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E”教学模式在“水处理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9
1
作者 牛佳 张涛 +1 位作者 刘江晟 陈晓晨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56-58,共3页
"OBE"教学模式是符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流利持续改进,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行业需求。在"水处理生物学"课程中运用"OBE"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置要分... "OBE"教学模式是符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流利持续改进,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行业需求。在"水处理生物学"课程中运用"OBE"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置要分层次和分阶段,要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线上进行虚拟实验,并且要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使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挂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进而有效达成毕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教学模式 “水处理生物学”实验课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水处理生物学 实验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水滞留影响下不同供水末端的微生物群落对比 被引量:5
2
作者 牛佳 黄怡婷 +5 位作者 许薇 龚珑聪 吴玲婕 陈淑婷 史婷 陈晓晨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3,共10页
针对龙头水滞留带来的水质生物稳定性问题,选取三种末端供水方式(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过滤器出水)的龙头水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探索和比较了水滞留导致的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细菌方面,滞留后三种末... 针对龙头水滞留带来的水质生物稳定性问题,选取三种末端供水方式(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过滤器出水)的龙头水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探索和比较了水滞留导致的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细菌方面,滞留后三种末端供水方式的龙头水中均以假单胞菌属为主,一些条件致病菌属,如副衣原体属、军团菌属、分枝杆菌属等也被检出。三种供水方式中,二次供水表现出较低的物种丰富度和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且其群落结构与另外两种方式显著不同。在古菌方面,滞留前集中式供水以西藏嗜盐碱球菌属为主,二次供水主要为未鉴定菌属,过滤器出水主要为甲烷食甲基菌属;滞留后,仅集中式供水和过滤器出水的古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均以产甲烷古菌为主,而二次供水则以氨氧化古菌为主。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掌握饮用水中微生物信息,并可为解决水滞留带来的饮用水生物安全问题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水质 末端供水方式 水滞留 生物稳定性 细菌群落结构 古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研究:现状、挑战与未来
3
作者 陈晓晨 肖亮 +4 位作者 陈之歆 魏忠庆 龚珑聪 牛佳 徐开钦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共9页
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是指管网中微生物的生长导致饮用水水质在输配过程中发生恶化的潜力。准确、合理地评价给水管网的生物稳定性是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前提,常用方法包括基于生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预测性评价方法和基于微生物丰度、活... 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是指管网中微生物的生长导致饮用水水质在输配过程中发生恶化的潜力。准确、合理地评价给水管网的生物稳定性是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前提,常用方法包括基于生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预测性评价方法和基于微生物丰度、活性及群落组成的直接评价方法。深入理解给水管网中水力条件、管道特征、营养基质、消毒剂和抗生素耐药性等因素对生物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控制策略。然而,如何通过实际管网取样和生物膜培养反应器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样品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取有用信息是该研究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此,从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研究的现状(评价方法、影响因素、控制策略)出发,对当前研究的主要瓶颈进行讨论,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管网 生物稳定性 饮用水 评价方法 影响因素 控制策略
原文传递
饮用水安全保障中氨氮问题及去除技术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许薇 黄怡婷 +3 位作者 龚珑聪 牛佳 刘宪华 徐开钦 《能源与环境》 2020年第6期18-22,28,共6页
水源中较高浓度的氨氮,不仅增加饮用水处理难度,还将严重影响供水过程中水质的生物稳定性。针对目前供水系统中氨氮问题普遍,但对其在整个供水过程中的转化及影响因素的报道尚不系统的现状,从饮用水安全保障角度出发,全面综述了过去几... 水源中较高浓度的氨氮,不仅增加饮用水处理难度,还将严重影响供水过程中水质的生物稳定性。针对目前供水系统中氨氮问题普遍,但对其在整个供水过程中的转化及影响因素的报道尚不系统的现状,从饮用水安全保障角度出发,全面综述了过去几十年国内外对于供水系统中氨氮问题的科学理论研究及其去除技术和工程实践情况。一方面,通过探讨氨氧化过程这一氨氮转化限速步骤在供水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活性对硝化效率的高低起到了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水处理过程中去除氨氮的方法及工艺对比,提出两种处理技术耦合工艺,尤其是生物法与物理或化学法的联用,将是水处理中提高氨氧化效率及硝化作用的有效途径。最后,对现阶段供水系统中亟待解决的与氨氮相关的难点问题和去除技术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氨氧化微生物 饮用水安全 水源 饮用水处理 管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