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18年福建省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监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56
1
作者 刘雪杰 陈伟伟 +3 位作者 傅祎欣 叶玲清 李闽真 马群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3-228,共6页
目的研究2015-2018年福建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感染情况、血清型分布、耐药特征、病因性食品来源,以了解福建省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0家哨点医院分离的707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依据CLSI推荐的药敏试验抗生素... 目的研究2015-2018年福建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感染情况、血清型分布、耐药特征、病因性食品来源,以了解福建省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0家哨点医院分离的707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依据CLSI推荐的药敏试验抗生素选择原则、选取1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病因性食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7株沙门氏菌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57.85%)、其次是肠炎沙门氏菌(15.42%),共涵盖43个血清型;病因性食品以粮食及其制品为主(22.21%),其次是乳与乳制品(16.31%);在对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中,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73.39%),其次是四环素(68.53%)、头孢唑林(54.65%)。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1.72%),多重耐药菌逐年增多。结论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高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同时加强食品监管力度,从源头预防控制食源性感染。临床应结合药敏结果,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以降低抗生素耐药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沙门氏菌 血清分型 病因性食品 耐药
下载PDF
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欧剑鸣 叶雯婧 +15 位作者 郑奎城 李晓庆 林修全 卢晓丽 谢忠杭 吴生根 陈彩粼 黄峥强 詹美蓉 齐孝旗 蔡少键 林嘉威 陈武 邓艳琴 王灵岚 洪荣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6-371,共6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回顾性描述该省疫情概况、疾病的三间分布以及聚集性疫情特征。结果截至2020年2... 目的描述和分析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回顾性描述该省疫情概况、疾病的三间分布以及聚集性疫情特征。结果截至2020年2月21日24时,累计报告病例298例,死亡1例,病死率0.3%。其中确诊病例293例(98.3%),现有疑似病例2例(0.7%),无症状感染者3例(1.0%)。确诊病例中,病情严重程度以普通型肺炎为主199例(67.9%),男女比例1.22∶1,年龄以25~54岁居多(199例,67.9%)。流行曲线表现为单峰流行,确诊病例最早发病时间为1月2日,61.8%病例集中在1月21日-30日间发病。除平潭综合实验区外,其余9个设区市均报告确诊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71例,24.2%)、莆田(55例,18.8%)、泉州(46例,15.7%)。27个(30.7%)县(市、区)无确诊病例报告。累计报告聚集性疫情50起,涉及病例177例。结论福建省新冠肺炎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以中青年为主,而本地病例则以中老年为主,除平潭外的各地市均有确诊病例报告。输入性病例流行曲线与人员返闽等相吻合,本地病例流行较输入病例晚一周。各设区市均报告聚集性疫情,以家庭性聚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特征 描述性分析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粪便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 被引量:42
3
作者 吴冰珊 俞婷婷 +8 位作者 黄枝妙 陈宏彬 陈炜 张炎华 游丽斌 朱颖 吴晶晶 鄢育青 翁育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粪便中2019-nCoV感染情况。方法收集36例确诊病例的粪便标本/肛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2019-nCoV载量,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9.0比较病例的带毒率。结果36份标本共检出2019-nCoV...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粪便中2019-nCoV感染情况。方法收集36例确诊病例的粪便标本/肛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2019-nCoV载量,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9.0比较病例的带毒率。结果36份标本共检出2019-nCoV核酸阳性20份(55.56%),危重症病例(2/3)和重症病例标本阳性率均为66.67%(6/9)、普通肺炎病例阳性率为62.50%(10/16)、轻症肺炎病例阳性率为25.00%(2/8)。36例确诊病例包括男性22例、女性14例,检出率分别为54.55%和57.14%;病例年龄分布于17~86岁之间,平均为48.75岁。36份标本其中5份肛拭子标本检出阳性标本2份,31份粪便标本检出阳性标本18。临床分型、性别、年龄和标本类型各组间阳性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无论重症、轻症患者粪便标本均存在2019-nCoV基因检测阳性,提示消化道可能是该病毒排泄渠道,因此可能存在粪-口传播途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 粪便 肛拭子
下载PDF
福建省2011—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和时空聚集探测 被引量:39
4
作者 祝寒松 王灵岚 +10 位作者 林代华 洪荣涛 欧剑鸣 陈武 吴波平 黄文龙 谢忠杭 陈光敏 吴生根 许志斌 邓艳琴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12-1217,共6页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和时空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 3.3.1、ArcGIS 10.3.1、GeoDa 1.8.8、SaTScan 9.4.3等软件对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和时空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 3.3.1、ArcGIS 10.3.1、GeoDa 1.8.8、SaTScan 9.4.3等软件对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6年福建省共报告布病319例,年均发病率为0.14/10万,年度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F=11.838,P=0.026)。男女性发病率比为2.50:1。农民和牧民占比为57.37%。漳州市和南平市发病率居前,分别为0.40/10万和0.32/10万。发病区(县)数呈增加趋势(F=13.447,P=0.021),由2011年的12个增加到2016年的28个。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发病全局Moran's I为正值(0.045),提示有高值或者低值聚集区的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高-高(热点)聚集区域分布在漳浦、龙海、龙文等地,高-低聚集区域分布在南安和蕉城等地。时空扫描显示,高发病率区存在3个聚集区,最大可能聚集区以漳浦县为中心,覆盖了云霄、平和、龙海等6个区(县),聚集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RR=7.96,LLR=92.62,P〈0.001)。结论 福建省布病疫情趋于严峻,并向非疫区和一般人群蔓延;重点区域的布病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空间自相关性 时空聚集 时空扫描
原文传递
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 被引量:38
5
作者 里南 方勤美 +3 位作者 严小波 郑奎城 林光美 傅武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32,36,共6页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简称氯丙酯)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酯的污染情况。在全国多个大型连锁超市采集大豆油、茶籽油、花生油等11种共14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以硅藻...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简称氯丙酯)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酯的污染情况。在全国多个大型连锁超市采集大豆油、茶籽油、花生油等11种共14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以硅藻土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样液经衍生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以稳定性同位素内标法对3-氯-1,2-丙二醇酯(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进行定量。调查发现,11类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检出率分别为74.8%和49.7%,含量分别在0.064(最低检出限,LOD)~5.96 mg/kg和0.072(LOD)~3.43 mg/kg(分别以游离形式的3-MCPD和2-MCPD计)之间;茶籽油和芝麻油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其3-MCPD酯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63、0.60 mg/kg。样品中2-MCPD酯与3-MCPD酯的含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脂肪酸氯丙醇酯 气相色谱 质谱法 污染调查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消毒剂的正确选择 被引量:36
6
作者 林立旺 陈路瑶 +2 位作者 章灿明 陈祖毅 黄育红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26-229,共4页
消毒是切断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其中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是最简便、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每次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都存在消毒剂使用不科学甚至滥用的现象,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也不例外。为普及消毒剂... 消毒是切断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其中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是最简便、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每次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都存在消毒剂使用不科学甚至滥用的现象,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也不例外。为普及消毒剂基本知识和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消毒剂的问题,从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力、消毒剂的性质和种类、配制和施药方式、以及消毒剂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危害等方面分析,对正确选用消毒剂作出力所能及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防控措施 消毒剂 正确选用
原文传递
2010-201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谢忠杭 蔡少健 +2 位作者 林英英 欧剑鸣 洪荣涛 《疾病监测》 CAS 2013年第10期839-843,共5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信息,运用SAS 9.0软件分析。结果福建省2010 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09 765例,其中重症1895例、死亡70例;年均发病率... 目的分析福建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信息,运用SAS 9.0软件分析。结果福建省2010 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09 765例,其中重症1895例、死亡70例;年均发病率为190.59/10万,死亡率为0.06/10万。疫情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流行,具有高发病率、高重症病死率、变症快的特征,尤其对于≤3岁儿童;发病、重症、死亡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集中性和明显的季节性,均是男性多于女性;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为出生1天新生儿、最大为80岁;发病年龄以≤4岁为主(占91.74%),重症以≤3岁为主(占92.25%),死亡以≤2岁为主(占94.28%),在≤5岁儿童中年龄越小重症率越高。毒株构成比以EV71型为主,但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他肠道病毒呈波动上升趋势,重症、死亡病例主要由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结论福建省手足口病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流行,具有高发病率、高重症病死率特征,尤其对于≤3岁儿童。当前应着重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包括幼儿和幼儿日常看护者)和重点机构(托幼机构)的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发病率 EV71
原文传递
1984-2016年福建省人源与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分型和耐药特征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陈建辉 欧剑鸣 +5 位作者 陈伟伟 杨劲松 徐海滨 罗朝晨 陈爱平 许学斌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4期316-321,共6页
目的研究福建省人源和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和耐药特征。方法追溯1984—2016年福建省内临床、健康体检者和食源性沙门菌株,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沙门菌血清分型方法进行回顾性鉴定。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使用χ... 目的研究福建省人源和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和耐药特征。方法追溯1984—2016年福建省内临床、健康体检者和食源性沙门菌株,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沙门菌血清分型方法进行回顾性鉴定。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使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复核人源和食源沙门菌1 406株,覆盖17个血清群(患者源16个、健康者携带源9个、食源性8个),确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猪霍乱沙门菌为肠道外感染的侵袭性血清型,确认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乙型副伤寒以外的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65个血清型(患者源49个、健康者携带源46个、食源性27个),数量较多的前5位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德比、斯坦利和韦太夫雷登,临床感染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斯坦利、猪霍乱和德比,经验证和比对确认人源中5个和食品源中3个血清型为国内首次分离菌型。健康人携带和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群、血清型分布和耐药谱接近,多重耐药(MDR)率显著低于患者来源株(χ2=191.675,P<0.001),患者源沙门菌对环丙沙星和三代头孢耐药率均低于10%,MDR率较高,占51.00%。甲型副伤寒和鼠伤寒、肠炎沙门菌分别为伤寒/副伤寒、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中耐药率较高和MDR率高的血清型。结论福建省人源沙门菌较食源性沙门菌有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人源沙门菌耐药率高于食源性沙门菌。建议加强对临床侵袭性感染病例和食品–环境–人群的整合行为生态传染病导致暴发疫情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型 多重耐药 侵袭性 行为生态传染病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11-2013年水痘流行特征及免疫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叶雯婧 章灿明 +4 位作者 陈彩粼 黄峥强 张莹珍 欧剑鸣 洪荣涛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分析2011—2013年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相关性。方法借助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库,分析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关联性。结果2011—2013年报告水痘发病25322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22.76/10万,死亡率为0.053/10万,病... 目的分析2011—2013年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相关性。方法借助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库,分析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关联性。结果2011—2013年报告水痘发病25322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22.76/10万,死亡率为0.053/10万,病死率为0.08‰;宁德地区的发病率最高(47.32/10万)(F=62.45,P〈0.05);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5~6月和11~次年1月,且后一个高峰较高;年龄小于15岁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职业以学生为主,存在发病年龄后移的现象。报告聚集性疫情48起,平均罹患率为22.6‰,发生场所以小学为主,厦门的威胁严重性最高,其次为宁德和龙岩(F=6.10,P〈0.05),事件持续时间长,为30.5d(22-44.75d)。全省共报告水痘疫苗接种1383404剂次,平均水痘疫苗接种标化比为1.075,疫苗覆盖率为1.22%,宁德接种剂次、水痘疫苗接种标化比和疫苗覆盖率均最低(X^2=39518,P〈0.01),福建省水痘疫苗接种比与报告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R^2=0.324,P〈0.05)。结论福建省水痘疫情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容忽视,且免疫水平低,提倡加强水痘疫情的监测及两针剂的疫苗覆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 流行特征 水痘疫苗
原文传递
H7N9禽流感及相关疫情分析评估 被引量:28
10
作者 林丹 谢剑锋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6-194,201,共10页
2016年10月起至今发生的第5波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比前4波严重,截止至2017年3月8日,本波疫情感染者数量已达历年累积报告数的40.00%。病原学研究发现最近广东分离的两株H7N9病毒在HA的链接肽位置发生插入性变异导致对禽致病性有所增强... 2016年10月起至今发生的第5波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比前4波严重,截止至2017年3月8日,本波疫情感染者数量已达历年累积报告数的40.00%。病原学研究发现最近广东分离的两株H7N9病毒在HA的链接肽位置发生插入性变异导致对禽致病性有所增强,但绝大多数分离株与前4波疫情中H7N9病毒病原学特征无明显区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除有3起可能人传人事件外,与前4波比较,患者之间也没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因此,基于疫情分析及风险评估认为H7N9禽流感仍会扩散传播并继续发生新发病例,但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认为该病毒在人际间持续传播的可能性低。本综述认为加强H7N9禽流感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禽流感 病原学 流行病学 疫情分析
下载PDF
2006~2011年福建省沙门菌监测菌株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陈建辉 欧剑鸣 +3 位作者 杨劲松 陈彩粼 陈武 冉陆 《预防医学论坛》 2014年第2期81-83,87,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沙门菌监测病人菌株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方法依据我省制定的沙门菌监测方案,在全省5个地市设立沙门菌监测点开展工作。结果 2006~2011年共分离出449株沙门菌,均为肠道沙门菌内的亚种Ⅰ和亚种Ⅲb,分属于10个群(11个亚... 目的分析福建省沙门菌监测病人菌株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方法依据我省制定的沙门菌监测方案,在全省5个地市设立沙门菌监测点开展工作。结果 2006~2011年共分离出449株沙门菌,均为肠道沙门菌内的亚种Ⅰ和亚种Ⅲb,分属于10个群(11个亚群),39个血清型,其中A^F群占98.89%,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是我省检出率最高的2种血清型。同时我省新增了1个P群及10个血清型(变种)。鼠伤寒沙门菌仍是我省严重耐药的血清型,沙门菌多数菌株对萘啶酸、链霉素、磺胺、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西林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三代头孢、环丙沙星、阿莫西林+棒酸多数菌株敏感。结论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为我省2个主要的血清型,多数菌株对萘啶酸、链霉素、磺胺类、四环素、氨苄西林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监测 血清型 药敏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08-2017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分离株MLVA分型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韩腾伟 林代华 +4 位作者 刘菁 刘维俊 肖方震 陈志平 邓艳琴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2-388,共7页
目的探讨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并对其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8-2017年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报告数据,进行流行特征分析;采用传统生物学鉴定和BCSP31-PCR、AMOS-PCR... 目的探讨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并对其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8-2017年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报告数据,进行流行特征分析;采用传统生物学鉴定和BCSP31-PCR、AMOS-PCR、MLVA-16进行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鉴定和分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福建省2008-2017年布鲁氏菌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0.11/10万;疫情波及福建省80%的县区,呈高度散发态势;发病高峰为4-8月;40~64岁发病数占62.7%,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0.27/10万);男女比为2.50∶1,农牧民占50.7%。40株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检测结果与传统分型基本相符,为2个种(羊种和猪种)和2个生物型(羊3型和猪3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占绝大多数(87.5%);MLVA-16分型将其分为羊种和猪种2个种群,35株羊种菌分为28种基因型,5株猪种菌分为4种基因型,其中26种基因型为单分离株,6种基因型为共享基因型(共14株,35.0%)。同国内147株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显示,福建省菌株与广东和内蒙古地区存在4种共享基因型,均为羊种菌,其他部分菌株与外省菌株存在着较近的遗传距离,主要集中在panel 2B上,仅存在1~3个位点的差异。结论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流行强度逐年增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传染源的管控、对疫情高发地区的重点人群采取必要防控措施,控制其发生与流行。福建省布鲁氏菌MLVA-16分型显示高度基因多态性,提示MLVA-16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可以提高布鲁氏菌病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特征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 福建省
下载PDF
福建省2011年病毒性脑炎暴发病原Echo30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秀惠 严延生 +6 位作者 翁育伟 何爱华 张红榕 陈炜 许江阳 林其财 周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1年病毒性脑炎暴发的病原特点及福建省近10年Echo30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法获得病毒株,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或RT-PCR序列分析鉴定Echo30血清型,提取病毒RNA核酸,逆转录为cD-NA,分段扩增VP1基因序列全长,测...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1年病毒性脑炎暴发的病原特点及福建省近10年Echo30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法获得病毒株,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或RT-PCR序列分析鉴定Echo30血清型,提取病毒RNA核酸,逆转录为cD-NA,分段扩增VP1基因序列全长,测定并分析扩增产物的序列。结果 2011年4月1日-6月2日,从福建省4个县(市)区病毒性脑炎病例标本中分离的病毒经鉴定均为Echo30;VP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泉州市安溪和德化两地流行株高度同源(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9.6%),同福安和厦门流行株(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5%和100%)核苷酸差异约9%,3个位点氨基酸出现了变异。近10年福建省Echo30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显示,2011年泉州流行株并非由2005年当地流行株进化而来,而与2008年河南省分离株(HQ625646-Henan/04/2008)同源性最高;近10年福建省Echo30存在多基因型、多谱系的同时传播,并在2006年发现了两株第III新基因型病毒。结论造成2011年福建省病毒性脑炎暴发的病原为Echo30,且至少存在两条不同传播链病毒同时流行。Echo30福建株呈多基因型、多谱系分布流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ECHO30 VP1基因 分子流行病学
下载PDF
福建省2015年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林陈鑫 谢汉国 +2 位作者 张榕燕 江典伟 谢贤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1-615,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根据生态区、经济水平、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福建省10个地市25县63个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者进行粪检(一粪两...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根据生态区、经济水平、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福建省10个地市25县63个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者进行粪检(一粪两检),检查肠道蠕虫卵感染情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感染率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调查17 090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560例,感染率为3.28%,与1992年第一次(77.30%, 41 290/53 416)和2003年第二次(36.01%, 7 300/20 195)调查的结果比较,分别下降了95.76%和90.89%。3种土源性线虫中,钩虫感染率最高,为3.03%(518/17 090),鞭虫和蛔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20%(34/17 090)和0.05%(8/17 090)。各地市中,三明的感染率最高,为9.21%(154/1 673);宁德最低,为0.20%(3/1 514)。女性感染率为3.72%(325/8 728),高于男性的2.81%(235/8 362)(P <0.01)。浙闽山地丘陵生态区的感染率为3.52%(271/7 701),滇、桂、粤中部鄄闽南山地丘陵生态区为3.08%(289/9 38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3~9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最低,为0.43%(9/2 076); 60~69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7.34%(180/2 453);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职业分布以农民的感染率最高,为4.33%(524/12 095);不同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文化程度以小学文化人群感染率最高,为4.09%(322/7 875);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检查12岁以下儿童共3 472人,检出蛲虫感染205例,感染率为5.90%。结论福建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农民群体、儿童和老年人为重点防治人群,钩虫和蛲虫为重点防治虫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土源性线虫 感染 调查
原文传递
引起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非特异性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守丽 高敏 +2 位作者 郑健 颜苹苹 严延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55-1260,共6页
目的分析引起HIV抗体不确定非特异性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HIV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HIV抗体不确定组来源于2015-2016年福建省HIV确证实验室经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且HIV... 目的分析引起HIV抗体不确定非特异性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HIV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HIV抗体不确定组来源于2015-2016年福建省HIV确证实验室经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且HIV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样本,按照性别、年龄成组匹配同期福建省HIV抗体筛查样本,普通人群对照组来源于HIV抗体筛查结果阴性的普通人群样本,确证阴性对照组来源于HIV抗体初筛结果阳性但确证结果阴性的样本。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样本HBsAg、抗-HC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抗核抗体(ANA)、人T淋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抗体和甲胎蛋白(AFP)含量。运用X。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HIV抗体不确定结果非特异性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HIV抗体不确定组样本110例,共出现13种WB带型模式,p24单条带最常见,占58.18%(64/110),gpl60单条带和p17单条带分别占17.27%(19/110)和7.27%(8/110)。HIV抗体不确定组的TP抗体阳性率为10.91%(12/110),高于普通人群对照组的1.77%(4/226)和确证阴性对照组的3.64%(4/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627和4.314,P〈0.05);AFP阳性率为18.18%(20/110)高于普通人群对照组的0.44%(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36,P〈0.05),但与确认阴性对照组的23.64%(26/11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魄。=0.990,P〉0.05)。ANA、HBsAg、抗-HCV抗体和HTLV抗体指标在HIV抗体不确定组与普通人群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HIV抗体不确定结果非特异性反应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TP抗体阳性是HIV抗体不确定非特异性反应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不确定 非特异性反应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19年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与抗药性监测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章灿明 李玉伟 +2 位作者 陈斌 黄婧雯 黄志余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和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12月,在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地区,用双层叠帐法和布雷图指数法监测白纹伊蚊... 目的了解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和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12月,在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地区,用双层叠帐法和布雷图指数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全年帐诱指数平均为3.93只(/顶·h),布雷图指数(BI)平均为5.75,白纹伊蚊密度高峰在6月,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帐诱指数分别为3.69、3.77和4.32只(/顶·h),工地帐诱指数最高。各类积水容器中以闲置容器幼蚊阳性率最高,达45.92%。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敏感,除厦门地区成蚊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外,其余监测点成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马拉硫磷和残杀威7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结论2019年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高峰较2018年提前了1个月,对测试的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和抗药性监测,对合理使用杀虫剂,做好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执行“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密度 抗药性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08—2017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欧剑鸣 谢忠杭 +6 位作者 林嘉威 陈武 蔡少健 吴生根 翁育伟 王灵岚 郑奎城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08—2017年登革热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果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1 598例,其中输入病例占22.6%(361例);本地病例血清型为登革Ⅱ型者占96.6%(1 ... 目的分析福建省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08—2017年登革热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果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1 598例,其中输入病例占22.6%(361例);本地病例血清型为登革Ⅱ型者占96.6%(1 195/1 237);输入病例分布在福州、泉州和莆田者共占82.3%(297/361);本地病例分布在福州、莆田和南平者共占98.9%(1 224/1 237);'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占输入病例总数70.6%(255/361);'省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广东,占65.0%(13/20);输入病例总体呈以8~10月为主峰(42.4%)、4月为次峰(10.2%)的双峰分布,本地病例分布在8~11月者占99.8%(1 234/1 237);性别比在输入病例中为1.9∶1、在本地病例中为0.9∶1;输入病例平均发病年龄34岁,本地病例平均50岁;输入病例中家务及待业、农民和商业服务人员占61.8%(223/361),本地病例中农民、家务及待业、学生占63.4%(784/1 237)。结论福建省应结合输入疫情特征加强登革热防控工作,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特征 防控对策
原文传递
2004~2013年福建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峥强 吴生根 +4 位作者 陈武 蔡少建 叶雯靖 欧剑鸣 洪荣涛 《预防医学论坛》 2015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2004~2013年福建省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 目的分析福建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2004~2013年福建省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 2004~2013年福建省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16起,发病21 642人,死亡3人,罹患率为2.06% ,死亡率为0.29/10万。其中,未定级事件最多为212起(50.96% ),一般事件次之为196起(47.12% ),较大事件7起(1.68% ),特别重大1起(0.24% )。各类事件中以水痘(132起)、流行性腮腺炎(88起)、流感(包括甲型H1N1流感)(64起)、风疹(45起)等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为主;好发于春、秋季节;农村中、小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场所。结论福建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强流行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尤其重视农村中、小学学校,加强学校校医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突发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学校
原文传递
福建省沿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及虫种鉴定 被引量:15
19
作者 林陈鑫 黄姝玲 +2 位作者 林诗涵 江典伟 谢汉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沿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方法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沿海3大渔场(闽东、闽中和闽南)随机采购海鱼,鉴定鱼种后,解剖镜下分离海鱼内脏和肌肉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统计不同鱼种、不同脏... 目的了解福建省沿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方法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沿海3大渔场(闽东、闽中和闽南)随机采购海鱼,鉴定鱼种后,解剖镜下分离海鱼内脏和肌肉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统计不同鱼种、不同脏器中异尖线虫幼虫分布情况。结果共解剖海鱼32种810尾,检出异尖线虫幼虫感染19种277尾,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为34.2%,平均感染度为11.2条/尾。带鱼、马鮫鱼、海鲫鱼和包公鱼等4个鱼种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髙,分别为85.6%(95/111)、63.5%(47/74)、36.7%(67/162)和36.7%(18/49),平均感染度分别为23.1、7.6、4.5和4.2条/尾。不同鱼种体内异尖线虫幼虫的分布不同,多数寄生于海鱼的肠系膜及肠壁、体腔和胃壁,其次是肝、胰脏器、生殖器,肌肉中极少发现。检获的异尖线虫鉴定出4种异尖线虫幼虫,分别是异尖属[型幼虫(Anisakis type I),异尖属II型幼虫(Anisakis type Ⅱ)、厦门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moyense)幼虫和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sp.)幼虫。结论福建省沿海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尖线虫 感染率 虫种鉴定 福建省
原文传递
HIV-1耐药突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吴守丽 刘峰 +2 位作者 颜苹苹 王征桦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3,共10页
至2015年止,全球约有1 700万HIV/AIDS病例得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使HIV-1死亡率和发病率迅速下降。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向所有感染HIV者全面推进,HIV耐药突变问题对长期治疗也构成了威胁,并对全球2030年消除艾滋病这一重要公共卫生战略... 至2015年止,全球约有1 700万HIV/AIDS病例得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使HIV-1死亡率和发病率迅速下降。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向所有感染HIV者全面推进,HIV耐药突变问题对长期治疗也构成了威胁,并对全球2030年消除艾滋病这一重要公共卫生战略产生了负面影响。本综述试图从不同的经济和地理环境出发,从个体和群体水平上阐述了常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遗传屏障、交互耐药程度、耐药突变的流行病学和耐药管理;同时本文汇总了高、中低两类国家的可传播性耐药(TDR)和获得性耐药(ADR)的流行方式,分析了两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HIV耐药突变问题,即治疗前耐药和暴露前预防性服药的耐药。此外,鉴于有效地对不同类国家的HIV病例的治疗和管理,分别分析了基因型耐药性检测和治疗实践方面的关联,这些内容对我国的艾滋病防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耐药突变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