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腔镜术后患者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的围术期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吴裕华 张清华 +2 位作者 刘建东 黄巍 何丽云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28-333,共6页
目的分析胸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发生低体温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围术期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与否将其分为... 目的分析胸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发生低体温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围术期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与否将其分为正常体温组和低体温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ASA分级、入室体温、准备时间、麻醉方式与时间、术中输液量、原发疾病、术前血糖、白蛋白水平以及手术结束至麻醉复苏室时间,对有统计学差异的上述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82例胸腔镜手术患者中,麻醉复苏室发生低体温86例(低体温组),正常体温96例(正常体温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麻醉方式、麻醉时长、入室体温、准备时间、手术结束至麻醉复苏室时间是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低体温组与正常体温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ASA分级、术中输液量、原发疾病、术前血糖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复合麻醉、麻醉时长≥3 h、准备时间≥1 h、手术结束至苏醒时间延长为影响患者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 kg/m^(2)和入室体温≥36.5℃为保护因素。术后低体温组麻醉复苏室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正常体温组(P<0.05),尿量明显少于正常体温组(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低体温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较大、采用复合麻醉、麻醉时长≥3 h、准备时间≥1 h、手术结束至苏醒时间延长的高危患者应予以重视,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体温 胸腔镜手术 影响因素 麻醉复苏室 围手术期
下载PDF
不同时机局部神经阻滞在开腹肝切除中的镇痛效果比较
2
作者 张婵 吕瑶 +1 位作者 张小燕 张鸣青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腹肝切除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第九〇九医院行开腹肝切除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5例,女42例;年龄37~59岁,中...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腹肝切除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第九〇九医院行开腹肝切除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5例,女42例;年龄37~59岁,中位年龄50岁。根据腹横肌平面阻滞时机分为术前组(56例)和术后组(61例)。对比两组阻滞持续时间,24 h舒芬太尼用量,术后第12、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舒适度评分(BCS),TNF-α、IL-1、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不良反应发生等。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前组阻滞持续时间平均为(12.6±2.2)h,明显短于术后组的(14.9±3.1)h(t=-5.945,P<0.05);术前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按压次数为(5.7±1.5)次,明显高于术后组的(4.4±1.3)次(t=5.243,P<0.05)。术前组术后12、24 h的VAS分别为(3.6±0.9)、(3.8±0.9)分,明显高于术后组的(3.0±0.8)、(3.1±0.6)分(t=4.074,4.654;P<0.05)。术前组术后12、24 h的BCS分别为(1.6±0.8)、(1.5±0.8)分,明显低于术后组(2.0±0.8)、(1.9±0.8)分(t=-2.763,-3.048;P<0.05)。术前组术后1 d的TNF-α、IL-1、Cor、ACTH分别为(5.4±1.4)μg/L、(77±14)ng/L、(246±22)mmol/L、(75±9)ng/L,明显高于术后组的(4.2±1.5)μg/L、(54±11)ng/L、(217±20)mmol/L、(60±10)ng/L(t=4.491,8.770,9.509,10.260;P<0.05)。两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分别为2、2、1例和3、2、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可延长神经阻滞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镇痛效果,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和应激激素水平有关,同时不会延缓术后康复和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肝肿瘤 镇痛 加速康复 腹横肌平面阻滞 应激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中心静脉压差值对腹腔镜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出血的影响
3
作者 杨建彬 陈建华 +1 位作者 张文华 刘建东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细胞癌(肝癌)肝切除术中断肝前和断肝期间中心静脉压差值(ΔCVP)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第九〇九医院行腹腔镜肝癌肝切除的5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细胞癌(肝癌)肝切除术中断肝前和断肝期间中心静脉压差值(ΔCVP)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第九〇九医院行腹腔镜肝癌肝切除的5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57例患者均采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LCVP),计算断肝前和断肝期间ΔCVP。根据术中出血量中位数215 ml将57例患者分为A组(术中出血量≥215 ml,29例)和B组(术中出血量< 215 ml,28例),绘制ROC曲线分析ΔCVP对术中出血量的预测作用,Pearson线性分析ΔCVP与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中出血量影响因素。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ΔCVP对术中出血量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0.867,约登指数最大值0.648,ΔCVP最佳界值5.5 cmH_(2)O(1 cmH_(2)O=0.098 kPa),敏感度0.786,特异度0.862,95%CI:0.765~0.969,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ΔCVP与术中出血量成负相关(r=-0.781,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中ΔCVP<5.5 cmH_(2)O、肝硬化、脂肪肝、肿瘤直径≥10 cm、占位效应、困难部位肝癌的术中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χ^(2)=24.097,6.908,5.179,5.695,5.221,8.211;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ΔCVP<5.5 cmH_(2)O、肝硬化、困难部位肝癌是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12,12.127,12.573;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量与断肝前和断肝期间ΔCVP相关,通过评估切肝前CVP大小将切肝过程中CVP维持在合理水平,有助于降低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腹腔镜 肝切除术 中心静脉压 肝功能 并发症 出血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全腹式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
4
作者 杜小强 吴俊雄 +2 位作者 郭丽娜 刘建东 王伟立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17-421,共5页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全腹式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行全腹式子宫切除术的96例病人。按麻醉方式分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麻醉组(Q组)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全腹式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行全腹式子宫切除术的96例病人。按麻醉方式分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麻醉组(Q组)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组(T组),每组48例病人。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介质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水平,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Q组术后48 h补救镇痛占比、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T组(χ^(2)=10.889,t=7.438~25.212,P<0.05)。两组术后8、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与术后4 h相比均降低(P<0.05);Q组术后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均低于T组(F=2.287~5.602,P<0.05)。两组术后24 h的SP、β-EP、PGE2与术后4 h比较均升高(t=14.828~28.818,P<0.05);Q组术后4、24 h的SP、PGE2均低于T组,β-EP高于T组(t=6.551~8.838,P<0.05)。两组术后24 h的IL-6、IL-10、TNF-α、Cor、NE、AngⅡ与术后4 h比较均升高(t=7.970~66.636,P<0.05);Q组术后4、24 h的IL-6、IL-10、TNF-α、Cor、NE、AngⅡ均低于T组(t=4.799~40.097,P<0.05)。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腹式子宫切除术后镇痛均具有较好效果,前者镇痛效果更好,镇痛持续时间更长,可有效缓解术后炎性反应、应激水平,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 内镜超声引导细针穿刺 神经肌肉阻滞 镇痛
下载PDF
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被引量:25
5
作者 林需枰 刘庆军 +4 位作者 丁真奇 林斌 林伟煌 谢玮娜 涂承权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4-429,共6页
目的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 目的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5±12.2)岁]。按Danis-Weber分型,B型30例,C1型29例,C2型13例。36例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固定+修复组),36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治疗(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9±2.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个月固定+修复组VAS分别为(3.1±1.0)分和(2.1±0.6)分,低于固定组的(3.9±0.8)分和(2.6±0.8)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别为(64.7±4.0)分、(73.2±3.4)分、(87.2±3.4)分,高于固定组的(60.1±4.9)分、(70.2±1.9)分、(84.1±2.6)分(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踝关节ROM分别为(44.4±2.9)°和(52.3±2.5)°,大于固定组的(41.4±2.7)°和(50.1±2.7)°(P均<0.05)。固定+修复组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固定组发生下胫腓关节再分离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各2例。固定+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6),低于固定组的17%(6/36)(P<0.05)。结论与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能早期减轻术后疼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 韧带 关节
原文传递
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标本融合术中生物力学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林需枰 刘庆军 +4 位作者 刘思杰 丁真奇 林斌 林伟煌 谢玮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12期843-849,共7页
目的比较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复杂踝关节融合术中固定钢板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小腿-足踝标本16具,其中男8具、女8具,年龄36~60岁、平均45岁。16具标本... 目的比较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复杂踝关节融合术中固定钢板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小腿-足踝标本16具,其中男8具、女8具,年龄36~60岁、平均45岁。16具标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8具。对2组标本的踝关节面用骨凿进行破坏,制备成踝关节创伤标本。A组使用自主研发的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B组使用传统的双钛合金重建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术后检测2组标本在1.0、2.0、3.0、4.0、5.0 N·m扭矩下的抗扭转性能;检测标本在中立位、背伸位时,压力为100、200、300、400、500、600、700 N下的轴向压缩性能;检测标本在700 N压力时,加压1000和30000次的抗疲劳性能,同时行X线透视检查并拆开标本缝线,观察踝关节固定钢板有无变形,有无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果在4、5 N·m扭矩时,A组扭转的角度分别为3.39°±0.33°、4.20°±0.20°,小于B组的3.85°±0.42°、4.6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2.87,P=0.028、0.012);在5 N·m扭矩时,A组的扭转刚度为(1.69±0.27)N·m/°,高于B组的(1.45±0.39)N·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P=0.118)。在100、200、300、400 N压力时,2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500、600、700 N压力时,A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700 N压力时,A组轴向压缩刚度(244.38±26.60)N/mm,大于B组的(207.88±18.95)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7)。抗疲劳性能组内比较,加压1000次和30000次时,2组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加压1000次和30000次时,A组的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及钢板变形;B组在加压3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融合术 踝关节 创伤性 内固定物 解剖钢板 双钛合金重建钢板 生物力学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新型侧俯卧体位垫的研制与手术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幼兰 陈珺 +3 位作者 于美华 何丽云 张镇城 涂惠敏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研制一款新型侧俯卧体位垫,用于胆胰疾病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侧俯卧位手术,以解决术中体位安置困难问题。方法:采用高密度加硬海绵、优质聚氨酯(PU)皮革等材料,用魔术贴组合;体垫由头垫模块、胸腹垫模块和下肢辅助垫模... 目的:研制一款新型侧俯卧体位垫,用于胆胰疾病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侧俯卧位手术,以解决术中体位安置困难问题。方法:采用高密度加硬海绵、优质聚氨酯(PU)皮革等材料,用魔术贴组合;体垫由头垫模块、胸腹垫模块和下肢辅助垫模块构成,组合各模块研制成新型侧俯卧体位垫。选取在医院行侧俯卧位手术的54例胆胰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体位垫固定,观察组使用新型侧俯卧体位垫固定,比较两组体位固定情况、皮肤受压状况、体位安置时间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新型侧俯卧体位垫的应用,凸显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术中缩短了体位摆放时间,两组体位安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7,P<0.05);两组术中体位固定、皮肤压红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19,x^(2)=35.901;P<0.05);两组术中和术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8,P<0.05)。结论:新型侧俯卧体位垫结构设计科学,符合手术操作需求,操作方便、安全、舒适,有利于胆胰疾病患者进行ERCP侧俯卧体位的摆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俯卧体位垫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手术 护理
下载PDF
淋巴结平均直径对不伴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丽娜 杜小强 +3 位作者 黄丽玲 张小燕 陈艳惠 陈慧 《现代妇产科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Ⅰb~Ⅱa期不伴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平均直径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至2015年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17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平均直径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 目的:探讨Ⅰb~Ⅱa期不伴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平均直径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至2015年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17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平均直径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直径、病灶类型、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分化程度、累及阴道、淋巴结清扫数之间的关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淋巴结平均直径大小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影响因素对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肿瘤非外生型、肿瘤直径>4cm、浸润深度>1/2全层、脉管浸润阳性患者的淋巴结平均直径增大(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4cm(OR=3.444,95%CI为1.636~7.250)、浸润深度>1/2全层(OR=1.491,95%CI为1.215~3.109)、脉管浸润阳性(OR=4.592,95%CI为1.596~10.781)是淋巴结平均直径增大的独立影响因素;脉管浸润阳性(OR=0.704,95%CI为0.452~0.824)、淋巴结平均直径>6.24mm(OR=0.668,95%CI为0.376~0.846)是肿瘤复发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脉管浸润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33%和8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平均直径>6.24mm和≤6.24mm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3.52%和8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Ⅰb~Ⅱa期不伴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平均直径增大(>6.24mm)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脉管侵犯相关,淋巴结直径增大是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判断预后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结 无瘤生存率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在腹腔镜肝细胞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吕瑶 张婵 +1 位作者 陈建华 张鸣青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28-533,共6页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模式在腹腔镜肝细胞癌(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5例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33~69...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模式在腹腔镜肝细胞癌(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5例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33~69岁,中位年龄50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患者分为容量控制通气(VCV)组、压力控制通气(PCV)组、PCV-VG组,每组25例。比较3组切肝开始前(T_(1))、切肝开始后10 min(T_(2))、切肝结束后10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气道平均压力(P_(mean))、气道峰值压力(P_(peak))、动态肺顺应性(Cdyn),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VCV组、PCV组、PCV-VG组T_(2)的平均CVP分别为(3.5±0.6)、(3.0±0.6)、(2.6±0.5)cmH2O(1 cmH2O=0.098 kPa),PCV-VG组明显低于VCV组和PCV组(LSD-t=-18.452,-8.945;P<0.05)。3组T_(2)时P_(mean)和P_(peak)分别为(10.7±1.9)、(9.5±1.7)、(8.4±1.7)cmH2O和(23.6±1.5)、(20.65±2.2)、(18.5±2.3)cmH2O,PCV-VG组明显低于VCV组和PCV组(LSD-t=-21.245,-13.180和-27.521,-11.088;P<0.05)。3组T_(2)时Cdyn分别为(25±7)、(26±5)、(29±6)ml/cmH2O,PCV-VG组明显高于VCV组和PCV组(LSD-t=28.646,13.038;P<0.05)。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切肝用时分别为(196±37)、(190±46)、(170±40)min,(164±27)、(152±34)、(137±39)ml,(20±5)、(17±5)、(16±4)min,(40±13)、(37±15)、(31±10)min,PCV-VG组明显低于VCV组和PCV组(LSD-t=-21.452,-37.192,-13.452,-17.457和-15.614,-18.514,-6.087,-11.551;P<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采用PCV-VG通气模式可降低气道压和改善肺顺应性,将术中CVP控制在较低水平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且不增加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切除术 通气模式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 容量控制通气(VCV) 压力控制通气(PCV) 腹腔镜 中心静脉压 加速康复外科(ERAS)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急诊手术围术期的管理与防护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小梅 洪春华 于美华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年第6期161-163,共3页
总结了本院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急诊手术围术期的护理管理与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参与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诊手术的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术前环境、物品、仪器设备准备,术中监测管理,术后终末消毒、术后器械及标本处理,制... 总结了本院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急诊手术围术期的护理管理与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参与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诊手术的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术前环境、物品、仪器设备准备,术中监测管理,术后终末消毒、术后器械及标本处理,制定手术患者、感染性废物的安全转运流程等。做好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防护和管理工作,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能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医院扩散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疑似病例 急诊手术 围手术期管理 防护策略
下载PDF
腹腔镜中转开腹对术中手术室尘埃粒子数量和切口感染的影响
11
作者 吴满华 江艺红 +1 位作者 吴程群 张清华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转开腹过程中手术室尘埃粒子数量变化及其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普通外科673例洁净手术室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5.50%)患者发...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转开腹过程中手术室尘埃粒子数量变化及其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普通外科673例洁净手术室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5.50%)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根据术中是否中转开腹分为中转组(n=43)和腔镜组(n=630),比较两组术中和术后手术室尘埃粒子数。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总结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673例患者中37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5.50%。43例术中中转开腹,中转率6.39%。腔镜组缝皮结束10 min周边区域空气尘埃粒子数多于手术区域(P=0.012);中转组中转开腹和缝皮时手术区域空气尘埃粒子数多于周边区域(P<0.001);缝皮结束10 min周边区域空气尘埃粒子数多于手术区域(P=0.006)。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有参观人员、Ⅲ类手术切口、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中转开腹和平均粒子数>60个/m^(3)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1例患者培养出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8例(77.78%),革兰氏阳性菌7例(19.44%),真菌1例(2.78%)。结论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会增加手术区域空气中尘埃粒子数,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这一发现可以作为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中转开腹 洁净手术室 尘埃粒子 切口感染
下载PDF
手术室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钬激光碎石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政鸿 洪惠燕 胡小翼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161-163,共3页
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针对胆管结石治疗主要采用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取石术.当结石数量较多、直径较大、嵌顿胆管时,术中联合激光碎石,将结石击碎后再取出,可以达到治疗效果[1].腹腔镜下激光碎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 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针对胆管结石治疗主要采用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取石术.当结石数量较多、直径较大、嵌顿胆管时,术中联合激光碎石,将结石击碎后再取出,可以达到治疗效果[1].腹腔镜下激光碎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2].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同一类患者进行护理内容改进和简化的新型护理模式[3G4].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可以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提高护理效率、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5].研究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在输尿管结石、结直肠癌等病人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6-7].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钬激光碎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钬激光碎石 胆管结石 护理内容 新型护理模式 肝胆外科 输尿管结石 嵌顿
下载PDF
注水肠镜联合锥形帽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初探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宗辉 刘妍 +3 位作者 唐庆林 刘将 陈凤莉 张鸣青 《四川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704-708,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注水肠镜联合锥形帽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0例)和对照组(n=20例),观察组采用注水肠镜联合锥形帽逆... 目的初步探讨注水肠镜联合锥形帽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0例)和对照组(n=20例),观察组采用注水肠镜联合锥形帽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对照组采用普通肠镜联合普通透明帽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进镜时间、插管时间、手术完成时间)、患者腹痛情况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进镜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而插管时间观察组费时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患者腹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对照组患者腹痛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水肠镜联合锥形帽ERAT术可媲美传统ERAT术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可增加插管成功率,同时缓解患者术中腹痛,更适用于不耐受麻醉治疗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 锥形帽 注水肠镜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循证医学证据的手术室护理在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
14
作者 吴程群 吴满华 +1 位作者 杨嘉红 林少芬 《西藏医药》 2024年第5期125-126,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证据的手术室护理在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114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68例设为常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循证医学证据的...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证据的手术室护理在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114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68例设为常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手术室标准化护理路径护理模式的患者46例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术后的临床康复指标(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量表(QLQ-C30)、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心理状态[7项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简单自测抑郁量表(PHQ-9)]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QLQ-C30、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GAD-7、PHQ-9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循证医学证据的手术室标准化护理路径在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良好,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并降低并发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实践 标准化护理路径 前列腺电切术
下载PDF
丙泊酚静脉麻醉与七氟烷吸入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惠娟 刘建东 +2 位作者 陈秋霞 黄明伟 刘宗辉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1期1657-1661,共5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与七氟烷吸入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46例结肠癌患者,使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每组73例。两组均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丙泊酚组以...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与七氟烷吸入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46例结肠癌患者,使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每组73例。两组均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丙泊酚组以丙泊酚、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七氟烷组以七氟烷吸入性麻醉维持。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麻醉前、麻醉诱导后30 min、麻醉诱导后90 min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变化,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A(IgA)、IgM及IgG]及细胞免疫[CD_(4)^(+)、CD_(8)^(+)、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变化,分析其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丙泊酚组术中出血量为(75.41±12.15)mL,七氟烷组术中出血量为(78.04±15.06)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30、90 min,两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麻醉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D-D、FIB均较术前1 d升高,丙泊酚组变化幅度低于七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术后1 d体液免疫指标较术前1 d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七氟烷组术后1 d IgM、IgG较术前1 d下降,且低于同期丙泊酚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 CD^(+)_(4)、CD^(+)_(4)/CD^(+)_(8)、NK细胞均较术前1 d下降,丙泊酚组变化幅度低于七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七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七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七氟烷 结肠癌根治术 凝血功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明伟 肖天钟 +1 位作者 易菲妮 刘建东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7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0例行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0例行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和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每组7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恢复质量,围术期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的炎症因子水平,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和镇静程度,麻醉前(T_(0))、气管插管时(T_(1))、气管插管后15min(T_(2))、切皮时(T_(3))以及术毕(T_(4))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的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自理能力、心理支持、疼痛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导管拔除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后10min比较,两组患者进入胸腔时、术后1d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进入胸腔时、术后1d,观察组患者的IL-6、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h,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24、36h,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_(0)时刻,两组患者的DBP、SBP、HR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T_(1)、T_(2)、T_(3)、T_(4)时刻,观察组患者的DBP、SB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改善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利多卡因 胸椎旁神经阻滞 胸腔镜 食管癌根治术
下载PDF
术中体位护理对老年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体位综合征及高眼压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维利 任艳艳 张清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年第6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体位护理对老年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体位综合征及高眼压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我院耳鼻喉颌面外科2021-07~2022-05接收的老年慢性中耳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全麻手术,对照组术中为标准侧卧... 目的:探讨术中体位护理对老年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体位综合征及高眼压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我院耳鼻喉颌面外科2021-07~2022-05接收的老年慢性中耳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全麻手术,对照组术中为标准侧卧位;研究组术中加强四肢、膝盖摆放,并在侧卧位下对上肢及下肢进行体位变换。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术后体位综合征及术后6h、术后24h的眼压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体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h、术后24h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体位护理在老年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应用,可降低术后体位综合征发生率,减轻眼内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体位护理 老年 慢性中耳炎 体位综合征 高眼压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胸部创伤致伤原因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秋兰 姚猛飞 +2 位作者 陈检明 陈松林 易云峰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929-93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胸部创伤致伤原因及特征,为胸部创伤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486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3例,女性173例;年龄12~80岁,平均43.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胸部创伤致伤原因及特征,为胸部创伤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486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3例,女性173例;年龄12~80岁,平均43.0岁。根据患者年龄段分为未成年组(<18岁)46例、青年组(18~35岁)171例、中年组(36~60岁)214例及老年组(>60岁)55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98例,锐器伤12例,高处坠落伤15例,摔伤16例,打击伤19例,其他26例。分析比较四组不同年龄段胸部创伤患者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及损伤情况、病死率情况。结果存活患者均获得随访6个月。不同年龄段道路交通伤、摔伤、打击伤及其他致伤原因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打击伤易发生在未成年组(26.1%);道路交通伤易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其中青年组93.6%、中年组86.9%;摔伤易发生在老年组(20.0%);锐器伤和高处坠落伤在不同年龄段间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类型主要为钝性损伤(84.8%),损伤情况以肋骨骨折(77.8%)、肺挫伤(90.3%)、血气胸(72.8%)为主。胸骨骨折易发生于未成年组(32.6%),老年组主要为钝性损伤(90.9%),肋骨骨折占比为87.3%,其他部位合并损伤在各个年龄段之间(未成年组43.5%,青年组47.9%,中年组50.9%,老年组3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共死亡5例,病死率1.03%,各年龄段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道路交通伤是最常见的胸部创伤致伤原因。未成年组胸部创伤常因打击伤造成,易合并胸骨骨折。青年组和中年组主要为道路交通伤;摔伤在老年组常见,表现为钝性损伤,易发生肋骨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创伤 致伤原因 危险因素 病死率
下载PDF
综合性全程保温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洪惠燕 刘银妹 +2 位作者 于美华 何丽云 吴政鸿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6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分析研究手术室不同护理方法对腹腔镜直肠癌患者低体温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护理,试验组采用综合性全程保温护理,对... 目的分析研究手术室不同护理方法对腹腔镜直肠癌患者低体温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护理,试验组采用综合性全程保温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体温(T)、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 2),统计患者术中及术后寒战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腹前5 min、气腹后5 min HR、PETC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腹后30 min、关闭气腹后5 min HR高于对照组,PETCO 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手术中寒战发生率、术后半小时内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性全程保温护理有助于降低寒战的发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少PETCO 2及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全程保温 腹腔镜 直肠癌 护理措施 低体温
下载PDF
脊神经后内支阻滞对腰椎骨折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镇城 张文龙 +4 位作者 陈建华 于美华 何丽云 粱勃威 卢承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47-650,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脊神经后内支阻滞对腰椎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多裂肌入路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20~75岁,BMI 19~27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脊神经后内支阻滞组(D组)和... 目的探讨术中脊神经后内支阻滞对腰椎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多裂肌入路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20~75岁,BMI 19~27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脊神经后内支阻滞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0例。D组于术毕缝合前在手术腰椎节段双侧骨纤维管内口处分别注射0.5%罗哌卡因1~1.5 ml;C组不予注射。术毕所有患者行PCIA。记录术后腰酸、腰部架空感不适;术后1、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追加镇痛次数;术后48 h嗜睡、头晕、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D组腰酸、腰部架空感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D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D组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追加镇痛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1)。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神经后内支阻滞联合PCIA可以更好缓解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疼痛,腰酸、腰部架空感不适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内支阻滞 腰椎骨折 术后镇痛 腰部架空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