处 )段内径由应激前的 ( 1 97± 0 5 7)mm降至 ( 1 6 6± 0 5 2 )mm (P <0 0 1) ,休息 10min后为 ( 1 75± 0 6 2 )mm ,仍明显小于应激前的 ( 1 97± 0 5 7)mm(P <0 0 5 )。结论 精神应激使冠心病患者心率血压明显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应激 冠心病 冠状动脉 舒缩反应
原文传递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11
作者 沈彬 吴宗贵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4-236,共3页
目的 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 112例UA患者 (UA组 )入院时及出院时、80例正常对照者 (C组 )入院时血清hs CRP水平 ,并按危险度高低将UA患者分为BraunwaldⅠ、... 目的 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 112例UA患者 (UA组 )入院时及出院时、80例正常对照者 (C组 )入院时血清hs CRP水平 ,并按危险度高低将UA患者分为BraunwaldⅠ、Ⅱ、Ⅲ级 ,观察相应hs CRP水平及治疗后各级患者hs CRP变化情况 ,随访 6个月 ,观察治疗后有不同hs CRP变化趋势的患者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UA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的hs CRP水平分别为 (7.96± 2 .31)及 (7.0 6± 2 .0 5 )mg/L ,均显著高于C组的(1.14± 1.0 2 )mg/L(P <0 .0 1) ;随危险度增加 ,BraunwaldⅠ、Ⅱ、Ⅲ级患者的hs CRP相应增高 ,分别为 (3.84± 2 .15 )、(8.2 3± 2 .4 6 )和 (11.18± 4 .39)mg/L ,出院时分别降至 (3.6 6± 2 .6 1)、(7.33± 3.16 )和 (9.2 4±4 .14 )mg/L ;出院时hs CRP下降明显 (≥ 0 .5mg/L) 76例 ,下降不明显 36例 ,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7.1%、38.9% ,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UA患者hs CRP水平明显增高 ,并随危险度分级增加而增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hs CRP水平无明显下降的患者 6个月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超敏C反应蛋白 测定 HS-CRP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运动耐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崔芳 任雨笙 +3 位作者 王惠芳 李玲 牟祥 马虹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进行了首次PCI的患者57例,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26例)和对照组(31例), 2组患者除行PCI治疗外,均采用相似的常规疗法(口服肠溶阿司匹...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进行了首次PCI的患者57例,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26例)和对照组(31例), 2组患者除行PCI治疗外,均采用相似的常规疗法(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转换酶抑制剂或他汀类药物等)。运动康复组于PCI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不同阶段、不同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运动分为热身期、锻炼期、恢复期。3个月后,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前、运动中的心率、血压、心电图改变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经运动康复治疗3个月后,运动康复组与对照组静息及运动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压双乘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总运动时间、运动至出现ST段压低1 mm时间、运动至心绞痛出现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或P<0.01),最大运动耐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遵照运动处方进行的运动训练能明显缓解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及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T变化,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运动耐量,延长运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康复训练 运动耐量 平板运动试验
原文传递
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丁茹 桂艳萍 +1 位作者 陈金明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临床症状稳定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n=48)及安慰剂组(n=48),分别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或安慰剂治疗(2粒/次,3次/d,口服)24周...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临床症状稳定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n=48)及安慰剂组(n=48),分别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或安慰剂治疗(2粒/次,3次/d,口服)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麝香保心丸组LVEF平均提高5.6%[治疗前(34.2±3.5)%,治疗后(36.1±4.0)%,P<0.05],血清BNP水平降低[治疗前(680.2±203.9)pg/mL,治疗后(621.8±200.7)pg/mL,P<0.05],6MWT距离增加[治疗前(385.3±69.2)m,治疗后(401.7±75.0)m,P<0.05],而LVEDV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能有效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是否能逆转左室重塑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心力衰竭 冠心病 心脏功能试验
下载PDF
内皮素在冠心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金明 陈思聪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1995年第5期284-287,共4页
本文介绍了内皮素对心血管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对正常冠脉和心脏的作用,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素对心脏的作用,冠心病时内皮素的临床研究以及针对内皮素的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 冠心病 内皮素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诱导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玫 吴宗贵 +3 位作者 陈金明 张玲珍 李莉 马鹏程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 (T10 )对平滑肌细胞 (SMCs)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体外主动脉SMCs培养和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 T10 与指数增殖期SMCs共育后 ,可引起核染色质浓缩、聚集 ,细胞膜内陷 ,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形态...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 (T10 )对平滑肌细胞 (SMCs)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体外主动脉SMCs培养和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 T10 与指数增殖期SMCs共育后 ,可引起核染色质浓缩、聚集 ,细胞膜内陷 ,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 ,在G1峰前出现凋亡峰 ,峰值随T10 浓度增加而升高 ;G1期细胞进入S期并阻滞于S期 ;G1、M期细胞比例下降而S期升高 ;凋亡分子Fas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T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平滑肌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胺碘酮药代动力学和电生理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16
作者 廖德宁 杨志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476,共2页
胺碘酮为高脂溶性药物,在小肠被动吸收,高脂饮食能增加其吸收。在体内呈三室开放模型分布,所达稳态时间及消除半衰期均很长,多种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等均影响其分布和清除,故用药应个体化。胺碘酮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CYP)代谢... 胺碘酮为高脂溶性药物,在小肠被动吸收,高脂饮食能增加其吸收。在体内呈三室开放模型分布,所达稳态时间及消除半衰期均很长,多种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等均影响其分布和清除,故用药应个体化。胺碘酮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CYP)代谢。口服胺碘酮的主要药效物是去乙基胺碘酮(DEA),而静脉胺碘酮主要以原药形式发挥作用。DEA对快反应心肌细胞作用强,而胺碘酮对慢反应心肌细胞作用强。故静脉胺碘酮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较好,而口服转复效果好,并能有效抑制室性心动过速。由于很多药物通过肝脏CYP代谢。故胺碘酮与这些药物合用时,各药血浓度升高,药理作用会增强,故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胺碘酮具多通道滞阻的特性,使三层心肌复极均匀延长,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胺碘酮 综述 药代动力学 电生理特性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护能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蓓 王家美 +4 位作者 华丽 王燕 朱大乔 刘珊珊 刘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24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其自护能力的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8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11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其自护能力的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8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11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管理的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for managing chronic disease 6-item scale,SES6)、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评估表对其进行自我效能和自护水平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36.95±3.21)分;自我管理的综合自护能力得分为(62.89±13.56)分;其自我效能总分与自我护理行动力及自我保健能力的管理评分成正相关(r=0.356,P<0.05;r=0.257,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低,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以下,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护行动力和自我保健的管理。在护理干预中应充分树立和培养患者完成相关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的信心,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自我效能 自护能力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CD40-CD40L共同表达于人内皮细胞及人动脉粥样斑块中 被引量:15
18
作者 严金川 吴宗贵 +2 位作者 仲人前 张玲珍 孔先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 :探讨CD4 0和CD4 0L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否可共同表达。方法 :CD4 0及CD4 0L在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分别采用荧光技术、RT -PCR、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blotting检测。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D4 0及CD4 0L的表... 目的 :探讨CD4 0和CD4 0L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否可共同表达。方法 :CD4 0及CD4 0L在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分别采用荧光技术、RT -PCR、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blotting检测。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D4 0及CD4 0L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人内皮细胞能连续表达CD4 0及CD4 0LmRNA和蛋白 ,并且细胞因子IL - 1β、IL - 6、TNF -α、INF -γ能明显刺激内皮细胞表达CD4 0、CD4 0L。人动脉粥样斑块中能共同表达CD4 0及CD4 0L ,而动脉壁的其它部分不表达。CD4 0L主要表达在斑块的肩部和底部 ,CD4 0在斑块中表达广泛。结论 :人内皮细胞表面及粥样斑块中能共同高表达CD4 0和CD4 0L ,提示CD4 0及CD4 0L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40 CD40配体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 细胞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郑红薇 王蓓 +1 位作者 孙英华 张治宇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9期11-12,共2页
目的 研究遵医行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未施加任何影响,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率(包括定期复查,按时服药,血压监测,合理运动,饮食控制)。结果 实验组在定期... 目的 研究遵医行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未施加任何影响,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率(包括定期复查,按时服药,血压监测,合理运动,饮食控制)。结果 实验组在定期检查、按时服药、血压检测、饮食控制等方面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遵医率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遵医行为 遵医率 血压检测 饮食控制 护理干预
下载PDF
奥美沙坦酯与氯沙坦钾治疗中国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周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诸骏仁 蔡廼绳 +9 位作者 范维琥 朱鼎良 何奔 吴宗贵 柯元南 郭静萱 马虹 黄峻 李新立 陈运贞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77-881,共5页
目的通过与氯沙坦钾比较评价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平行分组、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共入选28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奥... 目的通过与氯沙坦钾比较评价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平行分组、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共入选28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奥美沙坦酯20 mg 或氯沙坦钾50mg,每天1次口服治疗。在用药4周后对患者进行血压评价,如果患者舒张压(DBP)仍≥90 mm Hg(1 mm Hg=0.133 kPa),则试验药物剂量加倍,直至8周试验结束;治疗4周后 DBP<90 mm Hg 的患者则维持原剂量继续治疗至第8周。结果(1)治疗4周后,奥美沙坦酯组坐位 DBP 谷值平均下降11.72 mm Hg,氯沙坦钾组平均下降9.23 mm Hg,两组间比较 P=0.004。(2)治疗8周后,奥美沙坦酯组坐位 DBP 谷值平均下降12.94 mm Hg,氯沙坦钾组平均下降11.01 mm Hg,两组间比较 P=0.035。(3)治疗4周后,奥美沙坦酯组有效数为81例(65.3%),氯沙坦钾组有效数为68例(52.7%),两组间比较 P=0.028;治疗8周后,两组有效病例数和有效率相当,P>0.05。(4)治疗8周后,24 h 动态血压监测显示,奥美沙坦酯组 DBP 和 SBP 的个体和总体谷/峰比值均高于氯沙坦钾组.奥美沙坦酯在24 h 内的作用持续时间比氯沙坦钾组长。(5)奥美沙坦酯组和氯沙坦钾组发生的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0.5%和13.9%,P>0.05。结论奥美沙坦酯每日口服20~40 mg 能够有效、安全地治疗高血压。与氯沙坦钾每日口服50~100mg 相比,奥美沙坦酯的降压效果优于氯沙坦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