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字和诗美关系探微
1
作者 李希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8-60,共3页
诗歌由一个个汉字组成,且不探究它们之间更复杂、更深层的关系,单是从最表象、最直接的方式去看,就会得到有趣的感悟。文章旨在从汉字的起源、字象、构字方式以及粗浅的语言学知识等方面钩陈汉字和诗歌诗性的关系。
关键词 汉字诗性 起源 字象 六书
下载PDF
论《文心雕龙》表现说的合理性
2
作者 黄立一 《沧桑》 2006年第2期103-104,106,共3页
刘勰《文心雕龙》代表了一般的表现说。这种表现说固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有其合理的一面,朱光潜先生在批评刘勰所代表的一般的表现说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以至于掩盖了《文心雕龙》表现说的某些合理性,这是必须予以指出的。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表现说 合理性 克罗齐 朱光潜
下载PDF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3
作者 林伯钦 《沧桑》 2006年第2期109-110,121,共3页
“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现在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名篇,国内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且提出了许多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看法。在尽量掌握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本文试着就《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的历史命... “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现在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名篇,国内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且提出了许多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看法。在尽量掌握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本文试着就《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的历史命运、主题思想、艺术美以及其他三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细节方面做一些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历史命运 主题思想 艺术美
下载PDF
“救他”的滑稽与“他救”的无奈——评刘庆邦的小说《卧底》
4
作者 冀明俊 《沧桑》 2006年第2期115-115,117,共2页
与刘庆邦以前的创作相比《,卧底》在艺术上是一次突破。它通过都市记者周水明到小煤窑做卧底采访的经历,把都市生活与矿井生活连接起来,既披露了下层矿工遭受私营小矿主残酷盘剥与奴役的苦难,又反映出上层文人的软弱自私和世故圆滑。因... 与刘庆邦以前的创作相比《,卧底》在艺术上是一次突破。它通过都市记者周水明到小煤窑做卧底采访的经历,把都市生活与矿井生活连接起来,既披露了下层矿工遭受私营小矿主残酷盘剥与奴役的苦难,又反映出上层文人的软弱自私和世故圆滑。因而小说关注社会的视野更加开阔,结构趋于复杂,文本意蕴多重而深刻。然而,小说艺术上的创新并没能消弭作者精神上的困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庆邦 《卧底》 “救他” “他救”
下载PDF
在皈依与背离中——苏雪林小说《棘心》中母子关系解读
5
作者 曾欢 《沧桑》 2006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原型说是荣格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它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再现,是一种类似本能的行为模式。本文试图以这一理论为支点对台湾作家苏雪林的小说《棘心》中主人公杜醒秋对母亲的皈依和背离现象进行解读,并追溯远古神话中的母性特征寻找其产生根... 原型说是荣格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它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再现,是一种类似本能的行为模式。本文试图以这一理论为支点对台湾作家苏雪林的小说《棘心》中主人公杜醒秋对母亲的皈依和背离现象进行解读,并追溯远古神话中的母性特征寻找其产生根源,指出主人公背离母亲后的灵魂自救途径与原型变体观点的契合之处,以及她对母体的最终回归,体现了原始母子关系即皈依——背离——皈依的循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棘心》 母子关系 原型
下载PDF
以情建构的散文世界——评琦君散文中的结构特色
6
作者 王卉卉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10期99-100,共2页
琦君散文中,最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文中散发出来的浓浓感情,本文从她文章里流露的情感角度出发,探讨琦君散文中结构特色。
关键词 琦君 情感 结构
下载PDF
飘摇人生路 怜慰世间情——王鼎钧散文析论
7
作者 孟二伟 《沧桑》 2006年第5期141-142,147,共3页
王鼎钧独特而飘摇的人生历程,使其散文在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层透视中,折射出浓郁的哲理气息,引发出对世间人情的怜慰,并开创出自己独特的散文创作之路。
关键词 王鼎钧 散文
下载PDF
《二十四诗品》的佛禅内蕴
8
作者 荆子娟 《沧桑》 2007年第4期218-218,226,共2页
司空图的生活经历及其崇佛的思想倾向,无一不在其作品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他晚年所作的诗论《二十四诗品》,深受其禅宗思想的影响。该诗论在思想内涵、论诗方式、语言运用方面,无不透露着禅宗的气息。本文试对此进行剖析,进而分析《二十... 司空图的生活经历及其崇佛的思想倾向,无一不在其作品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他晚年所作的诗论《二十四诗品》,深受其禅宗思想的影响。该诗论在思想内涵、论诗方式、语言运用方面,无不透露着禅宗的气息。本文试对此进行剖析,进而分析《二十四诗品》所蕴含的禅理、禅趣与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禅宗 空观色彩 中观思想 禅悟
下载PDF
通往彼岸的桥梁——论刘勰与佛学
9
作者 潘玲 《沧桑》 2007年第4期233-234,共2页
刘勰曾长期从事佛经整理工作,他精研佛理,博通佛理经论,从其著作《文心雕龙》的体系结构方面可以看出其受佛学典籍的影响。但是,纵观刘勰的一生,无论是其早年的依沙门僧佑居处,还是晚年出家为僧,佛家的思想始终都不是其思想的主导,而是... 刘勰曾长期从事佛经整理工作,他精研佛理,博通佛理经论,从其著作《文心雕龙》的体系结构方面可以看出其受佛学典籍的影响。但是,纵观刘勰的一生,无论是其早年的依沙门僧佑居处,还是晚年出家为僧,佛家的思想始终都不是其思想的主导,而是他试图从其人生的此岸到彼岸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佛学 《文心雕龙》
下载PDF
海上花开分外红——论40年代张爱玲小说的流行
10
作者 严小红 《沧桑》 2006年第3期103-104,共2页
张爱玲小说在20世纪40年代的流行有诸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应该是她能自觉又自由地出入于传统’与“‘‘现代’雅’与俗’和中’与西’之间,并且做到了二者的平衡和沟通”,使得其小说独具魅力。其次,当时的环境,创作‘,‘‘‘主体心态的... 张爱玲小说在20世纪40年代的流行有诸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应该是她能自觉又自由地出入于传统’与“‘‘现代’雅’与俗’和中’与西’之间,并且做到了二者的平衡和沟通”,使得其小说独具魅力。其次,当时的环境,创作‘,‘‘‘主体心态的文本呈现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流行 文学接受
下载PDF
论五四演剧的仪式性
11
作者 陈庆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3-191,共9页
现代话剧产生于中国历史转型时期,成形于新旧杂陈、华洋共处的历史场域。由于启蒙的需要,五四演剧成为现代历史青春期的启蒙仪式,五四文化精英把握并引导了当时的社会心理需求,借戏剧舞台集体参与并推进了这一历史过程的完成。以"... 现代话剧产生于中国历史转型时期,成形于新旧杂陈、华洋共处的历史场域。由于启蒙的需要,五四演剧成为现代历史青春期的启蒙仪式,五四文化精英把握并引导了当时的社会心理需求,借戏剧舞台集体参与并推进了这一历史过程的完成。以"戏"(五四戏剧)写"戏"(五四的历史大戏),"戏中戏"是本文介入五四现场的角度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演剧 启蒙 仪式性
原文传递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 被引量:6
12
作者 熊秋菊 《沧桑》 2006年第2期116-117,共2页
张爱玲一直备受关注,但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了她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对《半生缘》的研究似乎有些不够。其实《半生缘》绝不亚于张的其他作品。本文试着从它的含蓄美和苍凉感谈起,以期更好地解读这部作品。
关键词 张爱玲 《半生缘》 含蓄美 苍凉感
下载PDF
成语“呜呼哀哉”的词汇化历程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斌彬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64,共8页
成语"呜呼哀哉"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叹词"呜呼"和"A哉"组成的感叹句结构,该结构内部关系松散,泛表多种感情。汉代以后,"呜呼+A哉"结构融合为一个四字语句,A的语义范围缩小,主要表示哀痛感情。&qu... 成语"呜呼哀哉"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叹词"呜呼"和"A哉"组成的感叹句结构,该结构内部关系松散,泛表多种感情。汉代以后,"呜呼+A哉"结构融合为一个四字语句,A的语义范围缩小,主要表示哀痛感情。"呜呼哀哉"从元代开始产生了"死"的意义,之后降格为一个谓词性短语,逐渐凝固定型,在现代汉语中词汇化程度较高。文言叹词"呜呼"也在近代产生了"死"的意义,后来衰落了,却产生了另一个动词性成语"一命呜呼"。上述变化涉及韵律、语音、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种诱发因素,背后隐含了一系列复杂的词汇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呜呼哀哉 词汇化
原文传递
试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周作人女性观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龚馨雅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1期126-127,共2页
周作人女性思想作为五四解放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来源驳杂多元,而其理论建构主要还是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本文从人文主义思想三个层面阐明它对周作人女性观的重要影响,以及周作人女性思想所具有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 西方人文主义 周作人女性观
下载PDF
在“残酷温情间”求索——论余华小说中人性的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贵斌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3期50-51,共2页
从文本自身和整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余华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很容易看到其作品中一直存在着“残酷与温情交融”的现象,进而会发现其“暴力”、“温情”话语背后有着“发生”和“存在”的更广阔空间。并最终让人深思“人性”的内涵究竞是什么。
关键词 残酷 暴力 温情 求索 人性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文化之歌 被引量:1
16
作者 毛翰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95,共13页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大概觉得,时不至五四,文化一如故。实际上,这是错觉。如果说,洋务运动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革限于器物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触动不多,那么,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已经开...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大概觉得,时不至五四,文化一如故。实际上,这是错觉。如果说,洋务运动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革限于器物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触动不多,那么,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已经开始,新思想新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学堂乐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前 中学为体 洋务运动 传统文化 戊戌变法 精神世界 中国社会
下载PDF
张爱玲生命感悟下的时间意识
17
作者 孟二伟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12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时间意识 生命感悟 张爱玲 时空结构 个体生命 生命本体 生命体验 生活经历
下载PDF
《史记》“西楚”的地域及文化分区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华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0-144,共5页
"西楚"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根据秦郡及项羽主要活动地域来推测,项羽的西... "西楚"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根据秦郡及项羽主要活动地域来推测,项羽的西楚九郡主要集中在河淮与江东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活动地域 文化分区 《项羽本纪》 意义 《高祖本纪》 西楚霸王 地理概念
下载PDF
“非常时期”论“非常”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利萍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6年第6期112-113,共2页
以“非常男女”“非常可乐”等为代表的语言现象中的“非常”一词,是与一般形容词不同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区别词,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含义为“异乎寻常的”,是“非常时期”中的“非常”这一义项的发扬光大。本文对区别词的语法特征从... 以“非常男女”“非常可乐”等为代表的语言现象中的“非常”一词,是与一般形容词不同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区别词,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含义为“异乎寻常的”,是“非常时期”中的“非常”这一义项的发扬光大。本文对区别词的语法特征从几方面进行描述,并将其与形容词进行了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别词 形容词 语法特征 “非常时期” “非常” 汉语
下载PDF
层层套叠,蕴涵深广——陆游诗《关山月》中的对比示现修辞分析
20
作者 胡斌彬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4期46-47,共2页
陆游的《关山月》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的构建,重现一幅幅沉郁悲壮的情景,连缀构成对比鲜明、蕴涵深广的意象群,展示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多角度反复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在心理上强化... 陆游的《关山月》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的构建,重现一幅幅沉郁悲壮的情景,连缀构成对比鲜明、蕴涵深广的意象群,展示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多角度反复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在心理上强化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关山月 对比修辞 接受心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