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608”号台风登陆北上引发北方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被引量:111
1
作者 孙建华 齐琳琳 赵思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71,共15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和山西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用部分特殊观测资料进行了证实。天气形势的分析表明,“96.8”暴雨过程中登陆减弱的台风低压并未出现“75.8”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和山西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用部分特殊观测资料进行了证实。天气形势的分析表明,“96.8”暴雨过程中登陆减弱的台风低压并未出现“75.8”暴雨中的台风与中纬度西风槽发生相互作用,入侵的弱冷空气是由华北高压南侧的偏东风引导至台风倒槽外围,是属于比较少见的登陆台风北上受高压阻挡停滞类型;台风倒槽内发生发展的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低层的偏南风低空急流对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暴雨期间,低空急流不仅强度大,而且伸展高度也相对较高;伴随强对流系统的主要入流和出流气流分别有2支,其中对流层高层的高空中尺度急流中心主要由强出流气流形成。分析还表明太行山对对流系统的阻挡可能是导致强降水长时间维持在石家庄附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高空急流
下载PDF
北上低涡引发辽宁历史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86
2
作者 刘宁微 齐琳琳 韩江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2007年3月3~5日,辽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雪。本文对此次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各种资料,包括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认为500hPa南北支槽合并带来的强冷暖空气交汇及北上低涡的发展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背景;地面... 2007年3月3~5日,辽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雪。本文对此次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各种资料,包括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认为500hPa南北支槽合并带来的强冷暖空气交汇及北上低涡的发展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背景;地面气旋北上带来的南来倒槽是产生暴雪的天气特征;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低层上升运动是增强降雪强度的有利条件,这一分析结果对预报暴雪天气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低涡
下载PDF
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和输送特征 被引量:49
3
作者 孙建华 汪汇洁 +1 位作者 卫捷 齐琳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2-555,共14页
采用HYSPLIT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PHREs)的江南型和江北型过程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干空气路径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江南型PHREs的干空气主要通过2条路径进入江淮地区,即源自地中海—欧洲平... 采用HYSPLIT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PHREs)的江南型和江北型过程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干空气路径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江南型PHREs的干空气主要通过2条路径进入江淮地区,即源自地中海—欧洲平原的西北路径和来自蒙古高原的东北路径,而江北型PHREs干空气主要有1条路径,即西北路径。干空气是通过对流层中高层的槽脊活动和急流输送至江淮区域。江南型水汽主要由源自印度半岛以南的热带印度洋的西南路径和来自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南海的偏南路径这2条路径输送到江淮流域。江北型的水汽路径有3条,前2条路径与江南型类似,且为主要水汽来源,还有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路径水汽输送。江淮流域的持续性降雨过程中,来自南方的水汽输送主要受索马里越赤道急流、孟加拉湾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附近越赤道气流,以及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些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降雨过程 HYSPLIT模式 水汽源地 水汽输送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与气候背景的联系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晓婷 郭维栋 +1 位作者 钟中 崔晓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利用1971—2000年中国722站逐月的土壤温度资料和1981—1998年178站逐旬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东部土壤温度的变化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 利用1971—2000年中国722站逐月的土壤温度资料和1981—1998年178站逐旬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东部土壤温度的变化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表现为持续上升型,而西北东部—华北、江淮和西南—华南地区均为先降后升型;②1970—2000年代,土壤温度的变化在东北以及西北东部—华北地区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在江淮和西南—华南地区,总体而言变化趋势不显著。此外,1980—1990年代,各区域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③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各区域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的变化普遍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尤以西北东部—华北地区最为显著。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土壤湿度与降水的变化仍然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气温和降水 长期趋势
下载PDF
一次强雷雨过程中对流参数对潜势预测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2
5
作者 齐琳琳 刘玉玲 赵思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6-548,共13页
在利用观测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的一次强雷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暴雨特征分析基础上,从雷暴和强暴雨的发生条件入手,探讨了一些强对流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在此次强雷雨发生潜势预测中的... 在利用观测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的一次强雷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暴雨特征分析基础上,从雷暴和强暴雨的发生条件入手,探讨了一些强对流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在此次强雷雨发生潜势预测中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始终稳定维持在乌拉尔山、鄂霍茨克附近的高压脊为此次强雷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来自孟加拉湾、印度洋一带和南海地区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淮河流域交汇,并形成一条东西向稳定的梅雨锋;梅雨锋及其上发生发展的中尺度扰动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制造者;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AvialablePotentialEnergy(CAPE)]、对流抑制指数[ConvectiveInhibition(CIN)]、K指数、沙瓦特指数[ShowalterIndex(SI)]、垂直切变和稳定度的组合———粗里查森数[BulkRichardsonNumber(BRN)]等对流参数的分布、演变可以较好地揭示出此次强雷雨的发生、发展。选取合理、适当的对流参数对于短时局地强雷雨天气的潜势预测、强度判别是有指示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梅雨锋 对流参数
下载PDF
双偏振雷达对一次水凝物相态演变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45
6
作者 程周杰 刘宪勋 朱亚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4-601,共8页
联合利用3 GHz双偏振雷达RHI探测数据和温度廓线数据,建立了云粒子相态反演的模糊逻辑算法,算法采用Beta型成员函数,成员变量包括:水平反射率因子、线性退偏比、差分反射率及温度0℃,-40℃对应高度,反演出的相态包括毛毛雨、雨、低密度... 联合利用3 GHz双偏振雷达RHI探测数据和温度廓线数据,建立了云粒子相态反演的模糊逻辑算法,算法采用Beta型成员函数,成员变量包括:水平反射率因子、线性退偏比、差分反射率及温度0℃,-40℃对应高度,反演出的相态包括毛毛雨、雨、低密度干冰晶、高密度干冰晶、湿冰晶、干霰、湿霰、小冰雹、大冰雹、雨夹雪和液态云滴等11种,并利用雷达的连续探测数据对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中水凝物相态的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初始阶段层状云相态呈现分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高密度干冰晶、湿冰晶和液态云滴;初始阶段云体中的回波大值区核心区域为大的冰相粒子,其余部分为液态粒子;在初始到成熟阶段演变中,回波大值区上部液态粒子逐步向冰相转化;消散阶段云中零度层亮带逐步消失,零度层以上云粒子结构呈现高密度干冰晶包裹湿冰晶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模糊逻辑 水凝物相态反演 层状云降水过程 水凝物相态演变
下载PDF
CLM4.0模式对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数值模拟及评估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赖欣 文军 +5 位作者 岑思弦 宋海清 田辉 史小康 何媛 黄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9-512,共14页
本文利用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驱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0,CLM4.O)模拟了中国区域1961-201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Naional Cent... 本文利用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驱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0,CLM4.O)模拟了中国区域1961-201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Na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analysis,NCEP)和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AMSR-E)反演的土壤湿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LM4.0模拟结果可以反映出中国区域观测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但东北、江淮和河套三个地区模拟值相对于观测值在各层次均系统性偏大。模拟与NCEP再分析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与AMSR-E的反演值在35°N以北的分布也基本一致;从1961-2010年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各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从西北向东南增加。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东北平原、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为高值区。土壤湿度数值总体上从浅层向深层增加。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除新疆西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外,土壤湿度在35°N以北以减少趋势为主,30°N以南的长江流域、华南及西南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CLM4.0模拟的夏季土壤湿度在不同程度上响应了降水的变化。中国典型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土壤湿度减小,湿润区增加。其中湿润区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最为显著,其次是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 0模式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响应
下载PDF
ATOVS资料在长江流域一次暴雨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8
作者 齐琳琳 孙建华 +1 位作者 张小玲 赵思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0-794,共15页
利用2002年 '973' 中国暴雨试验(CHeRES)期间获取的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 对7月22~23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分析表明, 此次降雨过程是由东北-西南向梅雨锋上发生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 利用2002年 '973' 中国暴雨试验(CHeRES)期间获取的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 对7月22~23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分析表明, 此次降雨过程是由东北-西南向梅雨锋上发生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在高低空环流的共同作用下, 高空槽后干冷气流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频繁交汇, 使得中尺度对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模拟研究发现, 由于梅雨锋云带结构比较松散, 造成降雨的强对流系统尺度较小, 仅利用常规探空资料难以理想地模拟出降雨过程中对流云团的强度、演变.为此, 采用不同同化方案同化NOAA16卫星的ATOVS资料, 对此次降雨过程进行了对比模拟试验.结果发现, 形成模式初始场时考虑间接同化ATOVS反演得出的温、湿资料, 模式虽然同样能较好地对造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降雨的主要落区以及暴雨发生的时段进行模拟, 但雨区和雨强的模拟效果没有明显改进.相比而言, 采用增量三维变分同化系统, 直接同化ATOVS资料形成初始场, 不仅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暴雨天气形势、主要影响系统, 而且对降雨的落区、强度、暴雨发生时段均有较好的反映.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直接同化ATOVS资料, 模拟的梅雨锋上局地暴雨强度与实际降雨量级基本一致, 且可以有效改进对流层温、湿场分布.这不仅说明ATOVS资料的使用对于提高梅雨锋上局地暴雨过程模拟效果是可行的、必要的, 而且也为该资料用于梅雨锋暴雨的预报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β中尺度对流云团 ATOVS资料 资料同化
下载PDF
MODIS多光谱云相态识别技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著华 白洁 +3 位作者 刘健文 纪飞 齐琳琳 李玮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8-684,706,共8页
介绍了卫星多光谱云相态识别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EOS/MODIS云相态识别的流程。针对简单和复杂云场,利用个例并结合无线电探空资料与MODIS三通道合成图肯定了多光谱云相态识别的合理性和实际效果。文中对几个特定天气系统(西南涡旋和西... 介绍了卫星多光谱云相态识别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EOS/MODIS云相态识别的流程。针对简单和复杂云场,利用个例并结合无线电探空资料与MODIS三通道合成图肯定了多光谱云相态识别的合理性和实际效果。文中对几个特定天气系统(西南涡旋和西太平洋台风)下大面积云场相态分析的结果表明:多光谱云相态识别技术有一定应用价值,且需要引入可见光技术来减少红外谱段对多层云覆盖和薄卷云的相态分析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相态 三光谱 MODIS EOS/MODIS 相态分析 识别技术 多光谱 应用 实际效果 探空资料
下载PDF
应用统计降尺度方法预估江淮流域未来降水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向培 王汉杰 何明元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7,共9页
统计降尺度方法广泛应用于弥补大气环流模式(GCM)模拟区域气候变化能力较弱的不足。利用1960~2009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江淮流域52个站点降水观测资料,通过敏感性分析,针对4个季节分别选择10个大尺度预测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 统计降尺度方法广泛应用于弥补大气环流模式(GCM)模拟区域气候变化能力较弱的不足。利用1960~2009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江淮流域52个站点降水观测资料,通过敏感性分析,针对4个季节分别选择10个大尺度预测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江淮流域降水统计降尺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获取的江淮流域降水的偏差显著减小,能够描述降水在月、年尺度的变化,适用于HadCM3输出的大尺度气候场,具有预测未来降水变化的能力。将统计降尺度模型应用于HadCM3在A2情景下输出的2020~2099年大尺度预测因子,分3个时段:2020~2039年,2050~2069年和2080~2099年,从年和季节两个时间尺度分析江淮流域未来降水变化。结果表明,相对1960~1999年,未来3个时段的降水有小幅增加,其中2080~2099年增幅最大,为3.6 mm;在未来3个时段的不同季节,降水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降尺度 降水 支持向量机 江淮流域
下载PDF
一次锋面气旋云系中强对流云团的识别 被引量:19
11
作者 朱亚平 程周杰 刘健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8-436,共9页
利用NOAA-16/AMSU-B微波亮温资料和GOES-9光学遥感资料对2004年6月16日一次锋面气旋云系中的强对流云团进行识别,尝试了NOAA-16/AMSU-B微波两窗区通道亮温、3个微波水汽通道间亮温差,GOES-9红外亮温阈值、水汽和红外通道亮温差、红外和... 利用NOAA-16/AMSU-B微波亮温资料和GOES-9光学遥感资料对2004年6月16日一次锋面气旋云系中的强对流云团进行识别,尝试了NOAA-16/AMSU-B微波两窗区通道亮温、3个微波水汽通道间亮温差,GOES-9红外亮温阈值、水汽和红外通道亮温差、红外和水汽通道亮温多光谱逐个修改聚类等方法,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识别结果,分析各种识别技术的特点,同时采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叠加,对识别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微波对强对流云团均能较好识别,但89 GHz通道亮温受地表影响较大,不能很好剔除过冷水体,150 GHz通道亮温与微波水汽通道间亮温差的识别结果较一致,3个微波水汽通道间亮温差对阈值的依赖性相对较小;GOES-9红外亮温阈值因其随时空变化对识别结果会造成较大差别,而水汽和红外通道亮温差对强对流云团能进行较好定位,但识别范围较小,多光谱逐个修改聚类方法对积雨云的识别效果较好,且和NOAA-16/AMSU-B识别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的叠加结果也说明,多波段遥感资料对强对流云团的识别结果与当时的天气现象及积雨云状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遥感 光学遥感 强对流云
下载PDF
基于FY2D静止卫星云图的强对流云团识别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森 刘健文 刘玉玲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0年第2期72-78,共7页
在卫星云图识别中探讨深对流指数和红外多光谱带差异与强对流云团的关系,通过"逆向搜索法"获取强对流云团的轮廓信息,并对轮廓线进行平滑处理,从而实现对卫星云图强对流云团的识别。通过对2009年6-8月华北部分地区FY2D气象卫... 在卫星云图识别中探讨深对流指数和红外多光谱带差异与强对流云团的关系,通过"逆向搜索法"获取强对流云团的轮廓信息,并对轮廓线进行平滑处理,从而实现对卫星云图强对流云团的识别。通过对2009年6-8月华北部分地区FY2D气象卫星云图的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强对流云团识别较为准确,雷暴识别概率达到70%以上;CSI通过轮廓提取能够直观的展现强对流云团的所在位置,对获取雷暴云团各种特征量及预测云团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深对流指数 红外多光谱带差 逆向搜索法 强对流云团
下载PDF
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下击暴流 被引量:18
13
作者 赵东彦 白洁 《气象科技》 2007年第5期631-636,共6页
发生在机场周围的下击暴流,对飞机起降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其高时空分辨率成为监测和预警下击暴流的有力工具。对国内外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研究下击暴流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下击暴流的基本概念、回波特征以及目前国内... 发生在机场周围的下击暴流,对飞机起降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其高时空分辨率成为监测和预警下击暴流的有力工具。对国内外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研究下击暴流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下击暴流的基本概念、回波特征以及目前国内外主要算法:基于切变段法、图像处理法和线性判别分析法。最后对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下击暴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为国内开展这方面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多普勒天气雷达 识别 预警
下载PDF
三种土地覆盖遥感数据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向培 王汉杰 +1 位作者 何明元 史小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52-259,F0002,共9页
土地覆盖遥感数据的精度分析是数据应用的前提和基础。该文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作为参考,基于对土地覆盖类型的归并,在各种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面积、空间位置等方面分析了GLC2000、MODIS V004... 土地覆盖遥感数据的精度分析是数据应用的前提和基础。该文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作为参考,基于对土地覆盖类型的归并,在各种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面积、空间位置等方面分析了GLC2000、MODIS V004和MODIS V005三种数据描述中国土地覆盖状况的能力,并引入差异性指数,深入分析影响土地覆盖数据精度的原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总体上各数据均能反映中国主要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情况,GLC2000、MODIS V004和MODIS V005数据的总体精度分别为62.8%、61.7%和61.9%;3种数据的乔木林地面积较参考数据均偏大,而建筑用地、湿地和水体的面积均偏小;乔木林地、灌木草地、耕地和裸地冰川的精度较高,建筑用地和湿地的精度较低;GLC2000数据在省级水平上对乔木林地和耕地的描述最准确,MODIS V005数据的平均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最高;土地覆盖数据的精度随着数据差异性指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差异性指数为1的区域面积比例的增加而升高;MODISV005数据的精度受土地覆盖差异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分类 误差 土地覆盖 精度评价 土地覆盖差异性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物理模型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孙建华 卫捷 +2 位作者 傅慎明 张元春 汪汇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1-754,共14页
本文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下游地区降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欧亚大陆Rossby波列能量频散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流域PHREs中纬度系统槽脊稳定的机制,定量分... 本文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下游地区降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欧亚大陆Rossby波列能量频散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流域PHREs中纬度系统槽脊稳定的机制,定量分析了冷暖空气的源地和输送路径,提出了江南型和江北型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从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之间的能量转换角度呈现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指出背景场的能量供给是直接触发暴雨的次天气尺度系统维持的最重要因子,尤其是在对流层的低层,动能的降尺度级串(即能量由背景场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最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江淮流域的降水是一系列天气系统配合和活跃的结果,主要由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二级地形和东部平原之间的热力环流、西南涡、二级地形以东中尺度涡旋和对流系统的共同影响。除了本文总结的内容,还有一些影响PHREs的因子值得深入研究,多尺度相互作用中的Rossby波源及其波列如何影响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对其背景场的能量反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 多尺度物理模型 能量转换 波作用通量
下载PDF
云分析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韩成鸣 李耀东 史小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516,共12页
云作为地球大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气候变化和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还与航空活动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是空军和民航部门非常关注的气象要素之一。在云探测、资料同化和反演方法发展的基础上,从实际业务保障和数值模式发展需求出... 云作为地球大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气候变化和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还与航空活动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是空军和民航部门非常关注的气象要素之一。在云探测、资料同化和反演方法发展的基础上,从实际业务保障和数值模式发展需求出发,综述国内外云分析、预报方法和云分析预报系统开发的研究成果,分析各类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差距,并探讨国内未来研究的方向。云分析方法中,探空对云廓线识别较好,卫星可见光和红外资料在云顶信息反演方面优势明显,多普勒雷达能够获取对流层中层和底层的云信息,而毫米波雷达能够很好地反映云三维结构信息,发展潜力巨大。云预报方法中,传统的统计和诊断方法发展较为成熟,而考虑了大气温湿和云微物理状况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式正演模拟云顶亮温的方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云探测技术,综合利用云分析预报方法,借鉴国外先进云分析预报系统的设计理念,积极开发我国自主的云分析预报系统,推动天气预报、航空气象保障和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将会是我国云研究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分析 云预报 系统开发 资料同化 反演
原文传递
回流法可控合成BiPO_4纳米棒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5
17
作者 朱艳艳 刘艳芳 +3 位作者 吕艳辉 王华 凌强 朱永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6-584,共9页
采用回流法合成了BiPO4纳米棒光催化剂,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物比例、pH值和反应物浓度对BiPO4晶相结构和形貌尺寸的影响,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分析(BET)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等对产物进行了表... 采用回流法合成了BiPO4纳米棒光催化剂,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物比例、pH值和反应物浓度对BiPO4晶相结构和形貌尺寸的影响,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分析(BET)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MB)为探针研究了其光催化活性.反应时间和反应物浓度对产物的形貌尺寸影响较大,反应物比例和pH值对产物晶相结构和形貌尺寸均有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BiPO4光催化剂的活性.调控各种因素后可合成出具有单斜相独居石/六方相混晶结构的高紫外光活性BiPO4纳米棒光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 可控合成 BiPO4 混晶结构 光催化
下载PDF
观测降水概率不确定性对集合预报概率Brier技巧评分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琳娜 刘琳 +2 位作者 刘莹 齐琳琳 田付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5-694,共10页
利用淮河地区652个站点日降水量和参加全球交互式大集合预报计划的中国T213集合预报系统24 h累积降水预报,建立了新的集合预报评分中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模式检验的观测资料处理中考虑不确定性的思想,构建了观测概率法和观... 利用淮河地区652个站点日降水量和参加全球交互式大集合预报计划的中国T213集合预报系统24 h累积降水预报,建立了新的集合预报评分中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模式检验的观测资料处理中考虑不确定性的思想,构建了观测概率法和观测百分位法的观测资料处理方法。本文方法和通常数值预报检验观测资料处理方法的模式检验对比分析表明:采用了观测概率法和观测百分位法处理降水观测后,五个降水阈值预报Brier评分检验表明,新的观测资料处理方法使预报的Brier评分分值下降,即预报性能得到提高,尤其在中低降水阈值区域较为明显。Brier技巧评分可靠性和分辨性的分析表明,模式五个降水阈值预报都有预报技巧。新的观测资料处理方法普遍提高了五个降水阈值预报的分辨性,但是降低了可靠性。本研究结果对在今后集合预报评分方法中考虑观测资料不确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对集合预报降水的评估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不确定性 集合预报 检验 Brier评分
下载PDF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同化应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文斌 齐琳琳 +1 位作者 何宏让 王晓丹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8-324,共7页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对2008年6月广西地区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的三维变分同化对于暴雨过程模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同化柳州、桂林和永州多普勒...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对2008年6月广西地区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的三维变分同化对于暴雨过程模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同化柳州、桂林和永州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后,模式对广西东北部地区特大暴雨的模拟效果明显改进;(2)WRF-3DVAR能够有效地同化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同化后使得模式初始场包含有更详尽的中尺度特征信息;(3)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有效地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改善了分析场中尺度结构的描述,从而减轻了spin-up现象,能较好的提高中尺度降雨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三维变分同化 多普勒径向速度 雷达反射率因子 中尺度模式
下载PDF
华北一次暴雨过程的螺旋度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史小康 李耀东 +3 位作者 刘健文 黄兵 刘向培 陈军庆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6,共9页
采用ARPS数值模式对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该过程螺旋性结构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对诊断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暴雨的落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xy-螺旋度锋区内靠近正值区的一侧有利于暴雨... 采用ARPS数值模式对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该过程螺旋性结构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对诊断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暴雨的落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xy-螺旋度锋区内靠近正值区的一侧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但反映的降水落区范围较实际的要大;高层z-螺旋度负值区范围及数值的明显增大预示着对流系统的发展和降水率的增大;低层z-螺旋度在3.25 km高度处的正值中心区与降水落区对应较好;与xy-螺旋度相比,z-螺旋度给出了更为精准的降水位置,是一个能够综合反映系统维持、发展以及天气现象剧烈程度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度 华北暴雨 数值模拟 ARPS ADA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