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画眉草亚科和芦苇短鞍型植硅体形态对比
1
作者 林映君 左昕昕 +2 位作者 裴瑶瑶 任琳 谢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7-435,共9页
植硅体是一种新兴的植被、环境和气候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生态学和考古学中,其作为古植被和古气候指标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例如,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植物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均能发... 植硅体是一种新兴的植被、环境和气候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生态学和考古学中,其作为古植被和古气候指标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例如,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植物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均能发育成形态和大小相近的短鞍型植硅体,迄今为止有关其详尽的形态对比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描述了5种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的茎叶和花穗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形态,并测量了植物不同部位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长度和宽度。结果表明:除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花穗短鞍型植硅体无凹边外,大部分短鞍型植硅体形态相似;进一步引入形态参数区分,画眉草亚科植物茎叶短鞍型植硅体的底长平均为(11.9±2.3)μm,鞍长平均为(8.1±1.9)μm,宽度平均为(12.2±2.7)μm,芦苇茎叶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11.9±2.2)μm,鞍长平均为(7.9±1.1)μm,宽度平均为(11.2±1.6)μm,表明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茎叶的短鞍型植硅体形态测量数据重合,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小画眉草花穗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8.3±1.0)μm,鞍长平均为(5.3±1.0)μm,宽度平均为(6.3±1.0)μm,远小于芦苇,因此可以将具有这种形态特征和参数的短鞍型植硅体划分为画眉草亚科。本研究旨在探索两种亚科植物短鞍型植硅体的区别,完善其在地层或沉积物中的鉴定,这对提高植硅体的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精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眉草亚科 小画眉草 芦苇 短鞍型植硅体 形态特征 形态参数 古环境重建
下载PDF
古近纪Danian期早期热事件Dan-C2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梦迪 马明明 +2 位作者 邱煜丹 黄惠欣 刘秀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3-492,共10页
早古近纪是新生代典型的温室气候期,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短暂的、以碳同位素(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增温事件(也被称为极热事件,hyperthermals),其中Danian期早期Dan-C2事件是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出现的第一个热事件,因而其环... 早古近纪是新生代典型的温室气候期,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短暂的、以碳同位素(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增温事件(也被称为极热事件,hyperthermals),其中Danian期早期Dan-C2事件是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出现的第一个热事件,因而其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Dan-C2事件的争议也不断增加。通过总结Dan-C2热事件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其全球性意义及其触发机制进行综述后发现:(1)全球性意义存在争议:海洋记录方面,Dan-C2事件期间的碳同位素负偏移目前局限在大西洋和特提斯洋局部地区的浮游有孔虫和全岩记录中,底栖有孔虫很少记录到该事件,表明其可能只是一次区域性的碳扰动事件。此外,该事件期间全岩和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δ^(18)O)指示的增温也仅局限在北大西洋部分海域的表层海水,底层海水普遍缺乏增温的证据。同时,尽管已有陆相Dan-C2事件的证据被发现,但是与海相记录相比,陆相记录在数量、年代学及地层的连续性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陆相记录难以与海洋记录开展深入有效的对比工作,因此该事件的全球性意义受到质疑。(2)触发机制存在争议:高精度年代框架显示Dan-C2事件发生在轨道偏心率极大值处,表明轨道驱动对该事件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该事件又与印度德干高原火山喷发的最后阶段在时间上吻合,暗示着火山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可能对Dan-C2事件期间的增温也有所贡献,但二者对该事件的相对贡献尚难以评估。未来研究要着重于以下方面:(1)不同海域Dan-C2事件记录的差异性以及海洋深层水记录缺失的原因;(2)建立更多可靠的陆相记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Dan-C2事件的全球性意义及其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近纪 Dan-C2热事件 碳同位素(δ^(13)C) 全球性意义 触发机制
原文传递
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3
作者 陈光水 杨玉盛 +3 位作者 刘乐中 李熙波 赵月彩 袁一丁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1期34-42,共9页
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是森林碳循环的重要通量,对森林碳吸存有十分重要作用.TBCA是森林生态系统GPP中一个最大的汇,可占GPP的21%~61%,土壤呼吸的2/3来自TBCA.目前国际上常用的TBCA测定方法为碳平衡法,在假定地下碳库处于稳定状态时,TB... 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是森林碳循环的重要通量,对森林碳吸存有十分重要作用.TBCA是森林生态系统GPP中一个最大的汇,可占GPP的21%~61%,土壤呼吸的2/3来自TBCA.目前国际上常用的TBCA测定方法为碳平衡法,在假定地下碳库处于稳定状态时,TB-CA可由土壤呼吸减去凋落物量获得,但该方法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森林TBCA的因素有生产力、森林类型、树龄和森林演替阶段、土壤养分和水分有效性、林分密度和树种组成、气候变化因素等.TBCA中各个组成部分均较难以测定和量化,通常假定TBCA中根系呼吸与根系生产力各约占50%,而TBCA中菌根菌和根系分泌物的贡献则仍不清楚.有关TBCA各组分去向及影响机理的研究亦很少.TBCA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揭示TBCA的根本驱动因子和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以及TBCA转化为土壤新碳的效率及控制因素;同时应提高TBCA测定方法的确定性,特别是应将碳同位素法、微根管法及碳平衡法三者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碳分配 根系生产力 根系呼吸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 被引量:37
4
作者 陈光水 杨玉盛 +2 位作者 谢锦升 杜紫贤 张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48-5157,共10页
通过收集国内33个森林样地的土壤呼吸和年凋落物量数据,分析中国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年通量与年凋落物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319,P=0.000),其中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 通过收集国内33个森林样地的土壤呼吸和年凋落物量数据,分析中国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年通量与年凋落物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319,P=0.000),其中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245,P=0.004),但未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R2=0.3485,P=0.092)。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变化范围1.460~25.100tChm-2a-1,平均值为9.217tChm-2a-1;中国森林的TBCA与年均气温相关关系不显著(P=0.196),但与年均降水量则呈显著正相关(R=0.480,P=0.021)。中国森林TBCA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贡献分别为74.2%和25.8%;中国森林TBCA对土壤呼吸的贡献随土壤呼吸增大而增大,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则随土壤呼吸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地下碳分配 土壤呼吸 凋落物
下载PDF
植物根呼吸对升温的响应 被引量:22
5
作者 盛浩 杨玉盛 +3 位作者 陈光水 高人 曾宏达 钟羡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96-1605,共10页
植物根呼吸碳释放量高达18Pg/a,约为全球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量(6.5Pg/a)的2.8倍。了解根呼吸对升温的响应对于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模型、评价地下碳库碳收支具有重要作用。短期升温能明显提高根呼吸速率,但在近乎恒定的温度... 植物根呼吸碳释放量高达18Pg/a,约为全球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量(6.5Pg/a)的2.8倍。了解根呼吸对升温的响应对于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模型、评价地下碳库碳收支具有重要作用。短期升温能明显提高根呼吸速率,但在近乎恒定的温度梯度下,根呼吸速率可能逐渐恢复到温度变化前的水平。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与植物种和测定的温度范围有关,其Q10值介于1.1~10之间。在野外条件下,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还会受到土壤湿度、养分状况、呼吸底物有效性、太阳辐射、光合产物的地下分配模式和天气状况等影响。通常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比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高,但室内控制温度下和野外环割(girdling)实验中并未观测到类似现象。根呼吸是否具有温度适应性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有关根呼吸对升温的适应机理仍不清楚,可能是碳循环研究存在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今后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深入探讨根呼吸的温度适应性;(2)扩大对成年植物种的研究;(3)扩大对环境因子交互影响和模拟研究;(4)扩大对植物根呼吸测定和升温新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 根呼吸 温度升高 Q10 温度敏感性 适应性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吸存与碳平衡 被引量:23
6
作者 杨玉盛 陈光水 +3 位作者 王义祥 谢锦升 杨少红 钟羡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3-117,共5页
To provid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species selection for carbon plantation, differences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pattern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two 36-year-old plantations of broad... To provid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species selection for carbon plantation, differences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pattern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two 36-year-old plantations of broadleaved species, Castanopsis kawakamii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in Sanming, Fujian. Annual net carbon sequestration was 13.639 and 6.599 t C·hm -2 a -1 , respectively, in the C. kawakamii and the C. lanceolata, among which the annual biomass C increment and the litterfall production was evenly distributed. To the annual net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stem (wood plus bark) increment was much lower, and that of branch increment was much higher in the C. kawakamii than in the C. lanceolata (26.6% versus 40.3%, and 11.5% versus 0.3%). In both plantation, the above and belowground litterfall accounted 60% and 40% respectively for the annual litterfall production, which was estimated 7.183 t C·hm -2 a -1 in the C. kawakamii and 3.554 t C·hm -2 a -1 in the C. lanceolata. Annual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a C loss of 5.983 and 2.984 t·hm -2 a -1 from soil to atmosphere in the C. kawakamii and the C. lanceolata, respectively. Carbon balance analysis showed there were a positive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C sink), 7.656 and 3.615 t C·hm -2 a -1 , for the C. kawakamii and the C. lanceolata, respectively. For the purpose of carbon management, C. kawakamii might be a more suitable species than C. lanceolata in loc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杉木 碳吸存 碳平衡
下载PDF
半常绿-常绿杨树3个品系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钱莲文 张新时 +1 位作者 郭建宏 杨智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428,共5页
选用A-65/27、A-65/31及A-61/1863个半常绿-常绿杨树品系,比较了其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及光合速率的光响应和CO2响应特性.结果表明:A-65/27及A-65/31的光合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A-61/186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选用A-65/27、A-65/31及A-61/1863个半常绿-常绿杨树品系,比较了其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及光合速率的光响应和CO2响应特性.结果表明:A-65/27及A-65/31的光合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A-61/186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为一降不起型,峰值出现在10:00左右,此后一直保持下降趋势;3个品系的最大光合速率及光饱和点由大到小的次序为A-61/186、A-65/31及A-65/27,而反映植物对弱光利用能力的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的值的大小次序为A-65/27、A-61/186和A-65/31;在CO2低浓度时,同一浓度下3个品系光合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61/186、A-65/27及A-65/31,即与羧化效率(CE)值一致,而在CO2高浓度时,三者的光合速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为A-65/27、A-61/186及A-65/31;CO2补偿点(Γ)及光呼吸速率(Rp)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均是A-65/27的值最大,其余依次是A-61/186及A-65/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效率 光合响应 半常绿-常绿杨树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冯秀 查轩 黄少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1期19-23,共5页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及地表覆盖3因素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有所提前,而地表覆盖能延缓起始产流时间;2)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径流率从产...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及地表覆盖3因素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有所提前,而地表覆盖能延缓起始产流时间;2)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径流率从产流初期开始都快速增加,7 ~ 10 min后达到稳定,且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加,径流率也显著增加;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沙率明显增大,且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沙率的影响越明显;4)降雨强度和径流总量、产沙总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799;5)地表覆盖具有良好的减沙作用,其减沙效益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南方红壤 模拟降雨 坡度 地表覆盖
下载PDF
福建省城市公交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 被引量:3
9
作者 吴茜 刘菊梅 叶士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71-80,共10页
公交效率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结构具有深远影响,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定量测度2013-2018年福建省城市公交效率水平,并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城市公交效率总体呈现低... 公交效率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结构具有深远影响,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定量测度2013-2018年福建省城市公交效率水平,并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城市公交效率总体呈现低水平缓慢增长态势,且其主要增长动力来源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2)城市公交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部经济发展带效率较高,西部相对贫困山地地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公交效率较低;(3)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纯技术效率变化的上升和技术进步是其主要原因;(4)各城市公交发展速度分异较为明显,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中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研究有助于丰富山地丘陵地区城市公交效率研究案例,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交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 时空格局 福建省
下载PDF
添加酚类物质对森林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杰 马红亮 +3 位作者 高人 黄斌滔 陈炳辉 孙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84-5187,共4页
对黄壤性草甸土和黄红壤土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单宁酸和4-羟基苯甲酸,研究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单宁酸后,2种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降低,且在培养的前28d,添加单宁酸浓度越高,黄壤性草甸土硝态氮含量降低越明显;... 对黄壤性草甸土和黄红壤土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单宁酸和4-羟基苯甲酸,研究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单宁酸后,2种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降低,且在培养的前28d,添加单宁酸浓度越高,黄壤性草甸土硝态氮含量降低越明显;添加单宁酸后,2种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增加,但单宁酸浓度越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幅度越小。添加4-羟基苯甲酸后,2种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大幅度下降,但土壤铵态氮含量的降幅受4-羟基苯甲酸浓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 单宁酸 4-羟基苯甲酸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荔枝果园治理措施对侵蚀退化赤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静 张有利 +2 位作者 谢锦升 郭剑芬 杜紫贤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7年第4期8-12,共5页
通过对稻草覆盖和客土措施(Ⅰ和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的果园土壤的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的变化趋势。措施Ⅰ... 通过对稻草覆盖和客土措施(Ⅰ和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的果园土壤的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的变化趋势。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和1.65倍,措施Ⅰ和Ⅱ>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88%和42.52%。②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③利用灰色关联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果园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排列顺序为:措施I(1.000)>措施II(0.782)>对照I(0.333),措施I(0.923)>措施II(0.801)>对照I(0.333),表明果园覆草措施是改良侵蚀退化赤红壤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赤红壤 荔枝果园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灰色关联
下载PDF
外国入境旅游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永勋 赵家亮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44-448,共5页
使用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2007年我国外国入境旅游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接待外国游客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入境外国游客的客源国呈规律性分布等特点.影响我国入境旅游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对外贸... 使用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2007年我国外国入境旅游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接待外国游客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入境外国游客的客源国呈规律性分布等特点.影响我国入境旅游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对外贸易、空间距离、客源国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水平等,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旅游业 影响因素 对外贸易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近30年闽北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川 查轩 +5 位作者 黄少燕 陈世发 康佩佩 白永会 戴金梅 王丽园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7年第3期17-27,64,共12页
基于闽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性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近30年来闽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闽北地区近30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变... 基于闽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性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近30年来闽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闽北地区近30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中2~4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6、8、12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量突变发生时间在1988年、2007年。(2)春季小雨、中雨、大雨和夏季小雨、中雨以及秋季小雨等级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而夏季暴雨有明显增大趋势。闽北地区四季降水总时间和四季小雨以及春季、夏季中雨等级降水天数均出现明显减小趋势,而夏季暴雨天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3)空间上,闽北地区多年降水量及降水天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各等级降水量及降水天数高值区位于该地区东北部的七步、寿宁、柘荣、光泽、浦城等地,低值区位于闽北地区东南部的洋中坂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地区 降水 降水天数 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法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杉木林与楠木林土壤呼吸昼夜变化及与土温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辉 杨玉盛 +2 位作者 高人 杨智杰 魏国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8,共6页
采用Li-8100于2006年7月、2007年2和4月分别测定21a生杉木林和35a生楠木林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两个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表现为单峰型,日最高值基本都出现在中午13:00左右,最低值大部分时间出现在5:00左右,均值... 采用Li-8100于2006年7月、2007年2和4月分别测定21a生杉木林和35a生楠木林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两个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表现为单峰型,日最高值基本都出现在中午13:00左右,最低值大部分时间出现在5:00左右,均值则出现在9:00~11:00.指数回归分析表明,除楠木林2月外,两个林分其他各月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5cm土温解释了杉木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51%~70%,而5cm土温仅解释了楠木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32%~53%.杉木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大小顺序为Q10(4月)〉Q10(2月)〉Q10(7月),楠木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大小顺序为Q10(4月)〉Q10(2月)〉Q10(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楠木林 土壤呼吸 昼夜变化 土壤温度 Q10
下载PDF
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时空扩散的格局、路径与机制——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嘉 韦素琼 陈松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制定技术应用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但其扩散迅速、周期较短,扩散阻力小且示范效应显著;在空间维度,形成多核心、多强度、梯度扩散体系(中国台湾扩散源与本地扩散节点),扩散场相互叠加,以就近扩展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为辅的特色扩散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扩散 中国台商直接投资 时空机制 扩散路径 福建省漳浦县
下载PDF
1980-2009年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崔晓燕 查轩 黄少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1-4,24,共5页
[目的]揭示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闽东南地区1980—2009年26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运用福建省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结果]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 [目的]揭示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闽东南地区1980—2009年26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运用福建省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结果]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8月,呈现双峰式分布;降雨侵蚀力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1982年年降雨侵蚀力(R值)低至253.82(MJ·mm)/(hm2·h),2006年R值高达725.39(MJ·mm)/(hm2·h),极值比为2.86;30a内的闽东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结论]研究区内降雨侵蚀力R值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呈现沿海向内陆增加,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南地区 降雨侵蚀力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变异系数
下载PDF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红亮 朱建国 谢祖彬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84-1191,共8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大气CO2浓度升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的固定,碳在土壤的不同固定机理反映了碳的稳定性和周转过程,本文综述了影响碳固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理,土壤碳...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大气CO2浓度升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的固定,碳在土壤的不同固定机理反映了碳的稳定性和周转过程,本文综述了影响碳固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理,土壤碳固定的不同状态发生的主要机理不同;受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时间长短不一,主要过程有所侧重,但三种机理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浓度升高 土壤碳固定 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机理
原文传递
闽西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18
作者 翟少华 查轩 黄少燕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4-48,共5页
利用闽西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计算降雨侵蚀力R值,研究该区域内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西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8月份,呈现双峰式分布;降雨侵蚀力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2003年年降雨侵蚀... 利用闽西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计算降雨侵蚀力R值,研究该区域内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西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8月份,呈现双峰式分布;降雨侵蚀力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2003年年降雨侵蚀力低至215.43(MJ·mm)/(hm2·h),2006年高达930.76(MJ·mm)/(hm2·h),极值比为4.32;30 a内的闽西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研究区内降雨侵蚀力R值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大山脉地区的R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北地区 降雨侵蚀力 M-K突变检验 变异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