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构建循证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心境状态和Killip分级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晶晶 蔡丽丽 +2 位作者 丁海杰 周瑛君 任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1期1022-1027,共6页
目的探讨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构建循证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律失常患者心境状态、Killip分级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6例中青年AMI伴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构建循证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律失常患者心境状态、Killip分级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6例中青年AMI伴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构建循证干预。统计两组Killip分级和心律失常复发率,对比干预前后两组的心境状态(POMS)、应对方式(TSCQ)、健康行为(HPLP-Ⅱ)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Killip分级Ⅰ级高于对照组[60.38%比35.85%],Ⅲ级低于对照组[9.43%比33.96%],干预结束后观察组心律失常复发率低于对照组(3.77%比24.53%,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POMS量表中紧张-焦虑、迷惑-混乱、愤怒-敌意、抑郁-沮丧低于对照组[(9.85±2.10)分比(12.69±2.96)分,(5.56±1.25)分比(8.55±2.12)分,(4.56±1.02)分比(8.10±1.54)分,(12.25±3.22)分比(16.85±4.10)分,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TSCQ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15.32±3.25)分比(21.25±4.10)分],TSCQ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34.58±4.10)分比(29.36±3.85)分,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HPLP-Ⅱ评分等级高于对照组(优秀43.40%比28.30%,良好41.51%比28.30%,一般13.21%比30.19%,差1.89%比13.21%,P<0.05);观察组反应性、移情性、可靠性、有形性、保证性评分高于对照组[(4.81±0.11)分比(4.20±0.32)分,(4.82±0.10)分比(4.15±0.42)分,(4.72±0.20)分比(4.05±0.53)分,(4.83±0.12)分比(4.12±0.34)分,(4.85±0.13)分比(4.11±0.41)分,P<0.05]。结论中青年AMI伴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工作中,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构建循证干预有助于调节患者身心状态,改善预后效果,降低预后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循证干预 中青年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境状态 健康行为
下载PDF
Ⅰ期康复七步训练法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康复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蔡丽丽 丁海杰 《空军医学杂志》 2019年第6期544-546,共3页
目的研究Ⅰ期康复七步训练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7月-9月于秦... 目的研究Ⅰ期康复七步训练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7月-9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0例STEMI患者,均行急诊PCI术,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Ⅰ期康复七步训练法。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7 d心脏功能、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记录术后CCU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前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CO、LVEDV、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FIM评分、MI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康复七步训练法能缩短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监护及住院时间,提高心功能恢复效果,且不增加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康复 七步训练法 STEMI 急诊PCI术 术后康复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缺血性心肌病风险预测模型及评分标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杜然 滕腾 +2 位作者 赵云凤 方钱超 蔡丽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1期1003-1009,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缺血性心肌病(ICM)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AMI并发ICM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风险分层,为临床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68例AMI并发ICM患者...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缺血性心肌病(ICM)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AMI并发ICM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风险分层,为临床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68例AMI并发ICM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按照年龄、性别进行1∶1严格匹配,筛选168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并发ICM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验证列线图预测效能,依据最佳截断值确定评分标准,比较不同评分标准患者ICM发生率。结果体重指数(BMI)、梗死相关血管、糖尿病、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术后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心肌灌注分级、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Notch1 mRNA、Notch3 mRNA是AMI并发ICM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AMI并发ICM的AUC为0.967,最佳截断值为520分,且净获益较高;列线图模型的风险分层以截断值为依据,高风险亚组ICM发生率73.53%高于低风险亚组34.00%(P<0.05)。结论BMI、梗死相关血管、糖尿病、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NT-proBNP、TGF-β1 mRNA、Notch1 mRNA、Notch3 mRNA为AMI并发ICM影响因素,据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对AMI并发ICM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为临床预测ICM发生风险提供评分标准,有助于临床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以降低ICM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 列线图模型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互联网集中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 一期患者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6
4
作者 蔡丽丽 宋春梅 +1 位作者 周瑛君 朱海娟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9期1951-1956,共6页
目的:研究互联网集中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治疗后一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12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经PCI术治疗的AMI患... 目的:研究互联网集中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治疗后一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12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经PCI术治疗的AMI患者124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2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术后则予以互联网集中管理干预。分别比较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以及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29%(7/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3%(18/6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抑郁状态问卷(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DSI)评分分别为51.29±6.33,62.17±6.79,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arthel指数分别为72.33±6.42,61.06±5.62,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互联网集中管理可有效提高AMI经PCI术治疗后一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利于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互联网 集中管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康复效果
下载PDF
基于临床特征可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壁瘤形成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莹莹 蔡丽丽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2年第6期492-495,51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12例AMI患者,统计室壁瘤发生情况,分为室壁瘤组(78例)与非室壁瘤组(234例),采用单、多因素方式分析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似...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12例AMI患者,统计室壁瘤发生情况,分为室壁瘤组(78例)与非室壁瘤组(234例),采用单、多因素方式分析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似然比卡方、Wald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及其预测价值。结果:312例AMI患者室壁瘤发生率为25%。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年龄≥60岁、吸烟史、前壁心肌梗死、前降支(LAD)近中段病变、≥4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痛时间≥24 h为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60.289、73.931、52.227、61.674、64.166、60.134,P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显示,模型建立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构建有效,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数据集,预测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AUC为0.902,敏感度为83.33%,特异性为92.91%。结论:AMI患者室壁瘤发生率为25%,主要与吸烟史、年龄、ST段抬高、LAD近中段病变、胸痛时间、前壁心肌梗死有关,据此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室壁瘤形成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壁瘤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