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癣复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8
1
作者 徐楠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74-176,共3页
关键词 足癣 复发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中药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吴建华 温海 +2 位作者 梁晓博 李大宁 陈宏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41-144,共4页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芩甙、丁香酚和姜黄素对白念珠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白念珠菌培养在含不同药物浓度的YEPD培养基中,培养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DNA荧光强度和细胞体积大小。结果4种抗真菌...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芩甙、丁香酚和姜黄素对白念珠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白念珠菌培养在含不同药物浓度的YEPD培养基中,培养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DNA荧光强度和细胞体积大小。结果4种抗真菌中药有效成分对白念珠菌细胞生长周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其处于S-G2-M期的细胞比率越低,亦即细胞分裂受抑制越明显。在含药物培养基中生长的真菌细胞的荧光强度减弱,反映了细胞DNA片段的丢失,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荧光强度减弱越明显,反映细胞体积大小、折光度和颗粒度的散点图向下和向左移动,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这种图形变化越明显。结论中药单体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发挥抗真菌作用,流式细胞仪可用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中药 白念珠菌 抗菌作用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的抗真菌机制 被引量:31
3
作者 陈裕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年第5期312-314,307,共4页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两性霉素B以来,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但由于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大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近年来,随着化疗、AIDS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临床真菌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出现也给临床提...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两性霉素B以来,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但由于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大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近年来,随着化疗、AIDS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临床真菌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出现也给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所以对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探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真菌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下载PDF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治进展 被引量:25
4
作者 聂舒 朱红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期44-48,共5页
隐球菌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枢感染是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隐球菌性脑膜脑炎(Cryptococcal Meningoencephalitis,CM,简称"隐脑")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测定3种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胞核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大宁 吴建华 +2 位作者 陈德利 仇芸 陈宏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7-289,共3页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中药作用白念珠菌后其DNA合成周期和荧光强度的变化。探讨抗真菌中药对白念珠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3种中药有效成分的不同浓度对白念珠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总趋势是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中药作用白念珠菌后其DNA合成周期和荧光强度的变化。探讨抗真菌中药对白念珠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3种中药有效成分的不同浓度对白念珠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总趋势是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其处于S-G2-M期细胞的比率减少,亦即细胞分裂受到抑制。(2)经过药物处理后的真菌细胞的荧光强度有所改变,图形左移。反映了细胞DNA片段的丢失,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直方图形向左移动越明显。(3)反映细胞体积的大小,细胞折光性和颗粒度的散点图也发生变化,图形向下和向左移动。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越明显。FCM可能成为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辅助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白念珠菌 流式细胞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中药有效成分
下载PDF
血液灌流对银屑病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6
作者 孙丽君 朱嘉琦 +3 位作者 戎殳 叶朝阳 汪晓军 梅长林 《中国血液净化》 2007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目的体外观察血液灌流对严重银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浆中可能的毒性物质的清除作用。方法选择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12例严重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血液灌流组各6例。常规治疗组以阿维A酸+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血液... 目的体外观察血液灌流对严重银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浆中可能的毒性物质的清除作用。方法选择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12例严重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血液灌流组各6例。常规治疗组以阿维A酸+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血液灌流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血液灌流2-4次,每次间隔2-4天。治疗前及血液灌流末次治疗后,分别收集患者血清,测定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并观察记录临床表现情况。结果血液灌流治疗后,IgA、IgG、TNF-α、IL-1β、IL-6、IL-8均显著下降(P<0.05);△TNF-α、△IL-8和△PASI直线相关分析r值分别为0.663、0.422,呈正相关(P<0.05);血液灌流组患者临床治愈串显著提高。结论血液灌流能吸附银屑病患者血浆中的TNF-α、IL-1β、IL-6、IL-8,不同程度降低IgA,IgG、IgM,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可能成为银屑病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 银屑病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我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菌种分布及体外药敏研究现状 被引量:23
7
作者 晏亮 邓淑文 +1 位作者 潘炜华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体外药敏研究情况。方法检索分析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数据库15年来中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计检索筛选60篇文献,从现有...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体外药敏研究情况。方法检索分析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数据库15年来中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计检索筛选60篇文献,从现有数据来看,不同地区妇科患者中VVC的患病率为10%~40%,平均为20.3%;各地研究显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白念珠菌,约占70%~90%,非白念珠菌以光滑念珠菌为主;非白念珠菌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体中所占比例更大。大多数研究显示氟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体外抗真菌活性较高,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离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在70%~98%左右,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超过95%;过半的研究显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离的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高;对5-FC、酮康唑的药敏结果各地差异较大。结论对VVC患者进行病原学鉴定和体外药敏检查十分重要,尤其是难治性VVC、复发性VVC患者,若发现病原菌为非白念珠菌,应根据体外药敏结果适当调整方案,可以选用非氟康唑类药物如AmB外用制剂、硼酸胶囊等;而对于大多数由白念珠菌引起的VVC,应用传统药物如氟康唑、制霉菌素、伊曲康唑等仍是较好的选择,酮康唑、5-FC等药物不建议作为常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菌种分布 药敏 研究现状
下载PDF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随机开放试验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连军 马莉 +6 位作者 黄雯 陈向东 温海 章伟 郑捷 杨勤萍 徐金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为特点,外用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复方氟米松软膏是含0.02%匹伐酸氟米松及3%水杨酸的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为全面评价其治疗神经眭皮炎的临床疗效,我们...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为特点,外用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复方氟米松软膏是含0.02%匹伐酸氟米松及3%水杨酸的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为全面评价其治疗神经眭皮炎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随机、开放、复方卤米松乳膏作为阳性药物对照的多中心平行临床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皮炎 复方制剂 氟米松 开放试验 治疗 随机 软膏 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
原文传递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20
9
作者 廖万清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3-506,共4页
关键词 侵袭性感染 真菌 诊断
下载PDF
297例浅部真菌病临床及病原菌菌种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伟铮 陈力 +1 位作者 赵瑾 陈江汉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28-30,35,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对297例真菌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培养阳性标本在形态学上不能准确鉴定的,进行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或核糖体DNA(rDNA)ITS... 目的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对297例真菌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培养阳性标本在形态学上不能准确鉴定的,进行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或核糖体DNA(rDNA)ITS区序列测定,确切鉴定菌种。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培养出致病菌13种,其中红色毛癣菌86株(29.0%),须癣毛癣菌68株(22.9%),念珠菌属59株(19.9%),暗色真菌属13株(4.4%),曲霉菌属13株(4.4%),红酵母菌12株(4.0%),青霉菌属9株(3.0%),毛霉菌9株(3.0%),犬小孢子菌5株(1.7%),浅白隐球菌3株(1.0%),毛孢子菌属2株(0.7%),絮状表皮癣菌1株(0.3%),混合感染17株(5.7%)。结论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但其他种类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属有明显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真菌菌种 鉴定
下载PDF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足癣209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建华 温海 +4 位作者 陶苏江 顾军 李岷 刘维达 孙秋宁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8-331,共4页
目的: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试验按随机双盲对照原则进行。足癣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组)和对照组(萘替芬软膏组),均为每日早晚用药1次,于治疗1,2,3,4 wk及停药2 wk随访观察。结果:2组间... 目的: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试验按随机双盲对照原则进行。足癣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组)和对照组(萘替芬软膏组),均为每日早晚用药1次,于治疗1,2,3,4 wk及停药2 wk随访观察。结果:2组间性别、年龄、病期、病情严重程度积分等各项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4 wk)和停药2 wk时2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和综合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3 wk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96.1%,高于对照组的85.7%(P<0.01),临床和综合疗效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对照组为2.8%,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疗效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康唑 随机对照试验 双盲法 萘替芬
下载PDF
真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秀丽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年第5期318-320,共3页
关键词 真菌 生物膜 耐药性
下载PDF
豚鼠激素依赖性皮炎模型的建立及皮肤变化动态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潘炜华 温海 +1 位作者 刘晓刚 李玉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622-623,共2页
目的:建立豚鼠激素依赖性皮炎模型并对该组豚鼠的皮肤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将80只豚鼠按弱、中、强及超强度激素随机分为4组,按时间梯度外用激素,观察停药后皮肤的外观及病理改变。结果:使用强效... 目的:建立豚鼠激素依赖性皮炎模型并对该组豚鼠的皮肤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将80只豚鼠按弱、中、强及超强度激素随机分为4组,按时间梯度外用激素,观察停药后皮肤的外观及病理改变。结果:使用强效或超强效激素15天后停药,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用药10天后,外用任何强度的激素都可能使皮肤萎缩。用药1个月未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结论:对于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预防,连续使用同一种强效激素不应该超过15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依赖性皮炎 模型 皮肤病理变化
下载PDF
隐球菌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平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86-189,共4页
隐球菌通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隐球菌主要通过肺进入机体从而引起肺隐球菌病,但因其嗜神经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也是隐球菌的主要靶器官。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 IV感染和器官移植。由于感染部... 隐球菌通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隐球菌主要通过肺进入机体从而引起肺隐球菌病,但因其嗜神经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也是隐球菌的主要靶器官。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 IV感染和器官移植。由于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差异,其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轻者无症状,重者危及生命。治疗方案主要由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主要包括多烯类和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即使经过抗真菌治疗,H IV患者隐球菌病的病死率仍较高,而CME(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失败率之高让人难以接受。现介绍近年来隐球菌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作简要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变种间ITS序列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敏 廖万清 +4 位作者 吴绍熙 姚志荣 陈江汉 徐红 陈裕充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0-233,共4页
目的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学分析来研究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的地位及变种间ITS序列的差异。方法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12株新生隐球菌不同变种标准株的ITS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基因库... 目的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学分析来研究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的地位及变种间ITS序列的差异。方法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12株新生隐球菌不同变种标准株的ITS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基因库等数据库中11株新生隐球菌标准株的ITS序列.用CLUSTALW1.83软件多重比对分析序列的差别,MEGA3.1软件处理数据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新生隐球菌变种之间ITS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存在6种亚型;gattii变种ITS序列存在4种亚型。中国发现的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S8012与gattii变种在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仍属于变种内差异。结论我国发现的上海变种S8012归入gattii变种的ITSC型,原gattii变种RV20186归入gatt/i变种的ITSF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 新型 变种 序列分析 ITS
原文传递
医学真菌检验 被引量:11
16
作者 徐红 顾菊林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关键词 真菌 检验 方法
下载PDF
白念珠菌与宿主细胞粘附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晓红 廖万清 +1 位作者 胡惠民 姚志荣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3-84,共2页
白念珠菌是重要的条件致菌病,常继发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可侵犯皮肤、粘膜和内脏。近20年来白念珠菌感染增长了20倍以上,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危害极大,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白念珠菌是重要的条件致菌病,常继发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可侵犯皮肤、粘膜和内脏。近20年来白念珠菌感染增长了20倍以上,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危害极大,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重视[1]。研究表明白念珠菌与宿主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宿主细胞 粘附机制 皮肤病学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孙孝 温海 +2 位作者 邓安梅 仲人前 廖万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 :分析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 (KC)增殖的作用 ,为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离并扩增银屑病患者皮损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 (PBMC) ,以正常人PBMC作对照 ,与正常人KC混合培养后经MTT法检测混合培养液中的活细胞... 目的 :分析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 (KC)增殖的作用 ,为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离并扩增银屑病患者皮损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 (PBMC) ,以正常人PBMC作对照 ,与正常人KC混合培养后经MTT法检测混合培养液中的活细胞量 ,并对混合培养 48h的培养上清液进行IL 2、IL 4和IFN γ含量检测 ,经统计学处理 ,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淋巴细胞及PBMC均可明显刺激KC增殖 ,其OD 5 5 0nm均值分别为 0 896± 0 110和 0 75 8± 0 0 96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能显著刺激KC的增殖 ,尤以皮损处淋巴细胞为甚。雷公藤多甙可抑制淋巴细胞刺激KC增殖作用。银屑病患者皮损淋巴细胞与KC混合培养细胞上清液 ,IL 2和IFN γ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IL 4明显低于对照组 ,IL 2和IFN γ的浓度均远高于IL 4的浓度。加入雷公藤多甙组IL 2、IFN γ和IL 4的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 (主要是Th1型细胞 )在刺激KC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途径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淋巴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雷公藤多甙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5
19
作者 廖万清 陈敏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1,共7页
近二十年来,医学科学很多领域都取得重大进步。但全球范围内,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却仍明显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侵袭性真菌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手段有限、病死率与致残率高,早期、特异的诊断对于改善预后意义... 近二十年来,医学科学很多领域都取得重大进步。但全球范围内,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却仍明显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侵袭性真菌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手段有限、病死率与致残率高,早期、特异的诊断对于改善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以培养、病理为代表的形态学诊断方法虽有局限,但仍是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的金标准;以G试验、GM试验、高分辨率CT为代表的新兴血清学及影像学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而以PCR技术为基础的核酸诊断技术方法前景光明,但其临床应用之路却仍任重而道远。联合使用并不断改良现有培养、病理等形态学诊断方法、血清学方法及先进影像学技术是提高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水平的现实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原文传递
公共卫生视野下我国艾滋病防控现状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2
20
作者 柏涌海 耿文秀 温海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7-99,共3页
艾滋病防控并非单纯的传染病防治问题,而且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本文在国内外艾滋病流行现状的基础上,于联合国战略规划的框架内,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所面临的挑战和防控工件特点,进一步在宏观上提出分级防控的理念... 艾滋病防控并非单纯的传染病防治问题,而且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本文在国内外艾滋病流行现状的基础上,于联合国战略规划的框架内,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所面临的挑战和防控工件特点,进一步在宏观上提出分级防控的理念,在微观上对生存质量、心理健康等长期不应被忽视的重要因素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 艾滋病 防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