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7例西藏高原地区肾活检患者病理资料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岩 李川 +7 位作者 龚运兵 毛志国 吴俊 陈洪章 李素芝 唐政 刘志红 邓永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88-1190,共3页
目的:慢性肾病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的主要原因,而肾活检对肾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了解我国西藏高原地区慢性肾病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军区总医院自2011年6月至... 目的:慢性肾病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的主要原因,而肾活检对肾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了解我国西藏高原地区慢性肾病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军区总医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因肾疾病行肾活检的10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确定最后诊断。结果所有患者行肾活检时年龄10~66岁,平均(29.8±12.2)岁,男性47例(43.9%)、女性60例(56.1%)、藏族75例(70.1%)、汉族31例(28.9%)、白族1例(1%)。患者中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占95.3%,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仅4.7%。男性占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4.3%,女性占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0%。原发性肾病则以足细胞病为主,占43.9%,其次为膜性肾病,占18.7%,IgA肾病,占11.2%,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占9.3%,膜增殖性肾炎,占5.6%等。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占69.1%,以下依次是尿检异常,占14.9%,单次肉眼血尿,占3.7%,慢性肾衰,占2.8%。肾病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足细胞病,占63.5%,膜性肾病,占18.9%、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占8.1%,膜增殖性肾炎,占5.4%。结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为西藏高原地区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中以足细胞病为多见,继发性肾脏病以过敏紫癜性肾炎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活检 病理 临床表现
下载PDF
高原地区B超引导下穿刺枪肾活检穿刺术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岩 李川 +4 位作者 龚运兵 毛志国 唐婷 李素芝 邓永明 《东南国防医药》 2014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了解我国西藏高原地区慢性肾脏病的肾活检的取材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高原地区肾活检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某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因肾脏病行肾活检的107例取材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取材质量:107例均取到肾组织,总... 目的了解我国西藏高原地区慢性肾脏病的肾活检的取材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高原地区肾活检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某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因肾脏病行肾活检的107例取材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取材质量:107例均取到肾组织,总成功率100.0%,取得肾组织肾小球数(30.5±12.9)个。取材合格2例(1.9%),取材良好105例(98.1%);并发症:肉眼血尿3例(2.8%),其中2例应用垂体后叶素后肉眼血尿消失,1例因继发性癫痫而放弃治疗出院;肾周血肿1例(0.9%)。结论西藏高原地区行肾活检术是安全的,肾活检标本取材均合格,无一例肾活检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活检 取材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肾活检病理资料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岩 邓永明 +6 位作者 李川 龚运兵 毛志国 吴俊 李素芝 刘志红 唐政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病理类型特点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西藏高原地区80例与内地平原地区160例肾活检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类型分布特点,以及病理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1)高... 目的探讨我国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病理类型特点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西藏高原地区80例与内地平原地区160例肾活检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类型分布特点,以及病理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1)高原组与平原组男女比例存在明显差异(0.60:1比1.11:1,P〈0.01)。(2)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高原地区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以微小病变为主(51.39%比14.53%,P〈0.01),而平原地区则以IgA肾病为主(49.57%比6.94%,P〈0.01),同时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狼疮肾炎(LN)比例明显低于平原组(12.6%比34.9%,P〈0.05)。结论西藏高原地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为微小病变,内地平原地区则以IgA肾病最为常见。西藏高原地区的继发性肾脏病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为主,平原地区以LN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针吸 病理学 临床 高原
原文传递
尿毒症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高翔 梅长林 《中国血液净化》 2008年第6期329-331,共3页
尿毒症神经病变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普遍存在的并发症,自从1961年第1例临床病例报道至今,人们对尿毒症神经病变的研究已有几十年。本文就尿毒症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神经病变 尿毒症 临床研究 病例报道 终末期 并发症 第1例
下载PDF
基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薛澄 周晨辰 +8 位作者 许晶 杨博 徐成钢 戴兵 刘亚伟 孙丽君 高翔 郁胜强 梅长林 《协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目的通过GEO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下载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者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分析,得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生物信息... 目的通过GEO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下载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者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分析,得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ADPKD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信号通路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两组关于ADPKD患者肾囊肿组织及对照组织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7869和GSE35831,对其进行DEGs筛选,使用DAVID数据库和Funrich软件分析生物学信息及信号通路,使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结果 GSE7869共有3970个DEGs,GSE35831共有147个DEGs。两组DEGs有28个相同的上调基因和24个相同的下调基因:上调DEGs的功能集中在离子通道相关通路,相关信号通路富集于自噬相关通路如m TOR和PI3K/Akt通路、生长因子和整合素相关通路;下调DEGs集中于能量代谢功能和相关信号通路。结论通过分析ADPKD得出的52个DEGs和相关富集信号通路,可为疾病研究提供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和方向;调控ADPKD肾细胞自噬、延缓囊肿进展将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 基因芯片 GO功能富集分析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预后评估及治疗 被引量:4
6
作者 薛澄 周晨辰 梅长林 《协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75-80,共6页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病率为1‰~2‰,属于罕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侧肾囊肿且逐渐发展,肾脏体积进行性增大,肾功能逐步降低。PKD1基因突变约占81%,PKD2基因突变约占10.5%~22%。...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病率为1‰~2‰,属于罕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侧肾囊肿且逐渐发展,肾脏体积进行性增大,肾功能逐步降低。PKD1基因突变约占81%,PKD2基因突变约占10.5%~22%。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和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信号通路在ADPKD囊肿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表的梅奥风险评估模型和PROPKD(predicting renal outcome in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评分是ADPKD较好的预后评估模型,已成为临床医生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拮抗AVP受体,抑制c AMP通路的托伐普坦已成为ADPKD首个特异治疗药物,可有效抑制总肾脏体积的增长和保护肾功能。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 预后评估 治疗
下载PDF
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原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丽 毛志国 +5 位作者 孙琳琳 戎殳 徐成刚 张玉强 赵学智 梅长林 《中国血液净化》 2008年第11期588-590,共3页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1999年至2008年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分析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23例患者的预后。结果共有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腹膜透...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1999年至2008年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分析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23例患者的预后。结果共有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平均时间(14.4±16.3)月。转血液透析的原因为:透析不充分(30.8%)、技术失败(28.2%)、腹膜透析相关感染(25.6%)、失超滤(10.3%)。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23例患者中有12例死亡,1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事件和感染,糖尿病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明显低于慢性肾炎患者。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是透析不充分、技术失败和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原发病类型可能影响转血液透析后患者存活时间,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较慢性肾炎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糖尿病肾病
下载PDF
雷帕霉素抑制人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VEGF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春艳 梅长林 +4 位作者 袁莉 张懿 付莉莉 蔡厚安 王雪琦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WT9-12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P21)、凋亡...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WT9-12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P21)、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VEGF表达。结果雷帕霉素可抑制WT9-12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并促进细胞凋亡。雷帕霉素可下调WT9-12细胞cyclinD、上调P21表达,下调BCL-2、上调BAX表达。原代培养的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及WT9-12细胞的VEGF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P<0.05)。雷帕霉素可抑制WT9-12细胞VEGF的表达(P<0.05)。结论雷帕霉素可通过抑制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及降低VEGF表达而减少血管形成,从而抑制多囊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雷帕霉素 细胞周期 凋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伴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薛澄 周晨辰 梅长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7年第2期314-317,共4页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以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抗HCV治疗取得很大突破,丙肝已可被治愈.目前临床已有多种耐受性良好的口服直接抗HCV病毒药物(DAAs)用于治疗慢性丙肝.丙肝和慢性肾脏病(CKD)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关于CKD患...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以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抗HCV治疗取得很大突破,丙肝已可被治愈.目前临床已有多种耐受性良好的口服直接抗HCV病毒药物(DAAs)用于治疗慢性丙肝.丙肝和慢性肾脏病(CKD)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关于CKD患者使用抗HCV药物的数据仍相对缺乏.因此本文对DAAs在CKD伴丙肝患者中的治疗时机、方案选择、疗效和安全性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未来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进一步阐明DAAs在CKD和透析患者中的剂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慢性病 肝炎 丙型
原文传递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心室结构和功能及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维平 张玉强 梅长林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MHD患者97例,病情稳定,已排除急性感染及其他活动性疾病。根据hsCRP检测的水平分为hsCRP升高组(hs... 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MHD患者97例,病情稳定,已排除急性感染及其他活动性疾病。根据hsCRP检测的水平分为hsCRP升高组(hsCRP≥3 mg/L)和hsCRP正常组(hsCRP<3 mg/L),分别观察患者的炎症因子TNF-α、IL-6和hsCRP,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EDs)、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与A峰比值(E/A)、心排出量(CO)等。结果 MHD患者hsCRP升高组与hsCRP正常组的血清hsCRP分别为(8.09±3.58)mg/L vs(2.06±0.56)mg/L,IL-6分别为(112.2±43.47)ng/L vs(83.3±26.79)ng/L,TNF-α分别为(5.09±2.21)μg/L vs(4.16±1.64)μg/L(P<0.05或<0.01)。hsCRP升高组LAD、LVEDd、LVEDs、LVPWT、IVST、LVMI均高于hsCRP正常组(P<0.01),hsCRP升高组LVEF,E/A,CO低于hsCRP正常组(均P<0.01)。hsCRP升高组hsCRP、IL-6、TNF-α分别与LAD、LVEDd、LVEDsI、VST、LVPWT、LVMI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LVEF、E/A、CO呈负相关(P<0.05)。hsCRP与TNF-αI、L-6相互之间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MH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并且参与了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 肾透析 炎症 C反应蛋白质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多囊肾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郁胜强 梅长林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0年第10期447-449,共3页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脏疾病。据欧美国家报道,PKD是终末期肾脏病的第4位病因。据我国上海地区统计,PKD所致的透析患者占整个透析人群的5.6%,位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脏...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脏疾病。据欧美国家报道,PKD是终末期肾脏病的第4位病因。据我国上海地区统计,PKD所致的透析患者占整个透析人群的5.6%,位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脏病和良性肾小动脉硬化之后,也位居第4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病 终末期肾脏病 遗传性肾脏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诊治 肾小动脉硬化 透析患者 欧美国家
下载PDF
5/6肾切除小鼠中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的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晨辰 张颖慧 +6 位作者 戴兵 刘亚伟 孙丽君 徐成钢 郁胜强 梅长林 薛澄 《实验动物科学》 2015年第5期35-39,共5页
目的通过制备5/6肾切除(5/6 Nx)小鼠慢性肾脏病(CKD)模型,观察小鼠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及钙磷代谢指标,有助于研究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方法 28只C57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切除模型组约5/6左肾,1周后切除右肾,16周后... 目的通过制备5/6肾切除(5/6 Nx)小鼠慢性肾脏病(CKD)模型,观察小鼠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及钙磷代谢指标,有助于研究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方法 28只C57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切除模型组约5/6左肾,1周后切除右肾,16周后处死后收集血尿和肾脏组织标本,常规检测血尿FGF23、甲状旁腺素(PTH)、活性维生素D、钙、磷等指标,观察肾脏病理。结果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术后16周5/6 Nx小鼠出现体质量减低,血清FGF23、PTH,血磷等异常升高,活性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尿蛋白增加。肾脏病理发现系膜基质增生、胶原沉积及纤维化明显,和肾小球代偿性肥大。结论 5/6 Nx小鼠可以出现明显的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特征,是研究CKD骨病合适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钙磷代谢 慢性肾脏病
下载PDF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静(综述) 崔勇(综述) 赵学智(审校)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0年第10期475-477,共3页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被认为是最具特征性的足细胞病之一。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一些足细胞基因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有关。在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病例被确定存在单基因突变,或者说这...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被认为是最具特征性的足细胞病之一。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一些足细胞基因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有关。在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病例被确定存在单基因突变,或者说这些FSGS患儿和(或)家系是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所导致。足细胞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足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①足突融合,细胞数无明显变化。②细胞凋亡,足细胞数量减少。③发育停滞,并可能伴有轻度增殖。④成熟足细胞受损后可以去分化并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分子遗传学 细胞基因 单基因突变 细胞数量 遗传性疾病 FSGS 病理变化
下载PDF
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14
作者 高翔 梅长林 徐成钢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1,共1页
患者男,55岁,凶颜面及双下肢水肿6d于2011年11月17日收住入我科。实验室检查尿蛋白4+,血白蛋白13g/L,Scr92umol/L.血总胆固醇8.92mmol/L,三酰甘油2.58mmol/L.低密度脂蛋白6.47mmol/L,ESR87mm/h,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肾病综合征 首发表现 ALK 阴性 低密度脂蛋白 双下肢水肿 实验室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