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离肝星形细胞的简便方法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伟达 王小众 +1 位作者 张莉娟 史美娜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71-73,F003,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而可靠的肝星形细胞 (HSC)的分离方法。 方法 雄性 SD大鼠 ,常规门脉穿刺插管 ,蠕动泵灌注不含钙 D- Hanks液后游离肝脏 ,先后用含链霉蛋白酶 E、 型胶原酶消化液 37℃体外灌注消化和振荡消化 ,细胞悬液过滤后 ,经 ...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而可靠的肝星形细胞 (HSC)的分离方法。 方法 雄性 SD大鼠 ,常规门脉穿刺插管 ,蠕动泵灌注不含钙 D- Hanks液后游离肝脏 ,先后用含链霉蛋白酶 E、 型胶原酶消化液 37℃体外灌注消化和振荡消化 ,细胞悬液过滤后 ,经 1 1 % 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 (2 730 r/ min× 1 5 m in)分离 HSC,锥虫蓝染色排斥法鉴定细胞活率 ,以 1× 1 0 6 m L- 1 密度混悬后接种在培养瓶。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 HSC纯度。 结果 成功分离 HSC,细胞得率 (1 .2~ 2 .3)× 1 0 6 g- 1 肝组织 ,活率 >90 % ,纯度 >90 % ,可用于实验研究。 结论 链霉蛋白酶E和 型胶原酶体外灌注消化及 1 1 % 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是分离大鼠 HSC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 培养的 大鼠
下载PDF
环氧化酶-2、Fas、FasL表达与胃癌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丰霖 王小众 +3 位作者 李建英 陈治新 黄月红 林明晞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385-387,F003,共4页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 - 2 (Cox- 2 )、Fas与 Fas L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 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各 6 0例标本 Cox- 2、Fas与 Fas L的表达 ,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 d UTP缺口末端标...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 - 2 (Cox- 2 )、Fas与 Fas L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 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各 6 0例标本 Cox- 2、Fas与 Fas L的表达 ,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 d 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 )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的凋亡率。 结果 胃癌组织的 Cox- 2及 Fas L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0 .0 5 ) ,而 Fas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 (P<0 .0 5 )。胃癌组织的凋亡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 (P<0 .0 5 )。 结论  Cox- 2、Fas及 F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 FASL 胃肿瘤 氧化还原酶 癌基因 脱噬作用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右半结肠癌伴梗阻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尉 陈丰霖 +1 位作者 王小众 池畔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自膨式金属支架在右半结肠癌伴梗阻减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操作技巧。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例右半结肠癌伴梗阻进行肠道支架置入术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和畅通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 目的探讨自膨式金属支架在右半结肠癌伴梗阻减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操作技巧。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例右半结肠癌伴梗阻进行肠道支架置入术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和畅通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同期收治的55例左半结肠癌伴梗阻行金属支架置入减压治疗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32例右半结肠癌伴梗阻患者中,25例成功放置金属支架并保持支架通畅;左半结肠癌伴梗阻55例中52例成功放置金属支架,其中3例不能解除梗阻、3例1周内出现再梗阻。右半结肠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低于左半结肠组(P<0.05),右半结肠组并发症低于左半结肠组(P<0.05)。结论右半结肠癌伴梗阻金属支架置入操作难度大于左半结肠,置入成功后具有良好的临床缓解率及较少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结肠 结肠肿瘤 金属 支架 内窥镜检查 浮华系统
下载PDF
超声内镜在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方慧祺 陈丰霖 +2 位作者 王小众 何洁 杨伟群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32-1137,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选择不同内镜微创治疗方案,术后常规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定期内镜随访。结果 154例采用内镜...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选择不同内镜微创治疗方案,术后常规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定期内镜随访。结果 154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其中皮圈套扎术83例、高频电凝电切37例、内镜黏膜切除术2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例。除1例因出血中转手术外,其余均成功切除病灶,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92.8%,来源层次符合率90.6%。11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指导下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内镜下切除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内镜治疗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粘膜NOS、胃液NO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蔡东霞 黄月红 +2 位作者 卢贤立 郑兰 王南征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状态下胃粘膜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胃液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 ,探讨 Hp的致病机制。 方法 测定 12例正常人及 4 0例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 (Hp阳性 2 4例 ,阴性 16例 )胃粘膜NOS活性及胃液 NO含量...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状态下胃粘膜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胃液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 ,探讨 Hp的致病机制。 方法 测定 12例正常人及 4 0例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 (Hp阳性 2 4例 ,阴性 16例 )胃粘膜NOS活性及胃液 NO含量。 结果  Hp阳性胃炎胃粘膜 NOS活性及胃液 NO水平显著高于 Hp阴性组与对照组。Hp阳性者抗 Hp治疗后胃粘膜 NOS、胃液 NO水平明显降低。 结论  NO可能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螺杆菌 幽门 胃炎 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TIMP-1表达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郑伟达 王小众 +4 位作者 张莉娟 史美娜 陈治新 陈运新 黄月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目的 探讨TIMP 1表达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发病中的意义及外源性IL 10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N组 ,8只 )、CCl4组 (C组 ,2 8只 )和IL 10干预组 (Ⅰ组 ,2 4只 ) ,建立下常对照、CCl4... 目的 探讨TIMP 1表达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发病中的意义及外源性IL 10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N组 ,8只 )、CCl4组 (C组 ,2 8只 )和IL 10干预组 (Ⅰ组 ,2 4只 ) ,建立下常对照、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及IL 10干预模型。造模第 7周和第 11周 ,采用链霉蛋白酶E、Ⅳ型胶原酶经门静脉原位灌流消化 ,11%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 (HSC)。半定量RT PCR法检测各组HSC的TIMP 1mRNA表达水平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培养贴壁后HSC的TIMP 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均检出TIMP 1的mRNA表达 ;造模第 7周 ,C组与I组的TIMP 1mRNA表达均高于N组 (P <0 .0 1) ,I组低于C组 (P <0 .0 1) ;造模第 11周 ,I组明显低于C组 (P <0 .0 1) ,C组TIMP 1的表达水平较第 7周进一步增加 (P <0 .0 1) ,而I组有所下降 (P <0 .0 5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TIMP 1的蛋白表达变化与mRNA表达变化一致。结论 TIMP 1随着大鼠肝纤维化进展表达逐渐升高 ,IL 10通过抑制TIMP 1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P-1 鼠肝 mRNA表达 IL-10 实验性大鼠 造模 发病 密度梯度离心 表达水平 CCL4
下载PDF
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预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姜思雨 林秋燕 +3 位作者 艾英杰 吴玲 黄晓铨 陈世耀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B12作为无创指标预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远期再出血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并行血清维生素B12、叶酸...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B12作为无创指标预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远期再出血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并行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检测的患者.对患者内镜之后3年再出血进行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维生素B12水平预测3年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价值。结果共纳入115例患者,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清维生素B12预测3年再出血的最佳截断值为567.25 pg/ml,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维生素B12水平组(n=49)和低维生素B12水平组(n=66)。与维生素B12低水平组比较,维生素B12高水平组患者白蛋白水平偏低,男性比例更少(63.3%vs 80.3%),3年再出血率更高(P<0.05):Cox分析提示维生素B12及血小板是静脉曲张出血患者3年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外周血维生素B12升高预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更高的远期再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出血
原文传递
肠道支架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尉 陈丰霖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38-141,共4页
近20年,随着内镜技术及材料工艺科学的不断发展,肠道支架的植入已成为治疗消化道狭窄梗阻性病变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尤其在解除结直肠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991年,Dohomoto[1]首次报道了在内窥镜引导下置入直肠支架... 近20年,随着内镜技术及材料工艺科学的不断发展,肠道支架的植入已成为治疗消化道狭窄梗阻性病变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尤其在解除结直肠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991年,Dohomoto[1]首次报道了在内窥镜引导下置入直肠支架治疗恶性直肠狭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于1997年批准了结肠支架用于临床。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支架 肠梗阻 治疗
下载PDF
糖尿病与胰腺癌关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蔡东霞 王小众 林雯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335-336,共2页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结合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丹 王小众 +1 位作者 林纳 陈丰霖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合体系筛选HBV前S1结合蛋白,进一步探讨前S1蛋白在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PCR扩增HBV前S1基因序列,根据酵母双杂合体系构建饵质粒pAS2-1-preS1,并测定序列;饵质粒转化入酵母菌AH109,Western印迹法证实前S1-BD融合...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合体系筛选HBV前S1结合蛋白,进一步探讨前S1蛋白在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PCR扩增HBV前S1基因序列,根据酵母双杂合体系构建饵质粒pAS2-1-preS1,并测定序列;饵质粒转化入酵母菌AH109,Western印迹法证实前S1-BD融合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正确表达。pAS2—1-preS1及正常成人肝细胞cDNA文库共转化酵母细胞,通过选择性培养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筛选阳性菌落,分离实验排除假阳性克隆,扩增阳性克隆的目的基因并测定序列,查询其同源序列,行交合实验进一步证实目的蛋白同前S1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能否特异性结合。结果成功构建pAS2-1-preS1饵质粒,Western印迹法证实转化饵质粒的酵母细胞能正确表达前S1-BD融合蛋白,pAS2—1-preS1及正常成人肝细胞cDNA文库共转化酵母细胞后,选择性培养出101个菌落,经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及分离实验后筛选出1个阳性克隆,其cDNA插入片段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MAPK—ERK)激酶1(MEK1)基因高度同源。交合实验证实MEK1同前S1蛋白在酵母细胞中可特异性结合。结论酵母双杂合体系证实MEK1可能是一个前S1结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前S1蛋白 酵母双杂合体系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在Hep G2肝癌细胞的转染及对Fas/Fas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纳 陈红英 +2 位作者 李丹 陈治新 王小众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368-372,F002,共6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X基因在HepG2肝癌细胞中的转染及对Fas/FasL表达的影响。 方法 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HBVX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 X ,用脂质体转染方法瞬时转染HepG2细胞 ,以转染空载体 pcDNA3的HepG2细胞及未转染质粒的HepG...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X基因在HepG2肝癌细胞中的转染及对Fas/FasL表达的影响。 方法 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HBVX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 X ,用脂质体转染方法瞬时转染HepG2细胞 ,以转染空载体 pcDNA3的HepG2细胞及未转染质粒的HepG2为对照 ,抽提RNA ,进行RT PCR ,检测HBVX基因的表达。以 β actin为内参 ,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三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经RT PCR及DNA测序均检测出HBVX特异性片段 ,pcDNA3 X转染HepG2细胞后 ,RT PCR扩增出HBVX片段 ,空质粒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转染HBx的细胞Fas与FasLmRNA相对表达量较转染空质粒组和未转染质粒组明显增高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成功构建HBVX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 X ,转染入HepG2肝癌细胞 ,并在该细胞中表达。HBx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能上调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转染 抗原 CD95 基因 病毒 肿瘤细胞 培养的 肝细胞
下载PDF
大鼠肝纤维化过程星形细胞MMP-2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伟达 王小众 +4 位作者 张莉娟 史美娜 陈治新 陈运新 黄月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373-376,F002,共5页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表达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发病中的意义及外源性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方法  6 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N组 ) 8只、四氯化碳(CCl4)组 2 8只和IL 10干预组...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表达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发病中的意义及外源性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方法  6 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N组 ) 8只、四氯化碳(CCl4)组 2 8只和IL 10干预组 2 4只 ,建立正常对照、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及IL 10干预模型。造模第 7周和第11周 ,采用链霉蛋白酶E、Ⅳ型胶原酶经门静脉体外灌流消化 ,11%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形细胞(HSC)。半定量RT PCR法检测各组HSC的MMP 2mRNA表达水平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培养 72h时HSC的MMP 2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各组均检出MMP 2的mRNA表达 ;造模第 7周 ,CCl4组与IL 10组的MMP 2mRNA表达均高于N组 (P <0 0 1) ,IL 10组低于CCl4组 (P <0 0 1) ;造模第 11周 ,CCl4组与IL 10组的表达水平较第 7周均有下降 (P <0 0 1) ,IL 10组低于CCl4组 (P <0 0 1)。SP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MMP 2的蛋白表达情况与mRNA一致。 结论 MMP 2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表达升高 ,后期下降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外源性IL 10可能通过抑制早期MMP 2的表达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 肝硬化 白细胞介索10 金属蛋白酶类 大鼠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白细胞介素10干预肝纤维化大鼠肝星形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美娜 郑伟达 +2 位作者 张丽娟 陈治新 王小众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干预肝纤维化大鼠星形细胞中的表达 ,阐明外源性IL 10的抗纤维化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6 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组 ,8只 )、肝纤维化模型组 (C组 ,2 8只 ...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干预肝纤维化大鼠星形细胞中的表达 ,阐明外源性IL 10的抗纤维化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6 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组 ,8只 )、肝纤维化模型组 (C组 ,2 8只 )和IL 10干预组 (I组 ,2 4只 ) ,分别于CCl4造模第 7周及 11周采用链霉蛋白酶E、Ⅳ型胶原酶经门静脉灌注分离肝星形细胞。半定量RT PCR法检测各组新分离肝星形细胞中TGF β1mRNA的表达水平 ;SP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原代培养 72h后肝星形细胞TGF β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于上述两个时间段分别将各组肝组织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判断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 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及IL 10干预模型 ,并对大鼠肝星形细胞进行分离及原代培养。与正常组相比 ,纤维化模型组TGF β1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 <0 0 1) ,经IL 10干预后则明显降低 (P <0 0 1)。纤维化模型组星形细胞TGF β1mRNA水平在第 11周时低于第 7周 (P <0 0 5 )。SP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TGF β1的蛋白表达情况与mRNA结果相平行。 结论 IL 10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星形细胞中TGF β1表达 ,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 肝硬化 白细胞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1 大鼠
下载PDF
HBx与Bcl-2家族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555-557,共3页
关键词 凋亡 HB BCL-2家族 核酸内切酶 细胞核 相关基因 染色质 进化 哺乳动物 DNA降解
下载PDF
环氧合酶-2在HL7702/HBx肝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丹 方雪芬 +2 位作者 郑碧云 陈治新 王小众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HL7702肝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L7702/HBx细胞、HL7702/Mock细胞、HL7702细胞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上述3种细胞中COX-2 mRNA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HL7702肝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L7702/HBx细胞、HL7702/Mock细胞、HL7702细胞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上述3种细胞中COX-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COX-2蛋白表达水平,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作用于各组细胞后再检测以上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及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细胞增殖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提示,HL7702/HBx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HL7702/Mock和HL7702组(P<0.05),克隆形成率也更高(P<0.05)。RT-PCR检测结果提示,相对于HL7702/Mock细胞和HL7702组细胞,HL7702/HBx组细胞内COX-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Western-blot检测提示,HL7702/HBx组细胞中的COX-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较高(P<0.05),而HL7702/Mock及HL7702组细胞之间则无明显差别。NS-398以时间依赖的方式部分抑制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对HL7702/HBx组细胞增殖的抑制强于其他2组细胞(P<0.05)。经50μmol/L NS-398处理后,3组细胞的COX-2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此现象在HL7702/HBx组细胞中更加明显(P<0.05)。结论 HBx蛋白可以上调肝细胞COX-2表达,促进肝细胞增殖,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部分逆转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蛋白质类 肝炎病毒 乙型 细胞增殖 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类 同工酶类
下载PDF
HBx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促进HepG2细胞增殖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碧云 方雪芬 +3 位作者 陈治新 高雯宇 李丹 王小众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4-358,364,共6页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通路在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HepG2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验证前期构建的HepG2/HBx细胞株能稳定表达HBx蛋白。CCK-8法检测HepG2/HBx,HepG2/mock及HepG2 3组细胞增殖情况,RT-PCR及Western-blo...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通路在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HepG2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验证前期构建的HepG2/HBx细胞株能稳定表达HBx蛋白。CCK-8法检测HepG2/HBx,HepG2/mock及HepG2 3组细胞增殖情况,RT-PCR及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上述3种细胞中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最后检测β-catenin选择性抑制剂XAV939(20μmol/L)对各组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结果前期构建的HepG2/HBx细胞株能稳定表达HBx蛋白。细胞增殖实验表明,HepG2/HBx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对照组(P<0.05)。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HepG2/HBx组细胞中β-caten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HepG2/mock及HepG2组细胞之间则无明显差别。XAV939能够抑制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HepG2/HBx组细胞在加入20μmol/L XAV939作用后的增殖速度较加入相同浓度DMSO的HepG2/HBx组细胞下降(P<0.05)。XAV939对HepG2/HBx组细胞增殖的抑制强于对照组。结论 HBx蛋白可以上调肝细胞β-catenin表达,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选择性β-catenin抑制剂可部分逆转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蛋白质类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细胞增殖 反式激活因子类 原癌基因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立 陈治新 +2 位作者 张莉娟 潘晨 王小众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49,共3页
HBV感染结局的多样性除与病毒因素有关外,还与宿主遗传背景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在宿主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遗传多态性可能影响HBV感染后的不同转归,甚至影响抗病毒治疗的反应。IL-10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可抑制免... HBV感染结局的多样性除与病毒因素有关外,还与宿主遗传背景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在宿主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遗传多态性可能影响HBV感染后的不同转归,甚至影响抗病毒治疗的反应。IL-10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具有潜在的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IL-10基因启动子区有3个多态性位点,分别是-1082(A/G)、-819(T/C)和-592(T/C),并产生3种单元型ATA、ACC和GCCE。多态性位点核苷酸的替换将改变IL-10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影响IL-10的表达乃至分泌的全过程。体内外实验表明,GCC/GCC单元型者IL-10产量最高,GCC/ATA、GCC/ACC单元型者产量次之,ATA/ATA、ATA/ACC、ACC/ACC单元型者产量最低。本研究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技术鉴定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慢性HBV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ASC)和健康对照者IL-10基因启动子区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单元型,比较三者之间基因型和单元型的分布频率,并比较慢乙肝患者不同单元型之间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差异,分析IL-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相关性,探讨IL-10基因多态性在HBV感染慢性化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基因多态性 白细胞介素-10 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IL-10基因 慢性HBV携带者 慢性HBV感染 基因启动子区
原文传递
12-脂氧化酶影响胃癌细胞株AGS蛋白激酶C活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丰霖 王小众 +2 位作者 李建英 黄彩云 陈治新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中蛋白激酶C(PKC)活化与12-脂氧化酶(12-LOX)的关系。方法胃癌细胞株AGS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常规培养,AGS细胞培养24h至对数生长期改用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h加入干预药物。PKC活性采用非同位素标...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中蛋白激酶C(PKC)活化与12-脂氧化酶(12-LOX)的关系。方法胃癌细胞株AGS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常规培养,AGS细胞培养24h至对数生长期改用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h加入干预药物。PKC活性采用非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分别采用12-LOX催化合成产物12-羟基廿碳四烯酸(12-HETE)及12-LOX特异性抑制剂——黄芩素干预AGS细胞,测定其PKC活性变化。结果AGS细胞经12-HETE干预后PKC活性明显增高,而经黄芩素干预后PKC活性明显下降,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12-LOX对PKC活性具有调节作用;PKC参与了12-LOX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信号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脂氧合酶 蛋白激酶C 肿瘤细胞 培养的
下载PDF
HpSA试验监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效果的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松森 陈丰霖 +1 位作者 石峰 潘玉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水平在根除治疗期间及以后的变化,并评估根除治疗疗效检测的最佳时间。方法受试者为57例Hp阳性的病人,均接受了一周的三联疗法。根除治疗的结果由尿素呼气试验、细菌培养以及治疗结束后6周时的组织检... 目的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水平在根除治疗期间及以后的变化,并评估根除治疗疗效检测的最佳时间。方法受试者为57例Hp阳性的病人,均接受了一周的三联疗法。根除治疗的结果由尿素呼气试验、细菌培养以及治疗结束后6周时的组织检查来判定。HpSA的水平则从治疗前到治疗后的12周,先后共检测9次。结果根除治疗获得成功组病人的HpSA在治疗结束后立即转阴并保持阴性。而治疗失败组的病人HpSA也在治疗结束后立即转阴,但在治疗结束后2周时又转为阳性。治疗失败组在根除治疗开始后第4天HpSA试验的平均吸收值显著高于根治成功组。HpSA试验诊断(根除成功与否)的准确率在治疗2周以后增长到>90%。治疗结束后第2、6、8、12周HpSA的诊断准确率与治疗结束后第4周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根除成功组病人的HpSA水平在治疗后的变化情况同失败组显著不同。HpSA的检测对于评估根治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且评估治疗效果的适当时机是在根除治疗后2周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抗原 幽门螺杆菌 感染 疗效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Ⅲ结合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丹 陈治新 +2 位作者 陈芸 林纳 王小众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5-730,共6页
目的探索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Ⅲ(COXⅢ)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具体结合位点。方法构建pAS2-1-X变异体重组载体,醋酸锂转化法将其转入酵母细胞,通过PCR法及测序法证实目的片段转入酵母细胞;Westem blot法明确变异体蛋白在... 目的探索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Ⅲ(COXⅢ)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具体结合位点。方法构建pAS2-1-X变异体重组载体,醋酸锂转化法将其转入酵母细胞,通过PCR法及测序法证实目的片段转入酵母细胞;Westem blot法明确变异体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能否正确表达,滤膜转印法排除自身激活作用;固体培养基交合实验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检测HBx和COXⅢ的结合区域。结果成功构建含HBx第1~72位氨基酸的变异体重组载体pAS2-1-Xl和第1~117位氨基酸的变异体重组载体pAS2-1-X2,测序及PCR均证实片段的正确性。Western blot证实变异体蛋白在酵母细胞中可正确表达,且变异体蛋白无自身激活作用。交合实验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将HBx和COXⅢ的结合区域定位于72~117位氨基酸。结论通过酵母双杂合实验证实HBx和COXⅢ的结合区域定位于72~117位氨基酸,此结合区域的明确有望帮助进一步阐明X蛋白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并可能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X蛋白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Ⅲ 酵母双杂合 结合位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