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P、TES-MEP、EMG监测技术在胸椎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及植骨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永新 尹利荣 +2 位作者 李燕莉 宋长兴 牛增广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3期-,共5页
目的 :探讨SEP、TES-MEP、EMG监测技术在胸椎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及植骨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结核患者44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行经头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体感... 目的 :探讨SEP、TES-MEP、EMG监测技术在胸椎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及植骨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结核患者44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行经头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自发肌电图(EMG)监测,根据患者手术前后MEP和SEP波幅降低程度分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分析SEP、TES-MEP、EMG监测在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4例患者术后cobb角(17.69±7.25)低于术前(31.08±12.14),术后血沉(ESR)(20.19±6.13)低于术前(43.47±25.5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患者手术前后ASIA分级,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明显得到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患者手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价为优者29例,良者9例,尚可者6例;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评价优良率达100%;术后3月M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1.43%)高于M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S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96.97%)大于SSEP波幅降低程度≧50%(54.5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3例患者出现下肢肌肉肌电反应,均即时提醒医生避免刺激神经根,3例患者术后均未见明显的神经功能损伤。结论 :术中TES-MEP和SEP波幅变化程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密切相关,TES-MEP、SEP、EMG监测可及时提醒医生进行脊髓功能和神经根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神经电生理监测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自发肌电图
原文传递
探讨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韩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4期212-213,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C T和M R 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本院接诊的72名股骨头坏死患者展开实验研究,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实验者应用C T进行检查,B组实验者应用MRI进行检测,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标... 目的:对比分析C T和M R 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本院接诊的72名股骨头坏死患者展开实验研究,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实验者应用C T进行检查,B组实验者应用MRI进行检测,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阳性诊断率进行分析对比,并对两组不同ARCO分期下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股骨头坏死阳性诊断率为94.44%,显著高于A组股骨头坏死阳性诊断率(77.78%);B组与A组ARCO分期诊断结果中Ⅲ期和Ⅳ期患者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B组Ⅰ期和Ⅱ期患者占比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MRI在不同时期股骨头坏死诊断方面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早期诊断方面,因此应将MRI作为主要的股骨头坏死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CT 核磁共振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5期248-249,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本院接诊的48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展开实验研究,实验者治疗前给予CT和MRI检测,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阳性诊断率进行分析对比,并... 目的:对比分析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本院接诊的48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展开实验研究,实验者治疗前给予CT和MRI检测,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阳性诊断率进行分析对比,并对两组相关征象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腰椎间盘突出阳性诊断率为95.83%,显著高于CT腰椎间盘突出阳性诊断率(81.25%);MRI检出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形等征象占比显著高于CT(P<0.05);MRI检出椎间盘积气、钙化等征象占比显著低于CT(P<0.05)。结论:CT和MRI用于椎间盘突出的检测,其影像学特征显示方面均具有各自的优势,并且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因此在椎间盘突出检测时应结合两种检测方法的优势灵活运用,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CT 核磁共振
下载PDF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永新 尹利荣 +2 位作者 李燕莉 宋长兴 牛增广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吸烟时间长、术前下肢静脉有病变者、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术前体质量指数>27 kg/m2、术中失血量>500 m L、术后未进行下肢辅助锻炼、术后卧床时间>4 d、血液高凝、有心房颤动史、合并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下肢病变、术中失血量>500 m L、血液高凝、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较多,因此应重视这些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副作用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融合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永新 尹利荣 +2 位作者 李燕莉 宋长兴 牛增广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1期1594-1596,共3页
目的探讨融合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采用病变责任节段融合结合邻近退变节段动态固定术(观察组),30例采用单纯融合术(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融合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采用病变责任节段融合结合邻近退变节段动态固定术(观察组),30例采用单纯融合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两组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e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神经功能(JOA)评分以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CT及MRI检查,椎间盘分级根据腰椎MRI矢状位T2相参照Pfirrmann分级法评定,关节突关节退变利用CT进行判断。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SF-36量表得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SF-36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Pfirrmann分级升高3例(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例(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突关节退变2例(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结合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充分减压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临近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固定 非融合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