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精神病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表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付宇斐 李小飒 +5 位作者 刘晓帆 施旺红 陈琨 崔龙彪 印弘 常晓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及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后大脑皮层表面积的纵向改变。方法:纳入3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患者住院与随访期间的治疗策略和临床评估由临床医生根据标准临床实践确定。所有患者均接受第二...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及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后大脑皮层表面积的纵向改变。方法:纳入3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患者住院与随访期间的治疗策略和临床评估由临床医生根据标准临床实践确定。所有患者均接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中36名患者住院期间还接受了规范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在基线和治疗4个月后,患者接受了两次高分辨率T1磁共振扫描。在扫描时,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法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皮层表面积的变化,进一步探索脑区表面积变化率同临床量表积分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左侧距状旁回表面积显著增大(t=3.60,P=0.006)。左侧距状旁回表面积变化率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中的一般精神病理积分变化呈正相关(r=0.37,P=0.028)。治疗后左侧距状旁回表面积增加越多,患者的一般精神病理积分改善越多。结论:抗精神病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距状旁回表面积增大,表面积变化与症状变化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神经解剖 表面积 磁共振成像 抗精神病药物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酒精成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晨浩 杨行 张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601-604,共4页
酒精成瘾是由于长时间酒精暴露造成大脑功能受损和不受控制的多种行为的集合,包括对酒精的耐受增加,并伴随一系列的行为、精神等改变。酒精成瘾可引起中脑-皮层-边缘系统环路异常的神经适应。相关的脑区如伏隔核(NAc)、终纹床核(BNST)... 酒精成瘾是由于长时间酒精暴露造成大脑功能受损和不受控制的多种行为的集合,包括对酒精的耐受增加,并伴随一系列的行为、精神等改变。酒精成瘾可引起中脑-皮层-边缘系统环路异常的神经适应。相关的脑区如伏隔核(NAc)、终纹床核(BNST)、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中央杏仁核(CeA)、岛叶等的结构与功能在慢性酒精暴露下可发生适应性改变。与此同时,这些脑区主要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也发生适应性变化。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归纳总结了酒精成瘾对上述脑区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成瘾 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 突触可塑性 神经适应性
下载PDF
苦味觉信息的感受、传递和调控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覃凯华 贾雨鑫 +2 位作者 张文博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42-346,共5页
苦味觉是五种基本味觉之一。机体通过苦味觉受体细胞感知苦味觉物质并通过特定的传导通路将苦味觉信息由外周传递至中枢,从而产生苦味觉以及诱发厌恶反应,以避免机体进一步摄入有害物质。本文综述了苦味觉受体细胞及苦味觉受体对苦味觉... 苦味觉是五种基本味觉之一。机体通过苦味觉受体细胞感知苦味觉物质并通过特定的传导通路将苦味觉信息由外周传递至中枢,从而产生苦味觉以及诱发厌恶反应,以避免机体进一步摄入有害物质。本文综述了苦味觉受体细胞及苦味觉受体对苦味觉物质的感受机制,苦味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的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上重要的神经元,中枢形成苦味觉和诱导厌恶反应的机制,并对苦味觉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苦味觉信息传导通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觉 苦味觉受体 孤束核 岛叶 杏仁核
下载PDF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肠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靳远 曹靖 +1 位作者 张潜 李云庆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9-154,共6页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由位于胃肠壁内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组成,在参与胃肠道局部反射、维持消化系统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躯体运动神经只接受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调控不同,肠壁内支配...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由位于胃肠壁内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组成,在参与胃肠道局部反射、维持消化系统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躯体运动神经只接受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调控不同,肠壁内支配肠肌运动的ENS接受内脏运动神经和CNS的双重调控[1]。既往研究[2]认为支配肠道运动的外源性纤维包括来自交感神经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能节后纤维和来自副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前纤维,而肠壁内支配肠道运动的神经元均为胆碱能副交感节后神经元。近年来,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类物质在ENS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拟针对CA类物质在ENS中的分布及功能予以综述,为阐明其在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神经系统 儿茶酚胺类物质 胃肠道运动
下载PDF
肠道神经系统功能和胃肠疾病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岩 李飞 +1 位作者 张潜 李云庆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21年第5期624-627,共4页
肠道神经系统(ENS)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在参与胃肠道局部反射、维持消化系统的功能、保证人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NS分为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内不同形态的神经元可通过释放兴奋... 肠道神经系统(ENS)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在参与胃肠道局部反射、维持消化系统的功能、保证人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NS分为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内不同形态的神经元可通过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胃肠道运动的调控。当ENS内氮能神经元的NO合成障碍时便会引发贲门失迟缓症,氮能神经元的减少则在原发性胃轻瘫患者中表现的尤为显著。此外,ENS的发育异常和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分别会导致先天性巨结肠症和肠易激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神经丛 氮能神经元 黏膜下神经丛 胃肠疾病 胃肠道运动 ENS 兴奋性 抑制性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功能 肠神经元 发育异常 先天性巨结肠症 胃肠活动 胆碱能神经元
原文传递
亚硒酸钠通过抑制铁死亡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引娣 张洋铭 +3 位作者 吴妮妮 范清宇 张勇 于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脊髓损伤(SCI)大鼠铁死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SCI模型组(SCI)和亚硒酸钠治疗组(SCI+Na_(2)SeO_(3)),每组15只。利用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灌胃方法进...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脊髓损伤(SCI)大鼠铁死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SCI模型组(SCI)和亚硒酸钠治疗组(SCI+Na_(2)SeO_(3)),每组15只。利用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灌胃方法进行亚硒酸钠治疗。利用脊髓功能评分(BBB量表)检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分别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脊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反应性活性氧(ROS)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蛋白system Xc^(-)(xCT)的表达。结果:SCI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中GPx活性明显下降,ROS增加,而GSH减少,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比值(GSH/GSSH)降低,GPX4和xCT蛋白的表达降低。亚硒酸钠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且提高脊髓组织中GPx活性,减少ROS含量,增加GSH的水平。此外,亚硒酸钠治疗可以促进GPX4和xCT蛋白的表达。结论:亚硒酸钠可以通过抑制脊髓细胞铁死亡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硒酸钠 铁死亡 脊髓损伤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蛋白 大鼠
下载PDF
小鼠中央内侧核向前额叶和岛叶皮质发出分支投射的形态学研究
7
作者 薛美琪 窦雪瑛 +3 位作者 刘楚涵 王珊 杨彦玲 董玉琳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387-1391,1398,共6页
目的观察小鼠丘脑中央内侧核(CM)向不同皮层区域的分支投射情况,并为其参与伤害性信息传递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将荧光金(FG)分别注射到前额叶皮质(PFC)或岛叶皮质(IC)并建立完全弗氏佐剂(CFA)炎性痛模型,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CM中的分布... 目的观察小鼠丘脑中央内侧核(CM)向不同皮层区域的分支投射情况,并为其参与伤害性信息传递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将荧光金(FG)分别注射到前额叶皮质(PFC)或岛叶皮质(IC)并建立完全弗氏佐剂(CFA)炎性痛模型,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CM中的分布,以及CM内向PFC或IC投射的神经元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传递;继而将FG注射到PFC,同时将四甲基罗达明(TMR)注入IC,并建立CFA模型,观察CM内FG与TMR双标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FOS蛋白的共标。结果(1)将FG注射到PFC后,在CM的吻侧和中部可观察到大量逆标神经元,尾侧的FG逆标神经元相对较少;将FG注射到IC后,可观察到CM的中尾侧有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分布,而在CM的吻段较少;(2)CM-IC或CM-PFC通路在CFA模型下均可观察到激活的神经元,但前者激活数量较后者多;(3)CM吻中段少量神经元可同时向PFC和IC发出分支投射,且偶见共标神经元在疼痛状态下被激活。结论CM可以分别向PFC和IC发出大量投射,且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但分支投射的情况较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内侧核 分支投射 前额叶皮质 岛叶 疼痛 神经通路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瘙痒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8
作者 曹泽湘 李雨西 +2 位作者 刘思涵 王晓东 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527,共3页
瘙痒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皮肤干燥等)或非皮肤病引起。其中,非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又可分为系统性疾病源性瘙痒(如晚期慢性肾脏疾病、胆汁淤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神经疾病源性瘙痒和药物副作... 瘙痒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皮肤干燥等)或非皮肤病引起。其中,非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又可分为系统性疾病源性瘙痒(如晚期慢性肾脏疾病、胆汁淤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神经疾病源性瘙痒和药物副作用源性瘙痒等。皮肤瘙痒病因不同,其针对性治疗方法也不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治疗炎性皮肤病所致瘙痒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瘙痒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神经疾病源性瘙痒 皮肤病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兆清 任泽盛 +2 位作者 李彤昕 马斌芳 寇珍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93-597,共5页
脑肠轴(braingut axis)是大脑和消化系统之间存在的一种密切联系,在维持体内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物群作为脑肠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氨基... 脑肠轴(braingut axis)是大脑和消化系统之间存在的一种密切联系,在维持体内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物群作为脑肠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氨基酸代谢、内脏神经等方式调节神经元活动和激活小胶质细胞从而对脑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挥调节作用。本文将对微生物-肠-脑轴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做以讨论,阐述微生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人们对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而关于微生物影响疾病发生的一些相关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肠-脑轴 神经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亨廷顿病
下载PDF
D-丝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雨楠 张洋铭 +2 位作者 邝芳 武胜昔 张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67-470,共4页
D-丝氨酸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的内源性共激活分子,是激活NMDAR和维持长时程增强(LTP)所必需的,并参与大脑发育、神经元兴奋、突触可塑性以及学习和记忆的调节。D-丝氨酸是由丝氨酸消旋酶(SR)合成,它能将L-丝氨酸转化为D-丝... D-丝氨酸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的内源性共激活分子,是激活NMDAR和维持长时程增强(LTP)所必需的,并参与大脑发育、神经元兴奋、突触可塑性以及学习和记忆的调节。D-丝氨酸是由丝氨酸消旋酶(SR)合成,它能将L-丝氨酸转化为D-丝氨酸。D-丝氨酸代谢障碍会导致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神经退行性病变,并可能参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本篇综述中,我们回顾了D-丝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及功能,并介绍了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为深入研究D-丝氨酸的临床诊疗价值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丝氨酸 丝氨酸消旋酶 丝氨酸穿梭 神经元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下载PDF
咸味觉信息的感受、转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雨鑫 张文博 +2 位作者 覃凯华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465-469,共5页
咸味觉是一种基本的味觉。钠盐是主要的咸味觉物质,通过刺激咸味觉感受器将咸味觉信息通过特殊的传导通路传递至中枢,从而产生咸味觉并诱发相应的行为。咸味觉及其诱发的行为在调控机体摄食钠盐的欲望以及避免摄入钠盐含量过高的食物中... 咸味觉是一种基本的味觉。钠盐是主要的咸味觉物质,通过刺激咸味觉感受器将咸味觉信息通过特殊的传导通路传递至中枢,从而产生咸味觉并诱发相应的行为。咸味觉及其诱发的行为在调控机体摄食钠盐的欲望以及避免摄入钠盐含量过高的食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咸味觉受体对咸味觉物质的感受机制、咸味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的传导通路以及中枢对咸味觉物质摄入的调控机制等,并对未来有关咸味觉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咸味觉信息传导通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味觉 鼓索 孤束核 杏仁中央核 穹隆下器
下载PDF
雌激素和孕激素参与痒觉信息调控
12
作者 李佳 白浩淼 +2 位作者 吴振宇 王晓东 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77-580,共4页
痒觉敏感性存在性别差异,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持续性瘙痒的困扰,同时罹患瘙痒相关疾病的概率也更高。这可能是由于男女不同的性激素所造成的,尤其是雌性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这就提示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参与痒觉调控,其在体内... 痒觉敏感性存在性别差异,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持续性瘙痒的困扰,同时罹患瘙痒相关疾病的概率也更高。这可能是由于男女不同的性激素所造成的,尤其是雌性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这就提示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参与痒觉调控,其在体内含量的变化、作用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和受体的不同均可能导致痒觉感受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孕激素 痒觉 性别差异
下载PDF
鲜味觉信息的产生、传递与调控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文博 覃凯华 +2 位作者 贾雨鑫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84-588,共5页
鲜味觉是5种基本味觉之一,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种不同性质的鲜味觉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特定受体和神经引发鲜味觉反应,激活大脑皮层特定脑区产生愉悦体验,但高浓度的鲜味觉物质也会诱发厌恶反应。鲜味觉与其他味觉之间可以产生协同或抑制作用... 鲜味觉是5种基本味觉之一,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种不同性质的鲜味觉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特定受体和神经引发鲜味觉反应,激活大脑皮层特定脑区产生愉悦体验,但高浓度的鲜味觉物质也会诱发厌恶反应。鲜味觉与其他味觉之间可以产生协同或抑制作用,以改善食物风味。此外,内脏中的鲜味觉受体感受到的信息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引起机体产生多种反应,影响人类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觉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味觉受体细胞 眶额皮层 前扣带回皮层 迷走神经
下载PDF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
14
作者 马思聪 陈晶 李云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5-620,共6页
背景:近期有研究表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不仅参与神经元的发育,而且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癫痫等的发病过程,还可作为治疗靶点开发相关药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总结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背景:近期有研究表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不仅参与神经元的发育,而且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癫痫等的发病过程,还可作为治疗靶点开发相关药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总结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以及干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改善疾病症状和相关新兴治疗手段的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nervous system,depression,Alzheimer disease,Parkinson disease,epilepsy,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G-3019”,文献检索时限为1996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过阅读并筛选整理,选择与综述内容相符的文献,最终确定整理出5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通过4个不同的结构域在不同条件下参与纤维化、细胞黏附、细胞发育等多项生物学活动;②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和癫痫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相关脑区和部位发生上调,干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后症状好转或消失,提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这些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③围绕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干预靶点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研究,要实现由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应用还需要更多机制方面的研究,以达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神经系统 转化生长因子Β 神经退行性疾病 抑郁症 癫痫 综述
下载PDF
小鼠丘脑背内侧核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传入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15
作者 冯慧洁 彭霏 +2 位作者 薛美琪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灌注取材,进行全脑扫描,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结果:将RV病毒注入VGLUT2-ires-Cre小鼠MD后,在皮质和脑干内可观察到密集的突触前神经元。皮质内逆标神经元多分布于运动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皮质和岛叶;丘脑内多见于丘脑网状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等;而脑干逆标神经元则主要分布在臂旁外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等部位。结论:MD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一方面可接受来自脑干的上行纤维的投射,或丘脑网状核的信息调控;另一方面作为高阶丘脑也可接受皮质的下行投射,参与脑内的多种功能。以上结果为研究MD的功能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背内侧核 狂犬病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小鼠
下载PDF
酸味觉信息的感受、转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雨鑫 张文博 +2 位作者 覃凯华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89-95,共7页
酸味觉为一种基本的味觉。酸味觉信息在动物体内有着独特的产生和传导通路并且可以诱发动物先天性的厌恶反应,从而在动物选择食物种类、警惕毒害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酸味觉受体的种类、结构和作用机制,酸味觉信息在外周... 酸味觉为一种基本的味觉。酸味觉信息在动物体内有着独特的产生和传导通路并且可以诱发动物先天性的厌恶反应,从而在动物选择食物种类、警惕毒害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酸味觉受体的种类、结构和作用机制,酸味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的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上的相关特殊神经元,酸探测机制,诱发个体先天性厌恶行为的机制等,还对未来有关酸味觉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酸味觉信息传导通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味觉 酸味觉受体 信息转递 影响因素 神经递质
下载PDF
小鼠中缝背核至丘脑室旁核参与伤害性信息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慧洁 薛美琪 +5 位作者 朱慧 张蓬鑫 彭霏 吕培源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01-508,共8页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DR)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观察该通路在伤害性刺激下的激活情况。方法: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小鼠PVT,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DR内的分布,同时利用免...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DR)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观察该通路在伤害性刺激下的激活情况。方法: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小鼠PVT,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DR内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技术观察DR内5-HT能神经元与FG逆标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继而选用TAC1-ires-Cre小鼠结合RV逆标病毒,在DR观察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最后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杂交小鼠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观察PVT内被激活的TAC1阳性神经元与5-HT能神经终末之间的关系。结果:(1)将FG注入PVT后,在DR的吻、中、尾段均可见FG逆标神经元,其分布以中段为主,吻、尾段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在DR内观察到5-HT和FG的双标神经元。(2)向TAC1-ires-Cre小鼠的PVT内注射RV逆行跨突触三联病毒后,在DR内也可见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主要分布于DR中段。(3)SNI模型下TAC1-Cre::Ai9杂交小鼠PVT内部分TAC1神经元被激活,且同时与5-HT能神经终末形成密切接触。结论:DR内5-HT能神经元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形成DR 5-HT+-PVT TAC1+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以被伤害性信息激活,提示其可能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丘脑室旁核 5-羟色胺 速激肽-1 伤害性信息 小鼠
下载PDF
背侧海马内给予雷公藤内酯醇(T10)对慢性痛大鼠痛行为和抑郁样行为及其内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牛泽浩 谯煜 +2 位作者 胡晓帆 史娟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7-533,共7页
目的:探究背侧海马内置管给予雷公藤内酯醇(T10)对于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和抑郁样行为,以及海马内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的方法制作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von Frey丝刺激法连续观察造模后大鼠... 目的:探究背侧海马内置管给予雷公藤内酯醇(T10)对于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和抑郁样行为,以及海马内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的方法制作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von Frey丝刺激法连续观察造模后大鼠的痛行为学变化;运用强迫游泳(FST)和新奇摄食抑制实验(NSF)观察造模后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背侧海马内电离钙绑定衔接分子1(Iba-1)的表达情况。结果:(1)痛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1 d后SNL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P <0. 001),且术后21 d维持在较低水平(P <0. 001);从术后第14 d起背侧海马内置管连续给予T10至第21 d,观察到T10能够明显提高上述模型大鼠手术侧后足的机械性痛阈(P <0. 01)。(2)抑郁样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SNL模型大鼠于术后21 d出现明显抑郁样行为,与对照组相比,NSF的不动时间和FST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 <0. 05,P <0. 001);背侧海马内给予T10后,动物的NSF和FST抑郁样行为均有明显缓解(FST P <0. 05; NSF P <0. 00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NL模型大鼠双侧背侧海马内Iba-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给予T10后,其背侧海马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均被显著抑制。(4)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21 d双侧背侧海马内I-ba1的表达明显上调(P <0. 01),连续给予T10后可以显著下调其内Iba-1的表达水平(P <0. 05)。结论:背侧海马内置管连续给予T10能有效缓解由SNL诱导的慢性痛模型大鼠的痛行为和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背侧海马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进而减轻海马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T10) L5脊神经结扎 抑郁样行为 背侧海马 小胶质细胞 大鼠
下载PDF
慢性痛伴焦虑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向伏隔核及腹侧海马的分支投射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腾 姬媛媛 +2 位作者 颜林枫 李金莲 崔光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603-610,共8页
目的:观察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向伏隔核(NAc)及腹侧海马(vHIP)的分支投射,并为其参与慢性痛伴焦虑信息的传递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慢性痛组(cuff)和假手术组(sham),于术后1、3、7、14 d对小鼠进... 目的:观察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向伏隔核(NAc)及腹侧海马(vHIP)的分支投射,并为其参与慢性痛伴焦虑信息的传递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慢性痛组(cuff)和假手术组(sham),于术后1、3、7、14 d对小鼠进行机械痛敏检测,于术后7 d采用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在cuff组小鼠的左侧NAc及vHIP分别注射四甲基罗达明(TMR)和荧光金(FG),于术后14 d对小鼠进行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检测。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慢性痛伴焦虑小鼠中脑VTA内FG/TMR双标神经元,及酪氨酸羟化酶(TH)、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sham组相比,cuff组小鼠术后第1 d就出现了机械痛阈的降低,并一直持续至第14 d,而且呈现出明显的焦虑样情绪反应;(2)慢性痛伴焦虑小鼠中脑VTA内有部分神经元为FG/TMR双标神经元,大约有(58.19±7.67)%及(76.40±0.67)%的FG/TMR双标神经元分别表达FOS及TH。结论:小鼠中脑VTA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同时向NAc及vHIP发出分支投射,其中部分分支投射神经元可能参与了慢性痛伴焦虑信息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焦虑 中脑腹侧被盖区 伏隔核 腹侧海马 酪氨酸羟化酶 小鼠
下载PDF
生物支架材料在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阳洁(综述) 李飞 李云庆(审校) 《解剖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是当前的医学研究难题之一,而生物支架材料在神经组织工程的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生物支架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两大类。天然材料一般无免疫排斥反应,但其结构不能根据需要而进行修饰;合成材料一般有可以控制... 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是当前的医学研究难题之一,而生物支架材料在神经组织工程的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生物支架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两大类。天然材料一般无免疫排斥反应,但其结构不能根据需要而进行修饰;合成材料一般有可以控制生物降解率、机械强度、空间结构等特性。天然材料包括细胞外基质组分、海藻酸盐、多聚糖类聚合物、天然蛋白质、脱细胞神经支架等。生物支架材料的种类很多,它们具备的共同特征是:①适中的生物降解速率且降解产物无不良反应;②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③既有一定的强度维持材料完整性,又有较好的弹性,避免拉伤神经组织;④具有神经生长所需的空间结构。本文拟就生物支架材料在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相关研究中应用的进展予以综述,以供广大再生医学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支架材料 神经损伤 修复与再生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