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自由空间下非接触辨识人与动物的生物雷达信号处理算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文哲 宫佳 +2 位作者 马洋洋 吕昊 薛慧君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3期8-13,共6页
目的提出一种非接触辨识人与动物的生物雷达信号处理算法,以增强辨识准确性和鲁棒性。方法采用中心频率7.29 GHz、带宽1.4 GHz的片上超宽带生物雷达系统采集人体与动物在自由空间条件下的雷达信号,经直流滤波、低通滤波、自适应滤波算... 目的提出一种非接触辨识人与动物的生物雷达信号处理算法,以增强辨识准确性和鲁棒性。方法采用中心频率7.29 GHz、带宽1.4 GHz的片上超宽带生物雷达系统采集人体与动物在自由空间条件下的雷达信号,经直流滤波、低通滤波、自适应滤波算法进行信号预处理后,从频率和能量角度提取增强型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结果人与动物辨识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相比,本文所提的增强型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具有高准确率、高鲁棒性的特点,可以消除因个体差异而导致辨识误判的现象。结论基于生物雷达信号提取的增强型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能更准确辨识人体和动物目标,该方法可作为非接触智能化健康监测设备的底层基础性技术,帮助其辨识目标,进而确保信号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生物雷达 人与动物辨识 非接触智能化健康监测设备 算法 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
下载PDF
基于移动学习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探索 被引量:5
2
作者 路国华 李钊 +1 位作者 张华 王健琪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8年第11期87-89,共3页
目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移动学习实验教学。方法:利用学生自己的移动终端(手机或平板计算机),通过互动交流将移动学习模式引入实验教学,并比较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目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移动学习实验教学。方法:利用学生自己的移动终端(手机或平板计算机),通过互动交流将移动学习模式引入实验教学,并比较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4届学生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考核成绩和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基于移动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结论:基于移动学习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新模式既能克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又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实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学习 教学模式 模拟电子技术 实践环节 互动交流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提升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探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薛慧君 张杨 +1 位作者 马晓玉 吕昊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0期259-261,共3页
"对分课堂"结合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优势,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教师讲授、独立内化、学生讨论。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堂互动不足两大核心问题。笔者从高校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特点及存在的... "对分课堂"结合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优势,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教师讲授、独立内化、学生讨论。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堂互动不足两大核心问题。笔者从高校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设计了基于数字电子技术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并阐述了具体实施方案,提出了对分课堂在高校理工科专业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高校理工科专业 教师讲授 内化吸收 课堂讨论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战场伤员穿透聚焦成像研究
4
作者 柏明浩 张园园 +4 位作者 赵文彬 张杨 吕昊 安强 梁福来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810-815,共6页
目的探索研究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介质补偿生物雷达成像方法,提升伤员搜救性能。方法首先,通过废墟压埋人体目标的正演仿真,建立人体胸腔的电磁模型,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技术仿真废墟下伤员目标的超带宽多输入多输出生物雷达回波。采用后向... 目的探索研究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介质补偿生物雷达成像方法,提升伤员搜救性能。方法首先,通过废墟压埋人体目标的正演仿真,建立人体胸腔的电磁模型,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技术仿真废墟下伤员目标的超带宽多输入多输出生物雷达回波。采用后向投影算法和自聚焦算法对多输入多输出生物雷达回波成像,对成像进行生命体征微动信号增强后创建数据集;然后,基于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构建用于介质补偿的生成对抗式网络模型;最后,利用训练数据进行训练,优化网络模型。结果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式网络的介质补偿方法,并初步实现了穿透介质的伤员目标聚焦成像,提高了目标信号的信杂噪比。结论本研究基于生成对抗式网络的介质补偿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穿透介质的伤员目标聚焦成像,为解决生物雷达成像目标散焦和信杂噪比低等问题提供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输入多输出 生物雷达 穿透 聚焦成像 生成对抗式网络
下载PDF
一种基于生物雷达的隐匿性伤情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薛慧君 王鹏飞 +5 位作者 焦腾 安强 梁福来 张杨 王健琪 吕昊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1年第8期1-6,20,共7页
目的:针对院前急救中低成本、便携式伤情检测设备的研制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生物雷达的隐匿性伤情检测方法。方法:该方法基于某些隐匿性伤情出现会破坏人体浅表组织结构左右对称性的原理,使用单发单收冲激脉冲体制超宽带生物雷达测量人体... 目的:针对院前急救中低成本、便携式伤情检测设备的研制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生物雷达的隐匿性伤情检测方法。方法:该方法基于某些隐匿性伤情出现会破坏人体浅表组织结构左右对称性的原理,使用单发单收冲激脉冲体制超宽带生物雷达测量人体左右两侧对称位置的回波差异,采用直达波定位保证左右测量位置的对称性,设计基于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的检测算法来量化回波差异。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开展基于液态体模的模拟气胸探测实验。结果:在直接接触体模条件下,无气胸、左侧气胸和双侧气胸3种场景的差异数值分别为0.628 8、5.724 5和5.835 6;在穿透衣物条件下,无气胸、左侧气胸和双侧气胸3种场景的差异数值分别为2.234 2、4.255 0和6.768 2。结论:该方法初步实现了有/无伤情的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体积小、测量方便、可穿透衣物的潜在优势,可为下一步设计一种低成本、便携式的非接触伤情检测装备提供可行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雷达 超宽带 院前急救 伤情检测 线性判别分析
下载PDF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杨 梁福来 +4 位作者 薛慧君 安强 刘澜涛 吕昊 王健琪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年第12期1102-1105,共4页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通过完成实际项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中。针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知识点分割孤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通过完成实际项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中。针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知识点分割孤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不足的问题,自2017年起,空军军医大学在2016~2019级四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76名学生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包括增设教学模块、精选实验项目、细化教学实施流程、优化考核指标,通过实验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学生实验成绩为(91.11±2.04)分,优秀率达到81.6%(62/76)。100.0%(76/76)的学生非常喜欢或喜欢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并认为通过项目驱动型实验自身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89.5%(68/76)的学生认为项目驱动型实验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78.9%(60/76)的学生认为对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100.0%(76/76)的学生认为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解决或部分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知识点相互孤立、课程间逻辑衔接不紧密的问题。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中效果良好,得到了学生认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 实验教学 医工融合 创新精神
原文传递
飞行员经颅交流电刺激睡眠调节干预方法研究
7
作者 朱一丹 许兆坤 +11 位作者 马进 刘天 李龙 黄亮 吴林彦 贾光锋 闫克丁 王亚茹 吕昊 焦腾 于霄 张杨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02-406,411,共6页
目的针对飞行员经常需要打破昼夜节律出紧急任务的现状,研究一种经颅神经电刺激睡眠干预方法来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以达到短时间内提高作战效能、提升飞行安全性的目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正弦交流电经颅刺激的睡眠干预方... 目的针对飞行员经常需要打破昼夜节律出紧急任务的现状,研究一种经颅神经电刺激睡眠干预方法来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以达到短时间内提高作战效能、提升飞行安全性的目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正弦交流电经颅刺激的睡眠干预方法,按照设计要求招募20名被试,每名被试参与3组睡眠干预实验,分别为对照组、伪刺激组和刺激组,其中刺激组使用经颅神经电刺激仪根据刺激方案对受试者进行电刺激干预,伪刺激组仅模拟刺激仪开关时的电流,其余时间不刺激,实验全程进行脑电、眼电、肌电信号的同步监测,记录相关数据。对采集到的脑电信号进行delta/theta功率谱密度比值分析,结合眼电、肌电信号确定受试者的入睡时间。结果对照组、伪刺激组和刺激组入睡时间分别为(17.29±7.72)、(11.41±4.71)、(5.21±3.36)min,刺激组入睡时间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伪刺激组入睡时间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入睡时间上刺激组<伪刺激组<对照组,证明该经颅神经交流电刺激方法可有效缩短被试入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调节 经颅交流电刺激 入睡时间 睡眠实验 功率谱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