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8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2
1
作者 郝飞 钟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予28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每日1次,共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和停药后2周各随访1次。结果:28例... 目的:观察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予28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每日1次,共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和停药后2周各随访1次。结果:28例患者中26例完成临床试验。疗后1、2、4周临床显效率分别为19.2%、50.0%和65.4%,停药2周后有27%的患者症状持续好转,23%的患者疗效不变,46%的患者疗效积分指数较治疗结束时上升>30%;表现为红斑和脱屑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较好,皮损为脓疱、皮肤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较差。19.2%的患者局部有刺激反应,均发生在治疗第1周。结论: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安全、有效,但其治疗的皮损选择、疗程均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 他克莫司
下载PDF
湿疹与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学研究 被引量:102
2
作者 毕志刚 田美华 +6 位作者 林麟 仇宁 郝飞 钟白玉 尹若菲 曾凡钦 赵辨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95-597,共3页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的细菌学特点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湿疹及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207例湿疹患者和119例AD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取材做细菌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金葡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噬菌体分...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的细菌学特点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湿疹及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207例湿疹患者和119例AD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取材做细菌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金葡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噬菌体分型。结果207例湿疹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检出阳性率、金葡菌的比例及定植均明显高于非皮损处,差异有显著性(P<0.01)。119例AD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检出阳性率及金葡菌的定植明显高于非皮损处,差异有显著性。对分离到的141株金葡菌进行噬菌体分型。Ⅰ组占6.3%,Ⅱ组占7.0%,Ⅲ组占3.5%,Ⅴ组占0.7%,杂组占1.4%,不能分型占56%,MRSA分型噬菌体26株混合组占6.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常用的6种外用抗菌药物中莫匹罗星对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其MIC范围、MIC90和MIC50是6种抗菌药物中最低的。且莫匹罗星对金葡菌及其中的各噬菌体分型和表皮葡萄球菌中的耐甲氧西林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菌株也有较好的抑菌能力。结论湿疹和AD的发病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其中金葡菌是最重要的细菌,对湿疹和AD患者外用药治疗合并使用外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根据对金葡菌抗菌活性的测定,莫匹罗星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葡菌 湿疹 皮损 分型 患者 莫匹罗星 特应性皮 显著性
原文传递
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况及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 被引量:95
3
作者 弓娟琴 林麟 +7 位作者 郝飞 陈艳 曾凡钦 李伯有 毕志刚 张美华 易东 赵辨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15-518,共4页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他细菌的定植情况,评价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在筛选日及治疗后第7、14和28天对皮损评分,并在皮损和非皮损处分离细菌。...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他细菌的定植情况,评价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在筛选日及治疗后第7、14和28天对皮损评分,并在皮损和非皮损处分离细菌。试验组外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外用基质和糖皮质激素。结果共入选患者327例,湿疹208例,AD119例。湿疹皮损处细菌的阳性率为70.19%,金葡菌占47.26%;非皮损部位细菌阳性率为32.69%,金葡菌占27.94%。AD皮损处细菌阳性率为74.79%,金葡菌占79.78%;非皮损部位细菌阳性率为34.45%,金葡菌占80.49%。湿疹和AD皮损部位金葡菌的定植量均高于非皮损部位(P<0.01,P<0.05),细菌的定植量与皮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湿疹临床症状评分指数>8分者及AD评分指数>7分者,在治疗的第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评分指数改善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14天和第28天,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湿疹和AD患者皮损部位细菌的检出率和金葡菌的带菌率均明显增高,说明金葡菌与湿疹皮炎的关系密切,早期联用抗菌药物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葡菌 湿疹 皮损部位 细菌 阳性率 菌阳 治疗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两医院1905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分析 被引量:73
4
作者 高天文 孙东杰 +13 位作者 李春英 何弘 李青 刘友生 刁庆春 黄高升 郝飞 钟白玉 马福成 柳凤轩 闫小初 刘东梅 刘玉峰 刘荣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 :通过统计和分析中国西部的西安西京医院及重庆西南医院诊治的皮肤恶性肿瘤的基本临床资料 ,为了解中国西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统计和分析两所医院 1981至 2 0 0 0年经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 目的 :通过统计和分析中国西部的西安西京医院及重庆西南医院诊治的皮肤恶性肿瘤的基本临床资料 ,为了解中国西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统计和分析两所医院 1981至 2 0 0 0年经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共纳入皮肤恶性肿瘤患者 190 5例 ,其中鳞状细胞癌 5 6 0例(2 9.4 % )、基底细胞癌 5 34例 (2 8.0 % )、皮肤恶性黑素瘤 30 5例 (16 .0 % )。 (2 ) 190 5例皮肤恶性肿瘤的患者中 ,80年代 5 91例 ,90年代 1314例 ,占同期由于各种疾病行病理活检患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 0 .34%及 0 .5 8% ;此 2 0年间因各种疾病行病理活检的患者总数年均增长 1.6 % ,而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活检数年均增长 3.5 % ,其中皮肤恶性黑素瘤年增长 3.9%。 (3) 30 5例皮肤恶性黑素瘤中 ,肢端恶性黑素瘤占 6 3.3%。与非肢端恶性黑素瘤相比 ,肢端恶性黑素瘤患者年龄大、外伤比例高、男性多见。 (4 ) 30 5例皮肤恶性黑素瘤中 ,6 4例 (2 1% )原发部位有明确外伤史 ,4 7例 (15 .4 % )源于先天性小痣。结论 :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的构成比以及发生部位、年龄等与白色人种有很大差异。2 0年来 ,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特别是皮肤恶性黑素瘤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恶性肿瘤 恶性黑素瘤 患者 医院 病理活检 回顾分析 先天性 总数 结论 中国西部
下载PDF
荨麻疹的病理生理与临床 被引量:69
5
作者 钟华 郝飞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52-654,共3页
一直以来,荨麻疹的发生被认为是肥大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E受体(FceRI)发生交联.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所致。然而,新近研究提示,Ⅰ-Ⅳ型变态反应及非免疫机制均可介导肥大细胞活化。肥大细胞活化后发生脱颗粒、合成... 一直以来,荨麻疹的发生被认为是肥大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E受体(FceRI)发生交联.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所致。然而,新近研究提示,Ⅰ-Ⅳ型变态反应及非免疫机制均可介导肥大细胞活化。肥大细胞活化后发生脱颗粒、合成炎症因子和脂类代谢物等3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事件,共同决定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正确认识荨麻疹的病理生理,有助于深入理解荨麻疹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指导临床规范有序地开展过敏原检测,并为治疗提供新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荨麻疹 肥大细胞脱颗粒 高亲和力IGE受体 Ⅳ型变态反应 细胞活化 过敏原检测
原文传递
色素沉着的光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6
作者 李志强 刘荣卿 高天文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7-260,共4页
关键词 色素沉着 光生物学 研究进展 酪氨酸酶 激活机制
下载PDF
左西替利嗪与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53
7
作者 郝飞 李惠 +5 位作者 鲁元刚 尹锐 陈家秀 伍津津 孙仁山 邓军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0-322,共3页
目的研究和比较左西替利嗪和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日1次,每次5mg,对照组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日1次,每次10mg,均连续... 目的研究和比较左西替利嗪和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日1次,每次5mg,对照组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日1次,每次10mg,均连续服用28d。分别于用药后第7、14、28天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入选病例132例,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病例均为130例。ITT分析左西替利嗪组治疗后第7、14、28天有效率分别为73.44%、82.81%、89.06%,西替利嗪组有效率分别为77.27%、81.82%、81.8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左西替利嗪组和西替利嗪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06%和18.18%,主要有口干、嗜睡。结论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替利嗪 西替利嗪 药物治疗 慢性荨麻疹 疗效 安全性 抗组胺药
原文传递
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思考 被引量:56
8
作者 郝飞 钟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共4页
慢性荨麻疹在临床十分常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以对症为主,病情容易反复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本病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使治疗的理念不断更新。然而,临床上有时因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 慢性荨麻疹在临床十分常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以对症为主,病情容易反复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本病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使治疗的理念不断更新。然而,临床上有时因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本质,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为此,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某些研究进展,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 治疗 生活质量 国内外 临床
原文传递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解读 被引量:54
9
作者 赵作涛 都飞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8-390,共3页
慢性荨麻疹病因、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易反复,是皮肤科临床重要挑战之一。2014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皮肤病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成员在2007版荨麻疹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反复讨论修改而成。指南对慢性... 慢性荨麻疹病因、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易反复,是皮肤科临床重要挑战之一。2014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皮肤病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成员在2007版荨麻疹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反复讨论修改而成。指南对慢性荨麻疹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及治疗进行了阐述。我们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2014版与2007版指南进行比较,并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诊疗指南 解读 中国 发病机制 中华医学会 皮肤科 国内外
原文传递
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膜表面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 被引量:40
10
作者 李志强 刘荣卿 +2 位作者 高天文 赵小东 陈金穆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抗黑素细胞抗体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性及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使用活细胞 ELISA检测了 334例不同亚型及病期的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膜表面抗原 IgG自身抗体。结果活动期... 目的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抗黑素细胞抗体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性及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使用活细胞 ELISA检测了 334例不同亚型及病期的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膜表面抗原 IgG自身抗体。结果活动期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有 67%检出抗黑素细胞 IgG抗体,稳定期寻常型白癜风患者 IgG抗黑素细胞抗体阳性率为 30.3%;活动期节段型白癜风阳性率为 40.54%,稳定期节段型白癜风的阳性率为 21.42%。活动期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 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寻常型白癜风、活动期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及正常人;活动期节段型白癜风患者抗黑素细胞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白癜风患者体内广泛存在抗黑素细胞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在寻常型和节段型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黑素细胞 表面抗原 白体抗原检测
原文传递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44
11
作者 郝飞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发病机制 AD 治疗
原文传递
皮肤光老化的诊断 被引量:37
12
作者 刘仲荣 张国威 刘荣卿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0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皮肤光老化在临床上、组织学上和皮肤的固有性老化有显著差异。但目前区分老化皮肤中哪些变化是由光老化引起、哪些是固有性老化的结果有很多困难。就目前皮肤光老化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将皮肤光老化作为一种发生在皮肤固有性... 皮肤光老化在临床上、组织学上和皮肤的固有性老化有显著差异。但目前区分老化皮肤中哪些变化是由光老化引起、哪些是固有性老化的结果有很多困难。就目前皮肤光老化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将皮肤光老化作为一种发生在皮肤固有性老化基础上的疾病或皮肤综合征的范畴进行分型分类 ,并介绍有关临床诊断标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衰老 固有性老化 光老化 诊断
下载PDF
改良毛乳头细胞培养法 被引量:26
13
作者 程波 刘荣卿 +3 位作者 伍津津 麦跃 钟白玉 唐书谦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7-388,共2页
关键词 毛乳头 细胞培养 方法
原文传递
重庆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皮肤点刺试验变应原检测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杨斌 刁庆春 +1 位作者 钟白玉 林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重庆 慢性荨麻疹 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
下载PDF
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IgM抗体的检测及补体介导的血清细胞毒反应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李志强 高天文 +3 位作者 马翠玲 陈金穆 黄慧 刘荣卿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6-138,共3页
为探讨白癜风血清中的抗黑素细胞抗体类型和反应模式以及对黑素细胞的损伤作用 ,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了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IgM抗体 ,并以吖啶橙 /溴化乙锭细胞染色法观察补体介导的白癜风血清对黑素细胞损伤作用。结果发现 2 ... 为探讨白癜风血清中的抗黑素细胞抗体类型和反应模式以及对黑素细胞的损伤作用 ,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了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IgM抗体 ,并以吖啶橙 /溴化乙锭细胞染色法观察补体介导的白癜风血清对黑素细胞损伤作用。结果发现 2 5例活动性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有 19例检出IgG型抗体 ,2 1例检出IgM型抗体 ,明显高于稳定期和正常对照组血清 ;2 5例活动期血清 9例出现对黑素细胞的明显细胞毒作用 ,高于正常人血清 ,对照的成纤维细胞未出现明显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提示白癜风患者血清内有抗黑素细胞IgG、IgM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通过补体选择性的损伤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 ,支持白癜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黑素细胞 抗体 细胞毒 补体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某些病因学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7
16
作者 郝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61-862,共2页
慢性荨麻疹病因学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此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该文就某些病因学如假变应原、幽门螺杆菌感染、IgG及其受体的自身抗体和甲状腺自身抗体等方面的问题作一综述。
关键词 荨麻疹 慢性 病因学
下载PDF
痤疮的系统抗生素疗法 被引量:38
17
作者 郝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18-619,共2页
抗生素系统给药在中、重度痤疮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抗生素选择不当,或使用不规范,可造成细菌耐药的产生及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增加。该文就抗生素选择依据、使用规范以及预防耐药性产生的措施等作一简述。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抗生素疗法 痤疮丙酸杆菌
下载PDF
变应原检测的再认识 被引量:35
18
作者 宋志强 郝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3-335,共3页
变应原检测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治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典的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检测。该文对目前临床常用的皮肤点刺试验、特异性IgE检测及近年来发展的特异性斑贴试验的原理、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作一介绍。强调对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分... 变应原检测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治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典的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检测。该文对目前临床常用的皮肤点刺试验、特异性IgE检测及近年来发展的特异性斑贴试验的原理、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作一介绍。强调对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变态反应性 变应原检测
下载PDF
不同浓度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19
作者 尹锐 郝飞 +2 位作者 邓军 周春丽 阎衡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5%、10%、15%、20%ALA4个治疗组,患者一侧面部外敷ALA,另一侧面部外敷安慰剂。均采用相同剂量...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5%、10%、15%、20%ALA4个治疗组,患者一侧面部外敷ALA,另一侧面部外敷安慰剂。均采用相同剂量的红光进行照射,每周1次,共4次。在治疗结束后第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记录皮损消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随访,各治疗组皮损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6个月随访,试验侧有效率5%ALA组为79.55%,10%ALA组为88.37%,15%ALA组为95.24%,20%ALA组为97.73%,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侧各浓度组间比较,随浓度增加,有效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良反应看,ALA浓度越高,红肿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但无瘢痕形成。结论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红光治疗,结合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10%和15%ALA—PDT治疗能达到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疗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斑秃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的信度分析及因子分析 被引量:35
20
作者 谭欢 兰雪梅 +2 位作者 周村建 余南岚 杨希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6-360,共5页
目的:探讨斑秃(AA)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时的信度及因子结构。方法:采用DLQI量表评估AA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用信度分析及因子分析评估DLQI的信度及因子结构。结果:共调查了168例A... 目的:探讨斑秃(AA)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时的信度及因子结构。方法:采用DLQI量表评估AA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用信度分析及因子分析评估DLQI的信度及因子结构。结果:共调查了168例AA患者,DLQI得分为0-26分,平均为(6.82±5.85)分。DLQI评分与患者的病程、脱发面积、斑秃类型、拉发试验、甲改变及应激事件等6个因素有关。DLQI量表信度分析显示,整体量表的Cronbach系数α=0.876(〉0.7),删除问题l,α达最大值0.886。因子分析显示,DLQI量表用于测评AA时,特征值〉1的因子有2个,累计贡献率达59.58%。结论:AA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中等程度的影响。DLQI可以用来评估AA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生活质量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信度分析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