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103
1
作者 董章杭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0-83,共4页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尽管2000年前就有关于植物间克生现象的描述,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很有潜力。从化感作用的概念着手总结了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化感作用物质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种质资源、生物...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尽管2000年前就有关于植物间克生现象的描述,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很有潜力。从化感作用的概念着手总结了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化感作用物质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种质资源、生物检测方法和遗传特性研究等、并阐明了作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意义、研究存在的困难以及应用途径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作物 化感作用物质 作用机制 种质资源 生物检测方法 遗传特性 农业生产 应用
下载PDF
我国水稻品种改良过程库源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85
2
作者 黄育民 陈启锋 李义珍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71-278,共8页
观察了不同时期水稻主栽品种库源结构的演变,主要结果如下:(1)40多年来,福建省水稻品种经历了高秆品种、矮秆品种、杂交稻的演变,使稻谷产量提高55%;(2)随着品种的改良,水稻库容量增加63%.其中,20%依靠穗数的... 观察了不同时期水稻主栽品种库源结构的演变,主要结果如下:(1)40多年来,福建省水稻品种经历了高秆品种、矮秆品种、杂交稻的演变,使稻谷产量提高55%;(2)随着品种的改良,水稻库容量增加63%.其中,20%依靠穗数的增加,80%依靠每穗粒数的增加,而粒重和结实率变化不大;(3)随着品种的改良,反映源强的干物质积累总量(W)增加40%.W的增加主要依靠叶面积指数(LAI)的扩大和生长日数(D)的延长,净同化率(NAR)却有所下降.但由于冠层叶片由披散型改变为直立型,阳光可透入群体深层,减少了NAR随LAI增大而降低的速率,显著增加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营养器官的贮藏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从而提高经济系数,确保在更高产量水平上的库源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改良 库源结构 产量库容 光合结构
下载PDF
甘蔗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比叶重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 被引量:72
3
作者 吕建林 陈如凯 +2 位作者 张木清 李才明 廖建峰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85-290,共6页
供试的8个甘蔗品种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比叶重的季节变化规律都表现为:从苗期到伸长盛期逐渐增加,伸长盛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下降,且这种变化规律随品种的变化而改变.不同品种间及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净光合速率与叶绿... 供试的8个甘蔗品种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比叶重的季节变化规律都表现为:从苗期到伸长盛期逐渐增加,伸长盛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下降,且这种变化规律随品种的变化而改变.不同品种间及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均表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各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表现为,品种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以及潜在光合作用量子转化效率RFd(Fd/Fs)大的品种其净光合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 比叶重 荧光分析
下载PDF
对基于AMMI模型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的一点改进 被引量:69
4
作者 吴为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1-32,共2页
对新近提出的基于AMMI模型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作了改进。该方法是以一个品种 (或基因型 )在交互效应主成分轴 (IPCA)空间中与原点的距离 (记为D)作为该品种的稳定性指标的。本文建议在计算D时根据各个IPCA对变异的相对贡献大小对品种... 对新近提出的基于AMMI模型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作了改进。该方法是以一个品种 (或基因型 )在交互效应主成分轴 (IPCA)空间中与原点的距离 (记为D)作为该品种的稳定性指标的。本文建议在计算D时根据各个IPCA对变异的相对贡献大小对品种在各IPCA轴上的得分进行加权。实例分析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稳定性 AMMI模型
下载PDF
数量性状的遗传剖析和分子剖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吴为人 唐定中 李维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1-507,共7页
生物的大多数重要性状都是数量性状 ,遗传基础复杂 ,遗传研究非常困难。近 2 0年来 ,由于分子生物技术飞速发展 ,特别是分子标记技术和大片段 DNA克隆和分析技术的出现 ,使遗传学开始向阐明人类和一些模式动植物整个基因组的宏伟目标进... 生物的大多数重要性状都是数量性状 ,遗传基础复杂 ,遗传研究非常困难。近 2 0年来 ,由于分子生物技术飞速发展 ,特别是分子标记技术和大片段 DNA克隆和分析技术的出现 ,使遗传学开始向阐明人类和一些模式动植物整个基因组的宏伟目标进军 ,也使得数量性状的遗传剖析 (即系统地对各个数量性状基因或 QTL的遗传定位和效应分析 )和分子剖析 (即对 QTL的克隆分离 )成为可能 ,并在短短的 10余年内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该领域的研究将使我们能精确地分析 QTL的效应 ,可靠地对QTL进行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实现对数量性状的基因工程 ,从而使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动植物遗传改良和人类遗传病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QTL 基因定位 克隆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水稻基因组中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 被引量:29
6
作者 薛勇彪 唐定中 +1 位作者 张燕生 李维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7-281,共5页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方法 ,我们从水稻中分离到 6种不同的与植物抗病基因 (R)同源的序列 .通过亲缘关系分析 ,将 6个序列分为两个亲缘关系组 .第一组含有一种序列 ,即Osh359- 1.该序列与其他水稻R基因的同源序列相比更接近于其他...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方法 ,我们从水稻中分离到 6种不同的与植物抗病基因 (R)同源的序列 .通过亲缘关系分析 ,将 6个序列分为两个亲缘关系组 .第一组含有一种序列 ,即Osh359- 1.该序列与其他水稻R基因的同源序列相比更接近于其他植物的R基因 ,并具有简单的基因组结构 .第二组包含其余的 5种水稻序列 ,其代表性序列为Osh359- 3.这组序列属于多基因家族 ,并且其成员在水稻基因组中紧密连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水稻 R类 抗病基因
原文传递
作物QTL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周元昌 陈启锋 +1 位作者 吴为人 李维明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作物的许多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是数量性状 .研究作物数量性状遗传对农作物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由于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许多作物均已构建了饱和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促进了 QTL定位统计方法的快速发展 ,提出的许多方法成... 作物的许多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是数量性状 .研究作物数量性状遗传对农作物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由于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许多作物均已构建了饱和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促进了 QTL定位统计方法的快速发展 ,提出的许多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多种作物的 QTL定位 ,为进一步的 QTL精细定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 QTL克隆分离打下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QTL定位 作物
下载PDF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主要性状的优势和配合力表现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顺辉 卢浩然 +2 位作者 杨聚宝 胡如英 赵明富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7,共7页
1992、1993年连续2a分别选用5个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按Line×Tester交配方式,配成60个互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分析了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和... 1992、1993年连续2a分别选用5个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按Line×Tester交配方式,配成60个互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分析了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和抽穗期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正(TGMS/WCVs)反(WCVs/TGMS)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3.9%和20.4%;每穗粒数的优势最突出,竞争优势分别为26.8%和29.9%;结实率的杂种优势(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为负值.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正反交株高的竞争优势平均分别为-0.8%和-3.0%;抽穗期的竞争优势平均分别为-0.8%和-0.5%.单株产量主要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株高和抽穗期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提高结实率增加有效穗数,同时改善籽粒饱满度,是发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潜力的关键.选用株高一般配合力低(或负值)的亲本,可以起到降低亚种间杂种株高的作用;选用生育期一般配合力低(或负值)的亲本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法 杂种优势 配合力
下载PDF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9
9
作者 陈冬梅 林文雄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分析当前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的热点问题 ,着重介绍了水稻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化感作用机制及其遗传性状 .并进一步阐述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应用 ,提出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发展方向 .
关键词 水稻 化感作用 生物测定 种质资源 化感物质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杂种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梁康迳 王雪仁 +1 位作者 章清杞 陈志雄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2-17,共6页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 ,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评价水稻茎秆抗倒性的 5个性状 (秆长、茎粗、茎基抗折力、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 )的杂种优势既...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 ,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评价水稻茎秆抗倒性的 5个性状 (秆长、茎粗、茎基抗折力、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 )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 .茎粗对环境的敏感性较弱 ,表现较低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和负向群体超亲优势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了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和方向 .秆长、茎基抗折力在不同环境中均表现正向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茎秆抗倒性 基因型 环境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培矮64s为不育系的两系杂交稻杂种纯度的RAPD鉴定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杨蜀岚 伏健民 +1 位作者 杨仁崔 王斌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6-9,共4页
用250个Operon引物,对以培矮64s为母本配制的两系稻杂种及有关亲本等12份供试材料进行RAPD分析,从中筛选出引物OPN-20.它不但能使培矮64s和以它为母本的杂种种子同其它种子加以区别,同时还扩增出恢复系... 用250个Operon引物,对以培矮64s为母本配制的两系稻杂种及有关亲本等12份供试材料进行RAPD分析,从中筛选出引物OPN-20.它不但能使培矮64s和以它为母本的杂种种子同其它种子加以区别,同时还扩增出恢复系山青、特青的多态性特征带,使它们的F1种子与母本培矮64s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矮64S RAPD 杂种纯度 两系法 杂交水稻
下载PDF
调节土壤酸度对烤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唐莉娜 刘淑欣 +1 位作者 能德中 李春英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71-76,共6页
酸性土壤施适量石灰,有利于改善烟株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烟株生长,增强烟株的抗病力,提高烟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有利于烟叶干物质积累,提高烟叶产质量.在土壤pH值为5.2的土壤中,大田每公顷施石灰750kg最适宜,上中等... 酸性土壤施适量石灰,有利于改善烟株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烟株生长,增强烟株的抗病力,提高烟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有利于烟叶干物质积累,提高烟叶产质量.在土壤pH值为5.2的土壤中,大田每公顷施石灰750kg最适宜,上中等烟比例提高12.1个百分点,均价比对照提高0.77元·kg-1,每公顷产值增加2498.55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土壤酸度 生长特性 品质
下载PDF
红麻种质资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1
13
作者 祁建民 李维明 +4 位作者 吴为人 林荔辉 林培青 卢勤 郑云雨 《中国麻作》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3-44,共2页
红麻种质资源创新是育成突破性品种的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辐射诱变和轮回选择等技术,在我国首次创新两份茎杆光滑无刺稀有红麻重要种质901和902,并转育成高产、中偏迟熟无刺红麻新品种金山无刺。采用双列... 红麻种质资源创新是育成突破性品种的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辐射诱变和轮回选择等技术,在我国首次创新两份茎杆光滑无刺稀有红麻重要种质901和902,并转育成高产、中偏迟熟无刺红麻新品种金山无刺。采用双列选择交配和穿梭育种法于1992年育成比照青皮3号增产15%以上,高产高纤维支数的红麻新品种福红7号,1995年育成比对照粤74-3增产15%左右,丰产性好、稳定性高、适应性广的红麻新品种951和9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种质创新 理论 实践
下载PDF
土壤酸度的调节对烤烟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唐莉娜 熊德中 刘淑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335-340,共6页
适当提高酸性土壤 p H 值,能显著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促进结构简单的有机物矿化,提高土壤供 N 能力,土壤 p H 值调节至 5.6~6.6,土壤磷酸酶活性提高,增加土壤 P 的有效性,且有利于... 适当提高酸性土壤 p H 值,能显著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促进结构简单的有机物矿化,提高土壤供 N 能力,土壤 p H 值调节至 5.6~6.6,土壤磷酸酶活性提高,增加土壤 P 的有效性,且有利于烤烟对 N、 P、 K 元素的吸收,提高 N、 P、 K 肥料的利用率,随土壤p H 值的升高,土壤中 Mg 和 B、 Zn 等微量元素有效性下降,不利于烤烟的吸收.因此,酸性土壤施石灰不宜将土壤p H 值调节过高,且要注意增施 K 肥、配施适量的 M g 肥和微肥,酸性土壤 p H 值从 5.0 调节至 5.6~6.6,有利于烟叶干物质积累,烟叶各成分含量较适宜,且各成分间较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土壤酸度 养分 吸收 干物质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水稻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梁康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83-688,共6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籼粳杂交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7 个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主穗粒数、主穗长、...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籼粳杂交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7 个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主穗粒数、主穗长、一次和二次枝梗总长和着粒密度表现较强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而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表现显著的负向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预测结果表明,主穗粒数、主穗长、一次枝梗总长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表现正效应,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为负效应,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总长表现不同方向的效应.利用IR6615837(P1) 、IR6560085(P2) 、明恢63(P4) 和R669(P6) 进行杂交配组,其杂种后代易获得重穗型的穗部结构,可在超高产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部性状 杂种优势 基因型 环境 互作 育种
下载PDF
花药培养遗传纯化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效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周元昌 林荔辉 +4 位作者 江树业 季彪俊 毛大梅 陈启锋 李维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应用生物技术对培矮 6 4S核心种子进行花药培养 ,获得了 91个加倍单倍体植株。在福州 (2 6°0 5′N)自然条件下对花培后代的H2 、H3、H4进行连续的育性追综观察。结果表明 ,(1 )H2 代株系间育性发生分离 ,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为三类 ... 应用生物技术对培矮 6 4S核心种子进行花药培养 ,获得了 91个加倍单倍体植株。在福州 (2 6°0 5′N)自然条件下对花培后代的H2 、H3、H4进行连续的育性追综观察。结果表明 ,(1 )H2 代株系间育性发生分离 ,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为三类 :完全不育 (简称培矮 6 4HS) ,不育期间其花粉不育度均在 99 8%以上 ,且不育期长 ,育性稳定 ;基本可育 (培矮 6 4HF) ,可染花粉率很高 ,几乎没有稳定不育期 ;中间类型 (培矮 6 4HM) ,育性波动大 ,不育期较短。 (2 )培矮6 4HS、培矮 6 4HF和培矮 6 4HM在H3、H4代各自的育性表现与在H2 代的育性表现一致。 (3)培矮 6 4HS比培矮 6 4S核心种子具有不育期更长 ,不育性更稳定以及更高的不育度。说明培矮 6 4S核心种子中有关育性的基因型并不纯合 ,花药培养对培矮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药培养 遗传纯化 育性 温敏核不育化 培矮64S
下载PDF
活性炭在水稻花药培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季彪俊 江树业 +3 位作者 陈启锋 李维明 祁建民 毛大梅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6-19,共4页
对活性炭在水稻花药培养多级成苗植株的生根壮苗中以及对一次成苗诱导率、分化率和绿苗率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1%活性炭对一次成苗的诱导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具有抑制作用,6种基因型的平均诱导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 对活性炭在水稻花药培养多级成苗植株的生根壮苗中以及对一次成苗诱导率、分化率和绿苗率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1%活性炭对一次成苗的诱导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具有抑制作用,6种基因型的平均诱导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分别只有4.49%、14.15%、和0.81%,而没有添加活性炭的可达10.72%、25.19%和3.20%。但活性炭对水稻花培多级成苗植株的生根壮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使花培苗的苗高、根长、根数和鲜重比对照分别增加23.1%、46.7%、93.9%和29.3%.本文还简要讨论了活性炭的作用机理,认为活性炭在水稻花粉植株的生根壮苗培养中可以改进培养基与外植体之间的代谢平衡,从而促进花粉植株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培养 活性炭
下载PDF
甘蔗实生苗及其宿根性状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邓祖湖 林彦铨 +1 位作者 陈如凯 胡裕森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甘蔗 6个亲本和以 3× 3不完全双列杂交 (Nc )遗传设计配制的 9个杂交组合的实生苗及其宿根 2个作物季的主要工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表明 ,有效茎数及其有关的早期发株率、发株率、分蘖率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 ,锤度、重力纯度主... 甘蔗 6个亲本和以 3× 3不完全双列杂交 (Nc )遗传设计配制的 9个杂交组合的实生苗及其宿根 2个作物季的主要工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表明 ,有效茎数及其有关的早期发株率、发株率、分蘖率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 ,锤度、重力纯度主要由母本的加性基因所制约 ,而单茎重、丛重等产量性状则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 .10个性状的遗传力都较高 ,说明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有效 .母本 CP6 5- 357是一个宿根配合力好的亲本 ,父本桂 73- 16 7、崖 73- 512的宿根配合力也较佳 .组合 CP6 5- 357×桂 73- 16 7、CP6 5- 357×崖 84 - 153、CP72 - 12 10×桂 73- 16 7、CP6 5- 357×崖 73- 512是宿根性总配合力效应值高的组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配合力 宿根能力
下载PDF
用籼/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及其与籼/粳交群体的分子图谱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维明 唐定中 +2 位作者 吴为人 卢浩然 A.J.Worland 《中国水稻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1-78,共8页
为了最终实现对籼稻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TLs)精确定位 ,用一个包含 1 31个系的籼 /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F6∶7)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含由 1 1 3个水稻探针、2 8个小麦探针揭示的 1 6 0个RFLP标记和由 5个PstⅠ /MseⅠ引物组... 为了最终实现对籼稻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TLs)精确定位 ,用一个包含 1 31个系的籼 /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F6∶7)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含由 1 1 3个水稻探针、2 8个小麦探针揭示的 1 6 0个RFLP标记和由 5个PstⅠ /MseⅠ引物组合揭示的 78个AFLP标记。群体的杂合性比率接近期望值 ,表明该群体具有正常的遗传结构。在 6个染色体区域观察到标记的偏分离 ,表明即使在亚种内群体中也可能发生标记的偏分离。本图谱的总长度为 1 4 35 8cM ,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6 38cM。由于采用了一套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 (RGP)的RFLP标记 ,使本图谱能与RGP图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两个图谱上的共同标记所覆盖图谱总长度几乎相同 ;在水稻 1 2条染色体中的 9条表现完全的连锁保守性。此外 ,水稻的第 1号染色体与小麦的第 3组染色体具有很强共线性。但是 ,两个图谱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 1S、1L、4L和 8L 4个染色体臂上发现 4个小倒位 ;除第 5号和第 6号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共检测到 1 9个新的位点。籼稻亲本间在染色体臂 2S、7S、1 0L和 1 1S 4个区域的RFLP多态性很低或没有 ,从而导致籼稻图谱在这些区域呈现空白。在这个籼稻图谱中 ,未检测到第 1 1号和 1 2号染色体间的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分子遗传图谱 QTLS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 被引量:15
20
作者 唐定中 李维明 吴为人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33-137,共5页
选用4个水稻品种Acc8518、Acc8558、H359及建农8号,配制F1、BC1、BC2和F2等世代,研究了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对细条病的抗性与细胞质无关,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简单... 选用4个水稻品种Acc8518、Acc8558、H359及建农8号,配制F1、BC1、BC2和F2等世代,研究了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对细条病的抗性与细胞质无关,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简单的加性模型,基因的效应为积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抗病性 遗传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