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力收缩时的诱发电位
1
作者 吴宗耀 Gianutsos 《中国康复》 1987年第4期166-171,共6页
肌肉放松时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可以记录到一系列的诱发电位,它们分别是M波、H反射波、F波,这已为人们所熟知。肌肉用力时肌电图上出现干扰型图,此时若在支配该肌的神经上予以适当的电刺激,则干扰型肌电图变成电静息肌电图,并... 肌肉放松时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可以记录到一系列的诱发电位,它们分别是M波、H反射波、F波,这已为人们所熟知。肌肉用力时肌电图上出现干扰型图,此时若在支配该肌的神经上予以适当的电刺激,则干扰型肌电图变成电静息肌电图,并持续一段时间。其原因可能是肌梭伺服系统在起作用。在这一静息期中可能出现两组肌电波,Upton等名之为V1和V2波,我们名之日F和C波。这两组波可能用于临床诊断。故我们在正常人身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峰 符号 程度 波顶 变异系数 相关系数 诱发电位
下载PDF
稳定性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馨佩 张鹏飞 +5 位作者 万毅 江山 赵晨光 袁华 耿喜臣 李嘉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70-277,共8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稳定性运动和常规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PEDro、CNKI、CBM和VIP数据库,搜集稳定性运动治疗腰痛疗效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稳定性运动和常规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PEDro、CNKI、CBM和VIP数据库,搜集稳定性运动治疗腰痛疗效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均为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及风险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RCT,共计1125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稳定性运动与常规运动相比,能显著改善患者短期疼痛[MD=-8.73,95%CI(-12.88,-4.58),Z=4.13,P<0.0001]和短期功能障碍[MD=-5.75,95%CI(-7.30,-4.20),Z=7.27,P<0.00001]。但在改善患者中期疼痛[MD=1.9,95%CI(-0.93,4.74),Z=1.31,P=0.19]和长期疼痛[MD=-4.08,95%CI(-11.58,3.41),Z=1.07,P=0.29]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定性运动与常规运动均可改善腰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稳定性运动的短期疗效更优,中、长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运动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运动性颈托的研制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3
作者 吴保仁 郭建生 +1 位作者 王易虎 孙木兰 《中国康复》 1987年第4期163-166,共4页
我院体疗室运用人体生物学力学及祖国医学“动静结合”的原理,研制出一种运动性颈托,它具有动与静双重特性,能有效地放松颈部伸肌,恢复头颈活动功能,且操作简便,可在家中自行医疗或作为颈椎保健的运动工具。据对30名受试者的应用观察,... 我院体疗室运用人体生物学力学及祖国医学“动静结合”的原理,研制出一种运动性颈托,它具有动与静双重特性,能有效地放松颈部伸肌,恢复头颈活动功能,且操作简便,可在家中自行医疗或作为颈椎保健的运动工具。据对30名受试者的应用观察,有效率达96.7%,现报导如下: 一、运动性颈托的结构与用法: 本托由弹性支垫、下颌托片(中心及侧位)、升降杆、球形关节、调角螺丝、托盘等六个部件组成,为金属或塑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托 研制原理 运动性 顶椎 尖椎 重力负荷 重力载荷 伸肌 颈部 躯干 颈椎病 颈脊柱
下载PDF
十指完全断离再植术后的体疗康复
4
作者 孙木兰 郭建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56-157,共2页
1例双手十指完全断离的患者,伤后6小时经断指再植术后,十指全部成活。经1年康复治疗双手肌力明显恢复。握力(采用水银柱压力表)双手均为60mmHg,双侧拇、示、中指能捏住并举起重0.25kg的火棒,生活已完全自理。
关键词 断指再植术 体育疗法 康复
下载PDF
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旭 牟翔 +5 位作者 段强 毛利 金铭亮 李红蕾 单守勤 孙嘉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2-556,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 目的观察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进行评定;足印步态分析法测量患者步行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BBS、FAC及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强化训练能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控制 平衡 步行 运动功能 下肢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侧忽略及视觉电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春燕 袁华 +2 位作者 惠楠 赵航琨 王淑雅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17期2187-2190,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侧忽略及视觉电生理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左侧偏侧忽略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使...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侧忽略及视觉电生理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左侧偏侧忽略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患者使用TMS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偏侧忽略症状[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CBIT-HK)]、视觉电生理[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肢体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患者CBIT-HK常规测试评分[(116.59±15.32)分]、行为测试评分[(68.63±5.57)分]及总评分[(185.57±20.33)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的(103.59±14.37)分、(53.59±5.67)分、(160.23±22.54)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F-VEP潜伏期为(30.59±1.63)ms,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明显短于同期对照组的(33.47±1.52)ms,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波幅为(3.89±0.63)mV,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高于同期对照组的(3.43±0.55)mV,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ADL评分为(16.48±3.52)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18.25±3.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联合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6.52±7.48)分、(63.83±7.25)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联合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的(42.24±6.24)分、(56.95±7.14)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MS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侧忽略症状及视觉中枢电生理,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康复机器人训练 脑卒中 偏侧忽略 视觉电生理
下载PDF
动式站立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毛利 牟翔 +1 位作者 袁华 胡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1-272,共2页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由此引起其他系统的机能改变,均易导致平衡失调[1],同时脑卒中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步态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2]。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站立 脑卒中患者 机能改变
下载PDF
椭圆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毛利 牟翔 +2 位作者 袁华 胡旭 林小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28-931,共4页
目的探索椭圆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12月,4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抛接球训练,观察组接受椭圆运动结合抛接球训练,... 目的探索椭圆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12月,4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抛接球训练,观察组接受椭圆运动结合抛接球训练,每次20 min,每周6次,连续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FMA-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FMA-S评分、FMA-LE评分和BBS评分均显著提高(t>10.012,P<0.05),TUGT时间显著缩短(t>10.001,P<0.001);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29,P<0.05),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t>4.669,P<0.05)。结论椭圆运动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椭圆运动 任务训练 平衡 步行能力
下载PDF
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站立训练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胡旭 袁华 +3 位作者 刘卫 牟翔 毛利 李红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5-948,共4页
目的:观察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在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站立训练时间、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3例确诊为颈髓损伤,损伤平面位于C4—C8,ASIA分级为A—B级,病程在3个月内以... 目的:观察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在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站立训练时间、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3例确诊为颈髓损伤,损伤平面位于C4—C8,ASIA分级为A—B级,病程在3个月内以卧床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3),分别进行下肢活动式电动起立床训练和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完成训练所需时间、运动评分、感觉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随站立次数增加,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在各时期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实验组9.8±4.16d,对照组16.46±5.42d,P<0.05),在治疗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得到了提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感觉指数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带有下肢被动活动功能的电动起立床可减少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效果显著优于普通电动起立床,更有利于加快颈髓损伤患者康复进程,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起立床 站立训练 不良反应 颈髓损伤
下载PDF
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玲 江山 +2 位作者 袁华 潘惠娟 王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行为学训练对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d、7d、14d、21d、28d、35d、42d、49d组,制动3d、7d、14d、21d、28d、35d、42...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行为学训练对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d、7d、14d、21d、28d、35d、42d、49d组,制动3d、7d、14d、21d、28d、35d、42d、49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光化学法造成大鼠单侧海马区梗死,造模1d后,训练组给予水迷宫训练,制动组给予制动,观察各时间点不同组大鼠梗死侧和梗死对侧海马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对照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有少量nestin阳性细胞。②在梗死侧,训练第14—42天nestin的表达高于制动组(P<0.01)。③在梗死对侧,训练第21—35天nestin的表达也高于制动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行为学训练可以促进单侧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②nestin蛋白是神经干细胞的特殊标记物,故行为学训练可以增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齿状回 巢蛋白 水迷宫 神经干细胞 增殖
下载PDF
触觉异常非神经元细胞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正文 王嘉琪 +7 位作者 张昆龙 王正梅 杨依 吴菲菲 高枫 袁华 王亚云 刘晓侠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556-560,共5页
触觉是人体基本感觉之一,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触觉可转变为痛觉,引起机体产生感觉与情感的痛苦体验,这一改变称为触觉异常(paraesthesia)。触觉异常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神经机制涉及触觉神经传递全程,包括外周组织、背根神经节、脊... 触觉是人体基本感觉之一,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触觉可转变为痛觉,引起机体产生感觉与情感的痛苦体验,这一改变称为触觉异常(paraesthesia)。触觉异常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神经机制涉及触觉神经传递全程,包括外周组织、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脊髓上结构等。外周和中枢部位的非神经元细胞参与痛觉异常的诱发和维持,并具有特殊的分子和神经机制,以非神经元细胞为靶点有望成为镇痛药物研发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情况 神经元细胞 背根神经节 镇痛药物 脊髓背角 外周组织 痛苦体验 神经机制
原文传递
颈部肌群训练减少鼻咽癌放疗摆位误差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12
作者 张丽华 姚晓伟 +3 位作者 李博 许林林 许招娣 白飞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42-949,共8页
目的:在RayStation质子治疗计划系统(TPS)中为三台CT设备进行建模,验证并校准CT建模曲线。方法:使用CT设备扫描模体得到不同组织替代材料的CT值,建立CT值与质量密度(CT-MD)曲线。同时,根据各种人体组织的化学成分,计算得到CT值与阻止本... 目的:在RayStation质子治疗计划系统(TPS)中为三台CT设备进行建模,验证并校准CT建模曲线。方法:使用CT设备扫描模体得到不同组织替代材料的CT值,建立CT值与质量密度(CT-MD)曲线。同时,根据各种人体组织的化学成分,计算得到CT值与阻止本领(CT-SP)曲线。在TPS中使用不同CT建模曲线计算组织替代模块的等效水厚度;利用布拉格峰测量设备测得各模块实际等效水厚度,与TPS计算值进行比较,验证不同CT建模的精度。结果:不同管电压扫描条件下,CT建模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化学成分校准的CT-SP曲线与CT-MD曲线比较更适合质子剂量计算,但对高CT值对应的阻止本领值仍需进行修正,校准后的计算误差在3%以内。结论:本文阐述的在质子TPS中验证并校准CT值曲线的方法,证明了化学成分计量校准后的CT-SP曲线更适用于质子剂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颈部肌群训练 放射疗法 摆位误差
原文传递
新型足矫形器在成人平足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易南 王冰水 +3 位作者 王斌 李玲 牟翔 王焱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34-435,共2页
关键词 患者 成人 矫形器 足部畸形 足部疼痛 继发症状 关节疼痛 负性影响 扁平足 后天性 先天性 长时间
原文传递
末端驱动型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建周 袁华 +6 位作者 毛利 王淑雅 薛白洁 田飞 牟翔 刘慧琳 胡旭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末端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9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末端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9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中频脉冲电刺激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训练组接受末端驱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6 d、持续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部分(FMA-LE)、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AC、FMA-LE、WGS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训练组治疗后FAC分级[(2.61±0.70)级]、WGS[(23.29±3.85)分]及BBS评分[(35.40±8.41)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末端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较传统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机器人 下肢 步态
原文传递
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旭 孙晓龙 +6 位作者 吴相波 何霞 王旭龙 郭颖 高铭 毛利 袁华 《中国康复》 2022年第3期149-152,共4页
目的:分析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文化程度、吸烟史、颈部创伤史等一般因素、工作因素及新型潜在因素如手机使用时长、运动、工作中不良姿势等对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影响,探讨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方法:采用... 目的:分析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文化程度、吸烟史、颈部创伤史等一般因素、工作因素及新型潜在因素如手机使用时长、运动、工作中不良姿势等对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影响,探讨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试验,将非特异性颈痛患者72例纳入病例组,同期就诊非颈痛患者106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影响因素调查表采集受试者的一般因素、工作、运动、手机使用时长等信息,采用logistic多重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中不良姿势(>2h/d OR=3.266,95%CI 1.465~7.284,P=0.004)、长时间使用手机(>3h/d OR=2.459,95%CI 1.262~4.792,P=0.008)及规律运动(OR=0.391,95%CI0.196~0.780,P=0.008)与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相关。结论:工作中不良姿势>2h/d、手机使用>3h/d是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运动是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颈痛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中谷氨酸相互作用蛋白和谷氨酸受体2的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华 龙华 +2 位作者 牟翔 王冰水 冯枫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半暗带皮质中谷氨酸相互作用蛋白(glutamate receptor interactingprotein,GRIP)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谷氨酸受体2(glutamate receptor 2,GluR2)的关系。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1、6、12、24、72h...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半暗带皮质中谷氨酸相互作用蛋白(glutamate receptor interactingprotein,GRIP)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谷氨酸受体2(glutamate receptor 2,GluR2)的关系。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1、6、12、24、72h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鼠),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取脑,Westernblot测定GRIP蛋白的含量以及胞浆中和胞膜上GluR2的含量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1、6、12、24、72h缺血半暗带胞浆GRIP含量与对照组比值分别为1.11±0.21、1.42±0.03、1.49±0.03、1.31±0.03和1.20±0.03,除1h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6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缺血半暗带GIuR2在胞膜上与胞浆中含量的比值分别为1.38±0.12、1.78±0.11、3.53±0.15、4.62±0.24和0.87±0.08,除1h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498),其余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时,半暗带区GRIP表达增加,GluR2在胞膜上的含量也增加,可能在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受体 谷氨酸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液压扩张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早期冻结肩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宁旭 杨旻 +2 位作者 祝远清 房槟 王艳玲 《疑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028-1032,共5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液压扩张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早期冻结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早期冻结肩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注射...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液压扩张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早期冻结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早期冻结肩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参附注射液液压扩张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分,检测血清白介素-10(IL-10)、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3%,高于对照组的82.54%(χ^2/P=6.948/0.008);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P=10.075/0.000);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外展、内旋、外旋、前屈角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CMS)与治疗前相比均增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6.698、16.044、10.331、4.554、11.736,P均=0.000);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10、GM-CS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13.382、3.889,P均=0.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9%,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液压扩张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早期冻结肩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减轻疼痛,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降低血清IL-10、GM-CSF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玻璃酸钠 冻结肩 肩关节活动度 疗效
下载PDF
家属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毛利 牟翔 +2 位作者 袁华 胡旭 孙玮 《中国康复》 2017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家属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入家庭组和治疗师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家属指导家庭组患者进行髋外展肌群训练,治疗师指导治疗师组患者进行髋外展肌... 目的:探讨家属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入家庭组和治疗师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家属指导家庭组患者进行髋外展肌群训练,治疗师指导治疗师组患者进行髋外展肌群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徒手肌力检查(MMT)、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功能独立性测量(FIM)中的"行走/轮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的BBS、FMA-LE、MMT、FAC及FIM量表评定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属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和治疗师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能力,且2组效果无明显差异,提示髋外展肌群训练可加入家庭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外展肌群训练 偏瘫 家庭康复
下载PDF
一种改进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晓伟 刘宏亮 武继祥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9-291,共3页
目的对传统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进行改进,为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的研究建立更实用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裸鼠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组裸鼠背部皮下移植人全厚皮肤,皮片存活后用加热的铜柱造成深Ⅱ度烧伤;对照组裸... 目的对传统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进行改进,为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的研究建立更实用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裸鼠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组裸鼠背部皮下移植人全厚皮肤,皮片存活后用加热的铜柱造成深Ⅱ度烧伤;对照组裸鼠如同观察组移植人全厚皮片,但未予热烧伤,观察皮片存活、创面愈合与瘢痕增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裸鼠存活9只,移植存活皮片与正常成人皮肤相比,无明显差异;烧伤后有8只可见明显、持续的瘢痕增生,其外观和组织学特点与人体增生性瘢痕相似,组织学观察可见丰富胶原纤维和炎症浸润。对照组存活8只,皮片干痂脱落后,有6只出现类似瘢痕样增生。结论与以往模型相比,改进后模型的组织来源更可靠,皮片存活率及瘢痕复制率更高,建立周期更短,且瘢痕增生明显,可用于观察创面愈合至瘢痕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瘢痕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抽动症共患多动症儿童韦氏智力(WISC-Ⅳ)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梅 汪萍 +3 位作者 田飞 简芳芳 王晨 席静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23期197-197,224,共2页
目的:探讨抽动症共患多动症儿童的智力特点。方法:使用韦氏智力测验第四版(WISC-Ⅳ)对32例抽动症共患多动症儿童和22例单纯抽动症儿童分别进行智力测评。结果:抽动症共患多动症儿童与单纯抽动症儿童认知效率差异显著(t=-3.32,P=0.025),... 目的:探讨抽动症共患多动症儿童的智力特点。方法:使用韦氏智力测验第四版(WISC-Ⅳ)对32例抽动症共患多动症儿童和22例单纯抽动症儿童分别进行智力测评。结果:抽动症共患多动症儿童与单纯抽动症儿童认知效率差异显著(t=-3.32,P=0.025),加工速度差异显著(t=-2.34,P=0.002),智力总分,一般能力,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差异不显著。抽动症共患多动症儿童与单纯抽动症儿童一般认知能力>认知效率比例为68.8%VS 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5)。结论:抽动症共患多动症儿童与单纯抽动症儿童智力结构存在差异。表现出认知效率低下、智力发展不均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症 多动症 韦氏智力测验第Ⅳ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