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丙酚预防剖宫产术患者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相关不良反应的适宜血浆靶浓度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杰 杜晔 +2 位作者 王龙 朱海 俞卫锋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 探讨异丙酚预防剖宫产术患者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相关不良反应的适宜血浆靶浓度.方法 拟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患者128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4 ~ 37岁,体重54 ~ 78 kg,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 探讨异丙酚预防剖宫产术患者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相关不良反应的适宜血浆靶浓度.方法 拟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患者128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4 ~ 37岁,体重54 ~ 78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2):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异丙酚组(P1-3组).于子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的同时,P1组、P2组、P3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分别为0.8、1.2和1.6μg/ml,C组以0.5 ml&#183;kg-1 h-1的速率输注生理盐水,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给药后至手术结束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于卡前列氨丁三醇给药后记录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给药后15 min时记录Ramsay镇静评分,2分为镇静满意.术后随访记录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P2组和P3组卡前列氨丁三醇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1组和P2组镇静满意率升高,P1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P<0.05),P1组卡前列氨丁三醇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P3组镇静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1组比较,P2组和P3组卡前列氨丁三醇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2组镇静满意率升高,P3组镇静满意率降低(P<0.05);与P2组比较,P3组镇静满意率降低(P<0.05),卡前列氨丁三醇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组未见心血管事件发生,P3组低血压发生率9%.结论 异丙酚预防剖宫产术患者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相关不良反应的适宜血浆靶浓度为1.2 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前列素 二异丙酚 剖宫产术 药物释放系统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原文传递
丙泊酚的脑内作用区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杰 俞卫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76-80,共5页
背景丙泊酚作为目前临床应用中最重要的全身麻醉药之一,其麻醉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在脑内的功能性靶点研究目前还极其有限。目的探讨丙泊酚在脑内可能的靶点位置。内容分别阐述内源性睡眠下丘脑通路、网状上行激动系统、... 背景丙泊酚作为目前临床应用中最重要的全身麻醉药之一,其麻醉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在脑内的功能性靶点研究目前还极其有限。目的探讨丙泊酚在脑内可能的靶点位置。内容分别阐述内源性睡眠下丘脑通路、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丘脑皮质网络以及丘脑网状核和丙泊酚麻醉机制可能存在的相关性。趋向揭示丙泊酚麻醉作用的始动核团抑或相关区域,对于避免过深和过浅麻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减少麻醉并发症以及更为有效的麻醉药物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麻醉机制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治疗非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奕冉 孙玉明 俞卫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28-932,共5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治疗非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行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治疗的42例非肺源性ARDS患者为试验组,同期仅行肺泡复张法治疗的45例非肺源性ARDS患者为...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治疗非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行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治疗的42例非肺源性ARDS患者为试验组,同期仅行肺泡复张法治疗的45例非肺源性ARDS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血气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桡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合指数(OI),呼吸机监测患者的吸气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肺静态顺应性(Cs)和肺动态顺应性(Cd),ELISA检测患者血清IL-6、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3、5、6、7天的桡动脉PaO2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3、5、7天的PaCO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6、7天的OI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IP、Pplat均下降(P<0.05),Cs、Cd均上升(P<0.05);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PIP、Pplat、Cs和Cd的改变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治疗后IL-6、TNF-α含量均下降(P<0.05),IL-10含量增加(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IL-6、TNF-α和IL-10含量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肺泡复张法治疗相比,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可更为有效地改善ARDS患者的肺损伤和肺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复张 呼气末正压通气 呼吸力学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胸主动脉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佳颖 龙跃 +1 位作者 吴飞翔 俞卫锋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3-868,共6页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胸主动脉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 ~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GSH组、胆总管结扎组(BDL组)和谷胱甘肽+胆总管结扎组(GS...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胸主动脉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 ~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GSH组、胆总管结扎组(BDL组)和谷胱甘肽+胆总管结扎组(GSH+ BDL组).GSH组和GSH+BDL组每天经胃灌注GSH 300 mg/kg,连续7d,其他2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束后1 d BDL组和GSH+ BDL采用胆道结扎法制备大鼠阻塞性黄疸模型.GSH组和GSH+ BDL组造模后每天经胃灌注GSH 300 mg/kg,连续7d,其他2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造模后第7天,取血样,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TNF-α、IL-1β和3-硝基酪氨酸(3-NT)、MDA、NO和GSH水平.随后制备胸主动脉环,分别灌注不同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和硝普钠(SNP),计算最大收缩百分比和最大舒张百分比.另取部分胸主动脉环,去除内皮或灌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后,灌注不同浓度NE,计算最大收缩百分比.结果 与S组比较,BDL组血清TB、ALT、AST、TNF-α、IL-1β、MDA、3-NT、NO和GSH水平升高,BDL+ GSH组血清TB、ALT、AST、MDA、GSH和NO水平升高,BDL组和BDL+ GSH组胸主动脉环对NE诱发的最大收缩百分比降低,对Ach和SNP诱发的最大舒张百分比降低(P<0.05或0.01),GSH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DL组比较,BDL+ GSH组血清TB、ALT、AST、TNF-α、IL-1β、MDA、3-NT和NO水平降低,GSH水平升高,胸主动脉环对NE诱发的最大收缩百分比升高,对Ach诱发的最大舒张百分比升高(P<0.01),对SNP诱发的最大舒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DL组去除内皮或经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灌注的胸主动脉环比较,BDL+ GSH组去除内皮或经L-NAME灌注的胸主动脉环对NE诱发的最大收缩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阻塞性 谷胱甘肽 主动脉
原文传递
有关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的肝、肾保护与肝、肾毒性作用的争论 被引量:1
5
作者 袁亚伟 俞卫锋 《上海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10-14,共5页
经典的卤代类吸入麻醉药如氟烷等有肝、肾毒性的报告。但最近的研究证实,卤代类吸入麻醉药可对损害的脏器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对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究竟是有肝、肾毒性还是保护作用存在着争论。新型卤代类吸入麻醉药因代谢率低,在... 经典的卤代类吸入麻醉药如氟烷等有肝、肾毒性的报告。但最近的研究证实,卤代类吸入麻醉药可对损害的脏器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对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究竟是有肝、肾毒性还是保护作用存在着争论。新型卤代类吸入麻醉药因代谢率低,在体内产生的有损害作用的代谢产物的量很少,故引起肝、肾损害的几率几乎可以忽略。卤代类吸入麻醉药对不同脏器的保护机制各异,其中保肝、护肺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实现,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则主要通过激活某些信号蛋白而产生。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的脏器保护和损害作用是相对的,即保护是对已损害脏器的保护,而损害是对正常脏器的损害。此外,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的脏器保护和损害作用均有一定的时效性,损害是暂时的、有自限性的,保护同样是短期的而不是永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麻醉药肝 肾毒性脏器保护
下载PDF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阻塞性黄疸大鼠血管低反应性中的作用
6
作者 袁亚伟 龙跃 +3 位作者 王龙 龚伍翔 黄金强 俞卫锋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2-735,共4页
目的 探讨大电导钙激活钾(BKCa)通道在阻塞性黄疸大鼠血管低反应性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180 ~ 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空白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胆管结扎组(BDL组).采用胆道结扎法制... 目的 探讨大电导钙激活钾(BKCa)通道在阻塞性黄疸大鼠血管低反应性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180 ~ 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空白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胆管结扎组(BDL组).采用胆道结扎法制备阻塞性黄疸模型.术后7d时,取血样,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L)、直接胆红素(DBL)、间接胆红素(IBL)、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制备胸主动脉环,去掉血管内皮,分别灌注梯度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硝普钠,记录动脉环最大收缩与舒张幅度,随后灌注BKCa通道阻断剂(Chtx),终浓度为10-7 mol/L,再分别灌注梯度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硝普钠,记录各浓度下动脉环最大收缩与舒张幅度.计算动脉环最大收缩和舒张百分比(Chtx给药后最大幅度&#247;给药前最大幅度&#215;100%).结果 与C组和S组比较,BDL组大鼠血清TBL、DBL、IBL、ALT和AST水平升高,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发的最大收缩幅度降低,最大收缩百分比升高,对硝普钠诱发的最大舒张幅度升高,最大舒张百分比降低(P<0.05).结论 BKCa通道过度开放可能参与了阻塞性黄疸大鼠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阻塞性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主动脉
原文传递
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的急性分离及电生理学特性的鉴定
7
作者 张成密 王振猛 俞卫锋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46-848,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的急性方分离法并鉴定其电生理学特性。方法sD大鼠,雌雄不拘,5~12d龄,断头后,急性分离大鼠的颈上交感神经节,经酶解消化法获得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于钳制电位-60mv下,加入... 目的建立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的急性方分离法并鉴定其电生理学特性。方法sD大鼠,雌雄不拘,5~12d龄,断头后,急性分离大鼠的颈上交感神经节,经酶解消化法获得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于钳制电位-60mv下,加入100,umol/L乙酰胆碱,记录乙酰胆碱受体电流。采用碳纤维电极技术,于钳制电位760mV下,加入65mmol/LKCl,检测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活动。结果分离出表面光滑、遮光性较好的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并记录到乙酰胆碱受体电流和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泌。结论急性分离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的方法可获得适于膜片钳实验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 交感 神经元 传出 细胞分离 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梗阻性黄疸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异常激活
8
作者 袁亚伟 卢占英 +1 位作者 王龙 俞卫锋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4-478,F0003,共6页
目的探究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在梗阻性黄疸条件下对大鼠胸主动脉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梗阻性黄疸病理状况下血管平滑肌K。,,通道对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 目的探究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在梗阻性黄疸条件下对大鼠胸主动脉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梗阻性黄疸病理状况下血管平滑肌K。,,通道对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胆管结扎组(BDL组),术后连续7d观测各组大鼠的体重、尿液、粪便。术后第7天,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开腹观察肝脏和胆总管的形态变化,确认造模成功后取胸主动脉。将3组大鼠的胸主动脉分别制备血管环,去掉血管内皮,再施以不同处理。比较3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基础收缩力情况。比较用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NE)处理后3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收缩力的改变情况。比较用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Glib)处理后3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收缩力变化百分比(Glib处理后NE诱导的收缩张力/高钾液诱导的收缩张力×100%)。比较硝普钠(SNP)处理后3组大鼠血管收缩力的改变情况。比较用KATP,阻断剂Glib处理后3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收缩力变化百分比(Glib处理后SNP诱导的血管收缩力/静息状态下的血管收缩力×100%)。结果BDL组大鼠肝脏呈弥漫性肿大、颜色发黄、质地变硬,肝脏胆总管残端呈囊状扩张。BDL组大鼠的胸主动脉基础收缩力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值均〈0.05)。NE(1×10^-9、1×10^-8、1×10、1×10^-6mol/L)诱导后BDL组大鼠胸主动脉收缩力均显著低于同剂量NE诱导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值均〈0.05)。用KATP通道阻断剂Glib处理后,BDL组大鼠胸主动脉对NE(1×10^-7、3×10^-7、1×10^-6、3×10^-6mol/L)诱导的血管收缩力变化百分比显著大于同剂量NE诱导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值均〈O.05)。经Kntr通道阻断剂Glib处理后,BDL组大鼠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ATP敏感性钾通道 血管低反应性
下载PDF
脊髓背角浅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瘙痒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迪 俞卫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958-960,I0001,共4页
背景脊髓背角浅层中间神经元与初级传人纤维、背角浅层的投射神经元、来自上位脑结构的下行投射纤维以及其他类型的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复杂的局部环路,在感觉信息(如痛觉、触觉和痒觉等)的传导和调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 背景脊髓背角浅层中间神经元与初级传人纤维、背角浅层的投射神经元、来自上位脑结构的下行投射纤维以及其他类型的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复杂的局部环路,在感觉信息(如痛觉、触觉和痒觉等)的传导和调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究脊髓背角浅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瘙痒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为瘙痒治疗提供的新靶点。内容脊髓背角浅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表达的Bhlhb5抑制性中间神经元(Bhlhb5-expressinginhibitoryinterneurons,B5-I)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中间神经元分别在“化学痒”和“机械痒”的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趋向瘙痒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其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浅层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瘙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