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晶微针经皮肤导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方法及疗效观察
1
作者 张雪梅 吴碧云 王灵芝 《北方药学》 2021年第11期120-122,共3页
目的:研究纳晶微针经皮肤浅层导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对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我院50例20~75岁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名。药物治疗组给予常规口服药物及皮肤表面外涂药... 目的:研究纳晶微针经皮肤浅层导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对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我院50例20~75岁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名。药物治疗组给予常规口服药物及皮肤表面外涂药物;纳晶微针导入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行纳晶微针经皮肤浅层导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纳晶微针导入组受试者每两周接受1次治疗,疗程2个月,拍摄每组受试者治疗前后患处照片进行对照,2个月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纳晶微针联合药物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皮肤淀粉样变皮损消退时间、瘙痒消失时间比单纯药物治疗组更短,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加上纳晶微针经皮肤浅层导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对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且在外用药物中应用纳晶微针,可安全的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晶微针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疗效
下载PDF
儿童湿疹病因分析及药物治疗 被引量:18
2
作者 郑健 倪建聪 滕用华 《海峡药学》 2014年第5期96-97,共2页
湿疹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患病率高达20%~30%。湿疹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是内在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药、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本文通过探讨儿... 湿疹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患病率高达20%~30%。湿疹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是内在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药、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本文通过探讨儿童湿疹的病因及其药物治疗的方法,以期为儿童湿疹的临床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湿疹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湿疹5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黄卫东 蔡蕾 张善雳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99-99,178,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将皮肤科门诊104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3次/d,地氯雷他定5mg,1次/日;对照组52例地氯雷他定5mg,1次/日。两组均外用丁苯羟酸乳膏,...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将皮肤科门诊104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3次/d,地氯雷他定5mg,1次/日;对照组52例地氯雷他定5mg,1次/日。两组均外用丁苯羟酸乳膏,2次/d;疗程为4周,评估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和6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片 地氯雷他定 慢性湿疹
下载PDF
三蕊胶囊治疗痤疮和脂溢性皮炎55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江爱萍 刘迎红 付江洲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2-433,共2页
关键词 三蕊胶囊 治疗 痤疮 脂溢性皮炎
下载PDF
马拉色菌显微镜检查的方法学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徐明 张弘 +1 位作者 邓劲松 陈静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取材及染色方法对直接镜检马拉色菌的影响。方法比较胶带粘贴法和钝刀刮屑法取材的阳性率,并对标本进行10%氢氧化钾、派克墨水、龙胆紫等三种方法处理,比较镜检的染色效果、检出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胶带粘贴法和... 目的分析不同取材及染色方法对直接镜检马拉色菌的影响。方法比较胶带粘贴法和钝刀刮屑法取材的阳性率,并对标本进行10%氢氧化钾、派克墨水、龙胆紫等三种方法处理,比较镜检的染色效果、检出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胶带粘贴法和钝刀刮屑法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3.7%、88.19%,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胶带粘贴法在鳞屑较少者及幼儿取材时有特殊用途。花斑癣患者的送检物用派克墨水染色可较大提高阳性率,且方便快捷。而马拉色菌毛囊炎及脂溢性皮炎患者则宜采用龙胆紫染色法。结论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疾病应采用合适的取材方法及染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 显微镜检 派克墨水 龙胆紫
下载PDF
基于茚三酮比色法测定闽产细叶石仙桃总氨基酸含量 被引量:1
6
作者 温秀萍 于虹敏 +4 位作者 蔡沓栗 范世明 刘蔚雯 杨成梓 林羽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8-243,共6页
目的:优化溶剂回流提取-茚三酮比色法测定福建省不同产地细叶石仙桃中总氨基酸含量。方法:以甘氨酸为对照品,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细叶石仙桃中总氨基酸含量;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对茚三酮法测定细叶石仙桃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检测... 目的:优化溶剂回流提取-茚三酮比色法测定福建省不同产地细叶石仙桃中总氨基酸含量。方法:以甘氨酸为对照品,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细叶石仙桃中总氨基酸含量;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对茚三酮法测定细叶石仙桃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检测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溶剂用量、溶剂浓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细叶石仙桃中总氨基酸提取工艺的影响,并以其为考察指标,优化筛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检测条件为测定波长568 nm、2%茚三酮溶液用量3.0 mL、缓冲液pH值6、缓冲液用量2.0 mL、水浴加热温度80℃、水浴加热时间40 min;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5%,乙醇用量35.0 mL,提取时间60 min,提取2次。在所收集到的福建省4个产地的细叶石仙桃中总氨基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永泰县、上杭县、屏南县、永春县。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建立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为细叶石仙桃的质量评价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样品中以永泰县所产的细叶石仙桃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石仙桃 总氨基酸 茚三酮比色法
下载PDF
133例女性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分析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5
7
作者 江爱萍 黄剑清 +3 位作者 徐明 卢万丁 林琳 黄娟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96-97,共2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种的构成及体外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门诊就诊800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到的133株致病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对5种抗真菌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种的构成及体外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门诊就诊800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到的133株致病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对5种抗真菌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菌种5种133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为112株占84.2%,光滑念珠菌12株占9.0%,热带念珠菌4株占3.0%,克柔念珠茵3株占2.3%,其他念珠茵2株占1.5%。结论本地区女性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茵。体外药敏显示133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全部敏感和中度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的耐药分别为4.5%、9.8%、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茵病 阴道炎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曲尼司特联合卤米松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帆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11-112,共2页
目的观察曲尼司特胶囊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瘢痕疙瘩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给予口服曲尼司特胶囊,0.1g/次,3次/d,同时外用卤米松乳膏,2次/d;对照组34例,单纯外用卤米松乳膏,2次/d,比较两... 目的观察曲尼司特胶囊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瘢痕疙瘩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给予口服曲尼司特胶囊,0.1g/次,3次/d,同时外用卤米松乳膏,2次/d;对照组34例,单纯外用卤米松乳膏,2次/d,比较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26.47%,对照组有效率为11.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例出现轻度口干症状,但能够耐受,不影响治疗。余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曲尼司特胶囊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尼司特胶囊 卤米松乳膏 瘢痕疙瘩
下载PDF
敏感性皮肤患者54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郑礼宝 黄彬彬 +1 位作者 李胜男 梅沁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敏感性皮肤患者使用的化妆品中主要的致敏源种类,分析敏感性皮肤外在因素中的易感因素,为临床指导敏感性皮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本院临床诊断为敏感性皮肤且有化妆品使用史的患者54例,使用百亿... 目的通过检测敏感性皮肤患者使用的化妆品中主要的致敏源种类,分析敏感性皮肤外在因素中的易感因素,为临床指导敏感性皮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本院临床诊断为敏感性皮肤且有化妆品使用史的患者54例,使用百亿斑贴皮肤过敏测试器进行检测,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斑贴试验阳性率为68.52%。其中仅对一种过敏原过敏者占18.92%,对两种过敏原过敏者占24.32%,对三种过敏原过敏者占10.81%,对四种及四种以上过敏原过敏者占45.95%。31.48%敏感性皮肤患者对本试剂中特定的30种过敏原无不良反应。斑贴试验最常见的前几项阳性变应原分别是混合香料(18.52%)、肉桂醇(16.67%)、戊基肉桂醇(14.81%)、香兰素(14.81%)。结论敏感性皮肤与接触使用化妆品存在密切联系(其机制为Ⅳ型变态反应),其中混合香料是导致患者发生敏感性皮肤的主要过敏原,避免此类过敏原对防治敏感性皮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斑贴试验 过敏原
下载PDF
40例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翁立强 张春萍 陈俊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AK)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AK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1)60~80岁为AK高发年龄,占67.5%,60岁以下发病率较低,占17.5%;(2)发病时皮损多发生于面、颈等暴露部位,病理类型以鲍温样型、萎缩...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AK)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AK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1)60~80岁为AK高发年龄,占67.5%,60岁以下发病率较低,占17.5%;(2)发病时皮损多发生于面、颈等暴露部位,病理类型以鲍温样型、萎缩型及肥厚型为主;(3)临床与组织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仅为50%,临床上极易将其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症等其他皮肤病。结论 AK好发于老年人,面颈部多发,病理类型以鲍温样型、萎缩型及肥厚型常见,临床上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性角化病 临床分析 病理分析
下载PDF
肛门湿疹应用长强穴局部封闭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沂 欧阳萍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75-176,共2页
湿疹是甫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性反应,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部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现将100例应用长强穴局部封闭治疗肛门湿疹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 局部封闭治疗 肛门湿疹 长强穴 护理 应用 皮肤炎性反应 内外因 多样性
下载PDF
头孢地嗪治疗50例早期梅毒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卫东 蔡蕾 江爱萍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头孢地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梅毒的患者根据青霉素皮试情况分组。观察组50例,青霉素皮试阳性且头孢地嗪皮试阴性者,头孢地嗪1.0g,单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53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者,采用苄星... 目的探讨头孢地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梅毒的患者根据青霉素皮试情况分组。观察组50例,青霉素皮试阳性且头孢地嗪皮试阴性者,头孢地嗪1.0g,单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53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者,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双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地嗪治疗早期梅毒安全有效,可以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地嗪 苄星青霉素 梅毒
下载PDF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55例致病菌药敏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柏叡 卢万丁 +2 位作者 张金燕 端木德 徐明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67-68,F0003,共3页
目的对念珠菌感染包皮龟头炎的55例患者,所分离出的55株念珠菌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了解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通过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菌株显微镜下形态观察、对包皮龟头炎分离出念珠菌进行培养、... 目的对念珠菌感染包皮龟头炎的55例患者,所分离出的55株念珠菌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了解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通过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菌株显微镜下形态观察、对包皮龟头炎分离出念珠菌进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分离出的阳性标本经鉴定,51株为白念珠菌、3株为近平滑念珠菌、1株为近平滑念珠菌及白念珠菌复合感染株。2)药敏试验对制霉菌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率分别为96.4%、94.5%、85.5%及14.5%。结论福建地区男性包皮龟头炎念珠菌感染以白念珠菌为主;念珠菌的药敏情况对制霉菌素敏感性最高,其次为氟康唑及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敏感性
下载PDF
毛母质瘤162例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善雳 陈俊 +2 位作者 翁立强 龙琴琴 张春萍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毛母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62例毛母质瘤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6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4.4岁,<20岁病例占55.56%,男女比例为1.00∶1.28,头面颈项部和上肢为好发部位,肿瘤长径为0.5~4.0cm.组织病理... 目的探讨毛母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62例毛母质瘤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6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4.4岁,<20岁病例占55.56%,男女比例为1.00∶1.28,头面颈项部和上肢为好发部位,肿瘤长径为0.5~4.0cm.组织病理示瘤体由嗜碱性基底样细胞、影子细胞和过渡细胞组成,周边有结缔组织包绕,可有不同程度钙化、淋巴细胞浸润、异物多核巨细胞反应、异物肉芽肿形成.临床初步诊断正确率为25.92%.结论毛母质瘤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对头面颈项部和上肢部单发结节,应考虑毛母质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母质瘤 临床 病理 诊断
下载PDF
改良Wade-Fite氏石炭酸品红法显示麻风杆菌50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春萍 黄拯球 +3 位作者 翁立强 宋秀敏 陈俊 龙琴琴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麻风杆菌 石炭酸 品红 改良 抗酸染色切片 抗酸杆菌 保存时间 染色法
下载PDF
LncRNA ZFPM2-AS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6
作者 翁立强 林滨 +3 位作者 陈俊 龙琴琴 张春萍 陈阳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19-22,F0004,共5页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ZFPM2-AS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其对cSC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qRT-PCR法检测lncRNA ZFPM2-AS1在cS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抑制lncRNA ZFPM2...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ZFPM2-AS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其对cSC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qRT-PCR法检测lncRNA ZFPM2-AS1在cS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抑制lncRNA ZFPM2-AS1表达对A431细胞周期蛋白A1(Cyclin A1)、cyclin D1、cyclin E1、CDK-2、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MTT法、Transwell试验、EdU标记法和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抑制lncRNA ZFPM2-AS1表达时对A431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lncRNA ZFPM2-AS1在cSCC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P<0.001)。与对照组相比,抑制lncRNA ZFPM2-AS1表达,A431细胞CDK-2、cyclin A1、cyclin D1、cyclin E1、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明显减少(P<0.001),而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增高(P<0.001)。MTT试验、EdU、Transwell试验标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hZFPM2-AS1组A431细胞增殖活性及迁移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hZFPM2-AS1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 lncRNA ZFPM2-AS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显著增高,抑制其表达可降低皮肤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促进癌细胞凋亡;其有望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ZFPM2-AS1 皮肤鳞状细胞癌 细胞增殖 迁移侵袭
下载PDF
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及其衍生物对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的抑制作用
17
作者 陈晓明 蔡蕾 +3 位作者 黄剑清 黄舒燕 郑从燊 黄卫东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目的比较临床上使用的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和替西罗莫司对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的抑制作用,为mTOR抑制剂治疗黑色素瘤提供参考。方法 SRB蛋白染色法检测药物对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药物对A375细胞凋... 目的比较临床上使用的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和替西罗莫司对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的抑制作用,为mTOR抑制剂治疗黑色素瘤提供参考。方法 SRB蛋白染色法检测药物对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药物对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PI标记检测药物对A375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对A375细胞mTOR及其下游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和替西罗莫司具有很强的抑制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增殖的作用,能够诱导A375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并抑制A375细胞mTOR及其下游蛋白激酶4EBP1和p70S6K1的磷酸化。在这3个mTOR抑制剂中,依维莫司较西罗莫司和替西罗莫司表现出对A375更强的活性。结论依维莫司较替西罗莫司和西罗莫司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上可能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罗莫司 依维莫司 替西罗莫司 黑色素瘤
下载PDF
二苯环丙烯酮联合重组白细胞介素2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18
作者 江举 周帆 +4 位作者 翁立强 陈俊 黄拯球 郑礼宝 黄剑清 《中国药业》 CAS 2017年第A02期2-3,共2页
目的观察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联合重组白细胞介素2(IL-2)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10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肉注射白... 目的观察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联合重组白细胞介素2(IL-2)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10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肉注射白细胞介素2(IL)-2,每周2次,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6.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38%(P<0.05)。治疗后,两组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下降,IL-10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2肌肉注射联合DPCP局部外用可提高斑秃局部免疫疗法的有效率,通过降低IFN-γ,升高IL-10,调节Th1与Th2平衡,促使毛发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二苯环丙烯酮 重组白细胞介素2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经典型Kaposi肉瘤1例
19
作者 翁立强 陈俊 +1 位作者 张春萍 龙琴琴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第8期505-506,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双侧小腿皮疹1年,无明显痛痒,近2个月皮疹增大明显,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小腿下方出现暗紫色斑疹,表皮覆有少许白色糠秕状鳞屑,无自觉症状,未行特殊治疗。2个月前,皮疹扩大明显,左侧小腿下方胫前... 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双侧小腿皮疹1年,无明显痛痒,近2个月皮疹增大明显,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小腿下方出现暗紫色斑疹,表皮覆有少许白色糠秕状鳞屑,无自觉症状,未行特殊治疗。2个月前,皮疹扩大明显,左侧小腿下方胫前出现黄豆大结节,触碰破溃后易出血,逐渐增大,遂就诊我院,要求切除左小腿结节。自发病以来,无发热、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不适。既往健康,否认不洁性交史,无使用血制品及输血史,无下肢静脉曲张等先天性或后天性血管疾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POSI 肉瘤 下肢静脉曲张 不洁性交史 左小腿 临床资料 自觉症状 体重减轻
下载PDF
手术治疗尖锐湿疣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
作者 朱衡金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10期149-149,151,共2页
尖锐湿疣是一种传播性疾病,应当加强性病的宣传教育,对其发展和蔓延进行控制。治疗过程中本病的护理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23例病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治疗,患者避免了再次感染疣体,从而减少了疾病传播的几率。
关键词 手术治疗 尖锐湿疣 护理干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